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星期六

八卦、五行:完善易理,指导人生(图)

作者: 山之子


代表了自然现象的动静,是《易经》的基本概念。(网络图片)

“八卦”,一则象征自然界八种表象的物体:干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二则每一卦还代表不同的属性和意义:如干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悦﹚。因此取象并取义就可以占筮出基本的义理,依此可引申出丰富的卦象来。八卦(只有三爻)是基本卦,组合两个八卦(共六爻)可以演绎出六十四卦来,便涵盖了天地万事万物的演化原理,就可以推断出任何时事物了。

八卦相对的两卦是一阳一阴(如乾坤,离坎),而六十四卦两两相对,也是一阴一阳。《易传》认为此乃阐明自然和社会都符合阴阳的义理,如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君阳臣阴,男阳女阴等。因此要求对事物要从相对的两方面去认识,避免“仁智之见”的片面立场。

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易传》还认为变化的依据就在于“对立事物”之间的互相推移。《系辞传》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则岁成焉。

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由五行构成,而五行之间互有相生相克者。五行也同样有其相属的人、事、物等。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于是结合了八卦和五行的阴阳、方位以及所属的人、事、物等,再加上时间--中国的历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易理就更庞杂完备了。

卜卦的方法:把要占卜的“人事物”等连结所符合的“五行、阴阳、方位和时间”等,换算成所属的数字,加以组合排列并演化而成。或由随意、随人、随地、随时等等得到的数字组合成卦(梅花心易)。

卜卦的方式:有千百种,“竹签卦”、“金钱卦”、“文字卦”、“米卦”、“龟壳卦”、“纸牌卦”、“骰子卦”……都可以用来卜卦,用来卜求事情,求出《易经》中的卦象,来解答我们所求问题的答案。完全掌握在占卜人对于易理的领悟程度。

通常一般人看《易经》,总以为只是一种占卜的学问而已。事实上,《易经》博大精深,占卜不过是其应用之一罢了。通过学习《易经》,不但可明暸浩瀚庞杂与深奥绝妙的哲理,尤其如能参悟变化无穷与正负生克的法理,便能成为坎坷人生中最好的指导明灯。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以德化民的理学名臣陆陇其

作者:魏谷

从教三十年,陆陇其是清朝初年讲授程朱理学的,著作等身,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了清朝后世几代的君王。图为钦赐御匾“学达性天”的清朝有名的理学书院——武夷精舍。(网络图片)

他去世在江南的浙江平湖,遥远的河北阜平为他起坟,有人用“数陆忘祖”镌刻对他的铭记:从清朝康熙年间到清末,漫漫三百年,那里的陆姓县民,称自己为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为他的衣冠冢守墓。他是陆陇其,康熙时代的理学名臣。

书生陆陇其,十年为官。两任知县,一小段监察御史,是他仕途的全部。

“当湖先生”是他的别号,从教三十年,他也是清朝初年讲授程朱理学的学者,著作等身,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陆陇其家族自五世祖以下,皆以儒术出名,家学渊博。

陆陇其生于明末(1630年-1692年),号稼书,是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年),不惑之年的陆陇其得中进士。五年后,45岁的他出仕为官,不到两年,因被上司诬告而夺官;53岁时他二次为知县,一干就是七年。60岁时,他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翌年辞官归里,专心授业著书。62岁,他驾鹤仙去。

在世时,他仕途坎坷,在身后,他声名日隆,雍正四年(1726年),他的牌位入祀孔庙;乾隆元年(1736年),他被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了清朝后世几代的君王。

十年官场沉浮,清正廉洁之外,他以仁义道德治理地方,他经办公务之道,与一般官吏大不相同,以致“民爱之比于父母”。

他的办法叫做:以德化民。

第一任知县,他做的是上海附近的嘉定县的父母官。

处理民事纠纷,他用“自追法”。 陆陇其断案不用衙役捉拿百姓,同宗族人争斗的,就让族长通知;同乡人争斗的,就让乡里长老通知;或者让原告和被告相互约好同来,叫做“自追”,但往往不急于定案,“听断时,孝悌忠信之言,不绝于口。和平恻怛,以至情相感动”。说:“你们不是亲人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感情也算是很好的,但如今不过就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起来,闹到公堂之上。你们打官司还要花费许多银两,结果到最后往往你们打官司浪费的钱,比争执的那点蝇头小利要多得多。而且断案必须要有输赢,从此你们从乡亲变为仇人,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人们听了陆陇其的劝解,往往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一日,县里的一对父子为琐事争执闹上公堂,陆陇其听完他们的恩怨,含泪自责: “都是我这个县令无能,品德低下,不能够教化你们这些民众,才令你们父子发生这样的悲剧。”老翁的儿子听后十分感动,当即向父亲跪下承认错误,并叩谢陆陇其:“多亏您的教化,及时地指出了我的错误,才没有酿成更大的错误。”最后父子俩互相搀扶,大哭着离开县衙,从此儿子尽心赡养父亲。

有次他处理一桩兄弟二人的财产争讼,什么也不问,也什么都不让两个人说,把他们叫在一起,只是让哥哥不停地喊弟弟,弟弟不停地喊哥哥,“不言其产之如何分配及谁曲谁直,但令兄弟互呼”,“此唤弟弟,彼唤哥哥”,“未及五十声,已各泪下沾襟,自愿息讼”。陆陇其在判词中写道:“夫同声同气,莫如兄弟,而乃竟以身外之财产,伤骨肉之至情??从此旧怨已消,新基共创,勉之勉之。”

征收赋税,他建立 “挂比法”,对于没有缴纳税赋的百姓,他写上姓名在牢里挂号,并不真正扣押,再写出所欠数额,以进行对照比较,让百姓自己交,交够了除去牢中名字。至于交纳数额由每人自报。同时又建立“甘限法”: 百姓在自定的期限数目之内,到期能如数缴纳的,就可获得优待。没有缴纳的,可以以后补交,但限定交纳中所欠的数额,日后须增加一倍交纳。

缴粮纳税的日子临近,他召集百姓讲一番按时纳税的道理。他说:“向大家收缴的钱粮,全是朝廷的国课,并不是县官的私蓄。如果百姓们按时上缴钱粮,给官员们减去催缴的麻烦,也有时间可以给百姓做点其它的事。我和大家没有任何宿怨,也不愿为税赋之事责罚百姓。倒不如大家及早凑齐应纳之款,使你我都相安无事地办完这件事。”百姓们觉得陆陇其的话说得很实在,也就乐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时,很少发生欠缴赋税的事。

康熙十五年,因为战争加收军饷。陆陇其差人给每户发一张知县的名片劝导民众:“不恋一官,顾无益于尔民,而有害于急公。”表示自己并不恋官,但是不交纳紧急的军饷,对百姓并没有什么好处,对于国家的紧急事务却有害处。结果不到一个月,百姓竟捐了十万两银子。

不久后,朝廷又赶上征房屋建筑税,不过这个时候,陆陇其就只征收市中店铺的税,命令衙役们不许涉及乡村百姓家的生计了。

县令任上,他常常资助好学的贫寒子弟进官署,听他讲课。遇到家境贫寒的,就由他贴补费用,他曾说:“我虽清况,尚可供给,年终或贴两三担米,至贫士不必破费。我况忝为父母师长,尔即我之子弟,不在此区区微物也。”官署里有二十多个学生,公务之余,他像个一般的塾师一样,“公每日讲解,各生质疑辩难”。

陆陇其在嘉定任职,不满一年而嘉定大治,“惠政不可胜纪”。时人赞为“流风善政,历久弥馨” 。

“以德化民”的陆县令,自不会“邪曲”。赴上司江宁巡抚慕天颜的生日宴会,他只从袖中拿出一匹布、两双鞋作为贺礼,说:“这些不是从百姓那里拿的,为您祝寿。”

做了一年十个月的县官,因为慕天颜的诬告,陆陇其就被罢了官。

虽然颇得民心,但上头要罢他的官,百姓是留不住的。于是,嘉定人把大家送别陆陇其时写的诗文收集起来,刊刻成《公归集》一书,送给他做纪念。他卸任回乡时,几乎没有什么行李,只有一些书卷和他妻子的织布机。离开那天,沿途百姓哭声震天。至今嘉定一带还流传这样的民谣:“陆公归舟无所装,图书数卷机一张。”

康熙二十三年,在其他官员的多方推荐下,陆陇其二为县令——被任命为直隶灵寿县(今河北灵寿县)知县。

灵寿县北负太行、南滨滹沱,与嘉定正相反,这里土瘠民贫,役繁俗薄。陆陇其奉行的是“大恤民力”的政策,首先便着手减役,经过积极争取,获准与邻县轮流出役;然后又大力整顿治安,健全乡约,督查保甲,频频告示,反覆晓譬,使斗狠轻生等恶习劣风得到了摒除。

他的“以德化民”也带到了灵寿

县里有个老太太控告她的儿子不孝。 陆陇其将她儿子叫来县衙,发现是一个还没有成年的男孩,陆陇其并不责罚孩子,而是对老太太说:“我官署里正缺少小僮,你儿子暂时可以在这里服役,等到有人代替,我再处他以杖刑。”于是命那少年天天跟在身边,须臾不离。

陆陇其每天早晨起床后,毕恭毕敬站在母亲房外,母亲一起床立即进上洗漱用具,然后再为母亲泡茶。母亲吃饭,他侍候在饭桌边,而且笑容可掬,等到母亲吃饱,他才去吃母亲剩下的饭菜。空闲下来的时候,陆陇其就坐在母亲身边,给她讲一些民间传说。母亲感到不适,陆陇其为母亲捶背捶腿,按摩抓痒,侍医问药,亲自煎煮,接连几夜不睡,一点也不觉疲倦。

几个月之后的一天,那少年突然跪在陆陇其面前,请求陆县令让他回家。陆陇其故意说:“你们母子不和,为什么要回去呢?”少年哭着回答:“小人一向不懂礼,待母不孝,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为后悔不已。”陆陇其命人唤来了少年的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后来,那少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

北方民风相对于江南粗砺,他亲自遍至各乡学授课,讲解先儒的理学,使人人都知到应做善事的道理。他跟学子们说:“有欲质疑问难者,依次进接。本县亦不敢藏拙,务与诸生辨析明白。”每逢二、四、六、八日,公事结束,他就去学舍听诸生讲解,就便答疑解难。一直坚持到他离开灵寿县为止。

在教学上,不只为应付科举考试,陆陇其也出一些切合时政的题目,力求学子能兼通经世济民的实务。学生的试卷,不分程度高下他都加以批点,每位老师所讲的课程,都要引证到自己的心性上。

他在灵寿的讲义有一百十八章,后来整理成著名的《松阳讲义》。

灵寿县的县令做了七年,陆陇其又要离去了,不过这次不是丢官而是高升,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下诏命地方各级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陆陇其得到九卿的联合举荐,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可比如今的检察官。离开灵寿时,又是“民遮道号泣”,灵寿的县民将十几年前嘉定县的离别一幕重演了一遍。

做御史不久,因为与九卿上司意见相左,九卿又上奏欲“夺陇其官,发奉天安置”。奏到康熙案头,正好顺天府尹(北京市长)卫既齐巡视京畿回朝廷,康熙帝向他了解陆陇其的情况,答曰:“民心皇皇,恐陇其远谪”。这次康熙帝为他做了主,没有同意九卿的意见。

做了一年的言官四川道监察御史,陆陇其的考察期满了,朝廷管官员任免的吏部还是决定将他外放到地方去,陆陇其决定弃官回籍。

弃官回籍不是知难而退,而是选择了另一条人生之路,专心讲学、著书,陆陇其在东洞庭山上讲学,讲“居敬与穷理二者不可偏废, 致知与力行须兼重并取”之理学;于“尔安书院”著书,全面评析注释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四方学者群聚门下。他还完成了《灵寿县志》的修纂。

