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文史】穷途识英主 意气感忠良
隋唐英雄传记之二 · 尉迟敬德归唐 作者:柳笛
乱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难,也是英雄猛将书写传说的画卷。那出生入死、横刀跃马的壮怀岁月,那替天行道、济世安民的英发雄姿,创造了千古风流人物,谱写了万世正气长歌。李唐起于隋末天下大乱之机,创三百年繁华盛世,开国武将功不可没。这些功绩如山的将领中,有一位特殊的将军,他三次解救秦王于危难,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七,为初唐武将第一人。
将军名唤尉迟恭,字敬德,相传他少年时出身寒微,以打铁为业。大业末年,国家动荡,勇武过人的尉迟恭赴高阳参军,讨伐暴乱兵众。十三年,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起兵反隋,依附突厥,图谋帝业。因闻尉迟恭作战勇猛,他便网罗致麾下,拜为偏将。不久,太原起兵的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背负起统一天下的使命。武德二年,野心勃勃的刘武周视其为死敌,接受部下宋金刚的提议,“入图晋阳(即太原),南向以争天下”。
在刘氏南下的征途中,尉迟恭随宋金刚出战,阻遏李唐统一天下的进程。刘武周为人骁勇,内有智囊、虎将辅佐,外有突厥为援,很快便统辖山西大半土地,并继续南侵。黄河以东,唐朝的领土仅剩晋西南一隅之地,一时间关中震骇。高祖李渊惊慌之下,亲书手敕,言:“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应放弃河东地区,退守关西。”秦王李世民一封奏书报于天子,临危请命,踏上讨伐乱兵之路。时天寒地冻,秦王率军乘坚冰强渡黄河,驻于柏壁,与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与宋金刚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大唐未来的天子此时已得秦琼、程咬金等名将,因敌军尚有尉迟恭坐镇,这一仗既有平定割据之功,更有收服神将之喜。
初会唐军
武德二年十月,吕崇茂在夏县聚众起义,响应刘武周。高祖派裴寂讨伐,不利,又派堂弟李孝基等人讨伐。十二月,尉迟恭、寻相奉宋金刚之命接应崇茂,与其里应外合,夹击唐军,李孝基等大将尽数被尉迟恭俘获。此举震惊朝廷,高祖为赎回亲属和重臣,不得以招降崇茂。当时李孝基不堪被俘,欲逃回唐朝,丧命于刘氏军营。高祖为之哀愤,罢朝三日。许是忌惮尉迟恭,抑或是为亲族复仇,高祖授意崇茂将其暗中除去。
尉迟恭吉人天相,暗杀事泄,他先发制人斩杀吕崇茂,与寻相还军浍州。秦王闻讯,即遣殷开山、秦琼率军截击于美良川。尉迟恭虽有万人之敌,却逃不出秦王妙算,遇唐军奇袭,会战不利,部下被斩首二千余。他败而不馁,继续率余众前往蒲阪。秦王乘胜追击,亲自率步骑三千连夜抄小路赶至安邑城,与其正面交锋。这一次,尉迟恭输得更惨,和寻相仅以身免,部众悉数被秦王所俘。
驰骋沙场的尉迟恭,一向傲视唐军,谁料秦王两出奇兵,就杀得他落花流水,一身狼狈。潜行数日,仓皇逃命,他在饱尝失败苦果的同时,也在回顾这几年的军旅生涯,审视海内大势。当秦王驻扎在柏壁时,因河东郡县频遭劫掠,仓廪空虚,唐军一时间陷入粮荒。为筹集粮草,他不费一兵一卒,仅在城中发布告示,晓谕周边百姓。百姓听闻秦王率兵平乱,皆欢欣鼓舞,无论远近竞相归附,自愿献出家中备粮,补给军需。秦王便休兵秣马,只命令偏将乘隙诱战,大军坚壁不出。不久宋军气势日衰。
原来,尉迟恭所谓的“敌人”,是奉天承运、万民景仰的李唐,而自己效忠的主帅,常年以剽掠为资,才是勾结异族、妄图称霸的公敌。尉迟恭是不世出的英雄,败得彻底,却也幡然醒悟。他钦佩秦王指挥若定的军事天才,更渴望追随圣主,开创一番事业。
柳暗花明
尉迟恭空有思慕唐朝之心,但身在敌营,他不能贪一己之利而背弃旧主。况且高祖视他为仇敌,欲除之后快,他和唐朝的这番恩怨怎生化解?既无脱身之法,又无投诚之地,这位末路英雄陷入两难境地。
然而天意自有安排,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带给尉迟恭莫大的转机。在夏县被尉迟恭俘获的唐将中,有两位名叫独孤怀恩和唐俭。独孤怀恩与高祖有宿怨,暗生谋反之心。在宋金刚处,他的两名同党亦在其中,无意中泄漏谋反之事。不久,独孤怀恩趁乱逃回唐朝,又领高祖命进攻蒲州。唐俭心系李唐安危,便找到尉迟恭,恳求他让自己派人向高祖报信。尉迟恭既有归唐之心,随即准行,帮助高祖及时剿灭乱臣,不致在讨贼过程中横生枝节。当初高祖忽闻反讯,曾惊叹:“吾得免,岂非天也!”
武德三年四月,宋金刚与唐军相持五月之久,终于弹尽粮绝,被迫北撤。秦王迅速追击,在介休大破宋军。刘武周知大势已去,便和宋金刚一同逃亡突厥,后来客死异乡。虽说败兵之将,不可言勇,尉迟恭仍然收拢残兵坚守孤城。秦王欣赏尉迟恭的武勇和气节,派两位大将入城劝降,辞恳意诚。尉迟恭自然心悦诚服,与寻相献出介休、永安二城池归顺大唐。
秦王见英雄来归,如获至宝,大赐曲宴,共享君臣之乐。曲宴是皇室中一种特别的宴会,亦称私宴,参与者多为宗室、近臣,可见秦王已对尉迟恭极为亲近,不设心防。不久,他封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统领旧部八千。武德三年起,尉迟恭就随秦王一同赴洛阳讨伐王世充。从此,尉迟恭脱胎换骨,成为唐营神将,担负起开国元勋的使命。
推心置腹
好景不长,秦王的重用引起诸将士的不满,有人进言尉迟恭可能叛变,都被秦王坚决否认。九月,寻相与其他旧部相继叛逃,在唐军中引起一阵慌乱。尉迟恭立时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军猜疑的对象。尉迟恭此时忠于秦王,再无杂念,没有理会旁人的中伤,把全部精力放在行军打仗上。不料,众将先斩后奏,强行将他收押在营中。尉迟恭自知新入唐营,并没有取得诸将士的信任,加上战事在即,任何一个疏漏都有可能扭转胜败局面,因此没有过多反抗,听凭众人绑缚。他谅解唐军忠于天子的迫切心情,也相信贤明的秦王会给他一个公平的论断。大将曲突通、殷开山上报秦王:“尉迟恭新降,情感上没有完全归顺。此人勇健非常,受人猜忌,关押时间又长,一定心生怨望。”他们请求处死尉迟恭,永绝后患。
秦王却自信地开导众人:“如果他有叛离的意图,怎么会在寻相之后还不逃走呢?”说罢,他当场下令释放尉迟恭,并把他请入自己的寝室,亲自送上财物,劝慰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我不会听信残害忠良的谗言,不过,你要是想离开唐军,这些东西都当是给你送行,感谢我们短暂共事的缘分。”
有主帅挚诚如此,夫复何求?秦王宽厚无量的信任彻底感动了尉迟恭,君臣之间这般推心置腹,做臣子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君恩。经此风波,唐军内部再无嫌隙,将士们万众一心,协作互助,延续了秦王军队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神话。#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晏子分食(数文)
文/罗忍
一、晏子分食
有一次,齐相晏子正在吃饭,正好齐景公派遣的使者来到。晏子起身迎接,并邀请使者,一同吃饭。晏子把自己的饭,分出一半,招待使者,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者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惊叹地说:“唉!没想到相国的家里,竟是这样贫穷啊!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作国君的过错啊!”
于是,景公派人给晏子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从集市上收来的税租,让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说什么也不要,景公三次派人去送,三次都被晏子谢绝。
晏子对景公说:“我并不贫穷,我靠国君的俸禄,已是恩泽惠及家族,而且足够供交游之用,还可以接济穷苦百姓。您给我的俸禄,已是够多的了!
“我听说,接受君主所赏赐的丰厚资财,而转施给老百姓,这是臣下代替君主取悦于民。忠君之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得到丰厚资财.却又不施舍给老百姓,这是私自窃藏君主的恩惠。仁义之人也不会这样做的;靠取悦国君升官,因得罪士人而被贬退,身死而财货被它人占有,这是替别人守藏钱财,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我的家中,现有一些布,一些粮食,已经足够享用了。我为什么还要接受那么多赏赐呢?”
景公反问晏子说:“过去先君桓公,用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书写社人姓名于籍册上,此为书社)五百,封给相国管仲,管仲一点也不推辞,就接受了。可您为什么一再推辞呢?”
晏子向景公揖揖手,郑重地说:“我听说过,明达的人,既使思考一千遍,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愚钝的人思考一千遍,肯定会有正确的时候。我想,管仲虽是聪明人,也会有思虑不周的时候;我虽然愚昧,或许也有正确的时候。大概,管仲失误的时候,正是我正确的时候吧?!所以我再三推辞,而不敢接受。”
景公听了,点了点头。
二、自讨没趣
有一次,齐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手下大臣说:“晏婴是齐国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他的口齿伶俐,唇枪舌剑。现在他奉命出使我国,我想侮辱他一番。你们看用什么法子好呢?”
左右大臣纷纷献计说:“等他来了以后,我们绑上一个人,故意从您面前走过。您看到后就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要被处刑。’这样不就侮辱了他(晏婴)吗?”
楚王一听,连连拍手叫好。于是吩咐手下人作好准备。
不久,晏子来到楚国,拜见了楚王。楚王举行盛大酒会,招待晏子。宾主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差役,架着一个披头散发的人,从堂前走过。楚王很不高兴地问道:“你们捆绑的是什么人?”两个差役回答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听了,得意地看看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看看楚王,站起身来,离开席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桔树;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的叶子,极其相似,可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说到这里,晏子笑着问楚王说:“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楚王不解地摇了摇头。晏子接着说:“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南北水土不同啊!”说着,晏子指指堂下的那个被捆的人说:“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不偷窃,来到楚国后却偷起东西了,莫非贵国的水土,容易使老百姓做盗贼吧?”
说完,晏子哈哈大笑起来。
楚王听了,脸色一阵儿白,一阵儿黄。他尴尬地笑着说:“聪明贤智的人,真是不可戏弄啊!我这是自讨没趣了。”
三、晏子放逐楚巫
楚国有个女巫,通过齐景公的近臣裔款(人名,一个佞臣)的引荐,见到了景公。楚巫陪伴景公玩了三天,景公十分喜欢她,下令把她留在身边。女巫对齐景公说:“您是一个明智神圣的君主,能成就一番帝业啊!可是您即位已经十七年了,成就并不大,原因是您的圣德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可以为您作法(施展法术),请求五帝昭明您的美德。”
景公听了十分高兴,他对女巫叩首拜谢说:“请你多多帮助我。”女巫说:“五帝的位置,是在国都的南边,先祭祀牛山,然后再上去。”于是景公下令运送祭祀的用品,并让裔款主持这件事。
晏子听到这件事后,急忙去见景公,他说:“听说君主让楚国的女巫祭祀牛山,有这回事吗?”
景公说:“是的。我想请求五帝昭明我的德行,让神灵降福于我。”
晏子说:“您的话错了!古代统一天下的帝王,用宽厚的德行,来安定国家,他们胸怀宽广,包容一切,诸侯拥戴他,把他作为领袖;百姓归顺他,把他视为父母。因此,天地四时和谐而不失调,星辰日月运转有序而不乱。顺乎天意,合乎民心的君主,才是明智神圣的君主。古代的明君,不频繁地祭祀,不轻信神巫。而您却抛弃贤人,重用女巫,上天是不会降福的。可惜啊!您居于君主的地位,却说出如此低下的话呀!”
景公听了,不好意思地说:“是裔款让我亲近楚巫的,我见了她就喜欢上了,听信了她的话,险些做出蠢事来,多亏先生及时劝谏。”说完,景公下令驱逐楚国女巫,并拘捕裔款,晏子说道:“不能把楚巫驱逐出齐国。”
景公很奇怪,问道:“她是个坏女人,为什么不逐出齐国。”
晏子说:“正因为她坏,所以才不把她逐出齐国。您想,把她逐出齐国,一定还会有别的国王,被她迷惑并重用她。您听信了她的话,已经很不明智了。要是让她再去危害别的国家,这也太不仁德了?”
