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美国8岁自闭儿修炼法轮功 变身快乐男孩(图、视频)

中国文化揭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一般性原理和规律

文: 观心

来源:

人生如梦在梦里,世事无常理恒常!人之兴衰与国之存亡,都有其运行的原理。天、地、人事运行的原理就是道,宇宙精神与规律是上下贯通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天人合一”学说。人的思想也是物质,不同性质的物质运动有其规律,万变不离其宗!因此,中国文化最表面的道理能揭示人事变迁与朝代更替的规律,懂这个规律的人即能总结过去,关键还能以史为鉴推导未来

古往今來的中外管理有一个铁定的规律:管理的基础是理顺人心,理顺人心以正人心为根本!人心正一切都正,人心顺一切都顺。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那些违背这些最基本管理常识与常理的国家与公司,无不是本末倒置的混乱不堪,歧路亡羊。

理顺的结果是平衡人心,而人心的平衡的基点又是什么?做事之先要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与人为善!以天下为公形成的常识常理为行政基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才是将良好愿望以技能服务于社会。

日常工作中为某个问题而做了一些措施,本来很好,来了以后非要按照他的意见做,而按照他的意见做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好,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忿忿不平的在背后论理,我却不以为然。人各有命的,企业的就是老板命运,按照老板意见的结果是显然的,但是却没有是非与对错之分,那就是他的命运!岳飞愿望那么好,为什么被害?北宋命运是天定的,想改变一个朝代的命运是与天争斗,顺天意者昌,逆天意而亡!人们常说,人的好心不一定有好结果,因为那所谓的好心是站在利益角度而言的!考虑问题要站在天理的角度而理顺,不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争是非,非此即彼的结果就是矛盾与互相伤害!这是中国文化敬天知命、顺天意而尽人事的精神内涵。

过去明白事理的读书人讲究“良禽择木而栖”。助有道者行道,不是那样的人怎么都帮不了,强为的结果轻者惹事生非难以摆脱,重则招来杀身之祸,于人于己无益、于事无补!因此,当官的在入局之先要明白眼前阵势的先天布局,自己要担任的岗位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能在先天布局之内能妥善解决,那是替天行道做好事,这个官就可以当,否则敬而远之!为官之道,万事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看淡名利情的利益之心而施善与人,以和为贵平衡人心,小善平衡小恶,大善平衡大恶,邪不胜正,一正压百邪,这就是修内而安外的无为之道。

2014年,一个新来不久的办公室主任阿何想真管点事,这是对老板忠心耿耿的人,最后阿何发现老板的亲戚和信任的一些人才是企业日常管理的最大阻力,和他们发生冲突以后就走了。否则就是岳飞的下场!这就是强为想改变别人命运的结果!表面是为老板负责,实际上是不明事理的一厢情愿与自作多情的蛮干。春秋的管仲与鲍叔牙对国事处理中的对齐王几个宠臣的例子之对比就非常明显,管仲是以公为公的全面平衡与高德感化,鲍叔牙嫉恶如仇的公报私仇而激化矛盾,最终结果不一样!

这个老板开企业的时候,有恩的报恩,有怨的报怨,这是先天就布局好,后天人力破坏不了,无论用心好坏,强为就是作恶!作为真正明白人而言只能善导而完善不能开除或硬管,只能善化而不能攻坚,使人本质改变而人心向善,自然会有好结果!否则,表面上的行政做好事就是干涉上天的布局,在更高境界看来是以权谋私,使企业乱上加乱结果更坏!不能为做表面的某个好事而导致更坏的一个结果,而是要全面衡量中平衡前进与突破!在先天布局中的人与事该来的来,该去的去!只能顺其自然的善导与德化,而这个过去恰恰就是悟道证道的形式,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出,这才是中国文化最厉害的地方。

人的远比聪明更重要,仁德体现的理性包含的智慧远大于权谋;与人为善及以和为贵,人在其中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完善自己,能舍才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这就是修炼

任何王朝的后期都会产生巨奸和贪官,一些人在是非的观念中骂贪官。其实,这些巨奸和贪官仅仅是在履行他们腐化和摧毁王朝的使命而已,人们常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沦丧的社会自然乱象丛生,只讲利益不讲精神追求而迷失在物欲中的人们,怎么可能有所谓的幸福与安宁呢?一个王朝要兴自然会有能力人相助,这个期间干什么都容易成功!要亡也一样,巨奸和贪官就是奔王朝的命而来的,以负面的面貌干好事,身在其中不知不觉,谁能挡得住?否则,一个政权怎么才能完蛋?

以史为鉴,为什么历朝历代后期的那些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从根本上讲,朝廷之所以乱、地方官僚之所以腐朽、百姓之所以苦就是这个朝代人的整体在承受自己所作所为的恶果而已,而这样一个整体人群的因果报应形成的关系,岂能一人之力而改变?人意不是天意!天下兴亡之事,顺天意而为万事才能成功,因此才有审时度势之说。

事物运行的过程就是蓄势的过程,物极必反形成新的态势,制度跟不上人心变化的企业和国家一样是没有办法搞好的。近代科学及民主与法制及股份公司与董事会制度,是宇宙法则运行到“阴阳反背 阴盛阳衰”阶段产生的道术!人心形成大势以后,一切顺势而变,否则大乱不治!这是中西文化与制度之道与术古今一脉相承的辩证关系,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在其中。

以上,特别是年长与经历丰富的从政与各阶层的管理者都深有所体会。无论身处中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做人必须要悟真修善而重德修心,修内而安外才有国与家的长治久安之道。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大一统(九):回归正统

文:宋紫凤

来源:

通过此前数章,我们探讨了“大一统”的实质,以及文明运化这一动因如何演成之变局。也探讨了中共“伪一统”之实质,于政治层面表现为暴政专制,于文化层面表现为逆天叛道。

如何理解“天灭中共”

明晰古中国“大一统”与中共国“伪一统”之本质区别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从文明史角度,或者说,从文明运化的角度去看中共暴政专制之走向。

此一问题在《大一统⑦制度之变》中已作先期探讨。即:文明运化是制度之变的驱动,制度应文明运化之需而变迁,且此种变迁将不以人情意志为转移。故而可知,做为以断绝文明为目的的最不适合于文明运化的专制,必将不以人情意志为转移而被历史淘汰,亦即“天灭中共”。

