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琴棋书画——此中有真意

文/智真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自古以来谦谦君子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意、物、境相融统一,形神兼备,“琴、棋、书、画”四艺因其清、和、淡、雅的风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造诣深者都有着相当高的道德境界。


琴,是指“古琴”,又称“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等。世传远古圣人伏羲、神农、尧、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束丝为弦,周文王、周武王又各加一弦,即七弦琴,以通神明之德,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古琴形制依凤之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如东汉《新论琴道》所说“远古圣人上观法于天,下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制”。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三者相合而万事俱谐。古琴的音箱壁较厚,琴弦较长,所以其声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古琴以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被视为高雅的代表和君子的象征,《礼记》上说:“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丰富的文化涵载是儒、释、道三大家传统文化在琴中的结晶,讲求“琴德”与“琴道”,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讲求中正平和、以善感化,“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琴乐圣洁飘逸,可以载道,可以像德,可以明志,可以静心,可以启智。


因此古之圣贤制礼作乐教化天下之民,使民心善良,向往道义。流传至今的著名古琴曲有《南风》、《萧韶》、《猗兰操》、《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古琴韵意横生,古人留下了很多雅致的诗词文画,如《诗经》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唐代李白在《听蜀僧浚弹琴》中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张祜在《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中写道:“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古琴以祥和的乐境、至美的乐音启迪人的心灵,在清静中达到人神相和,感悟德的内涵和大音希声的道的境界。



棋,是指“围棋”,相传起源于尧舜之时,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古人下围棋是为了修身养性、生慧增智,而且围棋还与天象易理、兵法策略、治国安邦等相关联。围棋盘象征着宇宙,中间的一点天元代表宇宙的中心,而满盘其他的三百六十个棋点代表着其他三百六十个天体,而三百六十这个目数在旧历当中恰恰代表了三百六十天。而四个边就是作为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黑白子的不同,作为黑夜与白昼的交替,如此一来,宇宙天地的一切便具像化在这个小小的棋盘当中。


围棋玄妙无穷,一张方圆不及二尺的棋盘上一十九纹棋路纵横交错,泾渭分明。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错落有致,变幻无常,包罗万象。


围棋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智慧与灵性,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从棋盘中有限的空间进入到无限的空间。历史上有许多先知先觉,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围棋歌》中写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人生百态尽现于棋局之中,诸葛亮察世间万物于胸,觉天地变化于前,认为世间事似乎在举子落子之间都会产生影响,体现出超然脱世的智者风范。


唐太宗也雅好围棋,深明棋艺棋理,并作有不少围棋诗赋,如他在《咏棋》中写道:“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而他在与虬髯客的对弈中,沉稳地“一子定乾坤”的故事更被后人传为美谈。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围棋的描写。如刘禹锡的“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惊叹了围棋之妙着;宋代张拟的“豪鹰欲击形还匿,怒蚁初复陈已成”,描写了围棋的沧海桑田;元代黄庚的“何处仙人爱手谈,时闻剥啄竹林间,一枰玉子敲云碎,几度午窗惊梦残”(手谈、玉子均为围棋的别称),描写出在静里思索,在棋处安生的幽远意境。


人生如棋,棋亦如人生,人可以不下棋,但不能不走人生的棋。因为人一出生就在棋中,棋一盘结束可以再来一盘,而人一生的棋局只有一盘,落子不悔,人生岂可走回头路?围棋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看清全盘,目光高远,找到自己的因缘,找到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认真走好每一步,才会有完美的结局。



书,是指“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它体现在字里行间之中,体现在行云流水的笔画之中,体现在通篇的布局之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蚕头燕尾的隶书,中规中矩的楷书,潇洒飘逸的行书……异彩纷呈,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我国书法历来注重字的气质、神韵,给人以无限的想像与无尽的心旷神怡之感。书法也与书写者的性格特征、志向、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古人提倡“作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书道》中说:“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认为不断升华思想境界,才会使艺术作品展现出神采和神韵。