景公说:“您说得对!那该怎么办呀?”
晏子说:“把她流放到齐国东边最荒凉的地方去,让她无法再惑乱人心。”于是,景公下令流放了楚巫,但是把裔款,永远囚禁起来。
四、晏子知礼
晏子是齐国有名的大臣。有一次,他出使鲁国,孔子听说后,就让弟子前去观看,他嘱咐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注意晏子的礼仪。”很快,子贡回来了,他对孔子说:“谁说晏子精通礼仪呀?我看他一点都不懂。《礼记》上说:‘登台级不能越级,殿堂之上不能快步行走,授给玉器不能下跪。’现在晏子全都违背了,怎么能说晏子懂得礼仪呢?”
晏子拜见完鲁君后,特意去会见孔子。孔子对他说:“礼仪有规定,登台级不能越级而上,在殿堂上不能快步行走,授给玉器不下跪,可你在拜见鲁君时,都没按礼去做,先生不是违反了礼仪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在殿堂的东楹和西楹之间,国君和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国君跨一步,臣子要走两步。鲁君走得很快,所以我登台级越级快走,是为了及时到位。鲁君接受玉器时,身子下倾,所以我跪下来授玉给他。要不这样,鲁君低下我站着,那是君卑臣尊,岂不有失君臣之礼吗?我觉得,大的规矩不能超越,小的礼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您说不是这样吗?”
孔子没有回答。晏子起身告辞,孔子以宾客的礼仪,送晏子出去。返回后,孔子把弟子们都叫来,感叹地对他们说:“晏子是精通礼仪的人啊!他不仅知道明文写好的礼仪,更懂得那些没有明文写上去的礼仪,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实行它,晏子是真正懂得礼仪的人啊!”
(以上均据《晏子春秋》)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5年12月19日
from 气功网
2015年12月18日星期五
截断根缘 曾国藩的戒色经历(图)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网络图片)
孟子曰:“食色欲也”,好色,是人的天性。但是儒家又讲“克己复礼”,在妨碍我们成功的私欲面前,要学会克制,故在“色”方面又有了“戒之在色”之说;道家在这个问题上,说:“顺则人,逆则仙”,倘若顺从自己的欲望,就成为凡人,反之,则能得道成仙;而在佛门中,戒邪淫更是诸大戒之一。“万恶淫为首”,古圣先贤们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目的就是要我们子孙后代学会“戒色”──节欲,或是戒欲,因为它事关身心健康,人生成败,这点在此不必赘言。而我们也应该明白,好多圣贤们也曾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在七情六欲中头出头没,而他们最终超凡入圣,在于他们能严格自律,勤于修身,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
曾文正公国藩,晚清中兴名臣,堪称时代人物。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有“千古完人”之美誉。其实,曾国藩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圣贤,就如,在情欲上,他也自认自己“喜色”,那么,这位“千古完人”又是怎样通过“自我修炼”最终超凡脱俗,走向成功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下面的资料,一同去感受这位圣贤的心路历程,并从中有所感悟。曾公有言:“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让我们都学会超越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最终做一个造福社会的人!
曾国藩的妻子欧阳氏身体不是很好,时常患病。一次曾国藩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由于所拜之家钟鸣鼎食、姬妾如云,这使曾国藩“大开眼界”,他的“喜色”之心油然而生,东张西望,颇失大雅。《日记》说:“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当他悻悻然回到家中后,惶然不适。加之妻子闹病,因此“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白天的佳丽美景与病榻上的呻吟之声反差如此之大,使曾国藩无法忍受,乃出门到朋友处聊天,“更初归”。次日,妻子的病有所加重,曾国藩请吴竹如来诊视,由于周身为私欲所填塞,曾国藩的理学功夫大减,一听别人谈论理学,感到隔膜不入。而用宴请吃酒之事打发时光,他倒很乐意。
汤鹏是他的好友,著有《浮邱子》一书,颇得曾国藩好评。道光二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曾国藩前往汤鹏家赴喜筵,席间见汤的两个姬人,曾国藩故伎重施,“谐谑为虐,绝无闲检。”曾国藩早期《日记》的类似记载不限于以上几例。这说明血气方刚,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一个正常人,他对女性充满了爱,尽管这种“爱”是在性意识支配下的形而下之“爱”,但至少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的情感世界。他后来能够大成功,就在于一改昔日所为,“截断根缘,誓与血战一番”。
曾国藩早年有“三大戒”,其中之一是戒色。他也认为,沉溺于此是妨碍事业的。他还认为,在外人面前,夫妻间尤不能过分亲密。虽然如此,曾国藩还是很难做到,骂自己是禽兽。
曾国藩自己承认,“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三月初二日,“日中,闺房之内不敬。去岁誓戒此恶,今又犯之,可耻,可恨!竹如来,久谈。久不克治,对此良友,但觉厚颜”。他说自己“明知体气羸弱,而不知节制,不孝莫此为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这方面的“不敬”很快有了大的变化,成为庄重、诙谐而不失君子形象的一个人。曾国藩就是这样,为了能他日有所作为,严格限制自己的情欲,甚至夫妻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都严加克制。在儒家老祖宗孔孟那里,都承认“食色,性也”,但曾国藩认为,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胀就难以收拾,终会妨碍大事业。他以后位及人臣,但坚决不纳妾,生活作风上也严格自律,这是他不同于同时代的封建士大夫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品格上的突出之处。
曾国藩为了实现“澄清天下之志”,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他提出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后来都做到了。
吸烟有害健康是今天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吸烟对人的精神有影响,就不是人人明了的。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曾国藩认识到,应酬过多,精神就难以集中,做起事来也会出差错。此外,吸烟也对此有很大影响。他说:精神要常令有余,做起事来才能精气十足而不散漫。“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
意识到危害后,他发誓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起戒烟,并作为“三戒”之一。但最初戒烟日子很不好过。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找朋友们下棋、聊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即宜守规敬事,乃闲谈荒功,不溺情于弈。归后数时,不一振刷,读书悠忽,自弃至矣。乃以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急宜猛省。”曾国藩把初次戒烟喻为婴儿断乳,形象地说明了他对吸烟的溺爱及戒烟的痛苦。
俗语说,玩物丧志!性格、习惯、食色之性都只要适度都是可以的,但是,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胀就难以收拾,终会妨碍大事业,因此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应该通过不断自励,限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而把主要心思放在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上去,以此来完善自身。
曾国藩语录:“一分精神一分事业,十分精神十分事业。”
责任编辑: 云天月
from 气功网
叔父教侄成材的典范
文/程守信
东汉马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代的赵国将领赵奢,因为赵奢号马服君,所以后来便以马为姓。
马援年仅十二,父亲便去世了,但他却从小就胸有大志。马援开始时任郡督邮,因为同情所押送的囚徒,纵他逃走,以致自己也无法存身,流亡北方。他曾经对人说道:“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见他的情操是多么高洁。他后来以牧为生,最多时拥有马牛羊等数千头,谷数万斛,成了个富人。
但是有一天,他却忽然醒悟,叹息道:“凡是积聚钱财产业,贵在能施舍助人,否则的话,只能算作一个守财奴!”他将自已的所有财物,全部散给穷人,自己仍穿着一身旧羊皮衣裤,没有任何财产。从他的所作所为为来看,他确实称得上是个奇人。
王莽时代,他曾出来做官。任汉中太守。后来又依附割据陇西之地的隗嚣,任绥德将军。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他最终归附了刘秀,屡建战功。在刘秀手下,他曾任太守等职,建武十七年(41年),被封为伏波将军。因为征交趾有功,又被光武帝封为新息侯,并立铜柱,以表彰其功劳。他一生戎马,曾在军中立下豪言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来他果然实现自己的豪言,死于军中)
马援自己为人严谨,生活俭约。他教育子侄:也要敦厚节俭,不妄言他人是非,要求很严格。
马援有侄子马严、马敦,他们和马援一样,自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们的父亲马余,去世那年,马严刚刚才七岁,马敦年龄更小。正因如此,马援平时十分注意对两个侄子加以教育。当他远在万里之外的交趾作战时,听说在京居住的侄子,喜欢讥议人物,评论好坏,他十分担心,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给侄子们写了一封长信,谆谆告诫他们一番。信中说:“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指讥刺时政),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也!”
侄子马严和马敦,都很听叔父马援的教诲。马严后来专心读书,精通《左传》等典籍,结交很多贤才,京城中人都十分器重他。遇到什么事情,马援还常常跟他商量,并把家事全都交给他。马敦后来也很有名。马援死后,马严和马敦两兄弟,移居到钜下地方,京城一带都知道他们的名声,号为“钜下二卿”。后来,马援之女做了皇后,马严、马敦两人,不仅没有倚仗这位堂妹的势力求官求利,反而更加闭门自守。马严觉得这样还难以完全避嫌隙,特意又向北方迁居,谢绝宾客往来。永平十五年(72年),由于马皇后下敕,马严才移居洛阳。后来汉明帝刘庄召见他,十分叹赏他的才学气度,命他出来任职,他才开始步入仕途。侄子马严和马敦,无论做官和做人,都很高洁有名望。这全是叔父马援对他们孜孜教诲的结果。
噫!像马援这样的叔父,堪称典范,难得呀!
(《后汉书.马援传》、《后汉书?马严传》)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5年12月18日
from 气功网
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石棺惊现太原
山西太原一间肯德基的楼顶,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山西太原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山西太原一间肯德基的楼顶,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王重阳与北七真。中间端坐者为王重阳。丘处机居其左首第一。(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丘处机是全真道〝七真〞之一。据传,他在73岁(也有说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在史上留下〝一言止杀〞的传奇。(网路图片)
【新唐人2015年12月18日电】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披云真人的石棺,近日在山西省太原市的闹市区被发现。据悉,这座石棺从中共建政后就一直放置于此,但石棺的真正主人最近才被媒体披露出来。
大陆媒体近日报道,石棺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肯德基楼顶,这里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纯阳宫,石棺被放置在太湖石搭建的假山上,四周被新建的仿元代风格的墓室包围,石棺四面分别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道教神兽。
在石棺前方的一座碑刻上刻有〝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八个大字,落款注有〝大元大德元年〞,由此推断,石棺建造时间为公元1297年。
披云真人是道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之一,俗名宋德方。据记载,宋德方于公元1247年去世,因此该石棺并不是他的真棺,而是后人在其去世50年后,为纪念他而建。
据史料记载,宋德方曾是太原纯阳宫的住持。早年间,曾跟随师父丘处机西游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此后在山西多地传教,宋德方辞世23年后被追赠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
丘处机是全真道〝七真〞之一。据传,他在73岁(也有说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在史上留下〝一言止杀〞的传奇。
乾隆帝以〝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表示他对丘处机的敬仰;成吉思汗以〝天赐仙翁,以悟朕志〞表达他对丘处机的尊崇。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抗金护民的民族英雄。
山西太原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山西太原一间肯德基的楼顶,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山西太原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山西太原一间肯德基的楼顶,发现南宋道教真人丘处机弟子的石棺。(网路图片)
王重阳与北七真。中间端坐者为王重阳。丘处机居其左首第一。(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丘处机是全真道〝七真〞之一。据传,他在73岁(也有说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在史上留下〝一言止杀〞的传奇。(网路图片)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新唐人
from 气功网
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
【文史】为忽必烈燮理阴阳的术数大家
作者:皇甫容
在历史的沧海中,他像是骊嘴龙珠,镶嵌于元廷金台。他官至三公之位,燮理阴阳,助君经邦纬国。秉持奇能异术奔走红尘,往返朝堂,只为有朝一日能再看壶中日月、洞里烟霞。他就是元朝著名的术数大家——田忠良。
凤麟之才 祥瑞皇家
田忠良未出仕之时,一日午眠,他于梦中亲见骊龙吐出一颗明珠,光彩四溢,摇曳照人。他双手捧起明珠,迳直走向大都金台。当一阵清风吹过,他从梦中醒来,想起孔子对颜渊说的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为世所用时,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好;不为世所用时,就退出、隐居起来。
古时,姜子牙助周武王翦商伐纣;尉缭助秦始皇一统六国;张良助刘邦开汉室天下;李淳风、李靖、徐懋功等人助唐太宗缔建贞观盛世;北宋隐士苗光义助宋太祖一统天下。“而我与生俱来凤麟之才,本应祥瑞皇家,为何空置山野,也不去传降甘霖,济润世间焦枯?”田忠良由此决定出仕。
经太保刘秉忠推荐,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了田忠良。见他入朝时行步方正,忽必烈回首对侍臣说:“他虽是阴阳家,将来必会为国所重用。”世祖说完,就指着身边的一个侍臣问田忠良:“你知道他手里握的是什么?”田忠良非常肯定地说:“是鸡蛋。”使臣伸开手,大家一看果然是鸡蛋。
忽必烈很高兴,又问他:“朕现在有事萦绕在心,你可知何事?”田忠良定睛看了世祖一眼,答道:“臣以术观之,现在陛下正在为一僧人病情忧烦。”忽必烈叹着气回答:“你说得很对,现在国师八思巴病重,朕为此心有不安。”
善观天象 预测南征
元十一年,阿里海牙奏请率十万大军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汉武昌),朝廷各方争论激烈,元世祖一时难以决断。下朝后,忽必烈密召田忠良:“田卿,你善观天象,此事是否可行?”田忠良对世祖说:“天命难违。当行!”