此外,如果说,中共对之祸乱,非只是有形的暴政表现,而根本上在于文明之断绝,那么今天我们说到“天灭中共”,就不只是说中共暴政统治之结束,更将进一步包涵中共党文化之清除在内,才是从根本上的完成对中共的彻底淘汰。

回归正统 走向未来

那么如何在“天灭中共”的天意大势之下,走出困境迈向未来呢。此故然是无比现实之问题,而正如此前所探讨的,鉴古可以知今,读史可帮助我们找到现实之出路。

具体而言,以《大一统⑦制度之变》中曾列出若干较为常见的读史者的关注点为例,当我们在文明、制度、战争、力这些角度中做切换时,会读出不同的历史,并发挥而成对现今问题的不同认识。

譬如,以制度为主线读史,看到的结果是文明为制度之产物,此种史观可能导致人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单纯从制度着手。又如以为主线去读史,文明则成为生产力之结果,战争成为生产力发展及欲望驱使之必然,于是这样的历史就成了一部以生产力为驱动的进化论历史。而这种史观正被中共捧为官学写在大陆的课本上。

然而,正如《大一统⑥文明一统》一章已经论述过的观点,以文明为主线,是一个相对根本之角度。以文明主线,则生产力是文明之产物,制度亦是文明之产物,同时是文明运化之保障,战争则是为了确保文明运化而在非常时期采用的非常手段。此种对历史的认识同样适应于当今,我们由是而知现实问题之解决,亦要以文明为主线,从层面上去解决,方为一种根本之解决。

简言之,就是要复兴传统文化,重建传统道德,而此一过程同时亦是遁形灭迹的过程。

回归正统是每个人的历史担当

所可万幸的是,在中共以经济渗透,文化输出为凭借向世界范围扩张其势的同时,世界正义力量有识之士亦在掀起与推动去共产党化思潮与大势,在学术,制度,外交,经济等诸多方面皆可看到去共产党化之努力。在此历史背景下,风靡世界的神韵艺术团横空出世,从复兴文明,重建道德这一根本层面出发,在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之同时,亦在客观上对中共党文化予以最彻底之清除。神韵以复兴中华五千年神传文化为宗旨,然而神韵之成就者,不仅是当今人类艺术之引领,亦为人类各个领域回归正统,去共产党化确立了典范。

回到本系列主题“大一统”,如何使中国再续传统,回归正统,文明一统,是每一位尚以炎黄子孙华夏之胄而自尊的中国人之历史责任与担当。且此种责任不惟“匹夫有责”,且是“责无旁贷”。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每个人做到多少,尽力多少,当中共灰飞烟灭之时,那将是决定每个人未来走向的道德凭据。并且所谓回归之努力,非是外向的,而是始自于内心,而后作用于外界的。所以,这一过程中,我们必将看到道德、文明、传统在每个人心中如凤凰涅磐般浴火复生。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这弥勒佛非同寻常!孟浩然对它虔诚礼拜诉心声(组图)

作者: 秦山 整理


石城寺的石雕弥勒大佛的来历非同寻常。图乃示意图。(图源:Pixabay)

,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向佛,心向修炼,曾在石城寺的前虔诚礼拜。他的诗作《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就是这段心路历程的见证。

石城寺弥勒像

石城寺的石雕弥勒大佛的来历非同寻常。

石城寺,又名宝相寺,又称新昌大,前身为隐岳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三里南明山中。山清水秀,岩石嶙峋,古树苍苍,飞瀑泱泱,曲涧微转,幽洞深邃,风景幽奇。

新昌大佛寺,全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大佛寺里最负盛名的文物是开凿于峭壁内的石雕弥勒大佛,通高超过16米,两膝相距超过10米。大佛宝像坐落于仙髻岩的石窟中,石窟之外为大雄宝殿,为大佛寺的核心区域。大佛造像座高约2米,整个造像宏伟壮丽,被称为“江南第一大佛”。

据《新昌县志》记载,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约486-516年),前后营造三十余年。此佛像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媲美,目前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

石弥勒像不仅以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著称于世,而且在佛教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石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顶有螺髻。身披架裟,衣着绉招,自然流畅。

昙光、僧护与僧佑

大佛寺的开山和尚是东晋名僧昙光。昙光是江苏昆山人,自幼出家,拜访名师,钻研佛学,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僧人。东晋永和初年,昙光漫游江左,宿石城山下,见这里古木参天,石壁千仞,青藤绕石,环境十分清幽,就在这里劈荆斩棘,在山洞里修行。

南齐永明年间,僧护来到石城山隐岳寺,做了隐岳寺的住持。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僧护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而且每至此处能“闻管弦声”,决心就在此岩壁上雕刻弥勒佛大像。

石壁坚硬,进展缓慢,至齐建武年间,僧护圆寂时,只粗粗凿出头部形像,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其弟子僧淑等继其业续凿,后来因“资力莫由”而停工。

直到梁天监年间,齐梁时代名僧僧佑受建安王萧伟之邀,专程来到隐岳寺主持凿刻石佛的工程。僧佑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雕刻家。

僧佑来到隐岳寺,见僧护和僧淑所凿的石佛“失在浮浅”,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造成极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石雕弥勒大佛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

南朝梁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特为之作了《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这座“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是经过僧护、僧淑、僧佑三人相继建造而成的,主体工程的设计和完成者是僧佑。在大佛寺大雄宝殿的三层楼阁上,立有“三生圣迹”的匾额,就是指这三位法师锲而不舍地雕凿石佛的历史。

至盛唐开元廿年(公元732年)前后,玄俨律师,对石像作了重大修整,施以“七宝、八珍”,石胎金身,焕然一新,寺宇殿堂也整修一新。

回顾了石城寺的石雕弥勒大佛的历史渊源,可以更深切的理解孟浩然的诗作《石城寺礼拜》。


孟浩然虔诚礼拜弥勒佛像后,亦写了一首诗《石城寺礼拜》来阐述心声。(图源:互动百科)

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源自《全唐诗》)

解析

来到石城寺前,只见峭壁如削,洞窟敝开,齐梁年间雕凿的弥勒佛像,就端坐石窟中,佛像镌于崖壁间,金光闪闪。这座雕凿着大佛的峭壁,传闻中,香气四溢又传天乐,如同佛经中所说的香山,其所倚靠并环绕着它的岩山,就像佛经中所说的铁围山,岩色似铁,坚硬无比。

看到佛像,震撼心灵,感觉似真实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现在眼前,无限敬仰,拜倒在佛座之前,礼拜后双手合十,诚心礼佛,一心修行,希望得到弥勒佛的度化。

