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星期六

道家修炼故事:尹志平坚定心不动

来源:

提起尹志平,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某中品行不端的人物,其实那只是小说作者借用了历史人物的姓名而已。实际上尹志平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是道教中的全真教修炼者,他曾跟随他的师父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一生不近女色,淡泊名利,高尚。接任全真教掌教后,大建宫观,使全真教日益兴盛,“徒侣遍天下,闻望重朝野”。蒙古第三任大汗,元定宗特旨赐其“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封号,又赐金冠法服,其后的元朝皇帝也曾赐封号,故后人多尊称尹志平为“清和真人”。

我今天就为大家讲一个尹志平坚定,心不动摇的故事。尹志平有天晚上四更天依然在打坐,打坐中他看到来了一个道骨仙风的人,身体“金光玉泽莹然相照”,他心中知晓来的是长生真人,依然“正心不动”,修炼不止。这位长生真人走到他身边,忽然挥刀向其头颈砍去,尹志平坚持打坐不动,于是他的脑袋便被砍掉了。此刻他知道自己头掉了,心中还是保持“心亦不动”的状态,长生真人见此很高兴,便把脑袋又给他安上去了。尹志平悟到这是真人在为他换脑袋“易吾之俗头面”,净化身体。

十天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不过这次是“剖出吾心”,尹志平悟到这是“去吾之俗心也”;又过了十天真人又为他剖腹更换了内脏。经过这三次修炼中的奇特经历后,尹志平悟到: “至诚感神,信不虚矣。若能尽心行道,圣贤相去不远。”看过尹志平的修炼经历后,不由感叹:过去的都能如此坚定,今天的者更要坚定的修炼下去,才能不负师尊的慈悲救度。

资料来源:《清和真人北游语录》


from 气功

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

乐舞文学赏析:元曲.驻马听(舞)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精华赏析
文:仰岳
来源:

元曲.双调.驻马听(舞)

白朴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1】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2】

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3】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4】

参考注释

【1】双调是宫调名,为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驻马听是曲牌名。凤髻蟠空:凤形的发髻盘空在头上。袅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地摇曳着。

【2】飞燕:如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那样的善舞。《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学歌舞,号曰飞燕。”
《历朝名媛诗词》中的赵飞燕画像。(公有领域)

【3】鼍(tuo)鼓:用(扬子鳄)鳄鱼皮做的鼓。《诗经.大雅.灵台》:鼍鼓逢逢。梁州:指《梁州》曲,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世改编为小令。宋.梅尧臣《莫登楼》诗:“腰鼓百面红臂鞲,先打《六么》后《梁州》。”

鹧鸪飞起春罗袖:起舞动作灵活就如鹧鸪展翅,也可解释为:她身穿绣着鹧鸪鸟的春罗衣袖起舞。

【4】缠头:古时舞师用彩锦缠头,当宾客宴集,赏舞完毕,常赠罗锦给舞师为彩,称为“缠头”。对于青楼歌妓,宾客也往往赐锦,或以财物代替。后世也把送给舞师之财物称为“缠头”。唐.〈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刘郎:观众,也喻指情郎。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所以刘晨又被称为刘郎,也因此刘郎一词也借指与美丽佳人结缘之男子。

风前柳:风中飘摇的柳枝,形容舞姿的灵活柔美。

参考译文:

看那美丽的家,她梳着凤形的发髻,轻盈地摇曳着,更增添了几许柔美。

她踏着轻柔的莲步徐徐而走,就像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那样楚楚动人。

鼓手急打着鼍鼓,演奏着《梁州》乐曲,她翩翩起舞,灵活得就如鹧鸪鸟一般。(此句也可解释为:她身穿绣着鹧鸪鸟的春罗衣袖起舞。)

观众们沉醉不已,争着送上珍贵的锦缎,直把她错认成风前的春柳。

题解及赏析:

作者:白朴(西元1226—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出身金朝的书香世家,父亲白华官至枢密院判官,也是著名文士。白朴年幼遇上蒙古军灭金之战而与亲人分离,由父亲的好友、著名家元好问收养。元好问将白朴视如已出般地指导,再加上其天资聪颖,所以白朴幼时便饱读诗书,以博学闻名,但是他纵情诗酒,一生都没有当官。

白朴文学成就极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曾着杂剧16种,多写爱情故事,可惜大部分已经佚失,仅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其散曲约存小令三十余首、套数二首,此外他也擅长作词,流传至今约100余首作品,大致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他的词风受豪放派的影响,清代学者称其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着有词集《天籁集》传世。

元朝是蒙古族主政的王朝,蒙古人性格豪放,不像传统中原人士那样拘谨,他们天性乐观好客,喜爱歌舞戏曲,所以各地的瓦子勾栏(艺文表演场所)之兴盛不亚于宋朝,而代表文学“元曲”的特色比起诗词作品显得更为浅显、活泼、俐落,更接近平民百姓的生活。

这首作品是一首小令作品,是元曲散曲中的一种形式,原文的《驻马听》由吹、弹、歌、舞四部分组成,此作撷取舞的部分,它生动地展现了一位舞蹈家的发型、体态、脚步、舞姿及观众们沉醉其中的场景。


元 乐舞壁画(公有领域)

开始先描述了舞蹈家美丽的形象,如佳人赵飞燕般的美丽动人,之后莲步轻移,鼓声响起,演奏《梁州》乐曲,她随着音乐起舞,如同鹧鸪鸟那样美丽。

笔者认为鹧鸪在这里可能有几种意涵:一为叙述舞蹈家穿着绣上鹧鸪鸟的丝织衣物起舞,仅是单纯视觉的描写。另一方面鹧鸪鸟的叫声婉转悠扬,容易勾起远离家乡之人的哀愁,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而在女真族舞蹈及音乐中有鹧鸪相关的乐舞,也许舞蹈家的舞姿勾起了白朴的回忆及乡愁。

最后精采表演结束,观众们沉醉不已,争着送上罗锦、财物,但有人将这位美丽的舞蹈家的姿态看作风中摇曳之春柳,似乎仍在酒酣中尚未醒来,或是她如同鹧鸪鸟般柔美的舞姿激起了观众们心中的愁,让有情人们错认,留下了优美的意境,也让后人有着美丽的遐想,玩味无穷。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一):七政与三才

文:刘如
来源:

关于《幼学琼林

明末清初刊行的《幼学琼林》,是众多启蒙教材中的佼佼者,时人有“读了《增广》(《增广贤文》)会说话,读了《幼学》(《幼学琼林》)走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其内容上自天文神话,下至地理人文,旁及人伦制度、治国之道,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本简易的培养全才的百科全书,因源自古人天人合一的庞大的观,内涵宏大,神秘悠远,令人欲罢不能。今天大人读来都会惊叹万分,难以想像古代的孩子,居然接受如此宏大智慧的教育,真不愧为五千文明泱泱大国的神州子民。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关于编著者,一说是明末西昌程登吉(字允升)所编,另一说是明代宗时进士邱浚编写。清乾隆年间邹圣脉加以增补,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因《幼学》内容广泛,我们将节选适宜的章节,呈现给大家,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活出文明古国的自豪与自信。

【原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字词义解释】

(1) 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样子。
(2) 干:天,属于阳。
(3) 坤:地,属于阴。
(4) 奠:定。(5) 凝:结。
(6)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7) 政:日月五星的运行,是国家政事格局井然有序的来历和参照,
所以称为“政”。(8) 才:才能。

【译文参考】

天和地未形成时,一片混沌,当混沌分开时,天地就形成了。轻的清气往上升而形成了天,重的浊气则往下沉凝固成地。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叫做七政;天、地、人合称为三才。

笔谈】

中国人的祖先认为自己的那片土地是神州,是中原,是神传文化的中心。自己是的后人,天地万物是神造的,人与,都来自神传,所以叫做。知晓一切人类的东西,都来自天上。因此《幼学琼林》的基本思想,反映的就是传统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观念。直到文革前,中国人的观念都是如此,所以从生活、历史、文化到治国,都与天地贯穿一体,认为人的一切与天地对应;从百姓到天子,也都懂得尊天理而行,形成敬畏天地,重德行善,次序井然,奉行礼仪的大国风范。

因此当时的人们人人皆知阴阳五行的道理。这里开篇讲天地万物的来历,为的就是具体向孩子们阐述阴阳五行与三才这个人直接看到的与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识。让人不要忘记自己受命于天的来源和使命。因此中国人自古活得思想宏大睿智,文化博大精深,绝对不会与天地自然割裂。

所谓日月五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太阳系的核心,五星代表五行,太阳与月亮代表阴阳,阴阳五行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古代圣王管理国家,必须仰望天文天象,通晓天意与阴阳五行之道,顺天意管理万民和国家,为人始终奉行“仁义理智信”这五常之道。

而外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效仿日月五星的排列,让国家以君臣的形式各就各位,各行本分,遵天意而为,都知道三尺头上有神灵,因此整个国家在王朝的鼎盛时期,整体维持在一个比较仁德有序的状态。

那么天地人三才,把人与天地合在一起,更是直接表明天人合一,人乃天地所生的宇宙观,也表明人类有着通天地的才智。所以中国人从来都不敢违背天意,为所欲为,也十分珍惜人命,认为人命关天。因此五千年的文化才会因敬天重德而辉煌灿烂,被世界尊为天朝文化。

【说故事时间】

开天辟地

据说在天地、万物之初,宇宙中到处是一片混沌,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在这浑圆的物质当中,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浑圆的物质里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时,发现眼前漆黑一团,他胳膊一伸,腿脚一蹬,浑圆的鸡蛋就被撑破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光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回复为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天地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他高兴时,万里无云;他发怒时,天气阴沉;他哭泣时,天就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时,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天地之间不再需要盘古,盘古躺倒在地上。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用它的身体化成天地宇宙。

女娲造人

天地间出现了一个女神-女娲。

有一天,女娲找到一处清澈的水池,用水和着黄泥,照着自己的模样捏了一个又一个小泥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她向这些泥人吹一口气,刚把泥人放在地上,这些泥人竟然都活了起来,能跑能跳会说会笑。

女娲每天非常努力的用黄土捏造更多的小人,但是用手捏太慢了,所以女娲干脆把绳子浸到黄泥里,只要把绳子从泥巴里拉出来,一滴滴的泥巴掉在地上后,全都变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活人。

然而,小人的寿命很短,为了不使人类灭绝,这位慈祥的人类之母,就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关系,为他们作媒配对,让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十三)

文:刘如
来源:

读史如果不能解决现实难题,就会变成读死书,变成理论空谈,因此,这一期,我从一个商人朋友的烦恼谈起,看看历史该如何活用于自己的人生。看完这个故事,对《》会有深刻的理解。