陆陇其家中的“三余堂”,有藏书五百余种,间有旧本和抄本。着有《古文尚书考》一卷、《读礼志疑》二卷、《四书讲义困勉录》三十七卷、《松阳讲义》十二卷、《松阳钞存》二卷、《续困勉录》六卷、《战国策去毒》二卷、《读朱随笔》十卷、《礼经会元注》八卷、《灵寿县志》十六卷、《一隅集》八卷、 《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三鱼堂随笔》四卷、《问学录》若干卷等。后人将陆陇其的著作汇集编为《陆子全书》

陆陇其去世在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觚剩》记载,是日陆陇其午后困倦卧床小睡,家人听见他口中喃喃自语,好像在与人交谈。过了一会儿,他呼唤家人,说:“忠愍公在此,交代了一些事,我这就去啦。”于是闭目而逝。此时“空中箫鼓喧阗,合村无不共闻,殁后寂然矣。”——他被上界接引,升天而去。

《清史稿》记:“灵寿邻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 拙言的百姓,就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吟唱他们对好官的怀念。@#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布里斯本房市2016年将大放异彩

一勤天下无难事

文/陈喆

汉字是文之载体,文者,道之显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是一座见证中华古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丰碑。

勤从力,堇声,本义作“劳”解(《说文解字》),乃耐辛苦以奋全力任事之意,故从力。又以堇为黏土,其质耐旱耐寒,利于播种百谷,勤取能耐之意,故从堇声。其义有:劳动不怠曰勤,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苦曰勤,如“或问民所勤”(《法言.先知》);助曰勤,如 “秦人勤我矣”(《国语.晋》);劳曰勤,如“无勤民于远”(《国语.周》);尽力多做,不断的做,如“文王既勤止”(《诗经》);勤恳,尽心尽力任事, 如“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勤,须要出力,只有多出力,能尽力,才构成了勤。因此无论学习、、生活,都要勤于付出,才能事有所成,否则可能碌碌而过,一事无成。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还需要坚毅的耐性。能够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克服困难,才能风雨过后见彩虹,才能不断地上进。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纵观历史,探求学问孜孜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书圣王羲之,勤于学书,在溪中洗笔,池水尽黑,才使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明朝的李时珍,勤奋三十年,几乎读遍所有医书,摘录笔记书稿几大箱,更是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于大自然中,实际考察,才编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勤”字所诠释的是“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来自内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无坚不摧,如绳勤于锯则木断,水勤于滴则石穿。只有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是“天道酬勤”的道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们常感叹时光流逝是如此的迅捷。时过境迁,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尽到心力,失于耐性,未能勤字当先,以致留下诸多遗憾,这就应了的箴言:“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所以邵雍劝勉世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之计在于勤。”老子告诫人们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黄金海岸推出水上漂浮公寓楼房

去年11月全澳新公寓房销售量骤降15.1%

代理公司急于打开市场 纷纷提供优惠和奖励

如何判断你所在区房价是否会下跌?

悉尼Vaucluse一豪宅36百万卖给中国富豪

纽省厅长提出房产检查报告新方案

提振商业信心将促进2016年房地产市场

2016年1月29日星期五

壶公悬壶济世 徒弟功亏一篑未得正果(图)

壶公是一位道教真人,不知他凡间的姓名叫什么。

当今世上所有的召军符和召鬼神、治疾病的玉府符共二十多卷,都出自壶公之手,所以总称为“壶公符”。

当时河南汝南有个当市掾的人叫,忽然看见壶公从远方来到街上卖药。人们都不认识壶公,他卖药不许还价,他的药服后不管什么病都能治好。壶公把药卖出之后,总要嘱咐买药的人,说服了药之后会吐出什么东西,哪一天病会好,他说的话每一次都很应验。

他每天卖药都能挣好几万钱,然后就把钱施舍给街上那些饥寒贫穷的人,只留下三五十个钱。

经常把一个空壶挂在屋顶上,太阳落山之后,他就跳进壶里。

悬壶济世的壶公(图片)

这事谁也没发现,只有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由此而知壶公不是凡人。费长房就天天清扫壶公的屋子,供给壶公吃的东西,壶公并不推辞。日子长了费长房仍坚持不懈地照常扫地供食,也不敢对壶公有所请求。

壶公看出来费长房心地很虔诚,有一次就对他说:“到晚上没人的时候你到我这儿来吧。”费长房晚上来到壶公屋里,壶公对他说:“你看我跳进壶里时,你也和我一样跳。”费长房照他的话一跳,果然不知不觉地已在壶中了。

进去后才发现不是壶,而是进入了一个神仙的世界。只见楼台殿阁林立在道旁,还看见壶公带看好几十个随从。

壶公对费长房说:“我是神仙,当年在天界因为处理公务不够勤勉,受到上界的责备把我贬到。我看你有道根可以受教,才让你接近我。”费长房立刻离座下拜磕头说:“我这俗人凡胎十分愚昧,积下了很多罪孽,幸亏得到你的怜悯关怀,就像劈开棺木给死尸送去仙气,使枯朽的的尸骨起死回生。我只怕自己愚笨顽劣,不能为大仙效力。如果大仙继续指引点化,真是我百世难遇的大幸啊!”

壶公说:“我看你这人很不错,但你千万不许泄露天机。”

壶公后来到楼上去看费长房,对他说:“我这里有点酒,咱们俩喝几杯吧。”壶公的酒在楼下装在一个酒坛里,费长房就让人到楼下取来,但几十个人也抬不动那坛子,只好来告诉壶公,壶公下楼去,用一个手指把酒坛子拎到楼上来了。两个人对饮,酒器只有拳头大,但喝到天黑也喝不尽。

壶公告诉费长房:“我不久要回上仙界,你愿意和我同去吗?”费长房说:“可还用说?不过我想让家里人不要发现我出走,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壶公说:“这很简单。”他就给了费长房一支青竹杖,告诫他说:“你拿这支竹杖归家后,就对家人说你病了,然后把竹杖放在你的床上,就悄悄到我这里来。”

费长房按照壶公的话做了,离开家后,家里人见费长房已死在床上了。其实床上的尸首就是壶公的那支竹杖,家人痛哭后就把费长房埋葬了。

费长房跟着壶公,恍恍惚惚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壶公故意把他放在一群虎中,老虎张牙舞爪要吃掉他,他也没害怕。第二天,壶公又把费长房关在一个石洞里,头顶上用草绳挂着一块几丈宽的大石头,又让几条蛇咬那草绳,绳眼看要断了,下面的费长房仍泰然自若。

壶公来到石洞看见这情景,就安抚他说:“你可以受教学道了。”后来壶公又让费长房吃屎,屎里还有一寸多长的蛆,又臭又脏,费长房这次可为了难。

壶公就打发他回去,对他说,“看来你还是得不了仙道啊。我让你当地上的人瑞吧,可以活好几百岁。”说罢给了他一卷封着的符说:“你有了这符就能驱使鬼神,长期当天神的使者,还可以治病消灾。”

费长房担心到不了家,壶公又给他一支竹杖,说骑着它就可以到家了。费长房骑上竹杖,忽然像大梦初醒,一看已经在家里了。

家里以为他是鬼,他就详细讲述了经过,家人去墓地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只是一支竹杖,这才相信了他的话。

费长房骑回来的那支竹杖扔在草滩,一看原来是一条青龙。费长房说他从离家到回来只是一天的事,家里人一算,已是一年了。

费长房就带着符收鬼治病,没有治不好的。有时他和病人坐着谈话,忽然就大声呵斥起来,客人奇怪地问怎么回事,他说刚才是呵斥鬼呢。

当时汝南有个妖怪,一年里要到郡里来几回,来时带着骑马的随从,变成太守的样子,进到太守府内敲动堂鼓,然后在府内外转悠,随后就走了,太守十分讨厌也没办法。恰好费长房进太守府,那鬼怪也来到府门前。太守跑进府内,只把费长房留在大厅里。鬼怪知道后不敢进府,费长房就大喊一声:“把那个鬼给我抓起来。”鬼吓得赶快下车趴在大厅前,不停地磕头乞求,保证改过。

费长房喝斥道:“你这个该死的老鬼,不老老实实呆在阴曹,竟敢带着随从冒犯官府,该不该死?还不快现出原形来?”鬼立现了原形变成一只大乌龟,身子有车轮大,头有一丈多长。

费长房又让它变成人形,交给鬼一道竹符,命他把符送交葛陂君,鬼流泪磕头而去。费长房派人在后面看,只是竹符在草滩下,鬼把颈子缠在树上死了。

费长房后来到东海郡,东海郡已经三年大旱。费长房对求雨的人们说:“东海神君前来奸淫葛陂君的夫人,被我扣压了,因为没有核查他的口供,我也忙得忘记了处理,结果造成这里久旱,现在我立刻放掉他让他马上行雨。”接着果然下起了大雨。

费长房有神术能把大地缩成一小块,千里之远的情景就在眼前,放开就又恢复原状了。

责任编辑: 鸣建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贤妻良母的由来(图)

作者: 李晓径

2016/01/28/20160128142243438.png
孟母教子图。(网络图片)

贤妻良母的意思很直白,根据《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这个成语属于约定俗成,即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一种,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

谈到贤妻良母,自然会联想到相夫教子。在古代社会衡量一个妇女是不是一个“贤妻良母”,能否“相夫教子”是关键的一个标准。“相夫教子”是古代衡量妇女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准,也是对贤淑妻子的称赞。

相是“辅佐,扶助”的意思。也有人讲相夫教子中的“相”是帮助的意思,与吉人天相中的“相”是同一个意思。“相”在《汉典》中的意思是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宰~。首~。

据《成语》,相夫语出春秋时期的《论语·季氏》:“相夫子。”从“相夫子”到“相(丈)夫”,由此,也可见相夫教子的重要。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意思是: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错吗?颛臾曾做过先王的东蒙主,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为何要打它?”冉有说:“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说:“冉求,有句老话说:‘在其位就要尽其责,不然就辞职’,危险时不支持,跌倒时不搀扶,要你这个助手何用?而且,你还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后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辩解的人。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钱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大家和睦就感觉不到人少,安定了就没有危险。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要安抚他们。现在你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危险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

常有“修内安外”之说,俗语亦有“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男人和女人是阳与阴的关系,阴阳谐和才能诸事顺利,“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以上足见一个妻子在和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来源: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相敬如宾-婚姻的至高境界!

我们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我们往往对于外人诸多宽容尊重,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原形毕露,无所顾忌。

在现实中,我们大家不都是这样吗?不只局限于恋人,还有家人,亲密的朋友。越是对待对我们好的人,我们往往会越发的矫情越发的作,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在乎我们,不管我们怎么矫情怎么作怎么挑剔,他们都会包容我们,仍然爱我们。反而是陌生人,不熟的人,我们知道他们对我们的耐性有限,如果我们太“作”,就会“作死”,所以我们会很尊重很礼貌。

这很奇怪不是吗?对我们越不好的人,我们反而其实对他们越好。越该被尊重被在乎的人,我们却常常伤害他们。

有些人会觉得,我觉得你亲近,我才对你无所顾忌的啊,这是我对你的在乎。

其实,这话真的很没道理。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其实是:我们对亲近的人随意,是出于他们对我们的在乎;而我们对亲近的人尊重,才是出于我们对他们的在乎。

真可惜啊!所以如果你也有所触动,那么请从今天起,对爱你的人,对你爱的人,多些尊重吧!

国人传承至今的,是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往往是最有道理的,“相敬如宾”才是的至高境界!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华夏文明五千年 婚礼过程中的礼仪(二)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我们这个栏目的嘉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专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我们上次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缔姻之前的礼节和婚姻过程中的一些礼仪,以及人们对家庭的重视。今天我们继续谈谈家庭的重要性,你上次谈到,古人之所以重视家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基本民生上的事,都要依靠家庭来解决。比如说照顾病患和养老。还有就是古代多数人是农民,才是劳动力。另外一个儿子负担两个可能也有困难,所以要尽量多生几个儿子,大伙一块儿负担。那为什么古时没有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哪?不象现在,计划生育反而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文昭:是的,所以现在中国大陆搞的那个计划生育真是有很大的问题。农民都要靠养子来防老,你强迫他只生一个,还未必是儿子,那他老了以后谁来养他。除非由国家来养,建立起覆盖所有人口的养老金制度,可政府又说“现在国家有困难,做不到这一点”。本来这些事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家庭自己解决的,不靠政府的,可你又剥夺他的生育权,不就等于老了以后把他置于死地?这就会有问题。照顾病人也是一样,过去没有医疗保险这一种,也是要靠家庭,特别是配偶和子女来负担。家庭一旦不稳定,所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真的社会就动荡了。

主持人:那我们看现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养老和医疗都是社会化的,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而且有专业的护士来照顾病人,是不是家庭的稳定就比较没那么重要了呢?