竹子、柏树密布,树木参天,古寺庭院幽静,年代悠久,而依崖而建、为大佛遮风挡雨的楼台,实在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所稀有啊!傍晚的林壑山岚,升起雾气,色彩丰富,夕阳西坠,余光照射到林壑、雾气、楼台、峭壁上,散发光辉,犹如佛光普照。

腊月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这一天我邀请寺中大和尚佛堂讲经。接受薰陶后,又受施浴衣去泉堂沐浴净身。当进入泉堂浴池时,自然地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充满八功德水的七宝池,观想眼前的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愿此凡身承受功德水的洗涤,洗去追逐名利等尘俗机心,从此身心清净。

晨钟暮鼓,天香袅袅,天乐萦绕,清幽古禅庭院,一片庄严肃穆。当目睹了弥勒佛像,可以想见作者心中升起无限敬仰和感动的情怀,这是多么神圣的佛门之地啊。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这是作者内心最深刻的拜佛感受。深受佛法的薰陶,早已被佛法的博大精深所震撼,而当亲眼目睹了石雕弥勒大佛的庄严法相,更是下定决心,用心修行,希望得到弥勒大佛的度化。像是一种庄严的宣誓,作者把这誓言写进了诗中,流传千古。佛像前许下的大愿,这是多么神圣庄严的誓约啊!

乘上法船,登上归途,这是多少人的大愿呀!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表现了诗人坚定对佛法修炼的决心和意志。尘世中的繁华和一切功名利禄,以及让自己牵挂的恩恩怨怨,在这时都显得那样的渺小呀。只要心中装着佛法,不断的在法中精进,思想中的不好念头以及执着的各种人心一定都会去掉。

如果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古代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都是信佛或者信道的,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主流,也是维系中华神传文化的一支中流砥柱。他们用妙笔在各自的作品中不断的警醒着世人,要保持对神、佛的正信,心怀善良。他们像是神的使者,为世人和神搭建了一架沟通的桥梁,在世人迷失时,不断点醒人们,一定要坚持对佛道神的正信。


弥勒的字根源自梵文,意为慈爱。(图源:Pixabay)

未来佛弥勒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的字根源自梵文,意为慈爱。根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会下生人间成佛,造福于众生。

弥勒是“万王之王”在末世由最高处下走时所使用的佛号,法轮圣王是“万王之王”下到法界时的法号(人间称转轮圣王),所以释迦牟尼告诉他的弟子:也称弥勒。

在佛经中记载了未来佛弥勒(转轮圣王)下世的重大信号,那就是“”的开放。

佛经《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花……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佛经《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人身无常,富贵如梦,诸根不缺,正信尚难。况值如来得闻妙法,不为稀有如优昙花?”都说明此花开放罕见稀有,是印证“转轮圣王”下世的福音。

优昙婆罗花又名“空起花”,意其生长为“无中生有”,其出现亦不可思议。自1992年以来,韩国、日本、台湾、泰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美国各州、加拿大、欧洲、中国大陆各省,相继发现此一纯白纤秀的优昙婆罗花踪影。

今年(2018)按佛纪年是3044年,迎接法轮圣王的优昙婆罗花早已盛开各地,以冰雪之姿向天地颂赞圣王降临。

悠悠千古岁月,弹指一挥间,遥想当年大诗人孟浩然虔诚在佛像前礼拜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诗人高洁的情怀仍让后世的读者感动不已。诗人用他的妙笔提醒着世人,不要忘记来到世间的初衷,净化身心,洗涤心中的污尘蒙垢,才能拨云见日,踏上归途,这是期盼已久的宿愿。

 

参考文献

1、《孟浩然诗选》,中州古籍,2015年

2、《孟浩然全集》,崇文书局,2013年

3、《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赏析》

4、《弥勒佛和弥赛亚:末劫时期东西方的救世主》

5、《外星生命大揭密》

6、《大迦叶为何在大理等待弥勒》

来源:正见网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8月3日星期五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

文:刘如
来源: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启蒙教本,由宋朝大儒王应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内涵和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浓缩在此,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被古人推崇为“经”书。经,是不变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值得所有人遵从和学习的典范。

它三字一句,能迅速启迪心智,开启传统国学大门,将人导向正途,让人胸怀大志。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字词解释】

(1)孟母:的母亲。仉姓。孟子的母亲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为激励孟子勤奋好学,免受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曾经搬家三次。后来常以“孟母三迁”来形容家长为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的良苦用心。

(2)处:居住。(3)不学:逃学或指不用心学习。

(4)机杼:织布机。“断机杼”的故事源于《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5)窦燕山:人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人,因住在燕山,所以又叫做窦燕山。他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五个儿子相继登科及第,当时号称“窦氏五龙”。

(6)义方:好的方法,亦指圣贤教诲的义理。

(7)五子:五个孩子。(8)扬:称颂、传播。

【译文参考】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能激励孟子向学的好的邻里环境,用心选择居住的地方,不辞辛劳地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气得当着他的面将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布匹割断,并且教训他说:“求学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连成寸后才能积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如果像现在布被剪断,半途而废,那就前功尽弃了。”

五代时,有一位重视孩子教育的好父亲窦禹钧(又称窦燕山),他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养下,个个都很有成就,名声传播四方。

笔谈】

儒家的“儒”字,由“人”和“需”两个字组成。内涵深刻,意为做人需要的根本道理以及用来济世的才智。自古从开始,就定下了人生在世必须奉行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规范,讲的就是从家庭到社会,如何善待别人的道理。

因此个人的修养,即修身,就是将来立身处世的根本,所以儒家讲究仁义为先,无论是在家对待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在外对待长辈、朋友,上级和下属,都以个人修身为本。正所谓修身齐家,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处理家庭和社会关系,具体涉及的人和事,尽管内容不同,大小不同,身份和关系不同,礼仪不同,但是在达到懂得善待他人的根本目的上,却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王应麟拨开浩瀚似海、令人眼花缭乱的儒家经典的迷雾,一针见血地在第一课的内容中,非常直接地道明了守护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才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核心后,就定下了《三字经》内容的轴心,无论涉及的内容有多么广博,都围绕教导善良人性进行展开。

因此第二课,出现的第一个家庭教育的具体例子,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个典故在日本当代教育界,也是人人皆知,影响深远。日本人为了孩子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都效仿孟母,故意选择教育良好的环境来买房子,比如东京都,东大等名门教育机构的文京区,成为年轻父母的买房首选。