朋友的难题

我的这个朋友,八年未曾见面,不久前,他突然打通我的,说是很着急,想要跟我见面,请教经商遇到的问题。我这才知道,他这些年从记者变成了商人,进入了日本商界。尽管我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能不能解决他的烦恼,但是多年未见,还是很想见他一面,于是才有了这次活用历史的谈话。

由于时间很紧,同时涉及到他公司的人事管理,他不便透露具体的事情,只是跟我说,他以前很喜欢看一部韩剧《商道》,他走入商场这么多年,就是希望实践“经商就是赚人”而非赚钱的商道。意思是得人心,才是经商的王道。而且因为秉持这样的信念,他做得很顺利,为公司开拓市场,招收人才,成为了高级主管,是上司最得力的参谋,但是如今公司碰到一个是否要一位老年职员的问题,让他很难决断。

原来,他们公司这位年纪较大的职员,能力一般,跟别人配合更是不好,不少人对他怨言很多,有的甚至因他辞职不干了,明显影响了有能力的人留在公司,变成公司很大的损失。所以公司非常头疼,考虑要辞退他。这件事,已经无法回避,要马上做出决定,所以老板等着他的意见。朋友说,这件事让他左右为难,真的要辞退这位老人,内心感到不忍,他年纪虽大,还是有家要养活。但是不辞退他,就影响公司的利益,毕竟公司不是福利机构,即使辞退他,在多数人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此,他内心非常矛盾,不知道辞退老人是否违背了他多年的信念。而公司老板正等着他的意见。

也就是说,他很担心自己重利轻义,违背自己坚守的商道。而自己的意见却能左右一位老人的命运。这时,他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在动摇,他正在找藉口说服自己,自己的辞退决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此人既无能力,又损害公司利益,辞退他怎么看都没有错,也许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了。很显然,在现实矛盾中,他遇到了一次很大的考验和抉择。世俗的以利益为先的,正在动摇他的信念。我意识到,由于这样的不安,他才急切地需要找到一个不经商的人来提醒他。

“日本”的启发

我非常清楚,他的矛盾要想得到解决,就要让公司老板清楚地意识到,讲道义不辞退老职员不仅不会给公司带来损失,还会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于是我给他讲了两个历史故事。

由于他是商人,我首先想到的是有“日本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他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幸之助有个特点,就是不轻易论及辞退员工。很适合解决朋友的烦恼。即使是在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大家都纷纷裁员,公司面临倒闭时,幸之助也不裁员。而是与大家共度难关。将公司面临倒闭的状况公开,让所有人都去推销积存的商品,都成为公司的主人,因而人们又把他的经营叫做玻璃管理,意思是公开透明,员工因此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公司,同甘苦共患难。大家一起发挥能力,解决了问题,所有积存都卖出去了。这个故事不仅朋友很熟悉,日本商界也是无人不知,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人,没有几个,所以人们就觉得,这样的道义经营,是只有像神一样的人格,一样的才能,才能做到的,是特殊人的理想。其实不然。

人们学习经营,很容易学的是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价值观,也就是正确的信念。幸之助一生坚守的信念就是:经营的价值和荣誉就是为社会做贡献,让百姓富裕,让员工幸福。这个价值观的坚守,遇到任何难题都不动摇的坚守,才是他获得经营之神美誉的关键。有了这个信念,他就会根据具体现实,具体问题,灵活决策。而不是被具体的手法所束缚。这个信念,就是他的宗旨原则,离开这个宗旨研究他的经营手法,就不会活学活用,因此人们才误认为,只有特殊的人才能做到。

松下幸之助讲过自己一生坦诚待人,就是对人讲真话。所谓的玻璃管理,也就是公开财政,公开公司烦恼,正是真诚的体现。为何要这样做呢?就是他认定自己办公司,为的是贡献社会,那当然首先养活员工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因此公司就是员工的家,大家的公司,当然不会轻易论及辞退员工,因为员工,如同家人,要同舟共济,怎会不真实坦诚。这一切不过是信念使然。如果没有贡献社会、让员工幸福的这个宗旨,他不会这样做,即使人们想学他,也没有这个胆量和气魄。他不仅对员工如此,对代理商也同样十分人道,因此获得人望,大家因感恩而忠诚,愿意跟他共患难,也愿意奉行他的宗旨,大家都觉得这样经营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感到莫大的荣誉和快乐。公司一旦建立这样的社风和社训,也就是公开奉行同样的价值观,就会演变成难以估量的巨大的力量。我们看到的,就会是奇迹般的成功。

给出参考建议

朋友听我讲完,若有所思。脸色变得开朗起来。我建议他开诚布公地跟老人讲明公司的烦恼,并调整他的工作职务,找一个适合的职位给他,不一定要解雇。同时让其他有怨言的员工理解领导做出这样决定的根本原因是出于道义,不愿意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老人的生活。以此建立公司的社风和价值观。这会使得公司获得长远的真正忠义的人才,经得起未来的风浪,最终获得长远利益。当然我只是给出参考,具体做法希望他自己根据公司和人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决定。如果此人存在很严重问题,那当然辞退也不为过。

随后我还讲了中国春秋战国历史的一个特点,供他参考,因为这段历史,讲了很多救急的策略,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策略,既是方法,又能透露出道义的本质,因此听完这个故事后,他终于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明白自己该如何做了。(待续)

 


from 气功

积德福报,古今同理

文:铭刻
来源:正见网

古人深知积德福报、造业恶报的天理,做起事来向先贤圣人看齐,按照仁、义、礼、智、信的标准要求自己,期望神佛能多多护佑自己及家人,期望家族更兴盛久远。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志之士行善积德,后世儿孙得福报,家族兴盛的故事。有的家族到今天还有后人在。

比如,其开创的学说,令后人受益无穷,福报也深厚,今天已经传到七十多代,后世儿孙绵延不绝。宋代的,一代名臣,大陆有很多宣传传统文化的人很喜欢举范仲淹的例子,说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行善积德,才有今天已经绵延三十几世的范氏家族。

从史书上记载的范仲淹的故事,今天人看来,也能做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在此,笔者举几个例子。

贫者,不动非份之念

范仲淹,出身贫寒,年少时因贫穷而。年轻时在寺庙里念书,每天煮一锅粥,待自然凝固后,把粥切为四块,每餐吃一块。他特别用功,白天黑夜,手不释卷。经常读书到很晚。后来他终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在寺庙读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发现一处藏有金子。虽然他当时很穷,却完全不为所动,又在原地把它埋好。待他后来考取了功名,这个寺庙的人来找他化缘时,他说:“你们到寺庙里的某一个角落,去挖,那里有一袋金子。”

于是寺院的人去挖,果真有一袋金子。

达者,

范仲淹当了大官后,尽自己所能,救济更多的贫苦人。他在家乡买良田,设义庄,收养那些无依无靠的族人。做宰相时,他用自己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户贫困的人家,而他和妻子儿女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贫苦人家的孩子,有些天分不错的,可以读书的,范仲淹就把他们集合起来,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范仲淹家里有一块非常好的宝地,风水极好,就是所说的龙穴。别人劝他赶快把祖坟葬在这里,以后子孙会发达。范仲淹没有这样做,他把这块地捐出来建造学校,这块地在苏州,就是现在苏州中学的校址。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多个状元。他兴建学校之利,不为自己一家显贵,而是让更多的人都能显贵。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傍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真乃中国之一大贤人也!

家风传后世

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这时候范纯仁年纪还很轻。麦船返回时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范纯仁问他:“为何停留在此?”石曼卿答道:“逢亲之丧,无力运柩返家。”范纯仁听了,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以助他运柩返乡。

范纯仁回到家中,因为不好向父亲交帐,在父亲身旁站立良久,始终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问儿子:“你这次到苏州,有没有碰到新、老朋友?”于是范纯仁回答说:“碰到石曼卿因亲人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柩回乡。”

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道:“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

范纯仁听了父亲的话,感到心里一阵轻松,回道:“我已经把一船麦子送给他了。”

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等职,他们的子孙也都贤德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超过八百年了。现在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from 气功

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人生感悟:人心如镜

人生感悟:人心如镜

内心境界的真实写照 体现在你怎样看待别人
如何观照世界 人心犹如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人的思想境界,人的心中想什麽,就会说出什麽样的话,继而做出什麽样的话,继而做出什麽样的事;当年,总喜欢跟佛印禅师斗嘴以争输赢,但屡战屡败,一日,两人再次相遇,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佛印听罢,不恼不怒,笑着说:我看施主像佛,苏东坡回家後向妹妹炫耀,说:「我今天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并把过程详细说给苏听。没想到听完後,哈哈大笑地说:「哥哥,是你输了!」苏东坡十分不解,急忙问道:「小妹为什麽这麽说呢?他说看我像尊佛,而我说看他像一堆牛粪,我怎麽会输呢?」苏小妹回答说:「心中有佛,则看万物皆是佛。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看众生都是佛。你会把佛印禅师看成牛粪,那你心中装满的到底是什麽东西呢?这正是你们两人内心境界的真实写照啊。」苏东坡立即了悟,面红耳赤,同意苏小妹的看法。所谓人心如镜,当我们骂别人是什麽时,其实就反映了我们的思想状态与,所谓,人的思想中经常想什麽,就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

来源:真相传媒


from 气功

从三国故事谈“置之死地而后生”

来源: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最初来自于《孙子兵法·九地》中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个人愚见,“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个险计。之所以置之死地,是因为自己兵力处于劣势,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士兵求生的本能,拼死相向,真正的目地是死战求胜或死战求和。所以这里的“死地”,是指死战之地,而不是必死之地。因为如果没有任何生存的希望,大部分士兵出自于求生的本能,会选择逃跑或投降。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守死不退的,除了岳飞率领的外,还很少看得到。

楚汉相争时期,最有名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成功战例,当属项羽的巨鹿之战和的井陉之战了。项羽渡江之后,破釜沉舟,令士兵只带三天干粮,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在切断退路的情况下,给士兵指明出路在哪里。这时士兵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当战俘,要么死战求胜,光宗耀祖。当然,人更愿意当一个胜利的英雄,不想当屈辱的战俘,这就将士兵求胜的欲望激发到了极致,以一当百,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所以项羽才能以少胜多,一战成名。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几千人面对二十万敌军,他让自己最前面的对阵士兵节节后退,将敌军引到河边的水军阵地。阵地利用狭獈的有利地形,使敌人虽多却无用武之地。自己的兵力虽少,拼死却能守得住。同时,韩信出一支奇兵,绕过敌军主力,冲入城池,将敌方的旗帜换成自己一方的旗帜,致使敌军人心溃散,从而大获全胜。

以上是死战求胜的两个成功战例。下面从三国故事中看两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一个是张飞利用此计死战求和,一个是马谡误用此计身败名裂。