文昭:也不是。还有下一代人的教育。儿童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他的人格和情感是健全的,而且也较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塑造下一代人的心灵至关重要。由于家庭破裂给下一代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不胜枚举,很多人都有直接的感受。而且作为儿童,这种创伤会埋藏很深,影响到他的性格,从而影响一生。当他结婚又有了自己的儿女的时候,这种创伤的影子还会延续给再下一代。我们现在在一些国家看到的社会化的福利,必须建立在一个近代化的财税制度的基础上,养老和医疗的开销才能够负担。什么财税制制度呢?就是以所得税作为税制的基础。就是说你挣得多就应该交得多,人家挣得少税也交得少。可是这个所得税又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上才能实施。而古代没有这个会计制度,所以它是以人头税为主,你家有几个人,按人数计,该交多少税。或者算你家有多少亩地,按照你土地的生产力,估算一个产量,按一定比例来交税。而不是去计算每一个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所以万一今年天灾减产了,除非皇帝下旨减免税赋,否则你还该交这么多税。

现在有了这个会计制度,人们可以按实际所得去交税,这是一个进步,社会化的福利也可以搞起来,这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物质匮乏解决以后,人们感情上的需要就突出了,的诉求就转到别的方面了。把老人送到老人院去是能解决生活,可是老人是有感情需要的,他心里希望和家人在一起,当然现代人由于工作的原因,花在家庭的时间是少很多了。但是婚姻关系的稳定对于诸如养老、养育下一代人的意义还是至关重要的。天伦之乐是人生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都是以家庭的完整和稳定为前提的,片面的强调追求爱情幸福、个性自由其实是得不偿失啊。

主持人:我们今天讲的是婚姻过程中的礼节 就引申出这么多,原来婚姻之礼的设计有这么深远的意义啊。下一期我们再从其他方面来谈华夏文明的“礼义之大”。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华夏文明五千年 婚礼过程中的礼仪(一)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我们这个栏目的嘉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专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我们上次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缔姻之前的礼节,就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意。您谈到了“礼”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设置一个中介,让人们情绪的冲撞不能那么直接,而且这对于我们民族养成含蓄、内敛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性格也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那今天可否再进一步具体介绍一下整个婚礼过程中的礼仪?

文昭:缔结婚姻的古代有六礼、或七礼之说。就是具体有六个或七个环节。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有时还在后面加一个“敦伦”。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说一直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因为婚礼之前男女双方要么没机会见面、要么见了面也不能表达爱慕。都所要经过双方父母和媒人这个中介。

主持人:可否把上面说的6个或7个环节具再体解释一下。

文昭:首先是纳采,就是选择配偶、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说的“说媒”。问名,即是“讨八字”,讨来八字后请阴阳先生推算,二人八字相合才能定亲。问名的习俗还包括问清女孩的姓名、是亲生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侧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因为古代婚姻一定门当户对,所以搞清楚这些问题很重要。纳吉,就是正式提亲了,男女八字相合,男方交这一吉祥的结果通知女方家里并正式提亲。纳征就是送彩礼了,相当于定婚了,没送彩礼之前婚姻还不算正式成立,送了彩礼女方家长接受,这就算敲定了,女孩就不能再许给别人家了。请期,就是确定一个良辰吉日办婚礼,因为这个日子也要女方家长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通常是新郎亲自去岳父母家迎娶新娘。吹吹打打、八打大轿、所有街坊邻居都来参加,像个社区的节日活动一样。敦伦就是拜天地而后送入洞房了。这七个步骤是西周初年由所确定的,所以又叫“周公之礼”,后来孔子重修典籍的时候只取了前面六个环节,所以又称“六礼”。

主持人:这个知识是很有意思,不过为什么中国古人要把婚礼的程序弄得这么复杂呢。像在西方国家的婚礼,现在只要去政府登记,然后找一个证婚人宣誓,婚姻关系就成立了。如果有宗教的就找牧师当证婚人,没有宗教信仰的就找法官当证婚人。至于婚礼办不办 全看当事人自己的意图。而在中国现在更简单,连证婚人都不用,去民政部门登个记 领结婚证就行了。

文昭:当初周公制订婚姻之礼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到经过商朝后期腐化和社会道德的下滑,社会风气败坏;在男关系上比更早的时代更加混乱。不管是东西方,任何一个传统社会对的价值都非常重视,它事关人口的繁衍、下一代人的教育、文化的传承,还有社会最基础层面的稳定。举例说,身份和财产的继承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这个社会两性关系比较混乱,而婚姻制度又很模糊,古代又没有法院、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各种社会信用机构不健全。明确了婚姻之礼,一共这六、七个环节,相当于让许多不同的人来做见证;同时也是郑重其事,让人们不要把两性关系看得太随便,这样就会省了后来的许多麻烦。

主持人:而且,这六、七个环节一路走下来,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还要涉及到不同的人,过程很麻烦。假如 如果两口子闹矛盾想离婚了,可能一想,要 再结一次婚还要这么麻烦折腾一次,也许算了,还是彼此礼让一点继续过下去吧。这样离婚率可能会比较低了。

文昭:这么说是没错的。因为你看这七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不同的人,所以结婚可不是两个人的事,也不仅是两个家庭的事,而是相当大范围的一群体都参与其中了。比如一开始提亲、算八字、定结婚的日子,可能都要找到当地很有学问的人来帮忙。结婚的时候街坊邻居都会来参加,这么多人来做见证,相当于形成一个舆论氛围,如果婚后其中一方动了别的心思,你会发现你在这个地方很难抬不起头。这样的环境一旦形成,家庭就会很稳定,你要想打破这种稳定会发现成本非常高。古人对男女关系非常看重,《汉书》里说,这是“风化之始,王教之端”。就是说圣人要使道德回升,归正整个社会,一定要先从男女关系开始。一个社会的败坏一定是先从两性关系开始的,它直接影响到家庭,随后会牵扯出无穷多的麻烦。同时我们看“礼”的思想也体现出一种平衡的原则,女孩嫁过来以后是要顺从的,家庭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以丈夫的意见为主。但是在提亲和迎娶的过程中,却是以女方为尊的,男方的父母是代表他去求娶这个女孩。在婚礼过程中,也必须是男方亲自上门去接新娘。

主持人:对,古代人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小,一个村、一个镇的人口也不多。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环境下舆论的力量就特别强。一般人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轻易 离婚。不过这恰恰是现在一些人反对的理由,这不压抑了人性了吗、如果夫妻俩都不相爱了,就应该离婚了啊?家庭的稳定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文昭:中国人讲夫妻“恩爱”,“恩”在“爱”的前面。这个恩就是已经融入到生活中的彼此的默契和责任,爱是不能持久的,随着时间会减褪。今天不是有个顺口溜吗:摸着老婆的手,好象左手摸右手。就是说这种关系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左手摸右手,有什么特殊感觉吗,当然没有。但是你要说哪只手不重要,砍掉一只行不行呢?就是这个意思。家庭为什么这么重要,这要特别说一说。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基本民生上的事,都要依靠家庭来解决。最重要的就是照顾病患和养老。古代没有养老金这一说,人一旦老了,丧失了劳动能力,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了,怎么生活啊,就靠子女来赡养。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要去负担婆家的生活的,所以生儿子就很重要了,儿子才是劳动力。而古代多数人是农民,一个儿子负担两个老人可能也有困难,所以要尽量多生几个儿子,大伙儿一块儿负担。

主持人:看来古时候,尤其是中国的农村 ,都希望生男孩,并不完是一个重男轻女,这样简单的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原来是 有着 很现实的生活上的原因。
好,听众朋友,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关婚姻过程中的礼节,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下次节目将我们继续这个话题,谢谢文昭!

听众朋友,华夏文明五千年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时间再会。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from 气功

古人的婚姻观(4)夫妻相处恩义在先

(赖友容/大纪元)

是人生的大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心灵伤害的冷暴力、七年之痒、婚外恋、未婚同居等等,直接造成社会道德的败坏,产生的巨大业力又导致相关恶性疾病的流传。

造成人们对婚姻态度变化的原因,可以说就是过分的强调自我、强调、放纵欲望、不信因果。人们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现在我们就从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来了解是如何正确对待婚姻关系。

谈到婚姻,除了情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恩义”。古人认为婚姻由缘分注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说的就是夫妻之间的缘分。茫茫人海中原本不认识的两个人能走在一起,那是前世姻缘所造成。

爱情,最简洁的诠释是“男女相爱的感情”。其实“爱情”一词是近代一个概念或提法。现在强调所谓的个性,处处“我”字当头,我要爱别人,要别人爱我,就出现了“爱情”。

在古代,完善的礼法和较高的道德伦理约束着男女之间的感情,人们认为“爱情”必须要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上,这样才是有序、稳固、合情合理的,也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可、推崇。在婚姻基础以外的一切“爱情”,都是不被允许,是非礼的。

婚姻乃人生大事并非儿戏,自周朝时期制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千年来成为人们结婚时遵行的法则。古人敬神畏天,重孝道,所以结婚时要拜天地,让天地承认;要拜父母,要父母承认。

所以说古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恩义在先,缘分在先,礼在先,情欲放在最后。而现在的人整个对待婚姻的态度都是本末倒置了。

下面举两个小,让我们从点滴中体会古人对待婚姻的基本态度:

晏婴忠于老妻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著名的贤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齐景公有一位女儿,景公很喜爱她。看到晏婴有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齐景公特地跑到晏婴家里拜访,君臣开怀畅饮。

席间,晏婴的妻子也不时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她,就问晏婴︰“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不知底里,就如实回答说:“是的,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唉,怎么又老又丑啊!我有一个女儿,年少且貌美,请允许我把她嫁过来做您的妻室怎么样?”

听了这话,晏婴放下筷子,起身立刻离开自己的席位,恭敬庄重地回答景公说:“我妻子是年纪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经和她生活很长时间了。女人年轻时嫁给你,就将自己的托付给你了。

我妻子在年轻时把终身托付给我,不在乎我身贵身贱,个高个矮,而我也接受了。现在大王要把女儿嫁给我,这是何等荣幸,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立天地之间,我已经接受妻子的托付,又怎么能背弃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纳别人呢?”

晏婴身居高位,而不背弃年老貌丑的妻子,他为人之道和高尚品德为人们所敬仰。

郤缺夫妻相敬如宾

春秋时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山西河津的清涧“如宾乡”即源于此。

郤缺,春秋时晋国冀人,家在今清涧村。晋献公时,郤缺与其父郤芮均在朝为官,后因受父亲的事受株连,被贬为庶民。郤缺回到家乡,布衣淡饭,躬耕南亩,与邻舍和睦相处。

晋 文公派大臣臼季出使秦国,路过冀,见郤缺在田里锄草,妻子为他送饭,非常有礼貌的把饭捧给郤缺,缺也像对客人一样与妻子互相礼让。臼季很受感动,回国后对 重耳说:“臣过冀见郤缺与妻子相敬如宾。臣以为,互相尊敬是德的具体表现。有德的人就可以治理国家。请把郤缺召回来重用。”

晋文公采纳他的意见,封郤缺为下军大夫。晋襄西元年,晋狄战争中,郤缺身先士卒,俘获白狄子,因功被襄公晋升为卿,并把冀赐与他作为领地。后人把郤缺锄田的地方称做“聚德田”并在此建亭,把以前冀地一带称为“如宾乡”。

以上这两个故事都很小,却都体现了传统中对待婚姻的态度。

--转载自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古人的婚姻观(3)夫妻缘分的由来

从北宋儒生刘庭式的故事,我们了解古人对婚姻的信守,古人为什么能够信守婚约呢?是因为他们相信夫妻之缘原本就是命中注定,唐朝韦固找媳妇的过程更证明了这一点。

但对于很多接受无神论教育的朋友们来说,要相信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缘分”之说,的确有点难,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感官所能够感知到的事情。

可是在我们一生中,还是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与我们萍水相逢,过后便相忘于时光的流逝;而有的人一生都与我们缠绕,或成为两肋插刀的友人,或成为摆脱不了的对手,甚至成为相濡以沫的爱侣。

为什么会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系呢?这会不会就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缘分”造成的呢?内中的道理还真是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清楚。所以当我们感叹人生的聚散离合时,又常常提起一个词,就是“缘分”。

那么“缘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其中最重要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之缘又是如何安排的呢?这个缘就是月下手中的红线吗?月老为什么要给这两个人系红线呢?


