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36氪
“能不能借您家孩子用用,我先去挂个急诊号?”
11月23日下午4点半左右,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一层分诊台旁的角落处,一位中年妇女试探性地问向另一位家长,而这家的孩子正躺在一辆露营车里挂点滴。
这位家长用沉默作为回应。待妇女离开后,她放开声音吐槽道:“现在等得太久,这人想着挂上号再把孩子带来,在这儿借半天小孩了。她借也找个没打针的借啊,输着液、去挂号谁信?”说话间,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那位妇女,看着她再次走向另一位家长,“确实也不容易”。毕竟这些家长大多也只是担心候诊时间太长,孩子再次感染。
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成立于1986年,侧重疑难杂症治疗,与首都儿研所同为京津冀地区儿科学术和临床高地,无论大病小灾,往往都是患儿家长们的首选。最近,由于冬季流感爆发,医院不得不打出“急诊必须带孩子”的要求,这才出现了前述“借小孩”的尴尬一幕。
就在这位妇女为了“借孩子”而奔走的同时,分诊台电脑屏上的急诊排号已经到了307位,工作人员不再敢承诺“几小时内能看上病”;而隔壁门诊部按照挂号系统的提示,本应已轮到500多号,但直到当天下午快6点,一位约到了549号的8岁患儿亮亮仍然没看上病。亮亮妈妈猜测,“可能是上午的号就没看完,又延迟到了下午”。
即使是习惯了每年冬季往医院跑的家长,也很难说说清,为什么在北京这样儿童专科三甲云集、医疗资源相对充沛的城市,“看个儿科突然要排5、6个小时的队”。数据带来的情况或许更加直观:据国家流感中心披露,2023年第46周(11月13-19日),全国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LI)达到205起,而新冠疫情前的2018、2019两年同期的数据分别只有17起和57起。
记者从多位医务工作者、医院现场的家长处了解到,今年冬季的儿科除人数激增外,还呈现出混合感染、临床表现加重等情况。
医院不停加号、患者混合感染更严重
人多、症状严重,这是北京儿科门诊这一波就诊高峰中最明显的两个表现。
11月23日,京都儿童医院院长孙媛在与记者谈到目前院内患儿感染情况时表示,医院目前每天的门诊量已经达到了3000人以上,和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多了将近一倍的量”。“现在医院几乎在举全院之力支持门诊,最大化收治感染病人,部分感染科的病床使用率已经超过130%。但即使是这样,依然有人挂不上号,很多排床的孩子还是收不进来。”
海淀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何静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左右。她也明显感受到,当前,哪怕是在他们这样儿科不算强势学科的综合医院里,也很难再挂上号。“我们的儿科医生不多,原来保持每天1-2名医生出诊的状态,现在一天至少3名。过去在冬季流感旺季一天最多也就收到160-170个病人,现在每天都在230名左右。基本上天天都在不停加号,上午下午各加50人,再多也加不了。”
在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内,由于输液室已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走廊楼梯、挂号机旁,支一张小板凳,拉一辆露营车,“简陋”版输液台几乎随处可见。许多人都是连续几天去排号。一位2岁患儿的爸爸称,第一次下午排队挂号说要等10小时,第二天早上8点赶在医院刚开始放号时排上了,但也等了2个多小时才看上病。
从病情表现上,多位医生都感觉到,今年的患儿症状比往年要“凶猛”不少。何静表示,不同于10月份支原体爆发时那样,11月后前来就诊的患儿“基本都特别严重,都在发高烧”:“肺炎、合并感染症状非常厉害,有些都高烧一周了,能用的药感觉都用完了,但就是看不好。”但在综合医院里,医生其实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治疗,特别严重的病例还是会建议家长转去儿童专科医院。
各类病毒混合感染是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11月2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儿童呼吸道流行疾病就诊的前4位依次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
孙媛对此深有感触。在她的医院里,目前“混合感染的孩子很多,就像”大杂烩“,而且症状比往年严重很多。”“甲流混合支原体,再加上各种病毒,此外百日咳、手足口等常见的冬季儿童传染病也在增加,还有一部分新冠复阳的病例。”
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今年冬天的儿科流感这么严重,一部分原因也是在偿还过去三年的“免疫债”。简单理解就是,三年的隔离有效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切断了病毒传播链,因此人群流感率降低,但抵抗力也随之下降。“放开”之后,导致病毒趁虚而入。
与记者交流的医生大多认可这一说法。“前几年上网课时,小孩子其实没什么接触传染的机会,现在线下复课导致传染源增加了,开学以后基本就是有一个,就能传染一个班。”
另有医生观点认为,新冠病毒本身是否会对免疫功能造成影响,目前一直没有明确定论。11月21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46周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已突破3.7万例,环比上一周增长152%。
患者分流难落实,儿科医生是最稀缺的资源
一家儿科门诊出现挤兑,能不能将患者分流至其他的医院?