刘备一路败退,只派张飞领数十人断后。面对追兵,张飞让士兵在桥后树林中用马尾拖树枝四处奔跑,扬起漫天灰尘,作为疑兵。自己一人站在桥上,占据狭獈地带。此桥只容一马一骑,故敌人虽多,却一次只能过一个人。同时他搬出自己的名号,利用人的虚荣心和恐惧心,提出单挑,用生死决斗震摄敌人。说道:“吾乃燕人张冀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勇战吕布的事迹,世人皆知,没有人敢上去单挑。又见桥后树林中尘烟弥漫,不觉迟疑,一时摸不透张飞的用意。但张飞不给敌人过多的思考机会,又用了一个激将法,大吼一声,说:“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何道理?”这句话也给了敌人一个台阶。面对猛将,单挑没有必胜的把握,又摸不清桥后到底有没有伏兵,不敢冒然进攻。在自尊心、恐惧心和疑心的作用下,敌人也只好顺坡下驴,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这一定又是孔明之计”,选择退兵。这是死战求和的一个有名的成功战例。

同时,也有误用“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导致重大失败的,最有名的就是马谡失街亭了。出兵伐魏,料定会从街亭进兵,需要一员大将把守。马谡自告奋勇要守街亭,诸葛亮一再叮嘱其如何安营扎寨。但马谡的盲目自信令人瞠目结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没有当道扎寨,利用山地之险提高自己的战斗力,而是将军队驻守在山上。腹背受敌是兵家大忌。司马懿用重兵重重围住马谡,使之八方受敌,又切断水源,但围而不攻,使对方占据高山的优势化为乌有,一下子将对方置于必死之地。果不其然,士兵一见被魏兵重重包围,旌旗漫山遍野,已生恐惧之心,胆胆突突冲下山去又被击回。因被切断水源,不足一日就人心溃散。司马懿又令人放火烧山,使马谡的军队发生更大的混乱。在死战也不能取胜的情况下,大部分士兵选择了投降。自负的马谡,一没有让士兵看到希望,二无奇谋奇兵相助,在没有任何胜算的情况下,就妄谈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全军覆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是如何看出来的呢?因为马谡虽然谈起兵法头头是道,但对战争给人心理及生理产生的严酷摧残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神情之中既没有诸葛亮那种胸有成竹、气定神闲的气质,也没有司马懿那种老谋深算、忍辱负重的城府,更没有关羽、张飞的那种刚毅果断、视死如归的气概,所以很难担当起将帅之任。但他知识渊博,要是当一个参谋,或教书育人,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没有对哪一位历史人物不敬的意思。不当之处,敬请海涵谅解,不吝指正。


from 气功

名山古寺:灵山佛都鸡足山

文:意文

鸡足山位于宾川县牛井镇城西北,屹立在宾川、邓川、永胜、鹤庆、洱源、等县的交界处。群山中以天柱峰为中枢,最高海拔3248米,前列三峰山脚相连,而另一边向三面分开,三座山峰峻起,气势像要与天相连接,又因山势顶耸西北,尾掉东南,形如鸡足所以名为鸡足山。山峰东西长七公里,南北宽六公里,总面积达 2822公顷之广,面临苍山洱海,后座滚滚金江,它以“雄、秀、幽、奇、绝”著称,与五台、普陀、九华、峨眉齐名,并称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素有“灵山佛都”的美誉。

佛经中曾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二千六百年后的今天,还有释佛的弟子在世间,至今尚未涅盘。他曾发愿言:“愿我身不坏,弥勒成佛后,我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言毕,与衣钵俱直入鸡足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在此山中等待弥勒佛降生。据闻几十年前,法国有位博克森博士就曾经在鸡足山亲睹大迦叶尊者的面容。

一六三八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鸡足山,住山数月,对鸡足山的地理、水文、植物、寺院等详细考察,纂修了第一部《鸡足山志》,为著名的“日、海、云、雪四大奇观”和“八大胜景”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赞曰:“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根据清末《鸡足山指掌图》一书中记载:鸡足山,山有47,峰有3,岩壁有34,洞有45,溪泉有100余。孕育了鸡足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妙、神奇瑰丽、天造地化的仙景。

人们常用八句话来概括形容鸡足山风光:

一鸟:迦叶鸟,又称弥勒鸟或念佛鸟,为一种体态优美、叫声悦耳的小鸟。

二茶:云南茶花,一为狮子茶,二为通草片。二者均为清代古茶花;慧灯庵后有一棵被称为“九心十八瓣”的古茶花,树龄已有240多年。所开的花为十瓣,外观像狮子头。另一为菊瓣绯红的“通草片”。

三龙:龙棕、龙竹、龙爪杜鹃。

四观:天柱峰又名“四观峰””金顶峰”是鸡足山的最高峰。登临山顶远眺,可东观日出,西望苍山洱海,南赏祥云,北眺丽江玉龙雪山。 “四观”徐霞客叹曰“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不能不令人称奇叹绝。

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

六珍:香笋、冷菌、板栗、岩参、花椒、松子;

七兽:猿猴、马鹿、岩羊、獐、豹、熊、野猪;

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洱海回岚、悬崖夕照、玉龙飞瀑、塔院秋月、万壑松涛、苍山积雪。

“天柱佛光”。在夏秋时节,雨过天晴,天柱峰四周云雾缭绕,偶有七色光圈在峰顶出现。称之佛光,视为祥瑞。

“华首晴雷”。华首门位于楞严塔西南的绝壁之中,宽20余米,高40余米,绝壁中有直裂的石痕,犹如紧闭的门缝。由于华首门居高临下,其山如一堵巨大的屏风。在夏秋之际,远处雷雨交加,而这里却晴日当空,殷殷雷声、闪闪电光从远处传来,在此碰壁后,回音反射,声震寰宇,空谷留音,故称华首晴雷。

“苍山白雪”。隆冬时,苍山顶终年白雪皑皑,阳光下晶莹耀眼。十九峰顶洁白蜿蜒,半山腰云飘雾裹,犹如白龙腾于云中,妙趣横生。

“洱海回岚”。晨日出之际,洱海波平浪静,水面升腾起一层如轻纱般的水汽,飘缈蒸腾,使苍洱风光增添一朦胧之美。

“万壑松涛”。鸡足山及四周,至今依然是一片,在金顶俯首四顾,只见郁郁葱葱,绿浪翻腾,尤其是万松岭一带,林木连绵不绝。

“飞瀑穿云”。鸡足山上有大小瀑布10多处,在祝圣寺西南一里的玉龙瀑当推第一。瀑布高60余米,宛如珠廉挂于崖壁,其间常有云雾缭绕,一诗形容“珠玑错落九天影,冰雪翻成双壁喧。我欲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蔚为奇观。

“悬崖夕照”。当夕阳西下,在罗汉壁与九重岩之间,原是青黑色的石崖以及草木,顿时被晚霞灿烂映照成赭红色,游人往往赞叹不已。

“塔院秋月”。在文笔山麓的胜塔院,院中有20余米高的白塔,与天柱峰的光明塔遥遥相望,当月明星稀,月影移到光明塔西面时,明月、光明塔、尊胜塔连成了一直线,黑暗之中惟有明月下的双塔更显其雄伟壮丽。诗人卢桂生有《塔院秋月》一诗“晴空万里碧于水,遥望岭头白云生。塔影孤悬深夜静,冰壶濯魂恍难名”,来形容其美景。

山上的佛教建筑,肇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至民国仍有增修。在清康熙时,已有大寺8、小寺34、庵院65,静室170余所。寺僧5000余人。

金顶寺位于天柱峰绝顶,景色如置身天上仙境。原在昆明鸣凤山太和宫(即现金殿),崇祯丁丑年(西元1637年)黔国公沐天波,指使云南巡抚张凤翮,将昆明明朝陈用宾所铸的金殿移至鸡足山。可惜明铸金殿,60年代“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金顶寺大门以及西元1934年建造的楞严塔,塔高42米;13级,上装1000多公斤重的葫芦宝顶,直耸入云霄。入内,经72级螺旋木梯,盘旋而上,至第二层塔心楼,四周设有铁栏,可供人们凭栏远眺美景。

位于鸡足山腹的祝圣寺。是现存最好最负盛名的寺,同时也是鸡足山最大的古刹。寺的前身为钵盂庵。明代时旧名”迎祥寺”。到清朝光绪年间时,已破败不堪。据史料记载,光绪(西元1904年),虚云先后应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圣寺的邀请,到两寺院讲经传戒。之后,便在当时云南提督李福兴和宾川知县的帮助办理下来到鸡足山,并住进了人去楼空的迎祥寺。光绪三十二年(西元 1906年),虚云赴京请领清宫内务府所刊的藏经《龙藏》,得到光绪皇帝的恩准,除钦赐《龙藏》外,还御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等,同时对迎祥寺加赠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封赐主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光绪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虚云领《龙藏》回云南途中,绕道而至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一路讲经说法,一路募化功德。宣统六年(西元1909年),虚云用三百匹马把藏经和从东南亚等国募集的黄金万两财物驮运回鸡足山 。奉旨回山大兴土木,扩建僧寺,在大雄宝殿内塑五百罗汉像。历经10年施工,在他60岁时修建成此寺。成为鸡足山佛教十方丛林的大寺。

鸡足名山远看山体巍峨雄奇,气势磅礴,近观林壑幽深,山峰竞秀,原始森林连绵遮天蔽日,塔庙寺庵点缀于危崖高岗之中。奇异的自然景观与星罗棋布的古刹建筑、形成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相映增辉的奇趣。源远古朴而独具特色的佛教内涵以及悠久灿烂的历史,形成了绝妙的“佛地洞天”。

来源:


from 气功

“会稽”今昔

文:杨纪代

晋・孔晔《会稽记》  

轶云蔽曰──四明山,山峰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遮蔽天曰。

秦望──会稽的秦望山,是众多山峰中最为杰出的,登临此境一眼便可看见。云:秦始皇登上此山,了望南海。自平地至山顶有七里之遥,山中的登山小道,孤绝危险,陡峭的山路险象环生。有记云:扳开藤萝、扪抓山葛,然后才能前進入山哪。山顶上没有高耸林木,应当是由于该地,地势迥异多风之故所致。山南有礁石堆叠而成的岘山,山势小而险,岘山里有个大城,据说是越王无余的旧都呢。

映发──会稽境内有名的山水胜地特多,山峰、岩崖高隆陡峻,吞云吐雾、纳气排云,松、栝、枫、柏等常绿乔木,一眼望去,遍地是山风无法摧折的树干、耸立入云的枝条。清流挹注的绝壑以及明镜般澄澈的幽谷,映人发肤,纤毫毕现。

白楼--江夏太守宋辅,于重山之南的白楼亭,设立学宫,教授讲学。沛国的桓俨,避祸异地,到了会稽,听说这儿的隐逸陈业,颇有贤名,特地上门去等候拜访。可他却不愿见,桓俨临时有事,无奈离去,入交州前,留了一封书信,系在白楼亭的亭柱上向他作别。