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的道德、人格、气节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使人赞颂不已。比如,王羲之品德清纯,他的字清秀超逸;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忠正廉洁,其书法充满严正之气;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不同流俗,其书法险劲秀拔;颜真卿刚正不阿,他的字也结体严谨,法度完备,“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虔心信道、修道,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他在《书断》中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在《兰亭》诗中说:“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他的美文妙笔《兰亭序》、《十七帖》等,堪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唐太宗非常重视书法,倡导天下学习王羲之的字体,使书法正统化,并亲笔撰写了《王羲之传论》,并称其“尽善尽美”。唐代书法水平因而达到了历朝历代的巅峰,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书法家最多的一个朝代。



画,是指“中国画”,又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与书法一样,强调笔墨工夫,都是以毛笔落墨的轻重疾徐,造成线条的刚直、柔和、严整、飘逸等不同变化;而水墨的浓淡,也表现出微妙的韵律,千姿百态。


中国画讲究神似,更讲究意境,作画者做到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力求生动、传神,产生无尽的意趣和诗意。如北齐时曹仲达擅画佛画,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神仙,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被誉为“曹衣出水”;唐代吴道子被尊为“一代画圣”,擅画佛像、神仙和广阔的宇宙,笔法圆转飘逸,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兰叶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从古代画家作品及其笔法上,人们可以看到其纯净的心态、内在的精神力量及从中获得的审美艺术观照。


中国画讲究含蓄,只要心有灵犀,就能领悟意境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画作中有表现光明和庄严的神佛圣境、有风骨的仁人志士、象征着气节的梅、兰、竹、菊等,使人升起对神佛的敬仰,坚守节操和向善向上。国画中还有与诗文相辅相成,内涵丰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唐代王维一生“好道”,他画的《山阴图》,在平坦山丘上,两人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远景是烟雾迷濛的山林,正使人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画的《江山雪霁图》,天高淡远,含万千气象于幽深静穆之中,正使人想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元代王冕一生爱梅、咏梅,他画的《墨梅》,画面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些画作意味隽永,都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和蕴含的无限生机。


琴棋书画,精妙绝伦,不愧为我国艺术之奇葩,从中可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韵深意远。其实一切正统艺术无不如此,含蕴着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启发人们感悟人生的真谛和完善理想道德人格,探求天道,追求宁静高远的境界。



Tags: , , , , ,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敢于直言上谏的大臣汲黯

汲黯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是一位非常耿直又敢于直言上谏的人。


有一次河内失火,烧了上千人家。皇上派他去视察情况。路上经过河南,看到那里的百姓由于旱灾有上万家百姓没有粮食吃,甚至父子相食。他毫不犹豫地利用皇上授予他出行时的特权,命令河南的官员打开官仓救济百姓。回来后他在皇上面前要求承担假造命令的罪过。皇上看到他的忠心赦免了他。


汲黯认为做大臣的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不应该为了保护自己的私利,看到朝廷有不对的地方而不能指出来。一次皇上招来很多儒家学者,说要如何如何。汲黯当场回答说:“陛下心中欲望很强,表面上却又作出仁义的样子,怎么可能达到象尧舜时期那样的德政呢?”皇上非常生气,怒气冲冲地罢朝。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这个汲黯也太固执了。”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忧,有人就批评他,汲黯说:“皇上设立大臣公卿的职位让我们辅佐他治理国家,肯定不是让我们阿谀奉承,让他不能好好治理国家最后落得骂名。我们身在其位,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那么国家怎么办?”汉武帝曾经说:“上古时期有社稷之臣,汲黯可以说就是了。”


从史书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到汲黯是一位秉公办事的人。无论是谁,哪怕是皇太后的亲人,他也敢于得罪。一次皇太后的弟弟同魏其侯发生争执,皇上同大臣讨论是非曲直。另一位大臣郑当时也认为魏其侯有理,但是后来惧怕皇太后,又不敢坚持。而汲黯坚持认为魏其侯有理。


当时卫皇后的弟弟卫青身为大将军,宠贵无比,所有的大臣没有不屈身讨好他的,只有汲黯不肯。大将军因此非常尊重汲黯,常常向他请教疑难问题,对他礼遇有加。皇上也非常尊重他。皇上见大将军或者其他重臣的时候,常常身穿便服。每次汲黯奏事的时候,皇上都要衣冠整齐的见他。有一次汲黯奏事的时候,因为来不及换衣服,皇上就躲进了帐子里,让手下人传话。



No tags for this post.