据说孟母曾经住在屠宰场、集市和墓地附近,发现孟子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与邻居的孩子玩的游戏就是杀猪、做买卖和模仿送葬仪式。孟母看在眼里,接连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有讲学的地方,发现孟子开始模仿学生学习,于是定住下来。

这个故事为的就是证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后天的影响,会让孩子天性的善良发生改变,所以,要注重孩子的教育,本性不要受到污染,还要持之以恒,所以,孟母三次搬家,又教导孩子要专心坚守,不要半途而废。

注意,这里的教育不是现代意义的教育,而是儒学的道德教育,今天叫国学,古代的私塾教人读书做学问,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这一点,同时长大后可以以德善化天下,救济天下。日本现代的国语教育大致继承了这一传统。

下边的故事是另一个典故窦燕山教子的展开。同样证实,教子为善,孩子才能立身扬名,有所成就。

【故事天地】窦燕山教子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候的人,住在蓟州,因为那个地方正是古代的燕国,所以人们称他为窦燕山。他的家里非常富有,可是窦禹钧为人心术不正,常欺负穷人。因为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已经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正,德行不端,再这样作恶下去,不但不会有儿子,而且还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向善,多积阴德,多帮助人,或许还有挽救的余地。”窦禹钧醒来,把梦中父亲说过的话一一谨记在心,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后来,他不仅不敢再做恶,还帮助了许多地方上的穷苦人家,甚至在自己的家里设立“义馆”,聘请有名的老师来教书,让家里贫穷没办法读书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有一天,他在一间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他就在那儿等了一天,等失主回来找的时候,原封不动的还给了失主。

有一天晚上,窦禹钧又梦见父亲对他说:“你现在积了很多阴德,老天会赐给你五个儿子,你的也会延长。”窦禹钧醒来后,虽然知道只是一场梦,但是却更加认真修养自己、多行善事。后来妻子果然为他生了五个儿子。

窦禹钧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教他们圣贤义理与处世态度。他的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之下,相继登科及第,乡里的人无不称颂,窦禹钧和他五个儿子的名声因此传遍了全国。

这个故事与上一课的周处的故事有相似之处,窦燕山与周处两人,都是一开始有恶习,后来改恶从善,及时纠正和醒悟,有了成功的人生,但又有不同之处,这里还讲到了善恶有报的天理的存在,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天在审视,这表明,儒家劝人行善,重视德行的教育,被中国奉行了几千年,绝非偶然,背后定然隐藏着天意的安排。为的是让中国人守住良善,获得福报。

窦燕山正是感觉到了三尺头上有神灵,才从根本上敬畏天地,开始重德行善,得到了福报。于是从根本上理解了为何要让儿子们学习圣贤义理。也就是懂得了遵从儒学教导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孟母,还是窦燕山,都是中国教子从善,获得巨大成就的典范,都是在证实前一课的内容的正确。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8月2日星期四

以德施政 任人唯贤

文/馨语

人无德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在我国悠久而深厚的神传文化中,“实行德政,任人唯贤”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人们一直借鉴和传承的美德。

贤人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古人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并不是将德与才等量齐观,而是非常重视德对才的统帅和主导作用,是把德放在首位,“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北宋的司马光就以德与才的关系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用人时,最好的选择是圣人,然后是君子,如果都没有,那么与其用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有才无德的人是最危险的,那是比无才无德的人还要坏。清朝皇帝用人才的一贯标准是:“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才德兼优为佳,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魏国的魏惠王问齐国的齐威王:“你身为齐国之王,可收藏些什么宝物?”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象我这样的小国,我都藏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几颗,这种珍珠所发出的光彩可以照耀十二辆车子。你这千乘之国,何以一件宝物都没有?”齐威王说:“我最珍视的珍宝是贤人,这与你所说的宝物不同。我有一个叫檀子的臣子,我派他驻守高唐,北方的赵人不敢来侵犯;另有一个臣子叫黔夫,我派他驻守徐州,能管理徐州那里四方来往的百姓七千多户;我还有一个臣子叫种首,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象这样的珍宝,光辉可以照耀千里,何止十二辆车子?”

齐威王的这席话,道出了齐国之所以国富民强的原因。

蜀汉丞相临终前向后主推荐蒋琬为相,说他平日注重修身、品德高尚,肯纳忠言,做事无私。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日理万机,为政以安民为本,度量宽宏,深孚众望。当时蜀弱魏强,魏国杰出人才很多,屡次伐蜀,而蒋琬、姜维竟能保蜀达二十九年之久,做到人和国安,证明诸葛亮用人的正确。其实诸葛亮本人就是贤人。他为北图中原,统一中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给后主的《出师表》中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他任用之人也都清廉自持,蒋琬“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无异百姓。”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出入无车从”。

为政以德与否,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谋福利,关系到吏治民风和政权安危。自古以来,品德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治的基础,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任人唯贤的价值所在。相反,任人唯亲只能使国家和民族衰弱危亡。因为它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使私欲膨胀,庸人横行,贻害无穷。历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多不是因为无才造成的,无德才是人之大患。

北宋的擅长书画,当时很有名气,宋徽宗看到后非常欣赏,蔡京就把自己的书画及所画条屏、扇面等托人送给宋徽宗、宫妃和宦官,蔡京就是靠这样阿谀逢迎做到了宰相之位。他耗费大量国家资金扩建皇宫,直到北宋灭亡之前一直都在修筑,贪污的金银比朝廷府库的还多。他陷害忠臣,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一次,蔡京找他提拔的中书舍人吴伯举办事,吴伯举想按朝廷制度办,蔡京当即勃然大怒说:“已经做了好的官职,还要做好人,怎么可能两者兼顾呢?”当即将吴伯举贬出朝廷。蔡京把持朝政时期,贿赂公行,民不聊生,是北宋最黑暗的时期。后来发展到全国百姓起来呼吁将蔡京正法以谢天下,朝廷不得不罢免了蔡京。中书侍郎侯蒙说:“如果蔡京能够心术端正,即使古代贤良的宰相也比不过他啊!可惜没有用在正道上。”

由此可见,无论人才能、智商再高,如果心术不正,不仅不会为国家做贡献,反而会造成巨大危害。这是不修德行造成的。今天,社会在一日千里的下滑,复兴传统文化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道德才能约束人心。法治治的是小人,而德治成就的是君子。人只有严守道德的心法,才能行进在人生的正道正途上,才能有光明的前程,才能使民风正、万事兴、天下太平。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三字经》读书笔谈(一)