略有名声的贤达林公,曾听孙兴公与许玄度两人,共同在白楼亭里商量谁先往江夏太守宋辅处受教。林公一想,此事并非与己无关,听完两人的议论之后,说二位贤者各自拥有不同才情,将来必有可为。白楼亭在山之南,临清流而亭影却可倒映入深壑呢。

地名之沿革

会稽的山名,城名是如何沿革?现今由地区独享,其实会稽的地名与山名是指某一地域的山区与地点。现在引述、慈溪、鄞县等地“县志”的有关记载,以飨阅者:

会稽名字来自夏禹集诸侯而得名。自然是在夏禹在茅山、防山召集会议的山名、地名。

据《说文》:“鄞”字注释:鄞县的古县名为会稽县。

据《后汉郡国志》“鄞”是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这就是说:汉朝章帝与安帝时期还称“会稽县”,到章和元年才把会稽县改为鄞县、嘹县、句章三个县。当时的会稽县治在鄞县。是时隶属于闽越地,待光武期间刘秀在位时(西元56年前)才更改县名。

据《后汉郡国志》“鄞县南之迥浦乡,章帝元和元年立。”章帝元和元年是西元84-87年,鄞县县治设在南之迥浦乡(现今奉化市)。

据《顺帝纪》“鄞故城在嘹县东南。”西元144前的汉顺帝时期记载,鄞县在嘹县的东。由此可见,西元144年前一段时期,当时划定会稽亦在嘹县东南方向的区域。

据《慈溪县志》的沿革论记载:“封庶子无余于此,于是才开始有了越国的出现,春秋时,越与吴为敌,西元前473年,越灭了吴国。秦始皇灭六国时为西元前222年,并以吴越之地设置了会稽郡。统辖县内二十有六国,开始在句章县建立县治。当时与句章县毗邻的有余姚、鄞、嘹。而鄞是如今的奉南;嘹是如今的鄞;而余、句两个都邑以山得名。郭璞云:余句山在余姚南,句章北。颜师古注:句章的云渠水,东流入海,如今旧治的西北,有句余山;姚江往东流注,自句余山流经慈、鄞、嘹,蜿蜓二百里而出蛟门(今镇海)。

据《鄞县通志》“鄞之为县,自秦始其分地,则不同于今,今之鄞,实际兼有嘹、句章三县之一。三县故治在今鄞境地者,其城郭遗迹尚有,西晋初会稽郡领十县,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

据《宁波词典》记载: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战败越师,越沦为属国,之封地东至于鄞;周元王三年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在句无筑句章城(城山渡)。

结语

鉴于以上据证,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西元前222年,吴越置会稽郡,统领二十有六国,基本囊括浙江中、北部地区,是时的会稽郡治在古句章城东(现今慈城镇)。据《史记》记载,禹东巡至苗山(今会稽山),“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夏朝少康中兴后,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奉守禹祀,号“于越”。商、周均因循夏制。会稽山,位在中部一带,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故改名为“会稽山”。说文解字:“?,会稽山也。”段玉裁.注:“盖大禹以前名?山,大禹以后则名会稽山,故特许以今名解释古名也。”

会稽的今昔,除了辖地大小划分不一、县治屡次更易,以及因山而得名之外,已失去了晋朝时那原本淳朴的山川胜景、人物风华,和那白楼亭授课、系书亭柱的雅致流风啦,而《晋书》里并无作者孔晔的传记,因此生卒年月及经历,无从得知,这是后人的憾事哪。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文:萧玉

水,柔若无骨,却能滴水穿石,广袤深邃,包容有度,融会而贯通。

山,不争高而自成峰,沉稳挺拔,气势如虹,坚定且不移。

古代圣贤孔子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大意是:智慧的人,因其无所不知,思路通达流畅,与流水相似,故而喜欢水。高尚的人,因其厚重沉稳,品行藏而不露,与高山类似,故而喜欢山。山和水都是最常见的自然景物,游行其间,难免情景交融,很自然的,山水景致被赋予高尚而智慧的内涵而成为了境界的象征。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平民出身的英雄,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绝代的忍者。年少时的韩信就已知刻苦读书,并自带极高的天赋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并有大志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兵学部分。命运似乎怕韩信的兵学被华夏之子孙应用,而欲将其消灭,且屡屡安排韩信周围的人对韩信進行歧视和冷遇。有一次,一群地痞无赖当众羞辱韩信,试图让韩信出手杀人,而这样的安排其实是想要将韩信早早毁掉,使韩信的志向落空。但此技被韩信识破,反而加强、成就了中“忍”的内涵,从此多了一个“胯下之辱”之“”的故事。韩信的胸怀和隐忍的精神如能包容万物的大海。

赵绰,是时的大理少卿,负责执掌刑狱。隋文帝杨坚,晚年倾向于严刑酷法,经常不按法令规定,任意处置官吏。赵绰敢于依法力争,不畏天子的雷霆之怒,经常冒死力争。一时传为佳话。

刑部侍郎辛直,有一次穿着红色裤子上朝。隋文帝认为他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命赵绰将他处死。赵绰接旨后,对文帝讲:“对照法律,辛直罪不致死。我不敢按您的旨意去办。”文帝非常恼怒,厉声喝斥道:“我看你是活糊涂了,只知道怜惜辛直,而不知道怜惜你自己!”下令把赵绰抓起来,先行处死。赵绰毫无惧色,仍然对文帝说:“陛下,您可以把我杀掉,但是千万别杀辛直呀,因为他罪不致死。”文帝命人把赵绰押到朝堂上,剥掉了他的官服后,又派人去问他:“现在,你改变态度了吗?”赵绰回答道:“我一心一意为执法,不敢因为怕死而不争。”文帝被赵绰的这种态度,气得拂衣退回后宫。过了半天,文帝渐渐平静下来,才叫人释放了赵绰。第二天,文帝还亲自向赵绰谢罪,并赏给他许多财物予以嘉奖。赵绰的中正似挺立而不屈的高山。

的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延续着这种“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的精神境界的当数法轮功的信仰者了,面对当局者的强权和暴力他们像山那样坚定、不动摇,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做人应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的胸襟和气度。这些善良的修炼者像水一样甘愿居下,“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容纳百川,“心善渊”;行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与善仁”;说话像水一样涨落有度;“主善信”;处世像水一样保持平衡;“正善治”;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处理问题像水一样融入环境,“动善时”。

他们柔和而谦恭,坚定而不屈,使我由衷的感叹: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from 气功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

古人的道德与智慧(三十二)

文:陆善
来源:

一、贺若敦将计就计,转危为安

纪元560年(北周明帝武成二年),湖州(今湖南长沙)城里,北周军司马(官职名)贺若敦的帅府内。有个军官进来,向贺若敦报告说:“报告将军,今天又有23个,偷渡降敌。”贺若敦坐在太师椅上,正在思考着:我的守军,被南陈太尉侯琪,围困在城内,已好几个月了。我军内粮草,也即将用尽。士气低落,军心动摇。最近,经常有士兵偷偷出城投降陈军。起初一天只有三五个,后来发展到一天十来个。贺若敦心想:我的士兵出城逃跑投降敌军,是因为受不了饥腹之苦,我得想办法解决粮萆问题。于是,他先拿出自己的所有存款积蓄,向城内各界,先买些米,给士兵充饥。还得想出一个什么办法来将计就计,破敌取胜呢?湖州城四面环水。投敌的士兵,都是由敌方派人用船,到此岸,把他们接走的。能不能在船上做些文章呢?

第二天,贺若敦吩咐士兵们如此这般……一会儿,士兵们纷纷牵着战马出城,来到河边,对岸边,是对方等侯着的众多船只。士兵们开始牵马上船,当马蹄即将踏上船板时,他们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皮鞭,使劲抽打马匹。那些战马一受到鞭打,纷纷掉头往岸上跑。这些士兵又把马匹拉上船,再次使劲把它们打退。这样反复训练,一连几日,在马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看到了船只,就恐惧起来,任你怎样打,怎样拉,它们也绝不肯上船了。

接着,贺若敦命令二三十名精干的士兵,骑着那些受过训练的马匹,到水边向陈军假投降。

“喂,南陈的军爷,我们是来投诚的。请放船过来,接应我们吧!”北周士兵大着嗓子,向南陈那边喊着。

“嘿,看啊,今来投降的敌人真多。”南陈官兵,嘻嘻哈哈地把船划过来。船一停靠,南陈官兵立刻上岸,帮助北周降兵把战马牵上船去。可是,这些马匹,一见到船就想到挨鞭子的情景,说什么也不肯上船,用脚踢刨着地面。侯琪的官兵,跟那些马匹,在船边拉拉扯扯的时候,岸边的伏兵四起,他们和那些假投降的士兵一起,把过河来接应的侯琪士兵,全数歼灭,并缴获了所有的船只。敌军死伤惨重,只好撤退,贺若敦被围困城内的局面,立即得到解除。

二、尉迟运放火守门,勇退叛贼

纪元574年(南北朝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北周都城长安的皇宫内。“皇儿,长孙爱卿,朕此番出巡云阳宫。维持京师治安的重任,就全靠你们了。”武帝宇文邕,在对儿子宇文直和大臣长孙览,作临行前的交待,“你们要事事站在皇太子一边,处处维护太子的威信,维护京师的安全。” “是是,请皇上放心。”两人跪伏在地上,唯唯诺诺。

可是,武帝一离开京城,长安城内,就发生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原来,皇子宇文直,因为没被立为太子,一直心怀不满,早就有了篡权的野心。这次,父亲出巡云阳宫,他见时机成熟,于是便发难了。

这天上午,宇文直带着军队,突然袭击长安肃章门,妄图从这里冲入宫内。长孙览一见到这种情景,大叫着:“你们可不能向我射击,你们可不能向我射击。”抱着脑袋,惊恐地躲进了皇帝的住所,再也不敢现身了。

眼看宇文直的人马,就要从肃章门冲入进来了。突然,肃章门边出现了一个人,他是在此轮值的军官尉迟运。一看到字文直等人,带着武器,直朝这里冲来,他立刻明白:这是在乘机发动兵变了。我要奋勇阻止!不由分说,便动手去关闭城门。正当尉迟运,欲关而尚未关上之时,宇文直的人,赶到了。“快开城门,快开城门!”叛逆的军士们,叫喊着硬往里面闯,与尉迟运发生了激烈的夺门战。尉迟运的手指,也被他们用刀砍伤了。但他不顾伤痛,拼命的把城门关上,将宇文直他们,阻止在门外。

宇文直见硬冲不行,便下令放火烧门。尉迟运一见到外面用火烧门,突然心生一计:你们放火我也烧。今天,我就摆个火阵,来阻挡你们。于是,他立刻从宫里,搬来了许多木材、床板等一切可燃物,倒上油,堆积在门内。城门被宇文直在外边放火,烧完后,里面的木材,也被尉迟运主动点燃了。火势更大,宇文直的人马,受火阵所阻,仍无法冲进宫内。大火一直烧了许多时间,宇文直见没法进宫,只得怏怏地带着人马退走了。尉迟运趁势带领留守士兵,奋勇追击,把宇文直打得大败。字文直为了躲命,逃到荆州去了。

