来源:澳洲网站 脏腑辩证—— 五、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主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我们曾介绍过,脾的功能有提升和统摄的作用,在"不伤脾胃"(二)中,介绍了脾气虚在提升方面表现为中气下陷,这里呢,从另一个方面统摄血液来介绍。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同时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懵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无权所致。脾气亏虚,运血乏力,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见各种慢性出血症状。血从胃肠外溢,则见吐血或便血;血从膀胱外溢,则见尿血;血从肌肤外渗,则表现为紫斑;血从鼻外渗,则为鼻衄;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少,气血不足,头面失于滋养,机能衰减,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脾气虚弱,气血两虚之象。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主要是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但饮不多,便稀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身热不扬(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并当手长时间碰触身体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从里向外散发的火热),同时汗出后发热不能缓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外撼湿热之邪;或本为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或嗜食肥甘厚腻,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湿热阻滞中焦,脾的功能失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则脘腹痞闷,纳呆食少,恶心呕吐;湿热蕴脾,上蒸于口,则口中黏腻,渴不多饮;湿热下注,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则便而不爽;湿热交结,热蒸于内,湿泛肌肤,阻碍经气,气化不利,则为肢体困重,小便短黄;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湿热之邪,黏滞缠绵,故汗出热不解;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滥肌肤,则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湿热行于皮里,则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脏腑辩证话中医 From 经络辩证话中医——不伤脾胃(四) by 澳洲新闻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