忽必烈准了阿里海牙的奏请,还需要选一名大将领兵,世祖环顾群臣,惟对田卿说:“朕心已定,大将已选。你可知是何人?”田忠良站在朝堂上,目光扫了一圈,最后站在一大臣面前说:“如此伟丈夫,当然可行大事。”忽必烈笑着说:“正是伯颜。伯颜本是西王旭烈兀的使臣,不远千里来到中原,朕爱其才,就把他留了下来。田卿,你真识朕心呀。”
十万大军出征,劳师动众,除张弘范统领的汉军外,蒙古军多不善于水上作战,南征耗费军资庞大惊人,忽必烈一度为此梦寐不安。曾于十月下喻给司天监田忠良,询问:“南征将士能否渡江?劳师费财,朕心堪忧。”田忠良回奏:“明年正月就会有捷报上达天听。”果然次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
元军南征,围困襄樊城长达五年,但迟迟未能破城。一天,忽必烈召见田忠良,问道:“朕现在用兵江南,大军困在襄樊,久攻不下,为何?”田忠良回答说:“天时不到。酉年即可。”累年不决的襄樊之战,于1273年(癸酉年即鸡年)宋将吕文焕投降后结束,印证了田忠良的预测。
一次,忽必烈率群臣外出打猎,回到驻地后,饮宴之间,他回首对坐在近处的田忠良说:“朕今日遗失一物,不知是否还会找回?”众臣正在开怀畅饮,一时间听闻此言,都不知世祖失之何物。田忠良回复道:“陛下遗失一串宝珠,对吧?明日,有个二十里以外的住户,将会携珠前来朝见,失珠还可复得。”此珠乃是成吉思汗赐予忽必烈之物,忽必烈一直随身戴着,即使外出统军征战,也不曾摘下,听闻明日可得,龙颜大悦,当即赐给田忠良貂裘一袭。
一心忠义 满怀冰雪
元十二年,驻守天山、阿尔泰山的海都,趁元军三路攻宋之时率兵叛乱,意欲篡夺大汗之位。世祖派遣丞相安童、皇子北平王那木罕、河平王昔里吉等八支宗王之军前往征讨。出征之前,田忠良奏言:“此行不吉,内有叛臣。”
世祖对田忠良的预测能力并未怀疑,但因当时局势紧急,朝堂之上群臣义愤填膺,又有不肖之臣嫉恨田的奇能,诋毁他袖手旁观海都叛乱,所行不忠所言不义。于是世祖就下旨出兵征讨叛军。
行军至半途,河平王昔里吉趁人不备,劫持皇子和丞相进献给海都。消息传到元廷,忽必烈大为震惊,急召田忠良入禁内:“朕因为相信谗言,错怪于你。不听忠告,致使皇子、丞相身陷危机。现在,朕请你举行祭祀,向神明祷告。如需黄金,无论多少,朕在所不惜。”
田忠良安慰世祖说:“陛下度量弘阔,仁文义武。又宽仁爱人,爱养中国,甚得夷夏之心。即使上天的日月再圆再亮,也会出现日食、月食的异象。天象之下,应命之人,也难以躲避。陛下放宽龙心,皇子、丞相此行有惊无险,定会历劫安然归来。”后来,伯颜紧急率军击溃叛军,救出了皇子等人。
豪气洗尘寰 不争蜗角之名
身处元朝内禁,白天国事繁忙,惟有夜幕降临时,田忠良才能抛开诸事会友谈文,倚栏取醉。
太保刘秉忠言:“酒中悟得天常。”而田忠良是在酒中心怀灵驾,遨游十方。此时的他,不劳凤凰凌空展翅,自会神游万国九州。其豪气,敢和天君挥手,直洗尘寰银河。
他以奇术闯荡红尘,不屑在蜗牛角上争名,更不屑蝇头之利,却自得一身功名,更被赠予“推忠守正佐运功臣”之名。在他心中,千年伟业不过只是留得青史半张。纵有云台留像,史笔标名,终究比不上有朝一日,归到富春山下,斟玉溪灵水,净洗身心。携筇高歌趟过此段红尘之路,便可聆听天籁箫声,回归云霄故土。
把功名束之高阁,把是非抛向云烟。一卷诗书衔接古今,千载风流任凭驰骋。正所谓,既行藏有命,烟水无涯,又何惧人间是非,滚滚尘嚣?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林斌
from 气功网
王昶写“书戒” 青史留美名
作者:秦自省
王昶是三国时代魏国大臣,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魏文帝时,他由中庶子转任散骑侍郎,又任洛阳典农。魏明帝即位,他官扬烈将军,封爵关内侯。后迁征南大将军,进封京陵侯,官至司空。
王昶为官,关心民生疾苦,曾率民广垦荒地,勤劝农耕,很有政绩。他任外官时,仍然心存朝廷,不忘朝廷政事。他认为魏朝建立以后,继承了秦汉以来成法的弊端,不大加改革,朝政难以兴盛,于是着《治论》十余篇。阐述自己的政见。又写《兵法》十余篇,论用兵之道。他将这些均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改革朝政和兵政,以求国家兴旺。
王昶为官勤于政事,在家则很注意修身及教育子弟。他常以儒家谦抑冲和的思想,要求和教育子弟,连给他们起名字,也体现出这种谦冲修身的思想,如他给自己哥哥的儿子,一个起名为默,字处静;一个起名为沈(即“沉”字,古代“沉”、“沈”通),字处道。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浑、深,分别起字为“玄冲”、“道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子思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了教育自己的子侄们,特意作了一篇《书戒》(书写下来,以戒后人),来告诫他们。在《三国志?魏志》中,王昶的传略,十分简略,而史官却将他这篇“书戒”全部载入,可见他的这篇“书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篇“书戒”中充满了人生的哲理,王昶在文中告诫子侄们:“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患人知进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人或毁已,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安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道实,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全文甚长,这里所录,仅是其大要,但已足以见出王昶教育子侄的基本思想。他提出为子之道,最要紧的是“宝身全行”,实际上就是强凋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他教育子侄,不要进而不知退,欲而不知足,凡事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尤其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对待别人批评或者诽谤的正确态度,即首先要在自身找原因,冷静加以分析,然后坦然处之。“止谤莫如自修”一句,可以当作人们的座右铭。“书戒”的最后提出的九点要求,更是具体而合理。如俗语称“三思而行”,但王昶对子侄们的要求更高,告诫他们“其行事加九思”,于此也可见他的良苦用心。
王昶写《书戒》,千古留美名。在这篇“书戒”中,可以借鉴的东西,至今仍然是很多的!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菩提达摩以身浴火照亮世人
【摘要】达摩以一人之身背负着众人的仇恨和恩怨,以身浴火换取众生心灵的觉醒和重生
达摩面壁九年期间,不吃不喝、纹风不动,众人尊他为「不倒翁」。图为达摩画像。(维基百科)
达摩以一人之身背负着众人的仇恨和恩怨,以身浴火换取众生心灵的觉醒和重生;那画面也像是在漆黑的夜晚,升起的一团金光,照亮世人的迷惘。
文_皇甫容
在印度广袤的土地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菩提树。数千年来,围绕着菩提树留下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象徵觉悟、超凡的菩提树在人的心灵世界里留下智慧的繁茂常青,也留下神佛慈悲无处不在的痕迹。
自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功开悟之后开传佛法,传至二十八代后,中土迎来达摩东渡的盛事。达摩的到来,不仅在中土留下「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也留下很多神蹟:一根芦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等。由他开创的少林武功至今享誉世界、歷久不衰。
智慧之光照亮世界
二十多年前,一部由尔冬陞、樊少皇等人主演的香港影片《达摩祖师传》,因其出色的动作和剧情,被评为当年「十佳影片」之一,也因影片传递的无怨无恨、慈悲宽恕等普世价值,使其成为华语影坛的经典。
影片中,菩提多罗(达摩)本是南印度王国的三王子,为了悟生命真谛出家修行,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南北朝时期,达摩为了挑选衣钵传人,歷时三年来到中国。从此,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
影片开始,菩提多罗王子的父亲突患怪病,深陷沉痾。三王子闻讯急忙赶向王宫,半途遭到杀手伏击。刀光剑影、格斗厮杀,对于王子就像是坠入一场恶梦中。三王子挣脱伏兵,乘上爱马飞奔而逃。他逃出了命运的捉弄、逃出了无情无义的伏兵,但他是否能逃脱「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些人生终极问题交织的心灵藩篱?
为争夺王位,暗自设下伏兵的两个哥哥,正为三王子必死无疑而暗自窃喜时,多罗王子推开殿门出现在众人面前。看着病情诡谲、危在旦夕的父王,只听他口里念念有词:「灭我王朝,杀我全家」,说罢就要自尽时,般若多罗尊者及时出现,以慈悲的法力,制止了前来讨债的冤魂,扭转了冤冤相报的局面。因缘果报的场面震惊了三位王子,心怀杀意的两个哥哥升起敬畏、忏悔的笃诚。尊者对在场的王子们说:「化解怨恨的唯一办法,就是要用慈悲的心去原谅他人。」
摆脱冤魂纠缠的国王向尊者赠送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尊者藉由宝珠启迪王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比这颗宝珠更为珍贵?」大王子说:「只有尊者的德行能和宝珠相媲美。」三王子说:「只有智慧之光比宝珠更珍贵。」来自心灵的智慧之光不仅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世间的万事万物。
来自心灵的智慧之光不仅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世间的万事万物。(fotolia)
三座禅房 悟道修行
在般若多罗尊者的启迪下,三王子于登基王位的那一天,捨弃权杖、王冠和国祚,身着一身素衣前往佛门,拜师出家。
尊者命达摩盖一间坚固的禅房,以表达他决意求佛的信心。王子从小生长在王宫里,养尊处优,僕人如影随形随侍在侧。如今,王子却要自己动手盖一间禅房。于是砍柴、打桩、和泥、铺草无不亲力亲为。然而,就在歷尽千辛即将完工之际,方始竣工的禅房却被两个打架斗殴的人毁得惨不忍睹。
顾不得抱怨,王子又辛辛苦苦地盖好了禅房,但还没来得及享受,就被一阵陡然颳起的飓风掀翻了顶棚、吹毁了围墙,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王子站在露顶的禅室中,任由风吹雨打,痛楚无奈地仰天长嘆。
收拾起无奈,王子再次奋起干活,这次,他还汲取了前两次盖房的经验,特别在四周加固了绳索,以免再次遭到狂风暴雨的袭击。当这间完美的禅房展现在自己的眼前时,王子先是静静地看着,倏忽心有所悟的一手摧毁了禅室。他对尊者说:「佛在自己的心中。」当人的心灵深处,真正有了皈依的信念,外界的成或毁又岂能动摇修行的心志?