传说中的月下老人(大纪元图片库)

近年来,有一种叫前世回溯疗法在世界上逐渐流行起来,这个疗法的依据是人们今生的心理疾病、长期疼痛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前世。通过让患者在催眠入定的状态下,重新经历前世的伤痛同时解读宿世的因果,今生的顽疾往往神奇地不治自愈。

受试者在这种入定状态下体验的前世栩栩如生,逻辑连贯,绝非想像所能达到的真实。其实这种前世回溯疗法,已经为我们打开通往过去世的一扇门。

二十多年前的一本畅销书--《前世今生》的作者魏斯博士,就是这个领域的大胆探索者。魏斯博士在他的另一本书《真情永驻》里记述了一个关于“缘分”的“现在进行时”的案例。

素昧平生的一男一女同时找到魏斯博士进行回溯治疗,两人分别回忆出二千年前在耶路撒冷的共同前世,那时他们是对父女,父亲遭到罗马士兵的折磨,死于女儿的怀里。

他们两人在魏斯的诊所有过一面之交,但魏斯因为职业纪律不能告诉他们对方的回忆。可是在他们的疗程结束后,命运之手展开它巧妙的安排--两人“偶然”地同乘一次班机,得以相识并最终相爱。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自己与配偶的相逢纯属偶然,那么上面的故事中,两位男女主人的偶然结识,难道不正是二千年前的缘分的延续吗?

在 研究人员进行大量前世回溯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现世的夫妻,在很多前世就已经演出过各种类型的爱情故事。不管当世的故事中演绎的是怎样的 情感,幸福、痛苦、悲惨的还是刻骨铭心的,其中也不是所有的婚姻都琴瑟和谐,但是双方在其中有清偿彼此的相欠、变得更加无私关爱的机会,这也许才是两个人 能结为夫妇的目的。

吉娜.瑟敏纳拉博士的《生命多世》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和丈夫结婚时是一位二十三岁的美女,经过十八年的岁月磨砺,她依旧有着迷人的容颜。

她丈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可是在他们十八年的婚姻里,他丈夫完全没有性能力。在现代社会,它可以成为的理由。但这个不忍心这么做,她爱她丈夫,不忍心伤害他。

在婚姻最初的几年中,她难以忍受欲望的煎熬也曾有过外遇。但逐渐地,她通过学习和静坐,在青灯古卷中克服了这种欲念。似水年华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一个以前的追求者又重新回到她的生活中。

这个男子在少年时代就爱恋她,可是当他有经济能力成家时,她已经嫁给别人了。两人重逢,几乎都不能自持。但这个女子还是斩断了这种关系,她不忍心离开自己的丈夫,她丈夫是一个好人。她也不忍心伤害那个男子的太太,她不想伤害任何人。

通过前世回溯,原来这个女子和他丈夫,在两个前世之前的也是一对夫妻。丈夫在当时宗教狂热下加入了十字军东征,但在临行前,他为了确保妻子不和别人有染,强迫她穿上贞操带。这让妻子后来都在愤怒中度过,并决心将来一定要报复他。

于是他们又在这一世相遇成为伴侣。丈夫失去性能力显然是咎由自取。但是为什么妻子又要再一次遭受类似的烦恼呢?因为这个女子在那一世对丈夫充满了仇恨、报复的欲望。

她今生有如花的容貌,也有足够的能力让丈夫感到妒忌、耻辱而离婚,以达报复目的。但是这个生命在精神上提升了自己,她不忍心伤害任何人。为了对婚姻的忠诚,她牺牲自己的欲望、美貌和青春。

人们往往都觉得自己只活这一世,所以对很多事情看不开,对于情,更是不想割舍。可是对一个生命来说最为重要的,也许是他能否在俗世的迷和苦中,学会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被自己的情和欲操纵而所思、所言、所行时,应该想一想这样做对自己和他人会造成什么伤害?应该设想一下,假如自己的配偶也像自己一样如此想、说、做时,自己会感觉如何?

管我们的缘分是如何形成,这世的缘是好还是不好,都要好好珍惜当下这份缘,有恩报恩,有怨还怨。当我们在生命的轮回中,善解更多的恶缘,延续更多的善缘,了却该了结的各种因缘,在未来的生命过程里,剩下的不就是更多的福报之果了吗?

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我们眼下的生活,是不是会有不同的感受呢?真心希望您能得到生命的提升和长久的幸福。

--转载自明慧网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古人的婚姻观(2)缘

(tigor year/Fotolia)

“月下”、“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典故,讲的就是大事早已天定的

唐朝时一个名叫韦固的人,自小失去双亲,想早点却不能如愿。贞观二年,他到清河游玩,途中住在宋城南面的旅店。有个人为他提亲,女方是以前清河司马潘昉的女儿,并要韦固第二天清早去龙兴寺门前与潘家的人见面。

韦固高兴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早的就赶到庙门前,一看月亮还高高地挂在天上呢!这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坐在台阶上,旁边放一个口袋,正借着月光看书。韦固凑上前却看不懂书上的字,就问老头说:“老先生读的是什么书啊?我从小苦学,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这书上的字却从没见过啊?”老头笑着说:“这不是人间的书,你怎么会见过。”

韦固又问:“那是哪里的书啊?”老头说:“幽冥之书。”韦固问:“幽冥之人,怎么到了这里?”老头说:“是你来的太早,不是我不应该来。凡是阴间的官员都管阳间的事,管理人间的事怎么能不在人间行走呢?”

韦固问:“那您管什么事儿啊?”老头说:“天下人的婚姻大事。”韦固高兴了说:“我从小失去父母,想早点娶妻生子,可十几年来,我多方求亲都不成。今天有人给我提潘司马的女儿,你说这件婚事能成功吗?”

老头回答:“不成,你的媳妇刚刚三岁,等到她十七岁才能进你家的门。”韦固问:“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东西?”

老头回答:“红绳啊!用来系夫妻两人的脚。等到他们定下了,我就偷偷地把红绳系在他们脚上。不管这两家是仇敌,还是贫富悬殊,或者是相隔千山万水,只要红绳一系,再也逃不掉了。你的脚已经和她的脚系在一起了,你再找别人又有什么用呢?”

韦固问:“那我的媳妇是谁?家在哪里?”老头回答:“旅店北面卖菜家的女孩。”韦固问:“能去看一看吗?”老头说:“老太太经常抱着她卖菜,一会儿你跟我走,我指给你看。”天亮了,韦固等的人没有来。

老头卷起书,背着口袋,韦固跟着老头来到菜市场,看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婆,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看起来非常肮脏丑陋。老头指着女孩对韦固说:“那就是你的妻子。”

韦固生气地问:“我杀了她行不行?”老头说:“这女孩命中注定有大富贵,还要跟着你享福呢,怎么杀得了呢?”说完老头就隐去了。

韦固回家磨了一把刀,交给仆人说:“你如果为我杀了那个女孩,我赐你一万块钱。”仆人答应了,将刀藏到袖子里来到菜市场,趁着人多混乱的时候,刺了那女孩一刀就跑,市场大乱,仆人得以逃脱。

回来后,韦固问仆人:“刺没刺中?”仆人说:“我本想刺她的心脏,可是没刺准,刺到了眉间。”此后韦固再求婚,也一直没成功。

又过了十四年,韦固到相州参军刺史王泰手下任职,王泰因他能干,将女儿许配给他。韦固的新媳妇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称心如意,但是他发现妻子的眉间总是贴着一个小纸花,即使沐浴也不拿下。

后来他问起妻子,妻子潸然泪下,说:“我是郡守大人的侄女,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我的父亲生前是宋城县令,死在任职上。当时我还在繦褓之中,母亲和哥哥也相继死了。家里剩下的唯一宅院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一同居住,每天靠卖菜度日。

陈氏可怜我年龄太小,总把我带在身边。三岁的时候陈氏抱着我在菜市场里,被一个狂徒用刀刺中眉心,留下了伤疤,所以用纸花盖上。七、八年以后,叔叔来到卢龙任职,我便跟着叔叔,并以他女儿的名义嫁给你。”

韦固问:“陈氏是不是瞎了一只眼?”妻子说:“对呀,你怎么知道的?”韦固说:“刺你的人是我派去的,这真是一件奇事!”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告知妻子。

夫妻俩从此更加相敬如宾,后来生了个男孩叫韦鲲,作了雁门太守。母亲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从此,人们便把替男女双方牵线搭桥的人称为“月下老人”,也简称“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也是从这儿来的。

看来缘分天定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而且命中注定的事,也不会因人力而改变。这个观点在西方的文化中也被普遍接受,所谓的“姻缘天注定”。

如果说缘分原本就是天注定,那么人世间将两人拉到一起的形式是否就不主要了呢?因为既然是“天”定,就一定会让有缘分的人通过某种形式走到一起。那么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会不会就是“天”为人选择婚配的一种方式呢?

既然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结婚之前见不见面?对对方了解多少?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等问题也就不需要挂心了,反正结果是不会变的。

由于古人信天认命,欣然接受上天的安排,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坦然的面对现实,更看重的是日后彼此的以礼相待、各守本分、真诚包容,这些又不单单是一纸婚约可以约束,而是自自然然就该那样做。

所以,古人的婚姻绝大多数都是从一而终,心甘情愿去了却一段上天注定的夫妻姻缘,其中好也好坏也罢,因为相信都是自己的命,也就无所苛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了。

现代人不信神,不信命,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幸福自己把握。在茫茫人海里盲目的四处寻找,前提条件往往又都是考虑自我的需要。结果常常屡屡碰壁,身心疲惫,最终找到的那个人恐怕还是被月老系了红线的有缘人,那么这苦苦求索的过程,也就变成“天”安排给现代人婚配的一种方式了。

对比起来,那一种择偶的方式更可取呢?

当然,现代人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命运被安排得不好才要自己做主,可是上天又是根据什么安排人的姻缘呢?是否公平合理呢?下一篇〈夫妻缘分的由来〉再探讨。

--转载自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古人的婚姻观(1)信

(Fotolia)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字德之。他是齐州人,齐州也就是今天山东一带。他考取进士以后,被派往密州做通判官,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正是这里的刺史。苏东坡很赏识、敬重刘庭式的人品。

刘庭式没有考取进士之前,曾与本乡一位民家女子确定了关系,只是还没有下聘金。

后来,刘庭式考上进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赏识,看来是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可是那位女子,却在这个时候生了场大病,结果导致两眼全失明。女子的父母是种田人,家境贫寒,也就不敢再向刘家提起这门亲事。

朋友中,有人劝刘庭式:“那位女子已经瞎了双眼,为了你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幸福,就另行择亲吧!如果一定要和那家结亲,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刘庭式回答说:“我当年与她订立婚约时,已经把心许给她了。她现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还是好的。我若是违背了当初的心愿,我的心倒是变坏了。再说人人都会变老,当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诚信,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婚了。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好这位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和睦度日,很是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孩子。

苏东坡知道这个情况后,对刘庭式的行为也深为感佩,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刘庭式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的婚姻观跟现代人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经里有一著名的诗句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很喜欢引用,特别是在新婚燕尔时,都有着这样的美好愿望。但是人们往往只是领会字面上甜蜜浪漫的意境,而没有去体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慢慢老去。

这可是一个漫长的生命过程啊!二十、三十、五十、六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两个人会一起经历怎样的人生呢?荣华、富贵、贫病、战乱、离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执子之手,不离不弃吗?