文:刘如

来源:

《三字经》高居“经”书的地位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由宋朝大儒王应麟先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内涵和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浓缩在此,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被古人推崇为“经”书。经,是不变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值得所有人遵从和学习的典范。

有位大陆文学系的大学生因好奇翻看,不曾想欲罢不能,惊呼博大精深,相识恨晚,连连叹道:如果我国古代的小学生,思想深度和学识的广度能达到这种程度,起点实在是太高了。他深受震撼,后悔知道太晚,空度青春岁月,决心研读国学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众多,《三字经》可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有学者把它比喻为通俗的《论语》(四书五经中的第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首要儒家经典)文词精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能迅速启迪心智,将人导向正途,让人胸怀大志。背诵三字经,等于开启传统国学大门,懂得几千年的历史,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经》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直以来都是儿童启蒙的首选教本。

为让今天的孩子重新受教于正统的,也为纠正被长期歪曲和误导的关于儒学的说法,让我们这些遗忘了传统国学的大人,也能快速、简便地领悟儒学的最根本的要点,受益于祖先的智慧,从这一期开始,让我们一起时光倒流,回到传统的私塾,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边读边领悟当初的大儒,是以何种心情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目的何在,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影响,为何儒家的教育,如此看重做人,如此看重做学问,这个学问到底指的是什么?读书为的是个人的功名和做官吗?看完这本三字经,一切都会明白了。也就知道现代教育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都是源自德育与智育的本末倒置。

下面就让我们边读边谈吧。估计读着读着,大家都会感叹,原来儒家讲的都是我们的生活啊,都是我们最需要的呢,一点也不难,如果早就了解,也不至于碰到各种纠纷不懂如何解决,也不至于拥有一身才智却郁闷受挫,人生找不到方向了。

【原文】

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字词解释】

(1) 之:的。

(2) 初:初生,刚开始的时候。

(3) 性:本性,天性。

(4) 本:本来。

(5) 善:、好的。

(6) 相:相当。

(7) 近:接近。

(8) 习:学习、指后天受到的影响。

(9) 远:差别大。

(10) 苟:如果。

(11) 教:教导。

(12) 乃:就会。

(13) 迁:改变。

(14) 道:方法。

(15) 贵:注重。

(16) 专:专心。

【译文参考】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时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没有多大的差别。等到长大以后,因各人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也不同;在好的环境人就会变好,在不好的环境人就容易学坏,于是性情开始有了差别。假如在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教导,学了种种不良的习惯,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渐渐变坏;而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专心一致,不可边做边停,才能使他有完整的学习。

【读书笔谈】

《三字经》开篇仅仅用了短短的18个字,就将儒家几千年的各种经典著作的最终目的,道破了天机。

“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道明了儒家对人性本善的认识,接着以“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12个字开宗明义,把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得明明白白:教育之本,就是要守住和维护人善良的本性始终不变。

因为人性虽然在刚生下来时,是善良的,人人相近(性相近),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遇到的人和事不同,接触的东西和受到的影响就千差万别了,甚至差的很远(习相远)。所以如果不接受教育(苟不教),就会在后天的影响下,渐渐使人迷失本性,甚至走向邪恶而不自知(性乃迁)。

当然最后六个字,讲的是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下一课自然转到实际的例子——孟母三迁的育儿典故。

【故事天地】 周处除三害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间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进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杀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看来人从小本性都是善良的,周处不过是因父母早亡,无人启发引导,所以被后天不好的事物污染蒙蔽才变坏的,一旦醒悟,还是会做好人的,可见早期做人教育的重要,一个人光有本事才华还不行,就如一把刀,不同的人用就会得出不同的善恶结果。一个大夫如果心术不正,甚至用手术刀来杀人,非常可怕。

还想到一点,也有人不懂尊重别人,因为有才华,或者受过高等教育而自视一等,待人傲慢,自命不凡,低等工作不肯做,领导也受不了,结果人人避之不及,都是不懂尊重别人的结果,闹得一身才华得不到认可!这一点也要注意的。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孔子问礼于老子

1
图为国画《孔子问礼于老子》

文:天笑
来源:正见网

孔子、老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医、武”中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乃至世界的影响都巨大而深远。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生卒于公元前551——479年,活了七十二岁,家中排行老二。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生卒年不详。据一些记载可推知当在孔子之前。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图书的史官,思想、理论保存在《道德经》中。

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情,在《史记》中有记载。老子当时对他讲了这样 一番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篷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大意是短暂,言论却可以不朽,要谦虚深藏,大智若愚,除却各种对自身不好的执著和欲望。老子的话使孔子觉的高深莫测,他感叹的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孔子游历诸侯国十四年,办私学四十年,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所谓云台三十六将,孔门七十二贤。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子弟才可接受教育原限制,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西周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周礼上,《左传》说它是“治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最高法典。孔子对周礼推崇备至,并用自己的思想对周礼进行了原则性的损益改革。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孔子的全部主张都贯穿着“中庸”之道。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讲的是现实人伦和对人的道德标准要求,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以此标准不断对照“修身”,无论是成为孔子讲的圣贤、君子、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都不是什么难事了。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很简单,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象炒个小菜一般容易。北宋赵普,赵匡胤的宰相,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传遍天下。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道家打天下,儒家治天下。像姜子牙、、刘伯温等都是道家人物,君王得到天下就开始提倡儒学,选拨人才治理天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死后被后世尊封为圣人,皇帝还御笔亲书“万世师表”。孔子儒家的出现,是中华传统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孔子眼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子,则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神化人物。

老子的思想理论保留在《道德经》中。《道德经》五千多字,分为八十一章,内容深奥而丰富。据说是老子出函谷关时写下的。

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一天看到一团紫气从东而来,知道有将要到来过关,便早早沐浴等待,果然等到了老子。这也是“紫气东来”一词的由来。古代有“望气”之说,医生、风水、打仗等都用到,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本能。《史记》也说秦始皇也是因手下方士看到东方有天子气,所以东巡以镇之。吕雉的老爹也是看到空中有五色云气呈龙虎状,知道有真龙天子,便千方百计的寻访,最后把女儿嫁给。我们现在说一个人有能力往往说这个人气场强,科学家做试验也发现在一个特殊的电磁场作用下,人体会发出强大的辉光。

据说老子被尹喜缠的推不过,不得已才挥笔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出关后往西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认为中存在着一个先天地而生,无声无形,永远不依靠外力而不停循环运行的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不知“道”的名字,其实就是宇宙的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体现,在道家叫“道”,佛家叫“法”。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片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人是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则只以自己为法则。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高峰。老子的时代也出现了诸子百家,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随着历史的发展,诸子百家多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老子的不同于其它道的非常之道,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人们还从中得到启发。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从华表,看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学说之道德精神

文:观心

来源:正见网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而集思广益以治国,这块牌叫诽谤木。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逐步成为象征中华的表象~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个圆形的承露盘,盘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寓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体现的敬天爱人之精神。

敬天的人才会主动同化和顺应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顺天道者才知和万物爱人而行大善集厚德,人的福份包括物质都是德换来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面理性内涵是什么?