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雷击毒心人




唐湘清


  雷击一事,现代科学认为系触电所致。因人体与电流接触,人体即变为导电体,以致引起灼伤而死。可是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做了伤天害理的恶事,每遭雷击,不仅古代史籍及历史笔记中常有记载,即近代新闻报纸中亦常可看到。多年以来,我搜集雷击恶人的资料很多,兹仅就有关杀人恶报的事,附录三则于后:


  一、1948年8月7日重庆《陪都晚报》载“贵州通讯”一则云:本月初三日,贵州修文县发生一件果报之事,颇勘寻味。缘修文县岩脚乡李姓农民,家有妻子以及年方周岁之男孩一人,夫妻视此子若拱壁,每日出外工作,均抱此孩同往,以防发生意外。李某过生日,赴城买母鸡一只,返家后,命妻煨鸡;其妻遂将鸡洗净,置于锅内。煮不久,李某因田内工作未完,即偕妻往田内工作,估计返家时,鸡必煮熟。其子因午睡未醒,不便携出同往,恐其着凉,遂将棉被一条盖在小孩身上,二人放心而去。


  讵料刚走不久,同村之陈某,因家中走失母鸡一只,四处找寻,均未获得,乃至李某家中,忽发觉锅内煮有母鸡一只,即错认为己物。李、陈素有嫌隙,陈乃将鸡取出,心尚不甘,复施极残忍之手段,将李某之子放置锅内,取鸡代之而去。


  不久李某夫妻返家,床上之孩子不见,方感惊疑,突然见锅内有异,前往一看,当时魂飞天外,原来二人之独生子被煮烂死于锅内,皮肉均裂,惨不忍睹。二人见状,痛不欲生,当夜李妻即忧病而亡,李某亦自杀而死。


  隔了一日,雷雨大作,陈某竟被雷击死;在陈某尸旁,死有野猫一只,门内尚有鸡毛数根。因此知谋杀李某之子,凶手即为陈某;而食陈某之鸡者为野猫,故陈某及野猫均被雷击。


  呜呼!世间法律所不能治者,天律竟森严不爽,发雷以惩其冥冥罪恶,报应昭彰,万人目击,岂不可哀可惧也!


  二、何侃如居士说:“本宗何某,住在安徽省桐城县长江之滨,以捕鱼为业。一天傍晚,有一个背着小包的商人,请求借宿。何某垂涎商人包内的财物,允许商人借住在柴房内。到了半夜,何某磨了利刀,强命妻子持盆赴柴房,共同谋害商人;妻子不从,何某即以利刀威胁,其妻不得已助夫行凶。杀害完毕,把商人尸体割为八块,放在锅中煮烂,喂猪以灭凶迹。事毕把商人包袱解开,只得到四百文钱。何某夫妻颇为懊悔,觉得谋死一命,只得四百文,殊不值得。第二年春天,何某在田野间,忽然霹雳一声,被雷击死。当时的人还不知何某是做了极恶的事而遭天谴。都以为是普通的触电。事隔20多年,何妻到我家中帮佣,无意中对我母亲讲起这件秘密。”


  三、聂云台老居士说:“谢祥岩在上海一个外国人家中做厨司。谢一家五口,妻蒋氏,性情朴实,孝顺婆婆,常织布贴补家用。可是谢祥岩却在外面爱上了别的女人,要娶姘妇做正妻,想与蒋氏离婚;他的母亲不允许。谢祥岩就暗与婶母商议,设计谋杀蒋氏。在戊辰年5月12日晚上,把毒药放在桂圆汤里给蒋氏吃。忽然天起黑云,风雨交作,霹雳一声,谢祥岩与婶母都遭雷打死,谢的阴囊及腿肉都被打裂,婶母的头面劈去一半。”恶报这样的快,能不相信报应的不虚吗?

  从以上的许多事实,可以证明雷击恶人,确有其事。据我的看法,雷击虽由触电所致,但空中自然的触电现象,天神借之以击恶人,这样的解释,触电与报应并不相背。犹如一个被判死刑而执行枪毙的犯人,虽因枪弹穿胸而死,但枪弹之所以穿胸,实由于法官之判决;不能说仅是枪弹穿胸,否认法律的制裁。枪弹穿胸犹触电也,天神惩罚犹法官之判决也。



来源:新生网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