武帝出巡回京后,立即派人活捉了宇文直,治了他死罪。重赏了尉迟运。

三、韩褒以计治贼,众贼降服

北周时代,北雍州(在陕西界内)甚为荒野,盗贼很多,时常发生大案。

刺史韩褒上任后,首先着手治盗。他深入民间,秘密查访,发现许多大案,竟是当地一些豪强富户干的。前几任刺史,均惧怕这些地头蛇,不敢治盗,致使盗风滋长。韩褒亦感到此事棘手。思考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那天,韩褒发出请柬,宴请当地所有豪门富户。酒过三巡,韩褒站起,双手作揖道:“我这个刺史是书生出身,新来乍到,请各位多帮忙。听说此地盗贼案很多,可我对于督查盗贼,一窍不通,全靠你们这些人,和我共同分忧啊。”

说完,韩褒双手连拍几下,厢房内又走出几十个年轻人。豪门富户见状诧异,原来这些年轻人,都是平常危害乡里的凶顽狡诈之辈,大家顿时提心吊胆起来,不知刺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韩褒对这帮年轻人,笑脸相迎,请之入座用餐。安顿毕,韩褒又道:“今日宴请,有一事安排。从即日起,本官将按地区,划分分管地段,每一段设一主管,主官由该地段的豪门富户担任,而你们在座的年轻人,担任捕头。按住所划分小组。统统实行包干制,凡规定界内发生盗案,必须负责破案,包括几起大案,倘若不能破案,本刺史只得以故意放纵盗贼论处。”当即,一个官吏,持书上堂,宣读了分工及任命。众人大惊,不想当任刺史如此厉害。交头接耳之后,便有个人,诚惶诚恐,上前对韩褒耳语了一番。

韩褒微微一笑,不出所料,此招很灵。原来那人,代表所有作过案的豪门富户招供,前些日子的大案,是他们作的,并保证以后不再犯。韩褒取出纸笔,叫他们将作案的同伙写上,然后列册。

第二天,街上贴了一张很大的布告,说:“自知行盗的人,赶紧前来自首,当即免除他的罪过。本月内,不来自首的人,本人弃市,妻子儿女籍没,赏给先行自首的人。”

十天以内,众盗全部自首完毕。韩褒取出名册核对,毫无差错,一律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群盗惊恐畏惧,不敢再胡作非为了。

四、神目如电,百姓断不可欺!

清代袁守定:《图民录》卷1中,记载:

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事笃实而恭敬,这几个字一定要时时刻刻都铭记在心,才行得通。《》里的《中孚》一卦,讲的是只要内心诚实,即使用小猪和鱼,作供祭来祈祷神灵,也是可以的。凡是担任地方官的,如果诚心诚意地推行实政,他下面的民众就会受到感动,自然会产生随风响应的效验。这就是说,非常诚实而不受感动的人,是没有的。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虚假和浮夸,那么老百姓是不会受欺骗的,这也是常说的、不诚实就不会有人听从指派。官员的性格脾气、思想方法,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明明白白地,不可能有任何遮掩和挡隔,能阻挡人民的视线。况且,还有“神目如电,明察秋毫”的天威!一切担任官职的人,怎么能够不诚实呢?

五、治理国家首先要亲近人民

清代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中记载:

统治人民,不用担心人民不尊敬,怕的是人民不亲近;尊敬官员是因为畏惧法律。亲近做官的,则是出于感激。要让人民顺从教化,不去亲近是不行的。而亲近人民的方法,在于能体恤人民的痛苦、爱惜人民的力量、节俭人民的财力,以真诚去对待他们,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信誉,让他们不觉得当官的可怕,而觉得当官的值得感激,这样就有“官民一家”的气象了。人民有求于官府,官府无不答应;官府有需要动用人民的地方,人民没有不乐于承担的。否则,等到事情紧迫,而去使唤人民,必然会有不答应的人。

往往在相邻的两地,同样一件公事,这里能马上完成,那边却始终不能完成。不懂实情的人说:这是没有良民。难道真的是缺少良民吗?并非如此!是官民之间亲与不亲的原因,才导致这样的不同结果。公事经常有轻重缓急之分,所以,治理国家首先要亲近人民。

六、轻亵,是不敬天

清代康熙帝:《庭训格言》中,记载:

清朝康熙皇帝训示说:古代的圣人治理水土,教民耕作,依据土地的类别,教导人民耕种,收获五谷。孟子说:“五谷成熟,而百姓得以生活。”可见人们对五谷依赖之重。我曾想过,自天地形成,农民辛勤耕作,风雷雨露帮助成长,耕种收获,使五谷成熟,这并非易事啊!《礼记?月令》上说:“天子以良辰吉日向上天祈求谷物。”此为百姓粮食考虑得实在是非常深切的了,人们怎么能轻易亵渎粮食呢!无奈世上有的人,只知道金玉的贵重,而不知道粮食的贵重,有的丢弃在场地,有的抛弃在路途,甚至有的倾倒在污秽的粪土里,对粮食如此轻视,难道能够说是敬重上天吗?灾年歉收,粮食短缺,当然应当珍惜。丰年粮食多时,也应当爱惜。《》上说:“一粒一粒的粮食,是百姓最珍贵的东西。上帝赐予大小麦,是来养育万民百姓的。”唉!粮食实在是极为重要的啊!

七、古贤论仁者之政

明代杨昱:《牧鉴?心术二》记载:

王质担任苏州通判,知府黄宗旦,抓到私自违法铸钱的盗贼一百多人,委托给王质处理,王质说:“私自铸钱的事情的发生,没有踪迹可寻,你是从什么地方抓到他们的?”黄宗旦说:“我用一定的手段,诱供出来的。”

王质严肃地说:“仁义之人施政,用一定的手段诱供别人,把他们置于死地,自己反倒高兴吗?”明道先生担任县令,把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曾经在座位的右侧书写“视民如伤”四个字,并说:“我经常感到愧对这一座右铭。”

周敦颐说:“治理天下,不过是纯洁自己的心灵罢了。在行动静止、言语外表、观看聆听方面,不要违背仁、义、礼、知这四种品德,就是纯洁了自己的心灵。”

吕本中说:“为人处事,不是以为首要,而是以尽心尽力为紧要;不是以成就事情为紧要,而是以办得便利为最好。”又说:“做官的要旨是,正直而不招致祸害,谦和而不损害道义。在考虑问题时,应周密审慎地想到对人民有益,追求合乎道理。而不是出于私心,专为自己着想。”

八、爱民事迹数则

明代杨昱:《牧鉴?抚字二》记载:

召信臣担任上蔡的县长,把百姓视如自己的儿子。后来改任南阳太守,他治理百姓如在上蔡时一样。

朱邑担任桐乡啬夫(官职名),廉洁平和不烦苛,做事仁爱,务求有利于他人,没有鞭打侮辱过他人,经常慰问孤寡老人,官吏百姓都爱戴尊敬他。

刘虞担任幽州牧,原来幽州靠近荒凉偏远的地区,耗资很大,每年常常调拨青州、冀州的赋税,给幽州弥补不足。当时因为战乱,运输不到,因此刘虞穿着破衣草鞋,不吃肉菜,致力于宽松的政策治理,说服鼓励农耕纺织,开辟上谷县与胡人交易的市场,获得利益,开通渔阳地方丰富的盐铁贸易,百姓欢悦,粮食丰收,每石谷子三十钱。青州和徐州的士人、百姓,躲避战乱,归附刘虞的,有一百余万人,刘虞全部收留,并抚慰救济他们,为他们安家立业,人们都忘记了自己是迁移来的。

王宏担任汲郡太守,抚恤百姓如同管理自己的家庭,农耕、纺织、种植、建房、划分田界等事,没有不亲自教导示范,十分仔细周到。

公孙景茂,担任道州刺史,喜欢单独一人,骑马巡视百姓之家,察看百姓产业,家中整齐有条理的,在汇集聚会时,予以称赞表扬;如果有过错的,当场训戒开导,而不公开宣扬。因此人们都礼貌谦让,互通有无,男人相互帮助耕种田地,女人相互帮助纺线织布,如同一家人的事情。

九、官员没有公廉慈爱,百姓也不会爱戴你

清代袁守定:《图民录》卷3中,记载:

汝州防御使(官职名)刘审交,去世,属吏和百姓到皇宫上书,因为刘审交,为官实行仁政,请求留葬在汝州,以便供奉他的坟墓。皇上下诏书同意了。汝州官民,相聚一起,哭着埋葬了刘审交,为他建立祠庙,岁时供奉。太师冯道说:“我曾经做过刘审交的辅佐官,观察他为政的办法,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也不能减轻百姓的租赋、免除他们的徭役。他只不过是依着公正廉洁、慈祥仁爱之心去做事。这也是众人所能做的,只不过别人不去做,而刘公偏偏做到了,所以汝州人,才如此爱戴他。”

可见,公正廉洁慈爱,是得民心的根本。只有公廉和慈爱,百姓也会爱戴你。

(均据清代康熙御定《渊鉴类函》)


from 气功

简化汉字的危害

文:真子南
来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传统文化,是闻名世界的古国,礼仪之邦。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再到后来“夏、商、周”、“秦皇汉武”、“治隆唐宋”、“康干盛世”、“中华民国”。历史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晰的画卷。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传统不是谁发明、谁创造出来的,是创世主安排的神传文化,也叫传统文化,正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半神文化,就是修炼文化,走回传统路通天。

人类社会是个极其特殊的空间,来到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宇宙高层空间来的。来到人这里的根本目地是返本归真,返回先天的本性,重塑神体再回天。(简化的体,人变成标本,尸体,行尸走肉。)

传统的体和礼有关系,(人从骨子里敬畏信仰神)。简化后无论神怎么从新塑造你的身体,最后造的也是个塑化的尸体,是没有血没有肉更没有骨气的尸体标本。同时人体也失去了和神体的联系,没有了和神的骨血相承。

人要想回天堂,那就要和神接触上。走回传统的路。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大师告诉我们:“传统的路是神安排的,直接能够回归的路。因为人都是不简单的,人在这条路上能够和神接触上。”(《二零一八年华盛顿DC讲法》)

“可是呢,那个变异的、不是传统的路,和神是接不上的。那个思想是排神的,甚至于不理解、不相信的,怎么救啊?”