其 实在这句诗的前面还有一句,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是契约的契;阔是阔别的阔;成说,在这里当“订立”之意。我把这句诗的意思翻译成:与你订立一 份契约,只有一人死了一人还在生,才能把我们分开。这样的婚约是何等的分量啊!那是的托付,一生的承诺和一生的责任。

在西方社会,人们同样对婚约看得很重,在上,在上帝面前发誓:遵照上帝的安排,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互相关爱、互相忠诚,不离不弃。把婚姻看得很神圣,很庄严。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婚姻的前提都是誓约,它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也具有了对彼此的约束力。在西方有上帝的见证,而东方则以天地为见证。

现在人们还沿用的形容婚姻的说法,如终身大事、从一而终等,大概都是出自于这样的婚姻观。正是基于这样的婚姻观,前面故事里的刘庭式才能够信守婚约,不以客观环境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初衷。

也许现代人很难理解刘庭式的做法,觉得他傻。因为现代人早已经不把一纸婚约当成一回事儿了,有没有婚约都无所谓。没有婚约,两个人相爱就在一起;有了婚约,两个人不相爱照样分开。谁也不欠谁,根本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更别说孩子、老人的情感。

记得几年前,联系上我一位十几年没见面的老同学,大家很高兴,寒暄几句后,她突然问我:“你还是某某某吗?”把我给说愣了,她随后说:“没换啊?现在时兴这个啊!”

环顾我们周围,今天这个人离了,明天那个人又再婚了。大家都在婚姻的殿堂里忙忙碌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劳神结婚、离婚,两个人一好了就住一起了,不好了就分开了;换男、女朋友就像换衣服一样,还美其名说是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那么问一句:“你找到了吗?”

当你对别人不信守诺言时,别人也同样不会对你信守诺言;当你不尊重别人时,你也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你把自己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首位时,别人同样不会把你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他的首位。

一颗变坏的心又怎能找到一颗好的心来陪伴呢?这样追求来的所谓自由的结合又何来长久可言呢?所以说真正傻的是现代人哪!

刘庭式娶瞎眼妻子,信守婚姻的承诺,保住两颗好的心,这两颗好的心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只能越来越融合,越来越心心相印。真正能够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幸福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人吗?

--转载自明慧网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夫妻相处之道(图)

抱着真心对他好的心,能让对方觉得你更值得珍惜呢!(图:柏桦)

长久以来,看着父母亲从不吵架,父亲和蔼可亲,母亲勤劳持家,心中满满的欣慰。也因此,从小就对有所向往,对夫妻相敬如宾、共同为努力奋斗的样貌有所憧憬。希望自己也能同爸妈一样,幸福的度过下半生。

在一次与教授的饭局上,教授有点得意的笑着说:“我跟太太的相处之道,就是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言语上的抑扬顿挫,他还边说边轮流闭上左眼、右眼,同时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他还强调说:“夫妻之间的相处,就是要多付出少求回报。”这句话很令人触动,也有很智慧。不讳言,教授虽年逾七十,但个性温文儒雅,可能是因为身为中文系教授,更有一分温柔敦厚的气质,和注重涵养的表现。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想到,夫妻之间的相处上,除了观念上的差异太大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需要勇于付出,不求回报。

有时候,我们对于身边的人,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同学老师,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在起作用吧。有句话叫“姻缘天注定”,夫妻之缘似乎冥冥之中已经注定好了。得以相聚,是导因于好不容易促成的缘分。那么,就更应该彼此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了。

人生数十载,夫妻之间彼此尊重、关心,总比吵吵闹闹、互不相让的好。即使偶尔遇到一点小摩擦,也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后一步,并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会发现:退后原来是向前。

看到周遭的朋友夫妻,有时会为了你照顾小孩多与他照顾少,或者为了我需要辛勤上班而你没有,为了我包揽了所有家事,而你却在悠闲的看电视而颇露微辞,影响夫妻之间情感上的和谐。究其原因,不过是在双方共同需要履行的责任上,有分配不均的怨言。“我都已经做了这么多,那些应该你来做了呀,为什么还要推给我呢?”不外乎都是这些问题、这种心态。

人们往往太在意自己没得到什么,而忘记了自己所获得的、拥有的,对别人的付出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或者斤斤计较。盯着别人,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看看自己有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更关心另一半的生活起居,体贴对方的辛劳。也就是说,做事情前应先考虑对方的感受。

其实,当我们主动关心对方,处处为其设想,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比如:了解对方的喜好,想想他需要什么样的协助,主动出击。行动胜过言语,小小的动作,就能让对方打从内心的感动不己,抱着真心对他好的心,能让对方觉得你更值得珍惜呢!有时候,当个任劳任怨的傻瓜,并不是一件坏事呀!

来源: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夫妻间为什么要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是形容夫妻关系融洽的一个。意思是夫妻相互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有人也许大惑不解,夫妻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分你我了,怎么还相敬如宾,搞得这么“见外”,这话恐怕是说错了吧。

我的理解,此话非但无错,而且甚为精要。有很多矛盾重重,“内战”不断,关键就是不明白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之间对于彼此的不同总是相互指责、互相攻击,觉得难以理解,导致摩擦不断,最后分道扬镳。也有的家庭中明显强势的一方总是觉得对方处处不对,并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岂不知这样做看似达成“统一”,事实上口是心非,对方心里并不认同。结果是貌合神离,在心理上越走越远了。

有的人总认为就是要找个对自己好、处处体贴自己、关心自己的人,否则还要老公()有什么用,还结婚干什么?结婚不就是为了自己要过得吗?

这样想无可厚非,但并不理智。我个人的理解是,权当把这种想法当成是自己的“痴心妄想”,而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事实。因为你的另一半通常也会这么想。双方都在想着对方应该为自己付出的时候,到底谁应该去付出?或者谁应该付出更多?

这个问题富有争议。可以说双方都应该为对方付出,但也可以说双方都没有无条件为对方付出的义务。全在于夫妻双方的把握和运作。

我认为夫妻双方自然应当是相互关心、相互付出的,否则也没有结婚的必要。但有一点,心态要端正。不能“无节制”要求,凡事都有度,提要求要考虑对方的现实处境。现代社会的夫妻大多都是“独立”的,因此千万不要把对方当成无条件为自己服务的“奴仆”,而应当成人格平等的朋友,既独立、又互助。这其实就是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就要尊重对方的职业、出身、生活习惯等等,这是处理好夫妻关系的前提。其实只要两个人相互钟情,在彼此忠诚、遵守孝道等这些大的方面能达成一致,鸡毛蒜皮的一些细节问题是可以慢慢磨合,或者可以忽略的。切忌在这些细节方面吹毛求疵,而一定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否则你会感觉处处不满足,事事不如意,整日不顺心,争吵不休、永无宁日。

有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老公(老婆)跟自己的好朋友作比较,结果是自己的好朋友优点多,因此经常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事实情况是老公(老婆)没变,是你自己的角度变了,非要以老公(老婆)的角色去要求对方,处处严苛。一般情况下,夫妻都是由好朋友发展过来的,为什么没结婚之前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结婚后就矛盾频发,感情日渐冰冷,难道婚姻真是爱情的坟墓?非也!若婚后能保持婚前的“朋友”心态,很多家庭悲剧大可避免。端正心态,降低对对方的要求。不要给对方制造太大压力,不要让对方左右为难,不要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要将对方看成一个“救星”,更多的当成一个好朋友,保持一定的“空间”。这样自然会心境平和,不会在一些“小事”上大动肝火。懂得这个道理,很多家庭矛盾就不算是矛盾了。倘若只是夫妻中的一方明白,那就先做好自己吧,时间长了对方会醒悟。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澳洲墨尔本传统节庆活动 华人现场三退

TPP将在奥克兰签署 考验新西兰

澳国庆节我所见到的澳洲总理

城里停车场将新建政府办公楼

新航开通首条堪培拉国际航线

ANU博士受种族歧视后呼吁社会重视

weston creek居民不满开发较高住宅楼

堪培拉将有更合理的油价

擦车窗谋生的斯托克斯去世

2016年1月28日星期四

占用残疾人车位现象需重视

情人节:The Star溶化心灵计划

悉尼房价1月份微幅上升

澳洲总理示意大选将在下半年举行

苹果召回有缺陷插头适配器

首个家用大型蓄电池落户悉尼 可低峰充电节能

悉尼Campsie华男遇害一男子被控谋杀

咖啡达人称 墨尔本咖啡店员“态度真差”

澳洲青少年吸烟率达历史低点

耗资逾四亿耗时四年 珀斯伊丽莎白码头华丽开放

EMU Australia 全球首间独立店悉尼CBD开幕

最高法院警告 将只负担得起在堪培拉开庭

南澳17米高大龙虾告急 维修成本25万元

奥本副市长无证驾无注册豪车被罚200澳元

为便利学生交通 悉尼大学希望设轻轨站点

【故国神游】昂昂宰辅器 可以济大川

北宋篇(13) 作者:宋紫凤

回顾北宋前期的这段太平之世,在中书省深静的公堂下,这些贤士大夫两两相继,开创了一段君臣同心、朝野太平、经济富庶、清明的治世。图为北宋都城汴梁,《清明上河图》局部。(公共领域)

茫茫大海上,风浪渐高,大宋出使高丽的官船在风浪中摇来荡去,如一苇败叶,似乎下一个浪头过来,就会被埋没浪底,船上的人惊恐万状。而此时吕端却独坐舱中,手捧一卷,凭案展读,如坐书斋。多年以后,这位于倾危之际端坐读书、毫无惧色的吕端成为太宗的当朝、托孤重臣。而他果然不负厚望,辅佐真宗顺利登基。

宰相往往被喻为“济川”之才,想来吕端的这段“济海”经历也真的是命应台辅。在他之前,值得称道的两位宰相赵普和吕蒙正,一位辅佐太祖扫平诸藩开国立朝,一位辅佐太宗在北伐失败后收拾局面励精图治,俱可谓济川之才,他们的已在《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身正气佐圣功》中提到过。而另一位在《功居将相等闲事 还向樽前醉笙歌》中提到的寇准则辅佐真宗抵御了有宋立朝以来最大的一次来自辽人的危机,使大宋朝转危为安,亦是济川之大才。而自吕蒙正至寇准间,虽然边患不断,幸有杨家将镇守北方锁钥,故而朝野上下得享太平。而说起这段太平之世的太平宰相,则为吕端、李沆、王旦是也。

宰相之职,辅佐天子,总领百官,亲附万姓,镇抚四夷。责任如此重大,必然非其人而不处。《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自然,宰相之器全在有德。而所谓宰相之德,则在正大,在威重,在器量,今观吕端、王旦、李沆一辈宋初名臣,俱为宰辅之大器。

吕端早在拜相前,即以老成持重、处变不惊而闻名。赵普当年任宰相时,就曾说:“吾观吕公奏事,受嘉赏未曾喜,遇抑挫未曾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准也曾向太宗举荐吕端器识非常。不过,那时太宗并不以为然。然而这个心宽体胖、平易近人的吕端却处处显露出不平凡的过人之处。

一次吕端为某事牵连被贬商州,太宗命人给他带上木枷,临行前正值有几份公文有待处理,吕端坚持要处理完毕,镇定自若的说道:“只管拿来,戴枷判事,古亦有之。”而贬去商州的路上,吕端谈笑如故,不以得罪为苦。又如淳化三年(992年),开封府尹皇子元僖暴毙。朝庭降罪审查,一时官员广受牵连,时任开封府判官的吕端亦不免祸。不过,其他官员纷纷请求减轻处分时,吕端却说自己是“罪大而幸甚”,主动自求外贬。吕端故事,皆此类也。于是到了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而太宗交给吕端的最后一件大事,则是辅佐太子登基的托孤重任。其后果然,太宗驾崩之日,李皇后欲改立皇长子为新君,全赖吕端之力,皇太子才得以登基,是为真宗。真宗登基后,垂帘召见群臣,小事上看似糊涂的吕端,在此重大关头,却极为心细,他立于殿下,并不急于参拜,而是请求将帘子卷起,之后,吕端走到真宗面前,端详确认无误后,才转身下殿,率领群臣拜呼万岁。吕端在真宗朝可谓德高望重,真宗皇帝见到吕端即肃然起敬,从不直呼姓名,而以官名尊称。