越海东渡 寻找衣钵
般若多罗尊者离世67年后,达摩遵守师命前往震旦(中国)弘法,并在中土寻找衣钵传人。
达摩来到中土时,正值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稷不安。影片中多处刻画了战争的厮杀与慈悲威严的佛像所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片中,梁武帝召见达摩,却因为二人对佛法的认识差距很大,达摩便离开王宫辗转来到少林寺,在千圣山的一处山洞里,面壁修行九年。这时,僧人神光正依徵兆向南寻找大善之士,途中遇到官兵殴打无辜百姓。神光本是武将出身,拳脚功夫了得,出手相助,制服了逞凶的官兵。这一幕使人看到,修行者的善不是对恶人行恶的袖手旁观、冷漠以待;修行的善既有神勇,也带着刚强和威严,如同神光制恶,是为了更好地救人。
慈悲化暴戾 大忍解心怨
达摩面壁九年期间,不吃不喝、纹风不动,众人尊他为「不倒翁」,因此而盛名远扬,也吸引了很多的善男信女前来礼拜,一时间寺院香火鼎盛。
鼎盛的香火,却引起一伙强盗的觊觎。一日,盗匪人马闯入寺院,在众僧危难之际,达摩出定收了徒弟神光(即禅宗二祖)后,赶赴寺院。强盗恃强凌弱,却拿达摩没有办法。所有的刀剑对于这位修行极深的觉者,就像是干瘪的木柴易弯易折。
匪首看到所有的刀剑在达摩面前都失去了暴戾的气焰,于是就点燃弓箭射向达摩。达摩盘坐在熊熊烈焰中,众僧以为他将就此离世,忙绕着达摩围成一圈打坐念经。此时此刻,影片的画面就像是凤凰涅槃庄严肃穆,达摩以一人之身背负着众人的仇恨和恩怨,以身浴火换取众生心灵的觉醒和重生;那画面也像是在漆黑的夜晚升起的一团金光,照亮世人的迷惘。
焚烧的烈火很快就将达摩的「躯体」烧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影片无声的画面、无声的语言,让火焰、强盗、僧人、寺院,彷彿消融在无怨无恨、无执无争的夜空。看着达摩躯体燃烧殆尽,倏地从格外的宁静中传来清脆的响声,匪首丢掉了手中的弓箭。觉者的慈悲和宽恕化解了强盗的狰狞。
寺院的主持拿起钱袋,走到目睹这一切后,震惊得目瞪口呆的强盗面前,平静和蔼地说:「如果你们需要,就拿去吧。」匪首看了一眼,长嘆一声转身离去。就在此时,众僧听到大殿中传来清脆的木鱼声,大家闻声连忙跑去,匪首也好奇地跟去前看。当大家推开殿门,看到敲打木鱼的不是别人,正是达摩。众僧瞬时合十跪拜,此时强盗也完全化解了心中的怨与恶,有感佛法的威严,纷纷合掌席地而拜。
影片的这一幕非常感人,使人从无声的教化中,看到圣者的慈悲之心比暴戾的钢铁更坚硬;圣者的大忍胸怀,比火焰更加炽烈光明。
来源:新纪元
责编:祥和
from 气功网
【三国故事】贤明智慧的阮氏
作者:秦自省
许允,字士宗,三国?魏高阳(今属河北)人。他出身世族,父亲许据在朝为官,官至典农校尉。许允少时就和同郡崔赞齐名,为冀州名士:当许允壮年时,在朝廷任卫尉卿的阮共,以女阮氏嫁之。许允得知新娘是阮共之女,亦即当时与嵇康为友的风雅名士阮侃之妹,便欣然答应。没想等到举行婚礼时,许允一见新娘之面,竟然是个奇丑女子,顿如一盆冷水从头浇下,凉透了心。等到交拜礼毕,许允竟再也不愿回到新房中去,家人都深以为忧。
过了几天,有位朋友来拜访许允,阮氏叫婢女,看看是哪位客人来了。婢女回来告诉阮氏说:“是桓范官人。”阮氏一听是桓范,对婢女说:“这下可以放心了,桓君必定劝我夫君进新房来。”
果然不出所料,桓范劝许允道:“阮家既然将丑女嫁给你,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应该留心细察才是。”许允受朋友之劝,便入新房中来,但一见新娘的模样,马上又想要出去。阮氏料定丈夫这次如果出去了,便再也不会回来,就牵住许允的衣服,不让丈夫离开。
许允有些气恼,责问妻子道:“俗话说:妇有四德,你有几德?”因为《周礼》中提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德指品性贞洁温顺,言指善于辞令,容指容貌美丽,功指精通女工,后人便将妇女的德、言、容、功称作四德,要求妇女具备这四个条件。许允在这时提出四德,明明是讥刺妻子容貌丑陋。阮氏回答丈夫道:“我所缺少的,只是‘容’而已。但是士有百行,夫君具备几样呢?”许允颇为自负,答道:“我全都具备。”阮氏问道:“百行以德为首,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是全部具备了呢?”说得许允,面有愧色。
这时,许允才第一次了解到妻子的超人识见,于是与妻子和好,并且十分敬重她。
魏明帝时,许允在朝任尚书选曹郎,提拔了不少同乡当官。魏明帝怀疑他营私,派人逮捕他。事出紧急,阮氏见丈夫将被逮捕,来不及穿鞋,急忙赤着脚,就从里面跑出来,告诫丈夫说:“明帝可以和他辩理,但千万不可以跟他求情。夫君千万记住!”
到了朝廷,魏明帝审问许允,问他为何滥用私人?许允受妻之教,从容争辩说:“我推举官员,只是像古人所说的那样,选拔我所了解的人,并没有藉此营私。我的同乡,都是我十分了解的。请陛下逐一加以考察,看他们称不称职。如果发现他们不称职,我甘愿担当罪名!”魏明帝听了他的一番争辩,便派人认真考察他任用的所有官员,发现确实个个都很称职,于是把许允释放了。
明帝见许允衣服破旧,赞叹道:“真是个清廉官员!”还特意下诏赐给他新衣。
开初,许允被捕以后,全家人都十分紧张,个个痛哭失声,只有阮氏神态自若,丝毫不担心。她对家里人说:“不必为他担心,不久就可以放回来。”阮氏预先煮好饭,等丈夫回家来吃。过了不多久,许允果然回来了。
在种种事情上,阮氏都表现出她的卓识。
许允在朝中,一直做到中领军将军,他与大鸿胪夏侯玄和李丰等人交往甚密。后因司马懿在朝中权重,夏侯玄、李丰等,便密议要诛杀司马懿。事泄,夏侯玄、李丰等不仅自己被杀,还被诛三族。这件事自然也就牵连到了许允。当李丰被捕时,许允心情十分紧张,行动失常。但是,后来竟被封为镇北将军,许允不禁松了一口气.喜形于色地对妻子说:“我知道我总算是躲过去了!”
阮氏却很不以为然,对丈夫说:“眼看着祸事就在眼前,哪里能够幸免!”果然,不久以后,许允被加以罪名逮捕,死在发配充军的半路上。
许允的门生,得到这个消息,赶紧来告诉阮氏。阮氏这时正坐在织机旁织布,听到消息后,丝毫也不觉惊讶,脸色平静,说:“我早知道会这样。”她和许允已经有了两个儿子,长子许奇,次子许猛,自小就很有才名。那位门生,十分紧张,要把阮氏的两个儿子带走藏起来,以免被杀。阮氏对许允的门生说:“此事不会牵连到我的儿子。”
后来,司马懿不放心,派钟会来察看许允的儿子,如果其才能跟他们的父亲许允一样,就准备也加以逮捕。许奇、许猛得到消息,紧张万分,赶紧告诉母亲。阮氏安慰儿子:“你们虽然都不错,但才能并不很大。如果钟会来了,你们可以随便和他交谈,不要悲哀。钟会如果结束谈话,你们也立刻停止,就能平安无事。你们可以随便问一些朝中之事。”两个儿子遵照母亲的教导,和钟会进行了一番交谈。钟会觉得许奇和许猛,才能不如他们的父亲,回去覆命,将经过情形一一汇报。许奇、许猛,终于免去了祸事。
阮氏以自己的贤明识见,保全了两个儿子的性命。钟会当时虽然以善于识鉴人才而闻名,但毕竟还是阮氏,比他更有智慧!
据《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注释引《世语》载,许允的两个儿子“奇字子泰,猛字子豹,并有治理才学。晋太康中,奇为司隶校尉,猛为幽州刺史。”这是后来的事。
许奇、许猛两人,不仅没有遭祸,反能立朝为官。这都是因为有个贤明卓识的母亲阮氏及时指导的结果。
阮氏堪称中华奇女子!
(事据《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世说新语?贤媛》等)@*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故国神游】远水无人公自渡 独桌孤舟尽日横
北宋篇(10) 作者:宋紫凤
巴东之地有江,江边有亭,名曰秋风。立于秋风亭上,一川江水横亘目前,特别是在波平浪静的时候,独对远水接天,久也不觉其单调。而在这秋风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凭栏而立,望着一叶孤舟,浮在为水气与宿雾染青的江面上,从早至晚,脱口吟道:“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东县令寇准。
初来此地,尚值秋天。走在千林蔽日的山中,仰天惟见鸟道入云,侧耳时闻老猿清唳,竟有种一赴绝域的孤寂。更何况,寇准少年得志,十九岁举进士,却突然来到这深山穷谷,未免望孤驿而伤羁旅,听风雨而动乡情。
不过,寇准毕竟是寇准,把小小的巴东县令做得有声有色。当地土人多以狩猎为生,寇准劝民务农,将这一方穷乡僻壤治理得地无旷土、人无游民。他又使人铸造了一只硕大的秤锤,置于巴东公堂之下,以示民情重大,务求公平。又于县衙大门的楹联上大书“铁权长镇江风静,明镜高悬天下安”。于是不出半年,巴东县政通人和,四方晏然。土人敬爱之,呼其为“寇巴东”。而他在县衙庭前亲手种下的双柏,亦为土人比作召公甘棠。此外,寇准又于江畔建白云、秋风二亭,常于公务之暇登临眺望。每值此时,他隐然觉得自己如同一只小舟,因为不甘寂寞,注定宦海沉浮,因为不愿逐流,每每搁浅江心。
——是的,在命运的江心上,寇准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孤舟。
从他出生时,既因双耳垂为肉环而与众不同。而他也自疑前世尝为异僧,所以这一世,虽然少年得意,仕途早达,心中却总有一种遗世独立的萧瑟,此不同于他为政时的雷厉风行,亦不同于他平日里的豪放不羁,那样的一位不为人知的寇准,大概也只能在他的诗文中寻见,盖如其《秋思》词中所写:“搘颐当此景,无语夕阳中”。
至于青年时的他,则因少年老成而成为同辈人眼中的另类。说其少年老成,不只是因他写得出“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样旷远如终古的诗句,也不只是因为他十九岁即成为大宋朝最负盛名的龙虎榜的探花,更因他虽年少不免傲物,却绝非浮薄之辈,虽然锐意进取,却绝不取巧钻营。寇准当年高中进士,将赴殿试时,有人对他说太宗素来不喜青年举子,以为年少轻薄,往往于殿试时罢去,不如增报年龄。寇准答曰:“我方进取,岂可欺君耶? ”
及其日后回至京师身居高位,依然特立独行,不通事故,每有意外之举,惊动上下。譬如淳化二年(991年)大旱,太宗招近臣问以时政得失,众人不过是答些天数使然之类的空话。惟有枢密院直学士寇准抗声答道:“《洪范》讲究天人之际,感应不虚,此番大旱,必是刑法有所不平。”太宗闻言不悦,问寇准有何不平,寇准却请太宗先召二府大臣。及众臣皆至,寇准当众说出参政王沔徇私枉法之事,王沔当即被罢,太宗由是乃知寇准可用,擢为枢密副使。寇准刚直无所顾避,震动朝堂,以至时人传曰:“寇某上殿,百僚股栗”。
又如寇准官至参政时,一次奏事殿中,一语不合,太宗怒起,寇准竟扯住太宗衣角,请他重新坐下,一定把事情议定才行。虽然当时太宗颇觉有拉拉扯扯不成体统的尴尬,但事后,却对寇准深为嘉赏。太宗尝对人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
其时,朝堂之上颇有骨耿之臣,譬如治蜀名臣张咏,又如左司谏,知制诰王禹偁。所谓人以群分,寇准与张咏交游最久,王禹偁与张咏乃是亲家,与寇准亦颇相雅重。不过寇准的刚直严毅又与此二人有所不同。在张咏的眼中,寇准实在有些太率性而为了,所以张咏评价这位老友,说他有奇才,却少学术。而一向被人视为不够包容的寇准对这位长他十多岁的老友却甚是宽容。无论是布衣之时,或是位至宰相,对于来自张咏的一些不大顺耳的批评或劝告,寇准或一笑纳之,或一笑了之。至于王禹偁,在寇准看来,则古板得实在索然寡味。寇准为人性豪奢,好夜宴,喜剧饮,又因其酷好《柘枝舞》,而得了“柘枝颠”的绰号。 ——率真如儿童,这是寇准刚直甚至狷急之外的另一面。
有人看不惯寇准动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派,以为其摆阔。其实寇准的轻财实在只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旷达,并且也真的只是“摆”阔而已,而他日常的生活却清俭到近乎寒酸,颇似韩愈所谓“檐石之储,常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宾筵”。寇准出入富贵四十年,所得俸禄大都施予宗党故旧,一生不置田宅产业,宦迹所至或寄宿寺院,或租屋赁宅。他的居所更是简单的可以,只床前那幅青帏帐就已用了二十年,时有破损,即命人缝补。人或不解,寇准笑曰:“青帏虽破何妨,不忍用之既久,却因一朝破弊而丢弃”。寇准的另一位布衣好友魏野,拜访他的陋室时还为赋一诗,有句云:“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而这话日后竟传至北朝辽国,多年后,辽使来到东京,还专门打听哪一位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寇准直行正道,自然少于变通,不免树敌招谤,而罢官外放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谪臣的境遇往往凄凉,而寇准的谪宦生涯却大为不同,在青州,他常常会客剧饮,使人舞《柘枝》,每舞必尽日;在邓州,他纵酒夜宴,燃烛达旦,又自创制烛法以消遣,以至数年后,邓州花烛甲天下,虽京师不能造,云是寇莱公烛法;在凤翔,他的“柘枝颠”愈加严重,每舞柘枝竟至数十遍,数十年后,尚有凤翔老尼自云是当日莱公柘枝妓,而她讲起寇莱公好柘枝的故事,就像白头宫女说玄宗;在河阳,河畔亭上还留有寇准的墨迹,使人想见他当日徘徊此地,一路吟诵,从堤草春风直至夏日鸣蝉,从霜林秋雁直至残雪寒山??