是一个整体。人类及地球、星系等都是宇宙结构的粒子,在宇宙精神和法则的制约之下,万事万物不可能脱离宇宙的运行原理而独存!顺天意者昌,逆天意者亡。

万事万物都是天道运行之必然,既然是必然就要顺其自然。因此,中国古代上至皇帝及王者,下至黎民百姓做什么事情都要占卜天意而顺应,出门办事要瞧日子,婚姻要看八字等,什么日子办什么事,顺天道而行人事才会顺利。

宇宙不同境界和层次的生命,其生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律必然不同,境界越高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越美好和健全!鬼与神、佛与魔、好人与、小人与君子、虫蚁与虎豹、蚊蝇与鹰鹤,生命境界不同,其精神状态和行为规律必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明事理者,都视传统文化为民族命脉与根本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是凡反的民族和国家及个人,必定丧失独立精神!国家和民族贫穷而任由恶魔逞民以逞,遍地是灾而永无安宁之日!

人们常说的天佑中华,继承中华文明精神的国家必被天佑!比如台湾、香港,及中华圈中的日本与韩国、新加坡为什么那么发达?背叛基本人道精神必在天惩之中,否则还有天理吗?

敬天之人才会顺应天道,顺应天道者才会和万物而真正爱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华表函含的敬天爱人的精神,善恶有报的天理从我们眼前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中都能明明白白的验证。人在茫茫宇宙中智慧渺小的可以完全忽略不计,怎么可能反天反地、脱离宇宙规律而生存呢?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8月1日星期三

NASA在波罗的海发现绿色漩涡 比曼哈顿还大

7月1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陆地卫星8号(Landsat 8)在拍到一个巨大的,其直径超过20公里,足以覆盖纽约市区的每一寸土地。

这个出现在波罗的海芬兰湾(Gulf of Finland)的巨大漩涡,其实是绿色的所组成的。而NASA所拍摄的照片是自然的颜色,并未经过处理。

每年夏天,浮游会在北大西洋的北部海湾和北冰洋大量繁殖,其中包括波罗的海。这些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藻花(algal bloom)可横跨几百甚至几千公里的海面。

相较于热带海域,营养丰富、温度较低的海域比较会促使藻类与其它水生植物快速和过量生长,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藻花。
NASA于7月18日在波罗的海拍到绿色浮游植物所组成的巨大漩涡。(NASA)

尽管在没有采集水中样本的情况下,无法得知这些浮游植物的种类,但30年来卫星观测的资料显示,这些绿色的浮游植物可能是蓝绿藻,这是一种古老的水中细菌,可透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就像植物一样。另有部分浮游植物可能是富含叶绿素的硅藻。

近几年来,波罗的海藻花的增殖已经导致该海域经出现“死亡区”。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和蓝绿藻摄取海中的丰富养分(大多来自污水排放和农业),并大量繁殖,以至于耗尽了水中的含氧量。

芬兰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的研究人员表示,今年的“死亡区”面积高达大约7万平方公里。

而芬兰和德国的研究团队在7月报告说,近几年来,波罗的海的含氧量达到过去1,500年来的最低水平。越来越频繁和大量的藻花,伴随着气候变迁所引起的海水暖化,使得该海域中的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越来越难存活。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释天下大义 看刘关互信

文:回归
来源:

中国人讲义,其实人真正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义真正存在的前提还有另外的四字。比如没有智慧再讲义也是徒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信字。比如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信,有了它,义字才有了意义。

一:关羽寄身曹营 不忘刘备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应诺,遂上马,回见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曹之事。(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这里想说的是,关羽只是寄身,而不是降曹。这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二:为早见刘备 接受曹操的赤兔马

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 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关公辞去。(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关羽不贪钱财,重义不贪色。接受了曹操的赤兔马。也是因为要早日见到刘备。忠义之心可见。

三:相信关羽不忘当日结拜

袁绍曰:“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喝退左右,请玄德上帐而坐。玄德谢曰:“荷明公宽大之恩,无可补报,欲令一心腹人持密书去见云长,使知刘备消息,彼必星夜来到,辅佐明公,共诛曹操,以报颜良、文丑之仇,若何?”袁绍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玄德暗谢天地曰:“原来吾弟果然在曹操处!”欲待招呼相见,被曹兵大队拥来,只得收兵回去。(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关羽在曹操营中,刘备从未对关羽有半点不信。从“玄德暗谢天地曰:“原来吾弟果然在曹操处!””一句,就足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

其实刘备不仅对关羽信任,对和张飞等都是坚信不移。我们这样看刘备,几乎是把“仁义礼智信”占全了。“三顾茅庐”是对诸葛亮的礼,其它四字就不用解释了。在古代像刘备这样占尽“仁义礼智信”的太少了。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神灵异事:神听民诉,立刻改正错误!(数文)

文:庄敬 收集整理
来源:

一、神听民诉,立刻改正错误!

宁津人苏子庾说:乾隆十二年(纪元1747年),张家婆媳二人,正在田里一起收割麦子,刚把麦子搬到一起,便有一阵急旋风,从西面吹来,把麦子刮得四散。媳妇十分生气,把镰刀向狂风扔了过去,却听见“唉哟”一声,地上洒下来几滴血。

张家婆媳二人,连忙往回拣被吹散的麦子。这时,媳妇靠着树,忽然好像昏了过去,她的魂,被绑住,拖到一个神祠中。神怒喝道:“泼妇还敢伤害我的手下,赶紧给我打!”