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就是汉字。传统的汉字是神造的象形文字,能够沟通天地,参透万物造化之玄机。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字本身的含义乃是宝子,象宝贵的儿子一样重要。当时书画都没有区分。没有办法传达神的话的内涵,就造了字而成书。没办法看见神就传给人绘画的技术,没办法描述神的境界和内心就有了音乐等。

而有了文字之后造化没有办法藏住玄机,所以天降下栗米。妖魔鬼怪再也无法隐遁自己的形象和肮脏的内心,再也无法在光天化日下显形,所以鬼怪愁的晚上哭泣。因为邪恶再也无法继续。

这一段话既记载了仓颉造字的背景及历史,同时也道出了造字的根本目地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一种良性循环。这一点我们从传统的历史两个字就看得出来。

历( 歷)史的含义从字形上来看是禾苗收割了一茬之后又收割一茬,每次都是大丰收(两个禾是多丰收的意思),而历史无论人往右还是往左偏离神但是最后神来收割的时候还是大丰收。禾又代表吉祥,不仅仅是大丰收还有生生不息,生机勃勃,金刚不破,永世长存的意思。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圆满。简化的历史是无论神怎么做最后得到的都是白费力,歹毒至极啊!

说到汉字我们就来看看传统的汉字是什么内涵。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个汉朝,称大汉,华夏民族主要组成也是大汉民族。

汉(漢)这个字和难有直接关系。难是大的变革之后越走越佳,前进的进。汉就是大的变革而伴随变革的是水,水代表智慧,而创造天地万物需要的是变革的力量和智慧,所以汉就有这个内涵,同时水还有洗净的意思,就像《西游记》记载的孙悟空取经中途被唐僧撵回花果山发现花果山被毁坏之后,孙悟空从龙王那里借雨把花果山从新洗净。而简化的汉没有了任何意义,又水是什么意思,就是换汤不换药,旧衣服用水重复的洗,还是一件旧衣服,没有生命力的。简化了的汉字也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汉字这么美好,具有这么大的历史使命。所以处心积虑的毁灭汉字,而采用的方法就是简化其实是变异汉字残化汉字,目的是割裂人与神的根本联系,使人背离神,从而走向不归路。自从中共邪党窃国以来开始了系统的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而这种破坏还不是那种传统的破坏,因为这种破坏的方式是史无前例,断子绝孙,让人不再是神的子民,而彻底的变成红龙的崽子。

那么我们就举例说明中共是怎样变异汉字的。

首先看这个破坏的坏(壞)字是怎么被变异的。传统的人再败坏但是人的本质不会变,人跟神的联系不会断,说简单点生是神造的人,死是神的鬼。因为传统的坏字的本意是墻垮垣断,房塌屋破。就是说,你人的道德再败坏只是象坏字一样土的外衣和土块四分五裂,可是土的本质不会变异。可是中共邪党简化汉字的坏的意思是不是土,我们知道古代的五行学说。水主智,火主礼,木主仁,金主义而这个土呢主信。那这就带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坏,再坏人还是信神的。人即使到了地狱吃多少苦,人还是不会忘记神,不会忘记神恩,那么人就有希望。简化的坏字已经没有了对神的信。一旦人背叛神,甚至不信神,那么神就不会救人。人就会十恶不赦,就会入无间地狱,形神全灭,永无出头之日了。而不信神是人最大的罪,因为人是神造的。

因为这里有个会(會)字,我们再看看简化的会,会就是人云亦云(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党文化假大空喊口号说豪言壮语表忠心)。而传统的会是宇宙各个层次的生命聚集到人中来得法从新修炼,真修实修,不是顺口溜耍嘴皮子的宗教油子。因为这个会和层(層)和炼(煉)都有类似的偏旁。同时这个会的下部又类似许多人的眼睛在全神贯注,心不旁笃在聚焦着人这里发生的一切。那么对修炼而言也是心笃专一,以法为师。

还有这个关(關),我们知道无论你修炼不修炼,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难和关。怎么过关?传统这个难来的时候,关来的时候,把门栓拉开就可以过关了,而且这个难本身的意思经过大的变革之后走向美好(佳)象前进(進)的进一样越走越美好的意思。只不过难要经历一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生命会得到升华。关简化后你怎么过关?你就有通天的本事,天字上面还架了两把刀,就是你最后就走向死关啊,你跟着中共邪党走,最后你跟着它过关,就把你自己葬送到地狱了,最后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未来。

那么还有两个字也被中共邪党变异了。就是阴阳(陰陽)这两个字。中共传统的文化当中阴阳理论是个很重要的理论。

史书《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伏羲画八卦的故事,也是我们这次文明的开始。

那么、八卦、河图、洛书等等这些起源于哪里?起源于太极阴阳。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阴阳理论贯穿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等。阴阳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可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平衡后阴阳在相互运动下会产生万物。而且这种阴阳的相互运动本身就是生机,玄机。

由阴阳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的基础。如周易,八卦,风水,命理,中医,美术,音乐,武术包括三百六十行神传给人的技术、生产、制造、建筑、耕种等等。

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整个社会的架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如我们所熟知的三纲。

我们用周易里面对乾卦和坤卦的解释来理解一下阴阳。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彖》辞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于它而获得了资生,所有一切统统属于天。云在飘行,雨在降洒,繁殖万物,赋予形体。太阳运行,升上降下,出东没西,向南朝北,六方位置,依太阳的轨迹而得以确定。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有规律的运行。这种运行变化,形成季节气候,万物从而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合生存的地位。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全面和谐的关系,于是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天的功德超出万种物类,给万国带来普遍的康宁。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yōu】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辞》说,广阔无际的大地是生成万物的根源,柔顺而秉承天道的法则。大地深厚且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广阔无穷。它蕴藏着弘德、光明、远大的功能,使万物都能顺利地成长。雌马属于地上走兽、具有在大地上无限奔驰的能力,她的性情柔顺祥和,有利于守持正道。君子应该效仿这种品德而行动,如果遇事争先居首就会迷失方向,如果跟在人后顺随大势就能找到常规。往西南方向可以得到朋友的帮助,是因为与同类同行。往东北方向将失去同类,尽管这样,最终也是吉利的。安顺且守持正固的行动将是吉祥的,因为应合了大地广阔无极的柔顺之德。

由乾卦坤卦我们很容易理解阴阳的关系和表现。就是阳刚阴柔。

那么我们古代常说的三纲五常其实也来源于阴阳理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群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传统的纲(綱)左边是控网大绳子,右边象征渔网。简化后纲左边绳子已经断成一段一段了。右边的网也破烂不堪。这样的三纲最后能捕到鱼吗?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吗?

君臣义(義)的义本意是舍我而从善是无私无我的意思。父子亲是要父子亲见。夫妇顺的顺是象水流象书一样一页一页的很顺畅清晰。简化后。义就变成了割麦子了,一心一意就是为了利益。

亲(親)更不用说了,父南子北,互相之间无论从心还是居住地都远隔万里。

顺水流不再象书一样一页一页那么清晰也不象书一样有内涵。完全是一本没有任何内容空洞无物的书壳。夫妻之间的关系都是有名无实,因为无顺所以也无恩爱了。

还有一个就是师(師)这个字也被变异了。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尊师重教。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愿意左边是兵符古代用的虎符等,右边是元帅头上带的盔甲上的巾状装饰物。而师比帅上面还多加一横。其意师父的地位超过兵营的统帅。古代兵营多严肃啊?军令如山!七十二律,五十四斩。早辰卯时点卯不到,直接就推出去杀头,首级号令三军。那么对师父的尊敬是要超过对军令对元帅的尊敬的。因为师父除了有元帅的威严之外。还有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是知遇之恩。

简化后的师没有了兵符所以就啥也不是了。所以你看中国大陆老师不敢管教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对老师也很不尊敬,更甚至把老师打成臭老九。师对弟子有恩啊!有恩不报,甚至把恩师踩在脚底下,肆意的侮辱,师尊讲的话甚至连个屁都不是,只认权利和利益。这种人还是人吗?

还不仅仅是由阴阳产生的三纲五常乱了变异了。就连阴阳这两个字的本身也被变异了。传统的阴本意是北面不见阳光湿润的山坡。阳是南面阳光照耀的山坡。阴和阳是一个山的北面和南面,是一体的。

简化后的阴阳变成了月亮和太阳。那月亮和太阳既不是一体,远隔多少万光年,遥不可及,永远没有交会,分崩离析。而且一旦交会那太阳和月亮相撞产生的后果不就是毁灭地球,毁灭人类甚至毁灭宇宙吗?其二太阳和月亮适合人类居住吗?

阴阳变异之后阴阳不产生万物。万事万物也再无生机,这不仅仅是阴阳不平衡,阴阳反背后我们把他调整过来。象两口子关系搞好。这阴不阴阳不阳了,只能是扔掉了,而不是把他调整平衡过来。因为本质已经不是阴阳本身了。那就要乾坤再造了。

中共邪党处心积虑的毁灭汉字,那么我们来看看共产邪党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吧。我们知道这几个字也被简化了。

产(產)没有生了,那就是你共产党没有生机的,注定产下来就是个怪胎就是反人类,反宇宙的。而因为你不生,你也就没有了生命。党(黨)更明显。传统的党是尚黑也就是阴吧。还不是什么大事。简化后的党是尚加个没头没脸的儿子。那就是共产党所造就的都是一群没头没脑没脸面没有生命力的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也无理智的短命的崽子。而且都断送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极其歹毒,连自己儿子的头都砍下了,把自己的生命鲜血都献给邪党,有多邪恶可想而知。本身孙(孫)这个字也被简化了,孙没有了血脉相成,儿没了头。

比如邪党的魁首毛泽东几个儿子都废了。毛新宇也是个弱智低能儿。再往下邪党就断子绝孙,自己毁灭了自己。

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看一下中国古代预言推背图》第五十一象 临卦
谶曰:
阴阳和 化以正 坤顺而感 后见尧舜
颂曰:
谁云女子尚刚强,坤德居然感四方。
重见中天新气象,卜年一六寿而康。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将大放光彩,中华民族也必将屹立世界于不败之地!


from 气功

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

法轮功学员轻轻一掌 附体动物被打跑

文: 大陆学员

我在修炼过程中,遇到几次和李洪志师父在法中讲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其中看到人被的事件就有两次,具体情况如下:
(一)

第一次遭遇附体,是我侄子的岳父的事。那段时间侄子的岳母和家人,都说他岳父得神经病了。

事情发生是在二零零九年春天,我回家看望我,当时正好我侄子的岳父岳母俩口子也来我家看我妈妈。(我叫他们哥和嫂)

我妈那段时间卧病在床,我就看到我那个哥两只手来回在我妈周围划拉,说是给我妈治病,说他有本事了,以后我妈再有病他负责给治。

然后我哥就坐在我的左边凳子上,我和他聊聊天,说好久没见了等一些家常话。

他开始说自己有多厉害,到哪个庙里一跺脚,庙里的主持都得给他跪下什么的,还说我炼的法轮功是好功……

我看他说话的时候,眼神游移不定,我就知道不全是他自己在说话,一半是他自己,一半是附体在说话。所以我对他说话,也不全是针对他自己说的,也在劝那个附体,当时本着劝善的想法,也没有想对这个附体怎样,心里想着,能劝走最好了,它是什么东西,怎么能随便附人体呢?