大概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在经历了两次谪宦生涯后,四十三岁的寇准终于回到京师,并于次年官拜宰相。不过特立独行似乎是寇准不能摆脱的宿命。连他的拜相之日都那么与众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却不是什么腰金衣紫的富贵荣光。此时,辽主与萧太后的大军正节节南下,二十万契丹铁骑扬起的尘霾笼罩大宋朝野。寇准应宣上殿,趋步从容。仁弱的宋真宗望着眼前刚不容物、固执率性、常常不讨人喜欢的寇准,忐忑的心情终于松弛下来,他确信,他所需要的那个能够乾纲独断的宰相就在眼前。#
(未完,接【故国神游】北宋篇11)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习氏卓识 远超丈夫
作者:秦自省
三国时代的李衡,字叔平,襄阳(今湖北襄樊地区)人。汉代末年,他由襄阳迁居武昌,是一个普通百姓。
李衡虽出身于贫贱的兵卒之家,却很有才能。他听说羊衙很有识人之鉴,便专程前去拜访。羊衙十分赏识他,认为他具有担任尚书郎的才能。恰好当时校书郎吕壹,在朝中操弄权柄,任意胡为,朝中大臣畏惧其势力,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说话。于是,羊衙便和别的大臣一起,在当时东吴国主孙权的面前,竭力推荐李衡,孙权便让李衡担任了尚书郎之职。
李衡果然性格刚直,敢于进言,孙权接见他,他在孙权面前慷慨陈辞,历数吕壹的过失,滔滔不绝数千言,说得孙权也面有愧色。数月以后,孙权果然诛杀了任意弄权的吕壹。因此之故,李衡的名声大震,得到朝廷提拔。
后来,李衡担任诸葛恪的司马,为诸葛恪掌管府中之事。没有想到,诸葛恪不久就被 朝廷诛杀,李衡便自己请求出为丹阳太守。这时候,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封琅玡王,住在丹阳的虎林。孙休倚仗着自己的高贵身份,常做一些不法之事。李衡不避权贵,对孙休多次依照法律,给以处罚。
李衡的妻子习氏,贤惠而有识见,预见到李衡这样做,必然会带来灾祸,便劝丈夫明智一些。李衡秉其刚直的个性,不肯听妻子的话。没有料到永安元年(258年),孙休继会稽王孙亮之后,被议立为帝,即历史上的东吴景帝。这一来,李衡想到以前多次处罚孙休的情景,君臣之间结下这样的宿怨,自觉处境不妙,十分惶急。他不无悔恨地对妻子习氏说:“当初我不肯听你的话,以至于弄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真是后悔莫及。”左思右想,没有妙计,便想投奔曹魏,这实际上是个迫不得已的下策。
妻子习氏,在这危急关头,却并不惊慌,力劝丈夫不可去投奔曹魏。她劝李衡道:“你千万不可出此下策。想当初,夫君本是个平民,先帝提拔你,任你为官,对你的恩情不可谓不重,你对现在的皇帝,已经多次地无礼,现在又想要背叛他,以求活命,今后你还有什么脸,去见东吴的人民呢!”
李衡这时已完全没有了主意,只得问妻子道:“既然如此,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习氏对丈夫说:“琅玡王(指景帝孙休)素来好善慕名,如今刚登帝位,正想要向天下人自我显露一番,他绝不会在这个当口,报复前嫌而杀你。你可自动作为罪囚,投到监狱中去,陈述自己以前的过错,主动请求朝廷治你的罪。如果你主动这样做,肯定能得到皇帝的宽大,不仅仅是活命而已!”
到这时候,李衡对妻子的劝说,是言听计从,立刻就穿上囚服,主动投到监狱中,上书向朝廷请罪。果然如习氏所言,孙休见李衡主动这样做,为了表现其宽宏大量,没有治李衡的罪。他特意下了一道诏书,说道:“丹阳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在君为君(意思是过去李衡在先帝孙权手下,当然要忠其事,忠实为其服务。言外之意是并不怪罪以前李衡所做之事)。遣衡还郡,勿念自疑。”这道诏书中,明确地说明让李衡仍然回去当他的丹阳太守,不要自起疑心。不仅如此,孙休还索性好人做到底,干脆给李衡加了个“威远将军”的官职,以显示自己的帝王气度。
习氏就这样帮助丈夫,度过了难关。
后来,李衡常常想置办一些产业,妻子习氏却始终不同意。李衡不死心,暗地里让人在湖北的一个地方建造了屋宅,又种植了千株柑橘。李衡临死时,叫来自己的儿子,对他说:“你的母亲总是不让我为家中治产业,所以我们家才会如此贫穷。现在不怕了,我置下这些房屋果树,也够你生活的了。”李衡死后二十多天,儿子便将父亲的话,告诉了母亲习氏。习氏得知李衡悄悄种下千株柑橘后,教育儿子道:“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意思是说,人怕的是没有德行道义,倒不怕不富裕。如果高贵而能守贫,这才是好的,要这些果树之类,有什么用处啊!从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习氏的品行和识见,都远远地超过她的丈夫李衡。
(《三国志?孙休传》)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揭秘古埃及神庙挖出现代银币的来龙去脉
1994年,传媒披露了发生在埃及的时光倒流4000年的奇迹新闻:一枚尚未发行的现代银币,被深藏在一座太阳神庙的地底下。
当时,一个由法国考古学家组成的考古工作队,来到尼罗河畔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发现了一座太阳神庙,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由于人迹罕至,庙宇早已倾塌,仅是废墟一座,故而显得十分,荒凉、破败。当考古学家在对废墟进行发掘时,在一块古老的石碑下,发现了一枚深埋在地下的银币。奇怪的是,这不是一枚古埃及银币,而是一枚美国银币;更加奇怪的是,这又不是一枚美国古银币,而是一枚现代银币。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枚已经铸造好、准备在1997年才进入市场流通、面值25美分、尚在美国金库中“留守”的未流通银币。美国的现代银币,为何“跑到”4000年前的古埃及庙宇中?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据正见网文章,一位法轮功学员以宿命通功能观察到了此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下面是正见网文章:
地跨亚非两洲的今埃及共和国,曾经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埃及地处非洲大陆东部,由南向北川流不息的尼罗河横贯全境。埃及是古老神话的起源地。古埃及人对神的信仰根深已久,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也让古老的埃及文明神秘与充满魅力。
提及作为本次人类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人们会想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俗世中至高无上的法老……其间所具有的一些深刻文化内涵,至今对现代人类来说仍是一个谜。历史上留下来的历代古埃及王朝及历代法老的详细记载很少,这与埃及人的人生观念和宗教信仰有关。古埃及人信仰的是太阳神。法老做为太阳神之子,为天上众神所护佑。古埃及人认为:人在世间很短暂,而未来是永恒的。通向永恒未来的大门是死亡。肉身是灵魂走向未来的最根本保障。古埃及人非常注重人的身体,认为只要肉身保存完好,让灵魂有栖身之所,死亡后就可获得新生。埃及人认为,死亡是真正生命的开始。生命离开人世后,亡灵将在陵墓中沉睡,未来他的神会来到人世将他们在沉睡中唤醒,一同回归他们永恒的国度。
有一位法轮功功友与我相识多年,在修炼法轮功的这些年中,风风雨雨与我共同走过了许多最艰难的岁月,他从小学开始就对埃及文明有着近乎痴迷的留恋。我用宿命通功能翻开他生命的历史,发现他曾是上古埃及王朝的一位法老,名字叫德闻。德闻法老青年时代登基,统治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三十七年,于五十八岁离世。
青年时代的德闻法老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建造它的陵墓--金字塔。为了尽快建成金字塔,法老下令增收赋税,增加劳役人数,造成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几年后德闻法老患上一种奇怪的疾病,百般医治无效,很令法老苦恼。这种疾病一旦发作,经常头部整日整夜不间断的剧痛,彻夜难眠。几个月后的一个清晨经过一夜病痛折磨,德闻法老昏昏欲睡,忽然晨光中展现出金光闪闪的太阳神,德闻急忙叩首施礼。太阳神在空中说道:德闻,你知为何患有头痛疾病吗?德闻答道:尊敬的太阳神,请您赐教给您的子臣吧。“你为一己私利,建造皇陵,强征天下苦役,使无数臣民百姓饱受离别,疾病劳累的苦难。头痛是为你的臣民怨气所致。若使疾患速好,需放下自我之心,德政天下,待民如子,则可度此劫难。德闻如梦初醒,叩谢太阳神教诲。自此德闻法老减役减税,以德治国,头痛疾患不治而愈。
每年尼罗河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山区進入雨季,尼罗河水上涨,七月中旬开始河水逐渐淹没整个盆地,十一月河水退去,留下肥沃的淤泥,人们等到淤泥干燥后,在肥沃的土地上开始新的一年的耕种。在每年播种前,法老都要去太阳神庙,祈求太阳神赐予百姓一年耕种风调雨顺,国家政权稳固,国富民强。有一次祭祀庆典举行完毕后,德闻法老问身边的大祭司:我的未来会怎么样?大祭司躬身施礼答道:您是伟大的太阳神之子,太阳神授权给您统治大地。我们是您忠诚的奴仆,太阳神赋予您的历史使命完成后,您将進入冥界。等待最伟大的宇宙之神将您从沉睡中唤醒,您复活觉悟后,将带领我们----您忠实的奴仆,返回到我们永恒的家园。
德闻继续问道:未来宇宙最伟大的神降临人世的时代是什么时间?社会是什么形式?大祭司说:伟大的法老,请您随我来。于是德闻随大祭司来到一间密室。大祭司说:伟大的法老,您问的这些事情是不应为世俗人所应该知道的神的意旨。当您忠实的奴仆在尼罗河带来的肥沃土地上,辛勤耕种的粮食,结出第四千次丰收果实时,宇宙最伟大的神就会降临人世。那时社会人类衣着服饰奇怪而丑陋。人们坐在拥有四个转动轮子的铁盒中在大地上奔驰,天空中还有巨大的铁鸟在飞翔。人们心灵阴暗而肮脏,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违背神的意愿的犯罪。到时神将审判每一个人。而您作为我们伟大的法老,将协助最伟大的宇宙之神,拯救我们的灵魂。德闻说:我的大祭司,你能拿一件未来的信物给我吗?大祭司说:请您稍等一下。说着大祭司将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开始诵念咒语,随着不断诵念,大祭司逐渐消失在空气中。几分钟后,大祭司又显现在德闻面前,一只手展开,将一枚银币放在法老手中说:伟大的法老这是那个年代的货币。德闻将钱币拿在手中仔细看过后,吩咐道:将这枚未来钱币放在太阳神庙前,并立一碑,以示我王朝功垂千秋。
四千年后,公元一九九四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尼罗河畔最早出现人类活动地区進行科学考察。他们发现了一座已坍塌废弃的神庙,在進行发掘时,在一座古老石碑下发现了一枚奇怪的银币,这枚银币不是古埃及银币,而是一枚还未進入市场,准备在一九九七年進入市场流通,面值二十五美分的美国钱币。
德闻法老统治古埃及时期,以德治国,子民辛勤淳朴,君臣一心,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在德闻登基第二十七年,农作物喜获丰收,面对在神庙前欢乐庆祝的臣民,德闻法老大声说道:我德闻,是太阳神之子,神赋予我统治大地的力量与荣耀,我忠实的子民们,我将用生命看护你们的幸福。在未来,宇宙中最伟大的神会引领你们進入我永恒的国度,你们将永远与天地同在。我忠实的子民,为你们的忠诚、辛劳、欢呼吧!