媳妇性情刚直,大声说:“穷人家种了几亩麦子,以此活命。在烈日之下,婆媳俩辛辛苦苦地刚收割完,就被一阵怪风吹散。我以为是邪魅,就把镰刀扔过去,没想到伤了大王的使者。但是,大王的使者来往,自有官道,为什么横穿百姓的田地,弄乱穷人家的麦子?因为这挨杖打,我实在不甘心!”那位神听罢伸诉,低头道:“她说得有理,让她走吧。”

媳妇醒后,旋风又来了,并且,那些刮散的麦子,都被风刮到了一起。

有人说:“这不知是何方神灵?不枉法包庇自己的属下,可以说是仁厚,明察,是正神啊!”

二、杀妻不死,别有善行

乡里有个叫阎勋的人,怀疑自己的与表弟通奸,便用火枪,打死表弟。然后回家杀妻。但是他的刀,刺向妻子胸部时,却像砍铁石般格格作响,始终没能刺死妻子。

有人说:“这是鬼神哀怜她冤枉,暗中帮助了她。”

然而,世上枉死的人十分多,鬼神为什么不都暗中相助呢?这一定是她别有善行,所以鬼神默默地保佑她。

三、共庆

先叔父仪南公,在西域时,开有一个当铺。佣人陈忠,负责购买菜蔬。同伴们说他近来有不少外快,应该请客。陈忠不承认。

过了几个月,陈忠发现:钱箱子不曾开启,而数千积蓄,仅剩九百。

楼上一直有狐仙,经常隔窗和人说话。陈忠怀疑是狐仙所为,就试着去敲门询问。狐仙果然高声回答说:“那九百钱,是你应得的的钱,我不敢拿。其余的钱,都是你每天采购,私吞下来的,原本就不是你的钱。今日是端午节,我已替你买了粽子若干,买酒、肉、鸡、鱼及瓜果蔬菜若干,还买了雄黄酒,都放存楼下的空房间内。你应早些做出来,晚了就会因天热腐坏。”

陈忠立即去打开空房门,一看,所买的食物,全放在屋里。陈忠知道自己一个人,的确吃不了。便把佣工们,都喊过来,大家一起共吃。

这个狐仙真是恶作剧,不过倒是大快人心,都说:“狐仙干得好!”

少顷,主人过来,叫大家都给陈忠敬酒,共庆端午节!

四、或聪明或胡涂,都非偶然

南皮县令居铉,在州县做幕僚二十年,为人起草文书、包揽诉讼,年年都有许多进项,积下了很多钱财,于是按旧例,捐了个官。他自认为是驾轻就熟,等到一上任,却昏昏然像个木鸡。当诉讼双方争辩热烈时,他却面红语迟,说不出一句话。他见到上司后,更是进退无章,应对失序。一年多之后,就以“才力不及”的理由,被别人弹劾。

卸任之日,他梦见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向他作揖道:“您已罢官,我从此与您再见了。”他霍然惊醒,觉得心境顿开。他因贫穷得回不了老家,便又操起旧业,于是又精明果决,判断如流了。

那广梦中所见的人,莫非是他前生的冤家吗?或者是韩昌黎三揖而送的穷鬼?

看来,一个人或聪明或胡涂,都非偶然。就是一时显得聪明;一时显得胡涂,也是神灵有意的安排。世上没有偶然的事情,常人都是由神在管着。

五、偷盗未成,感谢神灵!

太常寺卿史松涛说:自己刚任户部主事时,住在安南营,与一寡妇为邻。一天晚上,盗贼溜进寡妇家,已把墙壁凿穿,却忽然大喊:“有鬼!”狼狈地跳墙逃了。

至今不知盗贼所见的是什么?难道有神怜悯寡妇孤苦,而在暗中帮助她吗?  这应该感谢神灵。据说这位寡妇平时信奉神佛。

又,前辈戈东长,有一天吃完饭,坐在台阶下赏菊。忽听得大喊有贼!那呼喊声低沉,像牛在瓮中呜叫,全家异常惊骇。过了一会儿,又连续呼喊“有贼”不停,仔细一听,这呼声出自廊下的炉坑里。急忙叫巡逻的人,来察看,原来是一个半死不活的饿汉子,抬着头跪在地上。

他说:前两天晚上,趁天黑进来,藏在这个坑里,想到深夜出来行窃。没料到二更天,下起小雨,夫人让人移过两缸腌菜,放在坑板上,于是就不能出去了。还企望雨停后,夫人会把菜缸移开。过了两天仍没移走。饿得受不了,心想出来被抓住,不过挨几板子;不出来可就成为了饿死鬼了。所以只好“贼喊捉贼”。

上述两例,都属于偷盗未成,应该感谢神灵!

(以上均据纪晓岚《阅微萆堂笔记》)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大一统(八):鉴古知今

文:宋紫凤
来源:

鉴古是为知今,求真可以去伪,本系列所以选择以“大一统”这一古老理念做为主题,则是由于这一理念,在诸多史理念中,与当今现实之关系尤为密切。而当今现实之开端,则可上溯至如《大一统.序言》中所提及的第三变局:近一百年之历史。那么近一百年历史,一言总之则是马列幽灵西来,篡政中土。

中共对传统文化之破坏

中共篡政以来,全面破坏中华,扭曲历史真相,其手法大抵有二。

其一,将五千年中糟粕部分拿来,加以放大,以偏概全,引导国人以假恶斗之党文化去所谓认识、曲解历史。

其二,将五千年文化中正的部分拿来,抽离内涵,徒具画皮,为其粉饰恶政。影视界有以秦始皇为主题的大片推出,学术界有以学院为招牌的外宣机构,教育界推出所谓百部国学经典,宗教界所设三自爱国会之类所谓对宗教之扶持无不如此。

此二者间,尤以后者破坏力最大。

中共盗用“大一统”理念

在谈及“大一统”理念于当今现实之关系之前,先须厘清的却是今人对“大一统”理念之误解。

此前篇章中提到“大一统”是一个关乎文明之概念,并非仅限于有形之政治制度,更非是单纯的武力开拓。而这两点正是今天我们对“大一统”的主要误解,特以后者尤为悖谬,甚而至于将“大一统”作为战争征服的代名词在使用。

然而“大一统”所以会被如此曲解误解,则完全系中共宣传之结果。

以当前而言,中共早已完成在中国本土的文明摧毁,而中共邪灵以世界范围为目标的党文化输出及人类文明摧毁,早在其步入全球化,即所谓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悄然同步进行。

而这一步目标之实施,在文化上之先导与配合则是宣扬爱国主义,鼓动民族情绪,宣扬大国崛起,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来只言片语,断章取意,偷天换日,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大一统”理念即是其一。