我就说:“哥啊,咱有能力最好,不过要尽量多做好事啊,不要用这些能力做坏事,或者搞人钱财什么的。”

然后他就开始胡说了,其实是附体在说话:“我在天上多少层,地下多少层都说了算,没有人比我更厉害,你的功我说给你散掉就散掉了,你信不信?”我听它这么说,就严肃起来了,我说:“我炼了这么多年的功,是我自己修炼出来的,你怎么可能给我散掉呢?”

他说:“我伸出一只手,你敢不敢拍我手掌一下?”
我说:“拍一下怎么样呢?”
他说:“拍一下我就能散掉你的功!”
我心里话:“这是个什么东西?看来它可能觉得自己的爪子挺厉害!”
我就伸出右手,轻轻的拍了他的左手一下,同时发出一念:给你一掌吧!
大约一分钟不到,忽然之间,他又是打哈欠,又是眼流泪的,身体也左右晃动,好象坐不住的样子,也好象很困的样子。

我知道往往附体刚刚离开人体,人会显的没精神,他刚才那个精神头是附体带来的。我微笑着故意问他:“哥,这会儿怎么了?”他回答我的倒挺理智:“可能是和你打赌打的,我到别人家里,从来没有这样过!”

然后他就站起来要走。我劝他再聊会儿,他死活不肯,非要走,一边说话一边就往外跑。

等我回城以后,我打让侄子第二天去看一下他岳父,看情况怎么样,我知道那一掌拍下去,附体应该是被清理了,人也应该正常了。第二天他回话说,人已经正常了,我也就没多说什么。因为我平时也忙,就没有再问这件事。

可是二零一零年春天的时候,我再问的时候,才知道,当时他只正常了一个多月。因为他心不正,一直求给人治病,求特异功能什么的,又不正常了,又给什么东西附上了,并且现在人去西安了,我也见不到他了。

(二)

第二次遇到附体就是我侄子他自己的事了。

二零一零年四月份,我回老家以后,听家人说起侄子的事。

侄媳妇告诉我,有一次我的侄子要割腕自杀,幸亏被她及时发现。还有一次他喝点酒迷迷糊糊到床上双盘打坐,两条腿轻轻松松就搬了上去了,坐姿很漂亮,可是酒醒后怎么也搬不上腿来。

我听了以后,估计侄子(以后用“他”字代表)被什么东西跟上了。于是我给了他一个法轮大法真相护身符,告诉他要经常念:“法轮好、真善忍好”,这种麻烦就会解决。

等我回城以后的一天晚上,这个附体竟然借他的口在电话里和我聊了半个多小时,使我对李洪志师父《转法轮》中关于附体的讲法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

那天侄子给我打电话,头两句挺正常的,他说:叔,我想你了,想去城里看看你。

我们叔侄感情最好,我和他年纪相差不大,从小我带着他一起玩大的,很久不见,还真挺想他。说了两三句话以后,忽然电话那头传来“嘿嘿”两声阴森森的笑声,嗓音也变的细了很多。

第一句话是:“嘿嘿,我还没走呢!”听到这句怪异的话,当时弄的我头发都竖起来了,这声音怎么这么怪异,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什么东西借他的口在说话。不过大法弟子一正压百邪,什么也不怕。我很快就镇定下来了,要问问到底是什么情况。

我就接着他的话问道:“你怎么还没走?” 它说:“我要走就和他一起走。”

因为我上次给过侄子一个护身符,我以为不会再有什么东西纠缠他了,谁知那个东西还没有走,我想可能是他没有好好念我教他的“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这两句话,那可是很多人屡试屡灵的哪。

我说:“他和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要和他一起?”它说:“我已经快和他合二为一了,我不走,要走就和他一起走。”

这时候我听出意思,这个附体还没有附上我侄子,只是快附上了,危险啊。不过它已经能控制他的思想了。一起走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要侄子的命吗?我说:“他欠你什么吗?你和他有什么冤仇?”“我和他没有冤仇,我就是看上他了。”它说。

我问:“那你怎么认识他的?”它说:“是三年前在吉利的庙里我跟上他的。”吉利在洛阳的北边,离我们这里有几十公里远。

我说:“你怎么跟上他的?是他求你什么了,还是他拜你了?”它说:“他没有求我,也没有拜我,是我看到他身上的东西,全部符合我的要求。三年前,他去吉利的庙里,我看到他,就跟上他了。” 我说:“你和他没有什么冤缘,你凭什么跟着他不放?如果你和他有什么冤缘,你现在也可以离开他了,你离开他,我可以求我师父把他欠你的东西还给你,不会让你吃亏。”

尽管它说没有冤缘,但我想完全没有关系,它也不可能找上我侄子的,只是连它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因果罢了,所以我才这么说。

它又说:“我要走就和他一起走。”我语气严肃起来,说:“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吗?我是大法弟子,有我在,他还是我家人,你怎么敢这么做?” 它说:“我能看见你。” 电话那头离我有二十公里的距离。

我说:“你能看见什么?” 它说:“我看见你头上有光圈。” 我说:“你不就能看到这个吗?别的就看不到了吧!你今天必须离开他,我只给你一晚上的时间,如果还不离开,我就对你不客气了,我要清理你。” 我又说:“我不管你是什么东西,你就算有能力,但是你不能干坏事啊!”

大法弟子修的是真善忍,我当时也是本着善心在劝它。它说:“我没有干坏事。” 我说:“你跟着他,还控制他的思想,还要拿他身上的东西,还不是干坏事吗?” 它说:“我能给他荣华富贵,能给他,我能让他有本事。” 我说:“你能给他这个那个,你能白给吗?你还不是想拿他身上的东西?” 它不吭声了。

然后我说:“你必须今晚上就离开他,不然的话,我就要清理你。” 它始终没有答应离开。然后一下子就又换成了我侄子的声音。我就和侄子又聊了几句,让他早点休息,我当时也没敢在电话里说他被附体了。

过了几天我回家见我到侄子,特意问他是不是去过吉利的庙?他说是去过。他说是因为岳父中邪了,去庙里请人治,他陪着一块儿去的。

原来他岳父没治好,他自己又带来一个东西。

我当时问他有关庙里的事,他就一下子相信我没说假话了,因为我事先根本不知道有关吉利庙的事,我只是听附体在电话里说过。他讲了事情的始末以后,也感到挺可怕。

常人不知道,末法时期,庙里非常的乱,什么魔啊鬼啊都跑到庙里了,人还去拜,还去求,最后就把这些邪性的东西给招来了。我们这里的农村经常有神婆之类的,就是为人解决中邪附体这种事的,但是一般被附体以后都很难解决,不修炼的常人对这些事是无能为力的。

从以上两例附体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人被中共邪党变异的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当整个社会都这么强烈追求名利,用钱去衡量一切的时候,就招来了万魔出洞,祸乱人间。哪里有干净的庙?哪里有佛可以拜?为什么近些年这么流行旅游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和这些魔有关系,它们就让人去庙里拜它,给它送钱去,然后它看到那些旅游的人群中,谁的身体中带有好东西,它就跟上谁,附上人身,去拿人体精华。

在另两次讲的过程中,有两个人都跟我说,我送他们的护身符不敢挂了,因为挂上头就痛,取下头就不痛。常人不懂得这些事,只知道取下真相护身符头就不痛了,他不知道是附体或以前他敬的东西在阻挡他得救。如果真的下决心不取下护身符,看那些东西还敢动你吗?从此你就真的是在大法师父的护佑下了,就这点干扰常人都摆脱不掉,不修炼的常人真是可怜哪。

中国现在的名胜,由于中共文革中的破坏,早就没有神佛了,越是名胜反而邪魔越多。我侄子没有求也没有拜,它都会跟上来,所以现在我都在劝身边的人不要到庙里去,那地方危险啊。可是又想想,人世间现在有干净的地方吗?到处都是魔啊。

法轮大法弟子救人,要帮助中国人摆脱中共这只巨恶红魔与邪灵对人的控制。世人啊,快快醒来,摆脱这些大大小小的邪灵控制吧。低灵附体虽然有害,但不至于被它拉進地狱,但是那些入了中共党、团、队的中国人,可是被这只恶魔打了兽印的,不久的将来这只赤魔遭到天惩的时候,打上兽印的人可是要为赤魔陪葬而入地狱的。三退(退出党、团、队)是为了抹掉兽印,是摆脱共产邪灵控制的最好方式。

来源:

相关文章:


from 气功

乐舞文学赏析:宋词.减字木兰花

文:仰岳
来源:正见网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精华赏析

.减字木(赠伎)

张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1】

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2】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3】

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4】。

参考注释

【1】垂螺:的螺形发髻,通常也是未婚少女的装扮。红裀:红色地毯。趁拍:合着音乐的节拍。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

【2】拟:想要。游丝:空中飞舞的细丝。惹:牵引的意思。伊:她。

【3】文鸳绣履:绣着鸳鸯鸟图案的鞋子。杨花:指柳絮。

【4】彻:乐曲终了的意思。《伊州》:乐曲名,应是唐代天宝年间时自西北边地传入中土。宫花:女子头上戴的饰物。

参考译文:

她的螺形发髻覆盖着额头,随着音乐的节拍,她急步地跑上红地毯铺设的舞台起舞。

这轻快的舞姿恐将凌空而起,让人想把她牵在空中无形的游丝上。

她脚上的舞鞋,绣着的鸳鸯。她跳起舞,这缓缓飘然而去的舞姿就像轻柔的柳絮一般,不起一点尘埃。

最后随着《伊州》乐舞演奏完了,收舞而停,然而她头上的宫花还依依不舍地微微颤动着呢!

题解及赏析:

作者:张先(西元990 – 1078年)字子野,北宋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等大家均友好。张先的词风含蓄雅正,意象繁复,他擅长作慢词,为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与柳永齐名,著有《张子野词》集传世。

张先的作品多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及山水风光,以抒情、写景为主,清朝词家陈廷焯评论他的词说:

“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

张先的这首作品描述了一位少女的舞蹈之美,这个女孩绑着螺形的发髻,轻快地步上红地毯随着节奏起舞,她的舞姿轻盈美妙,宛如漂浮于天空,被无形的游丝牵引着。

她脚穿着美丽的舞鞋,步伐轻盈如飞,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在乐曲停止后收舞那短暂的刹那,她头上的珠花仍微微颤动呢,结尾余韵隽永,留给观者及读者们想像:是否就此为止呢?还是为下一曲作准备呢?