经过二十年的建造,德闻法老陵墓金字塔建成竣工,法老与大祭司参观后,德闻问道:我的大祭司,灵魂将在陵寝中沉睡,可是肉体会随着时间腐烂,消失,那可怎么办?大祭司躬身答道:伟大的法老冥府之神奥西里斯已昭示给我,如何将躯体永久保存。如何保存?大祭司说:先将您躯体内脏取出進行燥化处理,分别放入不同罐中保存,再将您躯干燥化处理,颅腔,腹腔内放入香料,树脂等燥化填充物,皮肤表面涂抹牛奶、蜂蜜,并用亚麻布包裹,最后用冥神神印封印才能放入棺木,这个过程需用一百日。冥神最后嘱托我转告伟大的法老,希望法老离开人世后,与冥神共叙神事……
十几年后,德闻法老离世。随着他的离世,他统治埃及时期的一切子民甚至一只蚂蚁,一颗花草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相继進入冥界。他们将在冥界中等待漫长的四千年,等待他们的法老王德闻在宇宙正法中重新摆放自己的位置后。来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一同回归所有生命心中最美好的永恒国度。
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先知的预言都将成为未来宇宙历史的伟大见证。现在正法弟子是伟大宇宙真理的实践者。未来正法弟子将作为宇宙真理的捍卫者,永存于宇宙历史中。
from 气功网
2015年12月15日星期二
晏子教齐景公求雨得雨
文/辛弃名
有一年,齐国一连几个月都没下一滴雨,土地十分干燥,老百姓根本没法子播种,眼看着就要错过了播种季节!
齐景公十分着急,他召集群臣询问对策:“天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没粮食吃了,个个面黄肌瘦。我已叫人占卜了,说是山神河伯作怪,我想稍稍征收一点儿钱,来祭祀山神和河伯,你们说可以吗?”群臣听了,不知可否,谁也不敢吭声。
景公看看相国晏子,晏子走上前对他说:“我看不行。”景公问:“为什么?”晏子说:“祭祀山神、河伯,有什么用呢?山神本来就是用石块作躯体,用草木作毛发。长时间不下雨,山神的毛发,也会被晒得枯焦,躯体将晒得滚烫,它还不知道求谁下雨呢!您去祭祀它有什么用呢?”
景公叹口气说:“既然这样,那祭祀河伯可以吧?”
晏子说:“也不行。水是河伯的国土,鱼鳖是河伯的臣民。长久不下雨,泉水都已枯竭,大小河流也将要干涸,河伯的土地将要丧失,他的臣民也将要干死。难道河伯不想要雨吗?它也是没有办法呀!”
景公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您应该离开舒适的宫室,到野外去露宿,经受风吹日晒,诚心诚意地为自己的国家和老百姓,同患难,共辛苦,然后担忧祈祷,这样也许会下雨的。”
景公无奈,只得按晏子说的去做。他离开华丽的宫室,来到荒野,不顾酷日当头,不怕夜宿野外,日夜察看民情。过了三天,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老百姓都及时地把庄稼栽种完了。
(据《晏子春秋》)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5年12月16日
from 气功网
自持严谨 勉子耕读守正
作者:程实
李袭誉自持清谨 勉子耕读守正
李袭誉,字茂实,祖籍陇西,后五世祖迁居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县),遂为安康人。其兄李袭志,初为隋朝官吏,入唐后,官至上柱国(官职名)。又任桂州都督,先后在桂州二十八年,政令清省,政绩显著,是隋末唐初的有名人物。
李袭誉由隋入唐后,唐高祖任他为太府少卿。后李袭誉又升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道巡察大使。扬州当时风气喜好从商,不事农桑。李袭誉在扬州任上,积极引导务农种桑。他又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农田八百多顷。百姓获益甚多。
李袭誉自小就很聪明,识见过人,史书上说他“通敏有识度”。他性格严整,为官以威肃闻名。而又不敛财物,清廉自守,凡所获得的俸禄,均散给族人、亲友中之贫困者。俸禄多则多给,少则少给。剩下的钱,因他于生活一无嗜好,唯以读书著述为乐,便都用来写印书籍。待他从扬州任上回乡家居时,别的财物没有什么,经史子集却装了满满几车。他一生著述,有好几种书籍,如《五经妙言》四十卷、《江东记》三十卷,《忠孝图》二十卷等。
卸任回家后,李袭誉家中没有什么财物,他安慰儿子们说:“我在京城近郊,有朝廷所赐田地十顷,只要好好耕种,吃的粮食足够了;老家又有朝廷所赐的上千棵桑树,用它来养蚕,不愁没有衣服穿;我在扬州做官时所写的书籍,你们好好读它,将来也可以立身做官。我死了以后,只要你们在这三方面勤奋用事,完全可以自立守正,不必去羡慕人家了!”他将躬耕亲织、勤奋读书,当作安身立命之本,并以之教育自己的儿子,在当时的官僚和知识份子中,确属难能可贵。
(《旧唐书?李袭志传》、《大唐新语》卷三)
阎立本伤心诫儿
阎立本,雍州万年地区(今陕西西安)人。其父阎毗,在隋朝时,就以工艺知名,任殿内少监。阎立本与其哥哥阎立德,均继承父亲的事业,以擅长工艺建筑、绘画而驰名隋、唐。其哥哥阎立德,官至将作大臣、工部尚书、司空,曾主持唐高祖献陵、唐太宗昭陵等工程,又曾建筑多处宫室。阎立德于显庆元年(656年)去世,其时,阎立本任将作大臣。朝廷令阎立本接替其兄阎立德,任工部尚书之职,当时人均以为十分荣耀。
阎立本虽出身于工艺建筑世家,却特别喜欢绘画。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工艺建筑以外,他便潜心绘画,尤其擅长人物写真,《秦府十八士图》以及当时在凌烟阁所绘的功臣图,均是他的手笔。所以,阎立本除了是一位有成就的工艺建筑家外,更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唐朝太宗年间,有一次,唐太宗和侍臣、学士等人在皇家园林春苑池中泛舟玩赏,见奇鸟珍禽在水面上随着波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景致美极,便动了雅兴,连连赞叹,叫在座的文人学士,作诗咏之。意犹未尽,又令召阎立本将此美景描画下来。于是,只听由里而外,一叠声地传旨宣召阎立本。阎立本虽然已官至主爵郎中,但听到宫中一叠声的连连传宣,却也不得不依遵圣旨,汗流满面地匆匆赶到春苑池。他俯伏在春苑池边,调黄绿,涂丹青,一面仔细观察池中风景及船中悠游嬉戏的皇帝和侍臣,一面挥汗作画。此时此刻,他除了感到疲惫不堪外,更主要的是心里感到十分羞愧。
当干完差使回到家中,阎立本无比感伤地告诫儿子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故有幸立身为官,被朝廷所用。论起读书作文,也敌得过众官员。如今却只是因为绘画,被朝廷任用,随时随地要从事这种下贱的劳役,真是极大的羞耻!你千万要吸取我这深刻的教训,引为戒鉴,要自立惠民,不要学画画这下贱的玩艺儿,免得日后像我这样如同随时供上官驱遣的牛马!”阎立本虽这样教育儿子,自己却已经养成了爱画画的嗜好,欲罢不能,继续在绘画方面,深研细究。
由于阎立本一心钻研绘画,故在政治上没有多大成就。他曾担任右相,却无甚政绩。左相姜恪,是位将军,曾多次在塞外立功,故当时百姓有歌谣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笔者认为:阎立本教子之语,实出于他的一时之念,又深受其时代、观念的局限。阎立本受诏画画,也反映了封建时代严重的等级观念。这一则故事,反映了很复杂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难以用现代的观念,简单评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百六十行,并无贵贱之分。只要有所成就,就都是有出息的。但其教子:要读书作文,自立惠民,不要如同牛马,随时供上官驱遣。这种教子做人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旧唐书?阎立本传》)@*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善意地对待家人
经常在一些饭局或公共场合看到一些人接到家人的电话,口气非常不耐烦:“不正忙着嘛,吃完就回。”未说两句,就匆匆挂掉。忙什么呢?忙着喝酒,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却没有耐心听家人多说两句。
有一位男士,大概是接到孩子的电话,本来有些严肃的表情顿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嘴角笑开了花,说:“贝贝听话,想吃什么?爸爸下班买回来。”
这个电话让坐在一边的我们都忍不住笑了。其实孩子打电话,能有什么事呢?不过是在家待寂寞了,想跟爸爸说两句话而已。如果你接听时的态度很好,是不是会让电话那头的人感到很温暖呢?一个对孩子温柔用心的男人,怎么能不好相处呢?
还有一个电话,我印象很深,我们几个人搭一位男士的车去办事,中途他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她有点不舒服,今天不想做饭了。那位男士立刻回道:“想吃点什么?我早点回家带回去?常青藤的甜品?绿屋的麻花?或者挑战一下辣一点的?”
我们在一边听得很乐,吃个饭可以有这么多选择,不舒服的事也变得有意思起来。
还有一次,也是在一个饭局上,其中一位男士吃饭吃到一半,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温柔地说:“我八点半之前到家,您先睡。我带了钥匙,可以开门。”
他放下电话解释说,母亲最近来家里小住,妻子碰巧今晚也有应酬。母亲睡得早,他若不回去,她睡不着,提前告诉她,她就坦然了。八点刚到,他很抱歉地告辞,提前离去。通过这个细节我看到了一种范儿。真心为他人着想,善意地对待家人,显示一个人真诚善良的品德。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5年12月15日
from 气功网
保全名节 和气致祥的李义琰
作者:吉光羽
唐高宗时,李义琰即举进士入仕,后累迁中书侍郎,又授太子右庶子(官职名),同 中书门下三品。他博学多识,为官正直,深得高宗李治信任。
当他刚举进士补太原尉时,并州都督李绩,负责考察下属官吏,故官吏们十分畏惧,他们见到李绩,都畏缩不敢言,独李义琰敢于与李绩争论是非曲直,不为所动。李绩见他刚正不阿,十分看重他。
李义琰入朝后,仍然保持刚直不阿的气节。当时,武则天慢慢开始干预政事,高宗曾经想下诏书,让武则天摄政。李义琰和中书令郝处俊两人一再谏阻,此事才作罢。高宗常常向他垂询,而李义琰总是切商进言,不肯随便逢迎奉承。
李义琰虽身居高位,家中房屋却十分窄小(《旧唐书》本传称其“宅无正寝”)。他的弟弟李义琎,这时也官至司功参军,见哥哥身为国相,家中房屋如此窄小,实与身份不相符,便到市场上买了木料送去,准备为哥哥加盖一些房屋,以敷日常之用。待到李义琎来见哥哥,李义琰对弟弟说:“我现在身为国相,心中已经常常感到愧疚!现在你又想要为我造好房子,这是为我加速招来灾祸,哪里是爱护我啊!(原文是:“吾为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我祸,岂爱我意哉!”)