论威重者,莫若吕端,而论正大者,莫若李沆。史载李沆为人有骨鲠之操,临大节而不夺,不苟随人主之意以取宠,平时处事,皆守法持正,虽危言抗论,孤立特行,亦无所畏惮。

一天夜里,真宗派人送来手诏,让李沆拟旨封刘氏为贵妃,李沆以为不合法度,于是当着使者的面,就着烛火把诏书烧掉了,并请使臣回覆真宗,只说“臣李沆以为不可”。于是真宗便不再坚持。又一次,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真宗几次向李沆征求意见,李沆始终以保吉既无战功,也无资历,认为不可予以使相之衔。

李沆面君入对,从不密奏。一次真宗问李沆: “别人都有事密奏,你却从来没有,这是为何”。李沆答道:“臣身为宰相,所行皆为公事,公事自然要公言之,何须密奏?但凡人臣有密奏者,非谗即佞,我最厌恶这些,又岂能效尤”这一段不长的对话,载于宋史之中,使今人读之,仍可想见李沆端凝宏远的正大之气。所以李沆立朝之日,朝中无小人,而李沆殁后,则被宋人尊为圣相。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讲的是器量。宰相者,为百官之首,万民所瞻,自然要有包荒含垢、兼容虚受的德行。而宋初名相中,王旦的器量最为人所共知,能恕小过,能忘旧恶,而在这一点上,刚忿不能容物、严毅几至苛刻的寇准亦深服之。

王旦与寇准是同榜进士,故而以同年互称。寇准喜直谏,不留情面,连他的王同年也免不了被他批评指责,而王旦却常对真宗称许寇准。真宗不解,王旦答道:“我久在相位,政事必然多有阙失,寇准直言无隐,更见其忠直,这就是我推重他的原因。”

彼时,寇准在枢密院,见中书省公事有违条例,便奏报真宗,中书官吏包括王旦在内一并受罚。不久,枢密院亦有违例之事,中书堂吏送呈王旦,希望他也奏寇准一本,王旦没有这样做。事后,寇准惭愧地对王旦说:“同年,你怎么这么大的度量。”后来寇准被罢枢密使时,认为自己资深功高,曾向王旦求使相之衔,王旦断然拒绝道:“将相之任,岂可私求。”令寇准很是下不来台。过了几日,真宗降旨,授于寇准使相,寇准入朝告谢,没想到真宗对他说,这是王旦所荐。寇准回来后,感而叹道:“王同年的器识,非吾所可以测度。”

大川之济,舟楫之利。回顾北宋前期的这段太平之世,先后主政中书的除吕端、李沆、王旦外,又有如李昉、毕士安、向敏忠等诸多贤士,俱是一时名臣。在中书省深静的公堂下,这些贤士大夫两两相继,开创了一段君臣同心、朝野太平、经济富庶、政治清明的治世。@#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澳航更换安全片亮丽短片展现澳旅游热点

大超商被指“逼”小商提供信息“拷贝制作”自有品牌

涉嫌“放倒”150人悉尼面包店欲免费服务“赎罪”

悉尼铁路沿线租金互动图出炉

澳昆省一半司机甘愿违法提醒测速摄像头

2016年澳洲前十名最佳餐厅 悉尼占四家

澳洲汽车房屋保险费预计将上升3%

全球住房最难负担城市 悉尼仅次香港排第二

2016年1月27日星期三

【隋唐英雄传记之三】尉迟敬德救主

隋唐英雄传记之三·尉迟敬德救主 作者:柳笛

大唐凌烟阁24功臣图(epochtimes制图)

美人歌歇,铁骑扬尘,问天下谁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在区区二十载的光阴里,呈现了一部英雄辈出的战争史诗。数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沙场相逢,各为其主,生死相见,给这段历史涂抹上铁与血的主色调。有一支王者之师,皆皂衣玄甲,每战便似乌云盖雪冲锋陷阵,似一杆金刚不破的巨笔,在中原大地铁画银钩,勾勒出一个力透山河的“唐”字。

此军时称“玄甲”,以精锐的装备、整肃的军容、非凡的战斗能力几乎无坚不摧,让敌军望之生畏。为首一人方弱冠之龄,却具龙凤之姿。他就是秦王李世民,亲选千余精骑,为大唐的江山永固南征北战。每当秦王弯弓搭箭,总有一位神勇的武士与他并肩作战,立下汗马功劳。秦王曾为他立下壮语:“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位执槊将军便是尉迟恭。自入唐营,秦王待他以信,尉迟恭报之以忠,而且在千钧一发之际,救王于危难,最终成为开启贞观之治的第一功臣。

一救秦王 善报何速

武德三年九月,尉迟恭甫归唐,便受到唐军诸将的猜忌,是秦王力排众议,并委以重任,让尉迟恭得以安心为大唐效力。很快,尉迟恭便用行动印证了他对秦王的赤诚之心。一日,秦王轻骑简从至榆窠狩猎,尉迟恭随行。恰逢乱臣王世充率几万步兵宣战,新收的勇将单雄信一马当先,直奔秦王而来。雄信亦擅使槊,不知他与秦王一番龙虎相斗会是怎样的结局?但尉迟恭绝不允许有人冒犯王者,情急之下驱马大喝,迎面而上。手中槊一招斜刺,简捷利落又刚猛无极,破解来人杀招。单雄信仓皇坠马,不敢继续强攻。贼兵且战且退,尉迟恭却一鼓作气,翼庇秦王杀出重围。护送秦王至安全处,他继续领军和王世充的部队激战,不出几个回合,令敌军大溃。此役,唐军以寡胜多,擒敌将一名,俘虏六千,又添功绩。

事毕,秦王论功行赏,大赞尉迟恭:“当大家都认为你要叛离时,上天开示我如何向大家验证判断。如一起都得印证,因果之报来得何其迅速!”此后,尉迟恭树立忠君之威信,与大将秦琼、程咬金等,分领秦王的精锐部队“玄甲军”,共同承担起护主安邦的重任。

二救秦王 威震虎牢

武德四年三月起,自称夏王的窦建德引兵援洛,助王世充对抗唐朝。秦王带领玄甲军进驻虎牢关。二十六日,秦王率五百精骑出关,侦查窦军虚实,沿途设伏,自己仅带尉迟恭与四名将士行进。途中,窦氏游兵出巡,忽闻前方一声长啸:“我秦王也!”随之一支利箭击毙一人,窦军复出数千骑兵迎战。秦王却淡定地吩咐众人:“汝且先行,我与敬德殿后。”

但见窦军营外,两位来自大唐的马上英雄,按辔徐行,仿佛一双好友游览于山水胜境。一个引雕弓如满月,一个舞长槊似罗网,一箭一槊例无虚发,各毙一人。追兵惧而又止,止而复来,仿佛咆哮的潮水一波一波地侵袭,却始终无法淹没海岸。如是再三,虽数千人不能胜之。秦王见时机成熟,便逡巡诱之,引敌军深入伏兵地带,唐军突起而攻,斩首三百。尉迟恭与秦王从容联袂,信步间强虏灰飞烟灭,他们的风姿何等英武洒脱!有尉迟恭等诸位神将披肝沥胆,英勇作战,何愁乱臣不灭,何愁天下无主!

五月,秦王仅凭三千余玄甲精兵,先后破窦建德、王世充大军,天下大势已定。镇守虎牢,秦王一役灭郑、夏两王,更奠定唐朝版图基础,然虎牢之战尚未终结。七月,窦建德残部垂死困斗,以刘黑闼为王,于河南、河北再起兵燹。十二月,尉迟恭又从秦王发兵征讨。武德五年三月,秦王驻扎在洺水南岸,任刘黑闼屡次叫阵,大军坚壁不出,以挫其锋。相持六十余日,刘黑闼偷袭李绩军队,秦王率兵侧击刘军,不料敌军四合,难出重围。而尉迟恭领兵如入无人之境,顷刻间便救出秦王与诸将。尉迟恭连战克敌,累有战功,不久便升任秦王府右二副护军。

三救秦王 智勇无敌

秦王班师凯旋,高祖为他特设天策上将。然外敌虽平,内乱复生。太子李建成无功而居高位,心地偏狭的他寝食难安,视秦王为争储大敌。他与齐王李元吉合谋,妄图构陷秦王,以保太子之位。二人数次进谗、暗斗,使秦王几番遭逢险境,因顾念孝悌之情默默避让。

两皇子倒行逆施,终于引来天象之变。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朗朗苍穹的正南方,忽然出现耀眼的太白金星。长安人纷纷流传着相士的预言,这是“变天”的前兆,国家将有大事发生。适逢数万突厥骑兵侵犯长城边塞,齐王领兵将北上抵御。太子心生诡计,约秦王一同在昆明池为皇弟践行,暗中准备死士,先杀秦王,再逼高祖退位。然而天道有常,这些计划终于泄于秦王府。府中文臣武将纷纷进言,请求秦王先发制人,为宗庙社稷除害。最先站出来的就是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皇子争储,既是国事,也是皇家私事,长孙无忌与秦王,既有布衣之交情,又有外戚之权重,他据理力争,本属自然。而尉迟恭作为外臣,又是叛臣旧将,能够让他直言不讳的,唯一片光耀汗青的丹心使然。他言辞义愤,劝谏主上:“人情畏死,我们以死效力,这是天命所授予大王的。如果大王不顺天命,则反受其害。您这样是因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啊。”见秦王犹豫未决,复言,“您处事犹疑,不可谓智;临危更乏决断,不可谓勇。”

在众人的日夜劝说下,秦王痛定思痛,决定肃清宇内,与幕僚们议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府中将士摩拳擦掌,迎接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硬仗。玄甲军将重出江湖,再现护国神威。此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玄武门之变”。

神秘的太白金星感应到未来唐王的决断,六月初三,于天空之南再绽神异之光。上天的警示震动了大唐天子,秦王趁机密奏太子和齐王的罪行。太子闻讯惶恐,率齐王逼宫,向玄武门策马疾驰。

初四,秦王亦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众将士入朝,埋伏在玄武门处。正与邪,此长彼消,终于在玄武门正面对阵,等待最终的决战。太子、齐王刚抵临湖殿,忽觉情势有变,调转马头驰向东宫,秦王见之,在后呼唤。齐王弯弓搭箭准备先袭,却由于心急,一连数次拉弓未满,箭矢无法射出。秦琼还了一箭射死建成。尉迟恭,更是第一个赶至秦王身边。

齐王受箭伤坠马,而秦王坐骑受惊,载他奔入玄武门旁的树林。林中枝叶横逸,秦王不幸被树干勾住,跌倒在地一时无法起身。被仇恨蒙蔽心智的齐王起身赶来,夺过秦王之弓,欲勒死皇兄。秦王命悬一线,大唐的未来将毁于这弓弦之上。忽然一声大喝不知所起,齐王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尉迟恭虎目圆睁,身上的兵甲在青阳下泛出圣洁的神光。

齐王自知不敌,向武德殿狂奔,去寻父皇庇护。然自作孽,不可活,尉迟恭快马扬鞭,一箭射去,将其就地正法。

君臣之间相视一笑,历史安排他们又一次并肩御敌,尉迟恭忠心护主,不计个人生死,一次次救秦王于危难。

太子余孽贼心不死,调集兵马两千人,疾驰至玄武门准备复仇。皇宫一日之间连陨两位皇子,已损国本,现又牵连出一场血染宫墙的内斗,大唐国运更现动荡。就在这时,一位大将军拾阶上城墙,他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悬示于众。太子余党顿失战心,溃不成军。玄武门之变落下帷幕,尉迟恭这才步下城墙,将两位皇子的尸身妥善安置,等待着大唐天子和秦王最后的审判。#