全词不过四句便层次分明的描述了这位少女舞蹈家从起舞、急舞、缓舞到舞罢的过程,不特意引经据典,而是朴实精练的叙述,而结尾的安排更令人意犹未竟。


from 气功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十二)

文:刘如
来源:

《贞观政要》的第二段,论述的是“何为明君”。其核心讲的是“兼听则明”的道理。通俗的说,就是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做决断,不要偏听偏信。这段话让人想到了孔子教导的中庸之道。中庸的核心含义就是过犹不及,也就是不能走极端,反中庸是小人之道,会走向极端,走向末路和绝境。这个中庸,其实就是道家阴阳平衡之理在人中的体现,被孔子视为人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最难做到和最容易迷失的。因此人很容易走极端,失去智慧,无法明断。

日本汉学家安冈正笃研究宋朝历史,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朝“文”太过,“武”不足,偏听文人的政见,导致政坛上文人的理论空谈太过,偏离了务实的轨道,学派党派争论不休,仁宗时看似平和繁荣,实则已经走向末路。

他说的现象其实就是因宽仁(柔)过度,正义(刚)不足,姑息养奸导致的,刚柔不能相济,使得国家走向屈辱的末路。与唐朝太宗文治武功并驾齐驱、刚柔平衡刚好相反。

何为明君

我们先来看看《贞观政要》的第二段,以下是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这段话很通俗,大意是说,贞观二年,唐太宗问大臣魏征说:“什么叫做明君昏君?”魏征回答:“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之所以会昏暗不明,是因为偏听偏信。《》说:‘有言,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询意见。’古昔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广开视听,了解四面八方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恩泽四方,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巧言令色或者有才无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也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一手遮天,那么下情就一定能上达朝廷,为人君所知。”太宗对这番话十分赞赏。

魏征的论述十分清楚,让太宗做到兼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举出历史上的圣明帝王尧舜二帝的正面范例以及秦朝、隋朝等反面例子来论证。这就是古人读历史的主要作用。可以得出各种人生教训,而作为帝王,读史得出的治国教训和经验,则更加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百姓的命运。

魏征的话虽然目的是要让太宗了解民情国情,不被奸臣所害,但也符合了中庸之理。为君之道讲德,这个德首先在第一段肯定太宗要仁爱百姓的道理,事事想到以百姓为先。作为帝王,守护好照顾好自己的子民,这是第一个要责,也是帝王讲德的出发点。但是第二段则告诉太宗不仅要仁爱,还要圣明,合在一起,就是仁义的善用,仁中必须有正义相随,才能刚柔相济。

仁义之道出自

在《群书治要》收录的《》里,有这样一句话:“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可见孔子一生讲仁义,讲的就是伏羲圣皇传下来被周文王以周易的形式展现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道理,体现在人中的道理。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也就更加明白了。人学的就是大地刚柔相济的道理,而地学的,正是阴阳平衡的天道。这就是说孔子的中庸从仁德出发,但是仁中必有义相随,才不会走向极端。偏听偏信自然失衡。

仁,主要体现柔和宽大的一面,而义,则偏重刚正威武,不讲情面的威严。所以,孔子那部《论语》开卷的“学而第一”就告诫后世儒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也就是说讲信用虽然是仁德的体现,但必须合乎义理,才能去履行承诺。这些道理在《论语》第一篇就写得清清楚楚。可惜不少学者,渐渐偏离孔子教导,流于各种理论的空谈,类似今天的教育,各种学说和名词不断出现,重学术研究,忘记了务实的精神,也就是忘记了用仁义之理对照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言行了。那时的文人,由于喜欢争论不休,形成各种学派,反映在政坛上,就是党派的形成和争执。已经失去了唐太宗时儒生包容的大气和刚正的大义。后世的儒生也因此渐渐偏离和迷失尧舜以来圣王留下的治国要道。德的含义也就开始走向极端了。

宋朝因此一味地重文轻武,一味脱离义来讲仁,导致阳刚不足,对周边外族的侵犯屡屡姑息,真的是姑息养奸,消极被动,饱受屈辱,教训深刻。但是一味仰仗阳刚,宣武过度,则会变成暴政。同样不可。所以孔子讲涵养,君子要懂得分寸,不可过度,懂得忍的重要。

《中庸》记录孔子原话  讲过犹不及

孔子在《中庸》里讲过这样的话: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庸它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很少能守住它运用它,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久了!”这句话道明了孔子领悟的最高境界的德就是中庸。但是孔子的这些领悟来自《易经》的研究。“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孔子对《易经》的研读,到了翻断竹简好多次的地步,年老了还在感叹如果能活得长久一些,应该领悟到更深的内涵。

孔子一生只是负责讲述和传承先古圣王的德行教化,自己从不著书,对祖先非常恭敬谦虚,从不敢将整理好的《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等经书视为自己的东西,认为自己领悟的还不够多,也就是教导后世弟子,学问从三皇五帝经由夏商周得来的,切莫自立派别,标新立异,走向末路。后世一些儒生出现的教条迂腐的现象正是偏离孔子教导的后果。这些不好的现象被中共利用来歪曲和攻击传统的教育。大家都不看原著,不知。千万莫把后世部分走向极端的不好的行为和思想扣到孔子的头上,歪曲我们的祖先。

《中庸》里头还有一句孔子的话,对过犹不及的道理讲得非常明白: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做事过了头;愚蠢的人又能力不足,事事做不到位。中庸之道不能宣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肖的人又根本做不到。”就是说,大家都走极端,达不到圣明的地步。要不太过分,要不做得不足。

大家以为《中庸》是子思所写,其实大部分记录的都是孔子的话,乃孔子所传。懂得运用这个道理,就能处世不败,连管家,都会十分明智,孩子也就不会因溺爱过度而变成不肖子孙。


from 气功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

雷公不打吃饭人

雷公不打吃饭人


负责,背上长了,脸色通红。在先秦开始,雷公赋予了替天行道,惩恶扬善的特殊意义。“雷公不打人”的由来是什麽呢?

来源:日报


from 气功

乐舞文学赏析:宋词.柳腰轻

中国历代乐舞诗、词、曲、赋精华赏析
文:仰岳
来源:正见网

宋词.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英英妙舞腰肢软【1】。章台柳、昭阳燕【2】。
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3】。
顾香砌、丝管初调【4】,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5】。
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
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6】。
算何止、倾国倾城【7】,
暂回眸、万人肠断【8】。

参考注释:

【1】英英:歌舞艺人名。妙舞:美妙之舞蹈。宋.谢庄《月赋》:“君王迺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

【2】章台柳:有两种说法,一为汉代长安的街道名。《汉书.张敞传》:“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晋臣瓒注:“在章台下街也。”

一为表达美丽的歌舞女子:唐代诗人韩翊在安史之乱中与其擅长歌舞的妾柳氏分离,在思念之中他以诗相赠:“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而柳氏在收到诗后同样深情回信。此后人们便开始以章台柳形容美丽女子及其舞姿。方千里《渔家傲》:“看舞后,腰肢宛胜章台柳。”

昭阳燕:指汉代舞姬赵飞燕,因其住在昭阳宫中,故以此称呼。章台柳、昭阳燕这二句都是衬托形容英英美妙的舞姿。

【3】锦衣冠盖:衣着光鲜亮丽的贵族子弟。绮堂:装饰精美的厅堂。是处:到处,处处。

【4】砌:台阶。丝管:各种乐器。 初调:开始演奏。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促遍:节奏急促的乐曲段落;乐曲演奏以一章为遍。

【6】盈盈:起舞的动作轻盈美好。檀板:檀木所制的拍板。《旧唐书.音乐二》: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

莲步:这里指美女的脚步、舞步。《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奇容:美好的仪容举止。

【7】倾国倾城:喻指绝美的女子。《汉书.外戚传》:(李)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8】肠断:原本形容极度悲痛,这里指众人为英英的舞姿而肠断销魂。》:“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舞乐壁画。(公有领域)

参考译文:

英英跳着美妙的舞蹈,那折腰之美真是妙啊!就像韩翊之妾柳氏与赵飞燕一样婀娜多姿啊!在装饰精美的厅堂的宴会上,王孙公子们都争着要以千金之价请她去表演。在舞台上只见美丽的她回头看了看,这时乐队开始演奏,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轻倚着微风,身上的佩环也随着舞姿微微颤动。

这时突然转入了《霓裳羽衣曲》中节奏急促的段落,到这里她更加施展出自己柔媚轻盈的舞步身段,紧紧地依着檀板声而舞。她一会儿舒展着舞袖,一会儿快速地走着莲步,在进退之间她姣好的仪容举止变化万千,妩媚多姿。看着英英的舞蹈之美,何止是倾国倾城,在她短暂回眸的时刻,就让万人为之肠断销魂!

题解及赏析:

作者: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柳永。他出身官宦世家,但是仕途坎坷,直到五十岁后才被赐进士,但是不久后又被贬为平民。

柳永虽然官运不佳,但是其作品深得民众喜爱,其题材多为描述城市百姓、歌舞艺人的生活及男女之情,其内容情感真挚,秀丽婉约,在民间流传甚广,盛行一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以毕生精力作词,他认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之词音律谐婉,现存作品有200余首, 并着有《乐章集》一书传世。

另一方面后世普遍认为柳永是“慢词”的始祖,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同为词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包含着音律的缓慢与长篇叙事的内容,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甚钜。

这首《柳腰轻》中,柳永描述了在宴会上观赏《霓裳羽衣舞》的情景。《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是唐代乐舞的之作。关于它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说唐玄宗在睡梦中游历月宫遇上仙女,得其仙乐而作;第二种说法则是修改西域传入的乐曲《婆罗门》而成。

著名诗人白居易则有《霓裳羽衣歌》传世,为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内为好友元稹而作。诗作中描述了《霓裳羽衣舞》表演的盛况,从舞者的面貌、装扮、出场,到垂手、曳裙而舞都作了精采的形容。可惜这绝美的宫廷乐舞却在战乱中佚失,未能流传于世。然而在柳永的此作中,却看出了此曲在宋朝的民间演出的场景。


颐和园长廊彩绘:唐玄宗游月宫。(公有领域)

在这首词作中一开始描述英英精湛的舞技,并以柳氏、赵飞燕的典故衬托其美感,甚至让王孙公子们愿意付出千金之价以求得其演出,为下面她跳《霓裳羽衣舞》做了铺陈,之后乐声开始响起,英英随之起舞,身上的首饰也随之颤动。

接着进入乐曲的高潮,随着拍板的音乐英英垂手展开舞袖,脚步快速地移动,或进或退,她的舞容也随之百变,令人赞叹,在这片刻她回眸一笑,让众人魂牵梦萦,令台下的观众们“肠断”销魂。

同样是描写《霓裳羽衣舞》、同样是赠人之作,但是柳永与白居易的风格却是大为不同,白居易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以及愁苦,但是柳永的作品却充满了欢乐、活力,即使是失意时,最多只是个人情绪的感伤。他有着一套对自我肯定、不同于朝中士大夫那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价值观。

这首词作轻快、简短且充满活力,短短数句就写出《霓裳羽衣舞》的特点,是中的精品之作。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