李义琎劝哥哥道:“人家做了丞尉之类的小官,就开始造房子了。哥哥现在官位很高,俸禄很多,怎么能住这么简陋而又狭小的房子呢?”李义琰耐心地开导弟弟说:“人世间,什么事,都难以十全十美。现在我已经做了高官,又要再去加大宅第,如果没有很好的品行和德政,到头来必然会因此而遭殃。我不是不想住好房子,实在是怕因此而遭祸!”结果,李义琰坚持没有加造房屋。
李义琎为哥哥买回的木料,因没有房子存放,就放在屋外。日晒雨淋,时间一长,木料全都腐烂,李义琰便将它全部处理掉了。
后来,李义琰因事惹怒了高宗,退休回家,公卿大夫对他都十分怀念。武则天时,朝廷仍想叫他出来做官,李义琰因想到以前谏阻高宗,开罪过武则天,恐再惹来灾祸,便固辞不出。
李义琰终于保全了名节,和气致祥,多有盛誉。(《旧唐书?李义琰传》)@*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文史】失节飞将身长逝 怀义纯臣史永垂
隋唐英雄传记之一·李绩与单雄信的选择 作者:柳笛
隋皇开国,天下归心,终结了魏晋以来持续百年的板荡格局。然统一治世不过昙花一现,隋炀帝修运河,沟通南北,为千秋后世创造福祉的同时,却因不恤民力带来现世的政治危机。大业七年,河南、山东的一场洪水,更冲蚀了隋朝的国祚天命,致使官民思变,揭竿而起。
同年,翟让聚众瓦岗。山东曹州,此时出现了一对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两人目睹隋末乱世的水深火热,决意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兄弟俩仰慕当世豪杰,便辞别乡邻,毅然加入瓦岗义军。他们就是李绩、单雄信,隋唐史上著名的武将。
李绩与单雄信,志同道合,携手抗敌,成为瓦岗寨最得力的武士,然两人的命运遭际却有天壤之别。一个辅佐真主,备受荣宠,位列凌烟功臣;一个误入歧途,英年早逝,含恨洛水之滨。究其原因,既由天命所定,亦是人事所为。
少年得志
李绩本姓徐,名世绩,也叫徐懋功,因避唐太宗之名讳,更名李绩。史载李绩出身富豪,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但他却和父亲李盖皆是乐善好施之侠士,拯济贫乏,不论亲疏。十七岁时,他初入瓦岗,便显示出谋略之才。他向首领翟让进言:“山寨附近都是你我家乡,不宜侵扰,而宋、郑两郡靠近运河,商旅不绝,适合劫掠钱物壮大实力。”翟让称善,很快瓦岗寨府库充足,收聚更多兵众,声威大振。大业十二年,隋将张须陀率两万大军讨伐义军,与李绩短兵相接。几场激战后,李绩于阵中亲斩张须陀,化解瓦岗之危。
清殿藏本李绩画像(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除却英勇善战,李绩在瓦岗寨的功绩主要还是谋略,即使出战也以智计得胜。在追随瓦岗军的几年中,李绩还有数次献策。起初,李密亡命天涯,归附瓦岗,屡建奇功,在军中逐渐树立威信。李绩知其有奇才,为大局着想,便连同王伯当,劝说翟让奉李密为新首领。大业十二年,李密祭天登位,自号魏公,成为瓦岗寨之主。十三年八月,河南、山东又遭洪灾,朝廷赈济不力,百姓死者大半,李绩见机,劝魏公突袭黎阳仓,不仅能救助灾民,更可谋大事。魏公许之,李绩即领五千精兵渡河而攻,一日之内便占领黎阳,开仓济民。李绩的义举为瓦岗寨换来民众的感恩与崇敬,旬日便得二十多万新兵。
后炀帝被弑,越王杨侗即位,宣瓦岗军讨伐弑君者宇文化及。右武侯大将军李绩奉命坚守仓城,在城外挖掘深沟抵御乱兵。宇文化及出兵前,志在必得,制作种类繁多的攻城器具。谁知在四面围攻仓城时,军队突遇沟堑,不得靠近城墙半步。李绩又事先在沟堑中挖好地道,待其兵临城下,突发奇兵,大败敌兵。李绩之战术,先借地势之利出人意表,消解对方气焰,再以精锐伏兵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可谓奇矣。
单雄信入瓦岗后并无大事见诸史册,但史书零星的记载,同样刻画了一个武功高强的绿林好汉。《资治通鉴》载:“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可知单雄信武功高强,在乡人中颇有威信,才能号召少年们一同参军。入寨后,他更是名冠诸军,号称“飞将”。多年来,他与李绩分领一支军队,在瓦岗寨是旗鼓相当的虎将。
瓦岗内变
瓦岗寨事业如日中天,内部首领却出现嫌隙。翟让之兄不甘居人下,常怂恿他夺回军权。魏公得知,忌惮翟让在军中颇得人心,欲除之以巩固权力。就在十三年,魏公摆了一出“鸿门宴”,延请翟让鉴赏一把良弓。李绩、单雄信皆陪侍在旁。翟让弯弓如月,亲试神兵,在聚精会神之时,身后一名壮士暴起,将其暗杀。军营顿时大乱,可怜瓦岗诸将曾齐心协力对抗无道昏君,此刻却因私利自相残杀。这对兄弟命运的差异始于这场内乱。
李绩是翟让手下,在混战中亦被追杀,他欲夺门而出,却被乱兵斫伤颈部,命在旦夕。幸被王伯当喝止,魏公便下令停战,救下李绩一命。而单雄信的表现则是“顿首求哀”。曾有人劝谏,雄信为人“轻去就”,应当处死。魏公爱惜其才,坚持把雄信留在军中,却不知为自己留下一名叛将。劲敌已除,魏公着意安定军心,先是亲自为李绩敷药包扎,又派雄信抚慰翟让旧将。经过这次暗杀,魏公大权在握,瓦岗寨却大伤元气,实力不再。更可怕的是,瓦岗寨诸将意气受挫,亦与主帅离心离德。
这次事件,史书寥寥数笔带过,但后人读来,似乎仍然能够穿越文字,看到刀剑喋血的杀戮场面。同为翟让旧将,一个临危不惧,死里逃生;一个却屈膝求饶,毫发无伤。李绩与单雄信品性之别可见一斑。
分道扬镳
武德元年九月,魏公新破宇文化及,王世充趁其疲敝之际,引兵攻之。魏公召诸将议事,裴仁基、魏征皆力谏守城,蓄力待其粮草不足,再出兵杀之。但雄信等一干将士极力请战,更引兵书之论强词夺理。魏公一时昏聩,听从主战派之愚见准备出击,命雄信驻扎于偃师城北。
王世充之军兵精粮少,意在速战,雄信等迎击时,果然不堪其气势,致使瓦岗军遭受重创。当时多位将领出城投降,雄信因心中对魏公早有不满,也借兵败之机倒戈,降于王世充。雄信贪生叛主,亦不明天象大势,以致误入奸人麾下,做了助纣为虐的帮凶,更为他惨淡的下场埋下祸根。
在瓦岗寨生死存亡之际,魏公为保护残存部下,无奈归顺李唐。李绩忠于瓦岗寨不离不弃,亦追随魏公投诚高祖。当时李绩占千里疆域,东到大海,南临长江,西至汝州,北及魏郡。上报朝廷时,李绩却有一番道理:“这土地都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请献,就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用这种方式获取富贵,是耻辱的。应记录州县名称数量和军民户口,上报于魏公,再由魏公自己献给皇帝,这样就不会夺魏公的功劳。”
因而,李绩的使者入京奏报,高祖李渊没有看到他的奏表,只听说有信送于魏公,便询问使者。使者将其用意告诉李渊,李渊龙颜大喜:“徐世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李绩不计前嫌,不求富贵,却因纯良无私加官进爵,更受赐国姓“李氏”,世事之难料,亦在情理之中。
武德元年末,魏公反叛伏诛,李渊派使者向驻扎于黎阳的李绩传信。李绩是魏公旧部,身分尴尬,他非但不避嫌,反而表现出一个热血男儿的豪情。他面向北方跪拜哭祭,旋即上表朝廷,请求收葬魏公。军营中,李绩为他举办了庄严的葬礼,全军缟素,仪卫完备。李绩披麻戴孝,将魏公安葬在黎山之南,坟高五丈。这是李绩为旧主做的最后一件事,也为一代枭雄保全了最后的尊严。朝野上下闻之,都感佩李绩的勇气,赞他为义士。
天人永隔
后来,李绩便随秦王李世民等人攻打各地乱军,与王世充的部队数次交战。这对兄弟各为其主,在武德三年四月有了一次意外的重逢。李绩与齐王李元吉围攻洛阳,齐王有勇无谋,喜好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单雄信受命出阵,驰马提槊而战。雄信武艺高超,几招横扫就杀得齐王无力还手,锋刃直逼咽喉。李绩赶来,疾呼阿兄,饶齐王一命。幸而雄信不忘旧交,立刻揽辔而止,笑曰:“若不是因为你,我早就杀了他。”
这位使槊高手没能得意太久,不出一月,王世充全军覆灭,单雄信与一干将领成为唐军帐下的俘虏,将被斩于洛水。忠义的李绩同样没有丢下兄弟,极力请命,说雄信骁健绝伦,愿用自己的官位赎其死罪。秦王爱才却不留叛将,他没有重蹈魏公之覆辙,拒绝了纯臣义士的恳求。李绩知是雄信自酿苦果,无力挽回,只得泣涕而退。
行刑之前,李绩来与雄信诀别。雄信终是豪杰,亦能坦然面对生死,他安慰李绩:“我命该如此,早知你救不了我。”李绩含泪说:“我们曾发誓同生共死,但我现在报效朝廷,忠义难两全,无法同你赴死。你走后,我会帮你照看妻儿。”他又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雄信,表示不忘誓言。雄信亦慷慨啖之,毅然赴死,结束短暂而风云的一生。而李绩,继续踏上为李唐南征北战的征途,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享年七十六岁。他去世后,高宗李治罢朝七日,亲自送葬,并仿汉朝霍、卫先例,将其墓穴依照山形而建,彰显他抵御外族、稳固国本的军功。
隋唐之交,群雄与烽烟并起, 谁是真命天子,谁是乱臣枭雄,有几人能看透?身在其中,每个人都面临此或彼、生与死的抉择。若无洞见未来之天赋,迈出的每一步只能听凭内心的判断。李绩, 纯臣义士,多奇谋,推功名,不忘知己旧恩,心存忠正之道。单雄信,枉称飞将,轻去就,投暗主,纵有横槊之功,惜无仁义之节。两人结局的不同,正是由于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不同的选择,才走出两条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选择因一念而生,指挥人的行动,看似简单,却决定了未来的生活轨迹。忠贞不渝的选择就能带来福寿,见异思迁的选择就往往会带来恶果。
古人之事,堪为今日之鉴。虽说世事难料,祸福在天,但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选择串接在一起的。我们能做的,便是行止必遵道德,得失不忘本心,这样的一生才能无怨无悔。#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水有七善――老子心中的智慧(图)
老子认为,水有七善。(网络图片)
老子心中,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
“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静谧自得,心清自是舒适,没有锦裘罗被,至少可以享受到世外之乐。何必弄得“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呢?
“心善渊”——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默。
胸怀大志者不逞口舌,携清静者不快言语。我心自知,不言不谈,一笑了之,任凭流言蜚语东街西巷走去,我稳如山;任凭周遭怨声载道琐碎烦心,我平静澄净。
沉默是金,以退为进,正是老子“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辩证法观念体现。这是何等的修养,何等的胸怀!