来源: 责任编辑:张宪义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隋唐英雄传记之四】大唐的守护神

将军金甲夜不脱 素心一片重如山 作者:柳笛

唐朝凌烟阁24功臣图(epochtimes制图)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据《山海经》载,遥远神秘的上古时代,有一座鬼门关,是百鬼出入其间、沟通阴阳两界的通道。门外有两位上古大神镇守,左为神荼,右为郁垒,每遇恶鬼,便执苇索缚之,投入虎口。黄帝在时,曾于门户外立桃木巨人,门上画二神与猛虎之真容,用以祛魔辟邪。

这是门神的最早来源,效仿圣贤,在门外贴天神画像,视作门神的化身,时时礼敬,祈求人间不受鬼魅侵扰,永保安详和乐。唐代后,经《西游记》等作品演绎,门神化身为大唐的两位开国大将——尉迟恭与秦琼。相传,太宗即位后,曾受冤魂怨灵搅扰之苦,秦琼上奏天子,愿与尉迟恭共同保卫君王。于是,二将军夜夜披甲执戈,镇守宫门,终使邪灵退散,太宗安寝。太宗体恤功臣守夜之辛劳,便命巧手画师,将二人执勤守卫的威严姿态画成全身像,悬挂在宫门口,邪秽之物从此绝迹。民间百姓感念大将军保家卫国的功绩,纷纷在门户张贴新的门神像,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流传至今。


郑善禧 《门神——秦叔宝 尉迟恭》 彩墨轴。(钟元翻摄/

武德初年,秦琼、尉迟恭分别归顺李唐,先后成为秦王麾下猛将,齐心协力打下半壁江山。而在初次相识时,两人是作为仇敌沙场相逢的。大业末,尉迟恭误投奸雄刘武周,秦琼辗转于隋将、瓦岗寨、王世充之间,二人空怀劈山倒海之技,惜无建德创世之功。

各为其主 兵戎相见

武德二年,秦琼时任王世充军中的龙骧大将军,颇受礼重。然而,他见王世充先废皇泰主自立,又残杀手下忠良,知他非栖身佳木。恰逢王世充与唐军会战于九曲,他与程咬金等军士临阵不发,立马作揖,简短作别后,便扬鞭绝尘而去,奔向秦王李世民的军营。

他们说:“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这几乎是武德二年最为豪放率真的名言。隋末英雄起于草莽,最具豪气侠情,是一群快意恩仇的江湖儿女。他们来如风,去如电,看似率性而为,实则只以世间正义为行事准则,不为其余任何人事羁绊。秦琼等人不为小恩小惠蒙蔽慧心,直言离去因由,毫无晦饰。王世充公然遭遇背叛,也只得瞠目结舌,不敢发兵追回。这样敢作敢当的英雄,才是明主求之不得的忠义将帅。是以秦王见秦琼等来归,大喜过望,随即拜为军中总管,委以重任。

武德二年十一月,尉迟恭从宋金刚占据浍州,与驻扎在柏壁的秦王对峙。他驰援吕崇茂,初战大胜唐军,却在归途中的美良川,遇到秦王的第一次截击。领兵的大将之一就是秦琼。史载尉迟恭舞槊已臻化境,作战尤喜单骑独走,出入敌军重围竟无半分阻碍。而秦琼每遇敌中锐士,往往跃马负枪而攻,可于万众之中,取其首级。两位大将初次会面,来不及倾慕彼此的英姿,便因各为其主,不得以生死相搏。自尉迟恭归唐,他与唐营大将罕有切磋之机,这次难得的搏斗,想必是颇为精采的一幕。

若论武功,尉迟恭与秦琼应在伯仲之间,然尉迟恭突遇强敌,猝不及防,秦琼践秦王之谋,率仁义之师,此番胜败却在意料之中。

海纳百川 良将归唐

战事持续到武德三年四月,秦王追宋金刚至介州,调遣秦琼、程咬金、李绩等人在北,翟长孙、秦武通在南,交战时佯败,且战且退。待宋金刚率大军追击,秦王则亲率精骑奇袭敌后,大败宋军。随即,尉迟恭归降。征宋之役,以秦琼军功最高。高祖李渊亲赐金瓶,由衷慰劳秦琼:“你不顾妻儿来投奔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食用,何况是子女玉帛这些?卿当勉之!”

秦琼的风光无限,却反衬出尉迟恭的境遇之苦。他频受猜忌和冷遇,只有秦王用人不疑,对他眷顾非常。当尉迟恭在危难之时救秦王性命后,他才得以像秦琼一样统领秦王麾下的玄甲亲兵,大唐将士才真正接纳他。

平定刘武周、宋金刚后,秦王又于同年七月踏上破郑灭夏的征程。起初在美良川,秦琼和尉迟恭还似世仇一般杀得眼红。或许背脊残存伤痛,肩头尚染血痕,今时尉迟恭却能和诸将尽释前嫌,策马红尘,共助秦王成就治世之功。或许,这正是尉迟恭令人敬服的一点。在史书中,尉迟恭和秦琼二人的生活并无太多交集,即使在携手御敌的共同战场,都没有留下明晰翔实的事迹。史籍能捕捉到的,只是两人各自战斗的轨迹,以及偶尔回望的身影。

征王世充,秦琼每战必为前锋,武牢关据窦建德,他仅率数十精骑冲锋陷阵。秦琼凭刚猛之势正面抗敌,以勇武克敌;尉迟恭则伴驾秦王左右,配合他精妙的兵法,以奇兵取胜。再到那决定历史进程的玄武门之变,秦王府中的精兵猛将悉数出发,站在秦王身后,做其最坚实的后盾。临湖殿外,秦王一马当先,力阻太子和齐王逼宫。齐王嗜血凶残,欲搭箭射死同胞兄弟。秦琼又一次做了阵前先锋,率先赶至秦王身侧,还了对方一箭,太子随即丧命。须臾间,尉迟恭率弓箭手星驰而来,猛烈反击,齐王亦中流矢而堕马。

当作乱的两位皇子丧命后,余众昏聩,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将宿卫军、秦王兵马卷入混战。彼时,高祖李渊正在深宫的海池泛舟,全无警备。尉迟恭在第一时间奔入禁宫,当他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出现在皇家御舟上,高祖也了解事变,并赐亲笔敕令,将参战的各路军马交由秦王处置。前线与后方,尉迟恭和秦琼等将士配合得天衣无缝,也许他们私交甚少,却为了秦王的安危、大唐的基业,成为最具默契的战友,共同成就玄甲军无往而不胜的奇迹。

公之素心 郁如山垒

早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太子和齐王欲削秦王羽翼,赠尉迟恭一车财物,并以书信私交。尉迟恭当即谢绝,坦言自己受秦王再生之恩,断不可徇利忘忠,同时把太子行贿一事,告知秦王。秦王反而劝慰他:“公之素心,郁如山垒。若有人利诱,公但收无妨。否则,我担心你惹怒小人,反受其害。”果然,太子等人却怀忿于心,暗中派壮士行杀。尉迟恭艺高胆大,更是心胸坦荡,明知奸计,偏偏在入夜后院门洞开,安稳沉睡。可笑刺客频频潜入宅院,却慑于尉迟将军的凛凛正气,不敢踏入卧房半步。

虎将秦琼的忠心则更多地表现在战场上。自秦王登基,四海渐安,秦琼卸下戎装,却迅速虚弱。人问其故,他却看得透彻:“我一生戎马,参加大小战斗二百多阵,身上流的血加起来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

尉迟恭与秦琼,不仅有祛敌破虏之能,人世间罕逢敌手,更得镇邪通幽之神通,三界内英灵永存。他们被历史选作唐王乃至中华民族的守护神,成就此等超常之功业,除却武艺高强、无私协作外,更源于他们公正忠贞的品性,对秦王一片挚诚无悔的丹心。#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文史】富春山水韵六世望黄公(上)

作者:沉静

元代画家黄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局部(网络图片)

命运最坎坷的中国传世名画,一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八百多年里几经战火,颠沛流离,五度入宫,四度出宫;另一个是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历经巧取豪夺之纷扰,于清初竟遭火焚毁容之灾,从此身首异处,辗转漂泊,现分别藏于台北和浙江

张择端是个谜,这位皇家翰林书画院待诏,除了金朝官员张着在《清明上河图》卷尾题跋的一点线索外,宋代史书竟无任何记载。也许这幅繁华热闹的写实风俗画卷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趋之如鹜的是丹青天子宋徽宗的花鸟画。靖康之变,北宋亡,而描绘昔日汴京盛景的《清明上河图》于后世大放异彩。

与湮没无闻的张择端相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则广为人知,备受文人推崇。《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山水神品”, 黄公望乃山中高士、“艺林飞仙”。“大痴道人骑鲤鱼,梦入神山采蛾绿”;“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在文人的诗句里,黄公望仿佛悠游山水、来去无所牵挂的神仙人物??

神童才子 试吏弗遂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幼年父母早逝,被永嘉九旬老翁黄乐收养。老人很喜欢这个聪明可爱的男孩,常高兴地跟人说:“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黄公”盼望很久了,于是养子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的整个童年充斥着蒙古人“哒哒”的马蹄声,故乡常熟失陷,他年方7岁。1279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小投海自尽,黄公望才10岁。


黄公望自幼天资聪颖,曾参加县里的神童考试。(网络图片)

天赋异禀的他12岁曾参加县里的神童考试。学而优则仕,像范仲淹那样金榜题名、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理想。然而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在很长时间内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其中以南人也就是南宋汉人地位最低贱屈辱。大批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的儒生,被堵死了仕途。《元史》记载:“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黄公望熟经史、通音律、工书画、善诗曲。25岁时,他曾在赏识他的官员徐琰(浙江廉访使)手下当过文书小吏。苏杭乃人文荟萃之地,黄公望常与隐居的文人墨客诗词唱酬、共泛扁舟,还接触了道教名流。一日,黄公望穿着道士服,持文书报告,徐琰诧异地责怪他,公望随即离去。


青壮年时期的黄公望雄心勃勃,渴望投身仕途干一番事业。(网络图片)

44岁时,颇有才名的黄公望又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看中,他雄心再起,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随官运亨通的张闾到元朝大都北京任职,仍旧是御史台下属察院书吏。1315年9月,张闾因贪污并“以括田逼死九人”被捕,黄公望受牵累下狱。也就在这前后,元朝突然恢复了史上中断最久的开科取士,(这个“延佑复科”距离南宋亡36年,距离金亡更达81年。)黄公望却身陷囹圄而痛失良机,他跌入人生最黑暗的谷底。

云游修道 模山范水

出狱后,黄公望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精通周易、八卦的他,一度在松江、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他游历名山大川,与山水对望倾谈,洗心疗伤,仰躺崖顶看云观星,聆听寂静的声音??年轻时曾得到大画家赵孟頫指教的他,重新拾起画笔,大量临摹王维、李思训、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米芾等名家画作,师古人也师造化,他极其注重观察写生。以天地为师,将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大自然中,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他非常仔细地观察河口水流湍急、惊涛拍岸的景象,“坐对飞流意不惊”,看得入神,刮风下雨也不顾。烟霞雨雪,渔舟唱晚,奇峰怪树,他都随时画下来。胸存千壑,怀沁万水,落笔从容,出手不凡。


黄公望《天池石壁》,是浅绛山水的代表作之一。(网络图片)

1329年,60岁的黄公望正式皈依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他改号一峰道人、大痴、大痴道人。因师从金月岩结蓬莱庵于圣井山,故又号井西道人。让黄公望虔诚信奉的全真教,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主张修心去欲,坐忘降心,炼性离俗,心地清净是修行的快捷方式,并以“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教义根本。

在《道藏》中,收录了金月岩与黄公望编撰的《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抱一函三秘诀》和《纸舟先生全真直指》,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黄公望曾住持万寿宫,提点(管理)开元宫。1335年,黄公望与道友张三丰、莫月鼎、冷谦在苏州天德桥开设三传道。


黄公望打坐修炼,云游四方,徜徉于山水间。(网络图片)