记者收到的每一个回答几乎都是:办不到。“现在不是家长更信任儿童专科、三甲医院的问题,而是哪怕在普通的综合医院、社区医院,也都看不上病。”近日,互联网上一则广为传播的消息称,北京一家头部儿童医院,家长因为无法忍受过长的等待时间选择报警,但当警察想连续周边其他儿童医院分流患者时,发现这些医院也都停止接诊了。
记者了解到,北京多家医院目前都在尝试做流程优化,减少候诊时间。比如何静所在的医院开始提前开化验单和检查,不必再等到看诊之后;也有医院尝试推介互联网医院用于复诊等环节。
不过,也有医生对此认为,互联网医院虽是好办法,却也是“需要医生的”,而各家医院当前最核心的难题就是儿科医生告急。
这的确是“超出所有医生预期”的一年。
在他们过往的行医经验中,儿科疾病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医生由夏天的流感淡季转向冬季传染病高发期时,“都能有充分的准备承接各类情况发生”。“今年算得上过去10年里最特殊的一年,从3月甲流之后到现在为止,儿童感染的病人量几乎没有明显下降,医生持续高负荷运转,直到10月份又迎来一个爆发期,整体压力非常大。”孙媛介绍称。
更何况,在较为特殊的儿科领域,并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够被调来做支援。“儿科不像大内科,许多科室都可以支援,很多人不敢看儿科,基本都是我们自己在顶着。”何静表示。
从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来看,2023-2024年周期内全年ILI情况整体高于过去三年的水平图源:国家流感中心流感监测周报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向记者介绍称,原本按照挂号系统规定,只有满18周岁的患者能够挂呼吸科。最近因为儿科看不过来了,医院不得不放宽儿童挂呼吸科的政策,但“最小也就是8、9岁了,因为再小我们(成人医生)就看不了了”。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由于收益少、强度大,责任又重,儿科在综合医院内的科室建设一直偏弱。即便是在北京这样医疗资源发达的地区,各综合医院的儿科科室和儿童专科的诊疗能力之间也还是“差距很大”。于是,当患者骤增等“未曾预判到的情况”突然出现,而医生资源又有限,培养新的儿科医生又需要时间成本,这一过程中必然爆发矛盾。“儿科爆满”现象从根源上来说,或许也是长久以来医疗系统对儿科学科忽视的结果。
但至少在目前,儿科医生们都没什么心思从学科建设上去找原因。孙媛坦言,由于候诊时间太长,部分患儿家属已经对医务人员“有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何静也表示,现在不光接诊压力大,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又不会表述,患儿家长在焦虑的情况下就会把矛盾点转向医生。“几乎天天挨骂,被骂完紧接着就是被投诉。但在当前的体系中,医生其实是没有申诉通道的。”
“我们也希望尽快给孩子看病,但在医疗资源上的确也已经尽了全力。还是希望社会、家长能多一些理解。”孙媛表示。
- 加州一名婴儿死于百日咳
- 洛杉矶县发现30多名百日咳病例
- 深圳幼儿接种长春长生【相关阅读:显微镜学家发表对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 患百日咳
- 长春长生!深圳女婴接种其疫苗 反罹患百日咳
- 阿拉米达县百日咳流行
澳洲禁闻安卓APP,其它网站没有的澳洲禁闻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