“予善天”——对待人应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大同,相互协作,福及他人的思想不是只有主张仁义礼智信的孔子才会说出口的。骑青牛而去的老子,拥有比孔子更为广博的胸襟。
润泽万物,效法上天……要做到如天般无私,如水般无私,多么的难得。且不去问老子这一声究竟有没有达到“上善”的标准,单单这一觉悟,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
“言善信”——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
君子守信,但君子不是呆子,“两肋插刀”“拔刀相助”要与能力相匹配,这不是没有舍生取义的大气,而是不说空话,不去许下不可兑现的承诺。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出发,不自卑而妄自菲薄,也不自负而夸夸其谈,顺其自然,反映真实情况,这,就是老子的“道”理。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正善治”——从政如水般净化污秽,善于治理国家。
老子思想总是在以柔克刚的方向上下功夫,水虽然柔弱,却可以洗去他人身体的污秽,物品的污点,那么从政呢?也需要用领导者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引导他人,感化他人,教育他人,做他人的榜样,必要时,只好加深力道去清除那些影响大局的人。
“事善能”——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
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如水一般灵动,水道宽它则宽,水道窄它就窄,宽处尽显他的雄阔壮丽,窄处突出他的温柔细腻。我们看水时,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细细品味出变幻莫测的美感,赞叹于它的澄澈透亮的风韵。
作为人,也是一样的,人要适应环境,在任何一个地方与任何人打成一片,温和有礼,谦恭亲切,外界变化我亦变化,随时适应,洞悉一切微小的波动,改善自己,充实自己,适应环境。
“动善时”——行动如水一样涸溢,善于顺随天时,懂得把握时机。
当年孙子的“道天地将法”中“天时“无疑是占据兵家出奇制胜的极重要位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中,天时也是应当考虑的首要因素。没有兵家人目的性极强的思想,老子的“动善时”更强调人性修养和对规律的尊重。
责任编辑: 扬絮
from 气功网
2015年12月13日星期日
奇人留下天堂和地狱见闻 完成人生使命(图)
作者: 于星成
天堂遇见永生的佳偶。(图片来源:tooopen)
在中国古代,皇帝派人找长生不老仙丹的事时有发生,皇帝抛弃权力出家的事也发生过。那么,可能长生不老吗?有天堂永远保持美貌吗?大科学家伊曼纽-史威登堡在《天堂与地狱》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做出了回答。
天堂与地狱的见闻
这本用拉丁文写成的书,是在史威登堡满70岁那年,1758年出版的,距今257年。他的超能力是在其57岁时得到的,那年是1745年,史威登堡在英国伦敦旅行,在一家自己喜欢的餐馆就餐时看到了异像。回到旅馆时他再次看到异像,并得到神的指令,他此后27年的人生旅途只是为人类留下自己在天堂地狱的见闻。神让他用文字记录下来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在人类道德堕落时,拿出来儆醒人。
为什么要选择与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来完成这个使命?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有这样的地位、威望、影响力和可信度。《天堂与地狱》一书在史威登堡得到超能力的第13年问世,原书大约有400页。他的着??作有他自己的独特文体。首先,标题都很长、很惊人。《天堂与地狱》一书原题是“从天堂那些惊人的事开始到地狱看到听到的事”。这书共分成三个部分、六十三章,又细分为五百六十三节。第一部分是《天堂篇》,第二部分是《中间灵界篇》,第三部分是《地狱篇》。是他所有关于异像的著作中,最出名也最多人看过的。这本书最早是在伦敦出版的,但考虑到内容会给当时社会带来太大的冲击,所以一开始“作者”是匿名的。可以得见,250多年前的欧??洲社会已经开始忘记神的真实存在。
《天堂篇》:越活越年轻
在天堂中活得越??久也就越年轻貌美“越活越年轻”这句话经常可以听到,但这不过是让人开心的一句话。人怎么可能越活越年轻呢?史威登堡的亲身经历证实:在天堂中,活得越久也就越年轻。《天堂与地狱》第一部份《天堂篇》第42章414节中有如下的描述:
天堂的人毫不停息的朝青春之路不断前进着。度过几千年岁月后,他们越活越年轻,这个过程还会永远持续下去。他们的幸福感会随着慈爱与信心的进展而不断增加,且更为丰富。有一位在世上活得非常长寿、后来因为衰老而死的老婆婆,她在肉身活的时候对神的信仰非常坚定,对自己的邻人也很慈爱,与丈夫过着相爱的幸福生活,最终到了天堂去。
这位婆婆在天堂越活越青春,恢复了美貌,时间过得越久,就越展现出凡人无法想像的极致之美。现在人,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都说是去了天堂。其实去天堂是有严格标准的。首先要有“为他”的这种善良无私之心,而且夫妻生活要检点,这些标准如何达到呢?那就是对神的信仰的坚定。一个真的相信神的人,会以为自己干恶事没人知道吗?不会。史威登堡撰写的著作,将死后永生、恢复青春的过程,描写的非常逼真、美好。他说这些都是他无数次进出另外空间的亲眼所见、亲身体会。
天堂遇见永生的佳偶
史威登堡还有另一本有名的著作,就是《婚姻之爱》。这本书的内容是描述天堂夫妻的。史威登堡的《婚姻之爱》把天堂夫妻描述的栩栩如生,现摘录其中一部份:那一天我正在访问天堂,天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造物主让你到天堂来参访,这灵界也是充满夫妻之情的地方。我们请了一对天堂夫妇过来跟你见面。”过了不久,天堂中出现了一辆白马拖着的马车。那辆马车来到了我身边,一对夫妇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我注视着他们,发现他们就像刚举行完喜宴的新婚夫妇一样甜蜜。那个丈夫很有礼貌地向我们问候,然后自我介绍:“用世人的历史来说,我们从远古创世的洪荒时代就是这天堂的居民了。我们两个在这里享受了几千年的无穷幸福。就像您看到的,在这几千年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美丽,重新获得了犹如花朵绽放般的青春,而我们也将永远这样下去。”我在惊讶中轮番打量这对夫妇。男士是一个处于成熟青年期的美男子,拥有容光焕发的丰姿。他的双眼中闪烁着爱的光芒,外表看来健康有活力,内心则散发出灿烂光彩来。他穿着一条美丽的长袍,腰间围上了金色的腰带,袍子中央有青绿的翡翠,金色腰带上的宝石也闪闪生光。
接下来,我又观察那个妻子,看起来也差不多是二十岁,正值青春的绝顶,貌美到令人不敢逼视。她的脸上并未化妆,因满满的幸福自然散发出耀眼之??美,喜悦完完全全是打从内心中满溢出来的。她的头发上插着与她的美丽相得益彰、闪闪生光的钻石,还戴着红宝石项炼、珍珠手环,身穿大红色长袍,外面披了一件用红宝石装饰的紫色罩衫。只要这位妻子转变方向,四周的光色也会随之变化,而??当夫妻四目对望凝视,从两人身上就会散放出五颜六色无比灿烂的光彩来。那位妻子问道:“你现在在看什么?”“我看到你们两个的样子,知道了夫妇间的爱有多么纯洁美好。我现在知道,天堂的美是从内心中涌出来的,而夫妇间的幸福是从内心中的爱之美里面产生出来的。”那个妻子回答说:“在天堂里,爱就是生命。反过来说,生命也就是爱。大家会说,夫妇是一体同心的。其实我们根本不是两个个体,而是合一的一个整体。在天堂里头,不是把夫妇看成两个人,而是看成一个人。所以大家都把我们叫作‘同位天使’。
我们之所以看起来这么美,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事做得特别好而获得这样的奖赏,而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祝福。天堂里所有一切,都是靠对神的爱、对邻人的爱来决定的。”讲这些话的时候,他们两个看起来如同用一张嘴在说话。这对美丽的夫妇看来就如脸色白里透红的少年少女,美到极致,让人很难相信他们存在了几千年。过了一阵子,这对夫妇说:“上面在叫我们回去了,我们就先走了。”
接着,就登上了马车,奔驰过种满花的原野,回到城里。他们一到城门口,一个纯洁美丽的天使就出来将他们两个迎了进去。史威登堡这段描述让??人惊叹和羡慕不已。但是,为什么250多年前他开始出书的时候使用匿名呢?因为天堂太美好了,那个时候的人都不敢相信。所以,神赋予他使命,帮助人相信,做个好人,就会永远美好。
责任编辑: 陈钢
from 气功网
劝君尊贤 死而后已的贤内助
作者:吉光羽
唐太宗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其先人为北魏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河南洛阳人(也有人说是长安人)。她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自小就喜爱读史书等,常常以古代的善恶得失为鉴。她听说李世民(当时被封为秦王)很有才能,便主动向父亲长孙晟提出,愿意嫁给李世民为妻。她十三岁就进了秦王府,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她又被册立为太子妃。后来,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长孙氏也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读书几乎成了一种嗜好,连平时梳妆打扮的时候,也不肯放下书本,所以她知书识礼,很是贤明。她又禀性温柔,生活简约朴素,平时的穿着朴素无华,宫中器物以够用为度,不尚奢华。太子李承干的奶妈遂安夫人,请求为太子生活的东宫增加一些器具,长孙皇后告诫奶妈道:“作为太子,只怕将来无德,没有好的名声。要那么多器物,有什么用!”她没有答应遂安夫人的请求。
长孙皇后平时言行,谨守礼制,从来不肯干预朝廷政事。唐太宗处理完朝政,回到后宫,有时想跟她商量商量朝廷大事,长孙皇后辞谢道:“天下大事,妇道人家怎么能随便插嘴,岂不是要坏事?”唐太宗坚持要她发表意见,长孙皇后始终不肯多说一句。在现在看来,她这种做法,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然而在古代,宦官、后妃等随意干预政事,曾经造成许多祸国害民的极坏的后果。
长孙皇后坚持不肯参与政事,确实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她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汉代马皇后没有抑制自己的娘家人参与政事,以至带来祸害,并提出了警诫。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既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勋,官拜右仆射。长孙皇后鉴于汉代的吕后、霍氏之乱,对唐太宗说:“我侥幸入宫,尊贵已极,实在不愿意让自己的兄弟子侄等,布列于朝廷。汉代的吕后、霍氏,可以引为切身之戒!希望陛下不要让我的哥哥主柄朝政。”
于此同时,她又苦苦请求自己的哥哥辞去高官。唐太宗考虑再三,终于同意长孙皇后的请求,改授长孙无忌以别官。
长孙皇后不干预朝政,却能时时对李世民作有益的劝谏,帮助丈夫处理好君臣关系,任用正直之臣,而远离佞臣。次女长乐公主特别受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吩咐,各级有司送礼时,给长乐公主的要多于给大女儿的,这件事遭到魏征的反对。长孙皇后知道后,十分敬佩魏征的直言敢谏,认为魏征能“以义制主”,是个正直之臣。她劝唐太宗道:“忠言逆耳利于行,采纳之,则社会安定;拒绝之,则政事扰乱。希望陛下知道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幸事!”她特意请太宗赐给魏征五百匹帛,作为敢于进谏忠言的奖励。有时候,唐太宗在盛怒之下,处置朝臣,难免会有失公允。这时候,长孙皇后往往发挥其贤内助的作用,待到丈夫怒气消去后,总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慢慢地加以劝导,绝不让朝臣受屈。
宰相魏征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遇到李世民做事不当,他敢立即进谏,有时简直让李世民当面下不来台。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喜爱之极,放在手臂上,不停地把玩。这时魏征正好入宫进见,李世民见了,有所忌怕,急忙将鹞鹰藏在怀中。魏征其实早就看到了,却装作若无其事,依旧上前奏事,慢慢道来,并故意谈论一些古代帝王玩物丧志一类的事情。唐太宗既惜鹞鹰,又畏惧魏征,只好耐着性子,听魏征言事。结果,等到魏征将话讲完告退,李世民怀中的鹞鹰,已经闷死了。这则故事十分有名,很能说明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特殊的君臣关系。
有一天,唐太宗罢朝回后宫,怒气冲天,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见状,问道:“是谁触怒了陛下?”李世民气哼哼地说:“就是那个该死的魏征,他在殿前折辱我,让我简直下不了台。”长孙皇后见事情严重,悄悄退去。不一会儿,她穿着皇后的朝服,郑重其事地出来进见李世民。唐太宗见她如此庄重地打扮起来,十分惊讶,问她道:“皇后为何如此?”长孙皇后庄重地回答道:“妾曾经听说,如果皇上英明,那么大臣就会十分忠心。如今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敢于如此直言。妾忝为帝后,见到帝明臣忠,这么好的事情,怎么敢不朝服庆贺?”唐太宗闻听妻子的这一席话,有所感悟,气便慢慢消掉了。魏征如此作为,却能君臣相安无事,不仅如此,还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将魏征比之为可以明得失的“人镜”,不能不说:这其中有着长孙皇后在君臣之间竭力调和的大功劳!
长孙皇后早于唐太宗离开人间,病重之时,她特意对李世民说:“妾生时无益于当时,死后不愿厚葬。愿意依山为垄,不要堆起高大的坟堆;不要用外棺等讲究的葬具,只要一副简单的棺木;殉葬品只要用简陋的瓦、木之器,不要用金银珠宝;葬礼要尽可能地节俭。能够这样,是我所十分乐意的。”此外,她特别嘱咐:不要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握权要,以免带来灾祸。更为可贵的是,她临终之际,仍不忘劝勉丈夫,请求李世民要纳忠容谏,勿受谗,省游畋(读田,打猎)作役。”表现了她“劝君尊贤,节俭惠民,直至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性。
长孙皇后在世之日,曾依据历代妇女的善言德行,写成《女戒》十篇。她死以后,唐太宗才见到此书,悲痛不已,对近臣们说道:“皇后此书,足可垂戒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唐太宗的这番话,充分肯定了长孙皇后贤内助的作用(所谓“内失良佐”,是说失去了一个贤内助)。唐太宗在位时,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这与他有长孙皇后这样一位贤内助,是有密切关系的。(《新唐书?后妃传》、《隋唐嘉话》)@*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