很多史料明确记载,黄公望正是在入道修行之后,才有了超凡高深的造诣、画名大振的。

他打坐修炼,云游四方,徜徉于山水间,充满重获新生的喜乐与澄静。道学修为益精,提升了生命的境界,画技也突飞猛进。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他始创了浅绛山水,于水墨钩勒皴染之上略施赭石淡彩,清灵淡雅,别开生面。传道之余,他也教授弟子们绘画,他把实践经验和心得总结在《写山水诀》中,对绘画技法、布局、意趣都有精辟的论述,倡导雅正大气的山水画风格,告诫学生作画最重要的是摈除“邪、甜、俗、赖” 四个字。

那时元朝画家心仪以纸代绢挥洒笔情墨趣。黄公望的好友危素(历史学家)把家藏宋纸20方给黄公望画。前来求画、索画者络绎不绝,而危素是得到黄公望画作最多的人。明朝《杭州府志》这样描述黄公望:“尤工山水,运思落笔,气韵流动,画家有极力不能追者,每拟其为仙人,得其片纸皆宝之。”


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局部(网路图片)

《仙山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秋林烟霭图》、《南村草堂图》、《霜枫归旅》、《万里长江图》、《九珠峰翠图轴》、《快雪时晴图》等作品,都是黄公望70岁到80岁之间画的。#

(未完待续)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文史】富春山水韵六世望黄公(中)

作者:沉静

富春江是浙江省中部河流,流贯桐庐、富阳等县,在杭州注入钱塘江,长110公里。(网络图片)


隐逸旷达 大器晚成

“科举废,世族子弟孤洁秀拔,率从释老游”。(释老: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科举重开,取士的只是聊胜于无的万分之一,还时断时续的。当年丘处机一言止杀,成吉思汗给了道士免税免役的优待,全真教发展至鼎盛。其离俗出世的思想,对于饱受兵役战乱之苦(对外扩张侵略、对内镇压起义)的宋朝遗民,尤其处于“九儒十丐”地位的知识份子颇具吸引力,吸纳了大量人才。

除了个人才能和修行提升外,黄公望的成就也与他交往的朋友圈有关。


黄公望《水阁清幽图》(网路图片)

黄公望与教内金蓬头、张三丰、莫月鼎、冷谦等交往素厚,互为师友。这些修出神通的高道,在民间传说里宛如神仙中人。黄公望在圣井山腰盖了间画室,“开门尽松桧,庭前停白鹤,窗外楚水吴烟两渺蒙”。 好友张三丰曾在此长住数日,与黄公望或是抵足而眠,或是坐而论道。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是和黄公望一同加入全真教的,不仅是道友更是丹青知己。黄公望也颇为欣赏同门的“放逸”派画家方壶道人(方从义)“高旷清远”的画作。擅长画墨兰的诗人郑思肖借道教仪式超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他的著作《太极祭炼内法》是黄公望帮忙刊刻发行的。黄公望多次与诗坛领袖、铁笛道人杨维桢月夜泛舟一起吹笛,“啸引紫凤朝蓬莱”。他与南方道教中高士、自称“儒仙”的诗文家张雨交往甚密,晚年结庐筲箕泉,比邻而居,开窗论艺。

在江浙一带和太湖流域散落隐匿着很多精英。常在此云游传道的黄公望与研习黄老学说的画家曹知白、不愿入朝为官的大杜本、文学家袁易、陶宗仪、王逢等唱和往来,以诗画相酬。

玉山草堂雅集是元末规模最大的真正的文人盛会,玉山主人是“儒衣僧帽道人鞋”、多才多艺的富豪顾锳,他宴集天下文人名士,逍遥于嘉花美木、苍石清溪之间,听曲品茗,把酒言欢,吟诗泼墨,援琴雅歌,挥尘谈玄??杨维桢、张雨、袁华等诗人都是常客,吴中硕儒郑元佑、白鹿洞书院山长熊梦祥、书法家陈基、词作家李孝光、学者张翥是座上宾,元四家的三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参与其中,画竹大家柯九思、墨梅名家王冕、擅画仙人的张渥也出入过玉山草堂。那种自在逍遥、率真豪迈的风雅意趣,令后世无不向往。连清朝学者纪晓岚都不由地慕叹:“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而见之。”

在元朝种族歧视的政策下,在战乱动荡中,被边缘化的知识份子的精神没有垮掉,他们另辟蹊径,辛勤耕耘,或为村塾的教师、乡绅、医生、隐士、出家人、戏剧家、农夫,也有以商养文的??继续传承和发展着华夏文化,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元曲和高标逸韵的元画。

元曲四大家多为北方人,暂且不述。在富庶的江南,状元之乡——江浙一带富有创造力的画家群倍受瞩目。仕进无门,还能潜心深耕诗词书画的都是酷爱,并且家学渊源、文化底蕴深厚,有些人虽不出家,但却慕仙求道,道家思想和审美观对他们的画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元朝取消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这些隐没民间成长的文人画家,反而没匠气,少雕饰,追求笔墨写意和真情表达,颇有旷野气息。他们寄乐于画,以画会友,互相题赠,切磋探讨,启迪共鸣,激发出灵感的火花。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自发地聚合,由衷地欣赏,坦诚相见,艺术至上,反而更纯粹了。


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网络图片)

梅花道人吴镇(元四家之一)擅画松竹,尤喜画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他的代表作《渔父图》,淳厚中含悠游天趣,从容里蕴出世清音。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干净澄澈,萧散空寂却超然秀拔,简约疏淡而耐人回味,那种孤洁清逸的绰约风姿,一如他“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王蒙笔力雄健,构图繁密,他的《夏山高隐图》奇峰险峻,林峦苍郁,瀑布飞泻,隐士静坐,境界深邃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

晚年的黄公望道学深邃,画艺更是炉火纯青。他不吝给后辈晚生指教,不仅提高了群体的创作技能,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其中。黄公望旷达浪漫,有颗赤子之心,往来吴越间,到处都有他的故友新知,忘年交也不少。


陶渊明是隐逸文化的代表,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象征。被中国文人尤其是元代文人所尊崇。图为(明朝)李在的画作《归去来兮——临清流而赋诗》(网络图片)

“千古渊明避俗翁”,这是黄公望为张渥画的《渊明小像》上的题赞。元代文人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尤为尊崇,他不仅是隐逸文化的代表,更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象征。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隐逸之风盛行,诗书画印合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元代山水画蓬勃发展。

在广泛的交游中,黄公望捕捉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迎来了又一创作高峰。《水阁清幽图》、《九峰雪霁图》、《剡溪访戴图》为黄公望81岁高龄之作。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

“以简逸之韵,胜前代工丽之作”,元代山水画一跃为中国画各科之冠,也成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黄公望,故画界有“山水之变,始于赵孟俯,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之谓。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个短命的朝代,但在绘画史上却意义非凡,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元四家”对明、清影响巨大。

85时,霜雪盈头的他还与倪瓒合作了《溪山深远图》。与画中天地邂逅的是洗尽铅华、最真实的大痴本色,是岁月淬炼下宁静安祥的心。次年,黄公望在杭州仙逝。


《九峰雪霁图》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是画给元代著名文士班惟志的。(网路图片)

富春山居图

1347年,应同门好友无用师(郑樗)之求,78岁的黄公望开始准备画富春山水。他穿芒鞋、戴竹笠、携铁杖,奔波于富春江两岸,烟云变幻之奇,江山钓滩之胜,勾勒描画,点滴在心头,为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结庐江畔山间,守望着这片旖旎风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他并不急于完工,兴之所至才挥毫点染。大多是在静观,在琢磨。

富春江的传奇要从协助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严子陵说起,他功成身退,坚决不仕,隐身富春山耕读垂钓而闻名天下。(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

从此,富春江(从桐庐经富阳进入钱塘江)浸染着隐逸风采,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秀美,令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李白、骆宾王、苏轼、范仲淹、陆游、朱熹、李清照??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富春江畔凭吊、吟颂过他们的精神偶像——严子陵。最言简意赅的是范仲淹那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南宋诗人谢翱在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成为元代文人共同的民族记忆,更增添了富春山水的内涵。

自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以来,隐士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风亮节的品格、淡泊宁静的人生,赢得朝野一致的钦佩欣赏。正史中有21本史书专门为隐士立传。

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山水画形成于三教互相渗透、隐士队伍壮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独立的重要画科,分为南、北两大画派。五代、两宋时趋于成熟,元代至鼎盛。山水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多是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隐士及准隐士。模山范水,参禅悟道,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返璞归真的慈航。


黄公望历时数年完成了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网络图片)

富春山水仿佛横亘在黄公望面前的参悟模板。他的个人际遇,先儒后道、由仕而隐的人生,是元代知识份子的集体命运,冥冥中,与富春山水相依相融的神秘缘份,与山水心灵对话的那份神交默契??他打坐入定,漫步沉思,并不刻意安排进度,外出云游就放下一段日子??这样时画时停,不断修订补充,那么耐心平和,好像知道老天让他画好才能走似的。历时四年,(另一说是七年),他才最后竣稿。画卷用了8张纸相接,总长为849.2厘米。

长卷徐徐展开,只见冈阜坡陀连绵起伏,峰峦叠障,苍郁幽翠,天高江阔,碧波万顷,渔樵长共水云闲??初秋的富春江岸,清爽秀逸中透着苍劲。平沙洲渚蜿蜒延伸,大片的留白空旷而悠长,是浩淼的静水流深。孤峰耸立,豪迈超逸,恰似尾声前的华彩乐段。远山横迤如带,余音袅袅地隐于水天之间??

整轴画卷气势恢宏,神采焕然,简洁明快,极富韵律和诗意,宛如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交响乐。既有元气磅礴的雄壮,也有婉转悠扬的淡远。每个段落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气韵贯通,融为一体。

从开卷的俯瞰到水平视点横移,如电影镜头般缓缓平移,再由平面向纵深阔远展宽,咫尺千里的空间感极其自然真切,近、中、远景的处理也恰如其分,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赏心悦目。

布局严谨得体,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又好似轻松随意地各得其所。渔舟亭台小桥、水郭山庄屋舍、飞泉溪流、垂柳松柏??点缀其中,生机盎然。樵夫在丛林里穿行,拄杖老者缓步走在桥上,观鹅文人与垂钓渔夫遥遥相对。人小如豆点,益显山川之壮丽,造化之神奇,倏忽百年的人事之微。在舒缓而静谧的气氛中,又蕴藉着平淡天真之趣、天人合一之美。

水墨纷披,苍率潇洒,浓淡干湿相融交错,尖笔与秃笔并用。山和水全以极简的干枯线条勾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那种疏朗空灵的韵味蕴含着隽永的禅意。黄氏绝技“长披麻皴”,外加干笔皴擦,创造了大小各异、矾头累累的峥嵘山石,为浑圆的山体增添雄奇之势。树丛多用湿润浓墨点叶点苔,衬得山淡树浓,秋高气爽,非常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特色。清代画家恽寿平赞曰:“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承董源、巨然之风,融会贯通,又自创一格,黄公望“笔端变化鼓舞”, 以简驭繁,洗炼又写意,《富春山居图》堪称承前启后的文人山水典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此为以赭色作赋彩的浅绛风格版本。(网络图片)

《富春山居图》画的并非实景,而是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理想山水,是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家园,那样悠然自在、祥和美好,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令人心旷神怡。黄公望将寄托着无数诗意想像、千百回歌吟的富春山水、把历代文人推崇备至的审美境界和闲云野鹤般的隐士情怀,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长驻在人们心头。

令我惊叹的是,把互为对立极端的特质在画卷中调和得如此自然天成,雄秀苍润,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既复杂精妙又天真烂漫,清隽雅逸又不失古朴苍茫??也许在这位高道画家眼中,这一切的刚与柔、动与静、繁简明暗、开合方圆、干湿浓淡,不过是太极阴阳的转换统一而已。正可谓“技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清明悠远、气度不凡的画卷,凝聚着黄公望毕生的艺术功力、人生感悟和修炼境界,是呕心沥血之作啊!难怪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明末清初画家邹之麟将其比作“右军(王羲之)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表达了后世对此水墨山水巅峰之作高山仰止的共同心声。@ #

(未完待续)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