于是经中共之洗脑,遂有所谓爱国者,搬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盛世,与今日中共灭绝式民族政策及渗透式对外扩张相提并论;将文明大化的“一统”实质,曲解为中共的统一思想,消灭异见;高呼“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之类口号自HIGH,以为病夫雪耻,扬眉吐气;又如中共办奥运、世博之类本为措大炫富,烧钱害民之事,亦被爱国者歌颂为“吾国威武”“万国来朝”,种种悖谬,举不胜举。

中共“伪一统”之实质

如何识破中共之“伪一统”,还需从“大一统”古老理念的实质着手。如《大一统⑥文明一统》所述“‘大一统’的实质是一统于道,即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道的表现正是文明……”。所以,历史上“大一统”盛世,与今日中共所谓大国崛起之本质区别就在于此,前者以道德教化天下,后者以党文化毒害天下,换言之,今日中共之所谓一统,实为全民绑架。

然而,中共以无神论肢解文明,以假恶斗毒化人心,以伪科学摧毁道德,以共产暴力劫持政治,以泡沫经济裹胁世界,种种所为,又说明这种全民绑架非同一般意义上偏统对正统之僭越与篡逆,而全然为一反正统,反人类势力应劫而出,祸乱天下。

一言总之,脱离文明内涵、道德实质的中共“伪一统”,其一统政体成为暴政专制,其一统实质则为反道逆天。

故然,此系列仅以“大一统”为例,阐述中共如何盗用这一概念为其所用,由此明晰中国与中共本质分界。而此文未及述及的中共对传统文化之盗用,实则无处不在,今日尤甚。然而,只要把握住以道德、文明这一根本加以分辨,则中共之画皮术可原形立现。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

忍辱勿悲戚,终生大受益!

文:郑重
来源:

忍辱勿悲戚,终生大受益。

元代的许名奎,在他的《劝忍百箴》书中说:“为人结袜者为廷尉,唾面自干者居相位。”意思是讲:为人系袜子的人,后来当了廷尉;唾沫被别人吐到脸上,让它自己干去的人,后来做了宰相。这里边有两个故事,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西汉时的张释之,是南阳人。汉文景帝时做廷尉。这时有个叫王生的人,善于讲述黄老的理论,皇上召他进宫讲授,公卿们都来了。王生在朝廷行走时,袜带散落,他回头见到张释之,对他说:‘请替我系袜子。”

张释之跪下一只腿,替他系好了袜子。听说的人,都很敬重王生,但是更认为张释之忠厚、贤能!

唐代的,字宗仁,郑州人。武则天时,做江都尉,后升为平章。他弟弟被提拔为代州刺史。娄师德对他说:“我们兄弟都享受殊荣,受宠得很,这是容易招受人们嫉妒的,怎么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如果有人将唾沫吐到我脸上,我擦掉它罢了。”

娄师德不安地说:“这正是我忧虑的!别人将唾沫吐到脸上,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了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不擦它自己会干,应当笑着接受。’’娄师德就是本着这种原则做人处世,当了三十年宰相。

能否忍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奇耻大辱,是检验一个存能力的关键所在。有人宠辱不惊,奋发图强,终又东山再起;有人自甘沉沦,颓废消沉,无声无息。所以,厄运只能摧毁弱者,而造就强者。

上忍辱负重,而又成就大业者,除上面所提到的外,还有一些典范。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昔仲尼轭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都证应了一位西方哲人 贝弗里奇所言:“人往往是在逆境中,才能获得最出色的工作成果。”

所以,一个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一是要自强不息,争取改变逆境。二是要泰然处之,三是要利用这股压力,砥砺情操,潜心继续向学,并旦勇猛精进!这样,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正是: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后汉书》)

“人能咬得莱根断,则百事可做。”
----(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汪草》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集.箴作诗者》

“神仙本是凡人做(修炼而成),只为凡人不肯修。”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八

“上天若无难走路,世间哪个不成仙?”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集.题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剑南诗稿.游山西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西游记》丝丝入扣 两高人悄然引路

文:乐宇
来源:

西游记》中有些谜团确实难解。最难解的恐怕就是袁守城和崔判官了。二人都是与天条有关。也就是说二人都犯了天条而没有受到惩罚。这恐怕也是《》中的谜了。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二人本是世外,他们的真实目的都与西天取经有关。

一:袁守城泄露有隐情

1.袁守城让泾河求助太宗

守诚曰:“我救你不得,只是指条生路与你投生便了。”龙曰:“愿求指教。”先生曰:“你明日午时三刻,该赴人曹官魏征处听斩。你果要性命,须当急急去告当今皇帝方好。那魏征是唐王驾下的丞相,若是讨他个人情,方保无事。”龙王闻言,拜辞含泪而去。(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2.泾河龙王向太宗求救

朕夜间得一怪梦,梦见一人迎面拜谒,口称是泾河龙王,犯了天条,该人曹官魏征处斩,拜告寡人救他,朕已许诺。今日班前独不见魏征,何也?”世勣对曰:“此梦告准,须臾魏征来,陛下不要放他出门。过此一日,可救梦中之龙。”唐王大喜,即传旨,着当驾官宣魏征入朝。(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3.魏征梦斩龙王

魏征谢了恩,却才拈子在手,只听得朝门外大呼小叫。原来是秦叔宝、徐茂功等,将着一个血淋的龙头,掷在帝前,启奏道:“陛下,海浅河枯曾有见,这般异事却无闻。”太宗与魏征起身道:“此物何来?”叔宝、茂功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唐王惊问魏征:“此是何说?”魏征转身叩头道:“是臣才一梦斩的。”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其实这里有一个谜团,就是袁守城泄漏天机给渔夫,却没有受到惩罚。这本身就是很难理解的。其次,袁守城将太宗无辜牵涉其中,令人不解。仔细想想,没有把太宗牵涉其中,又这么会使得太宗信仰佛教,而请取经,原来这才是袁守城的目的。袁守城不受天条制约,说明他的真实来源超越于天条之上,也就是高层次吧。目的就是一步步为唐僧取经铺路的。

二:崔判官改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太宗闻言,躬身称谢。(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我们都知道,在阴间改寿命是犯了天条的,崔判官却改了太宗的寿命,为何?与袁守城一样,为取经做铺垫的。其实在阴间时,太宗的寿命已经到了终点了,为什么崔判官会给他增加二十年阳寿呢?说明这二十年是为了取经之用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为了取经。崔判官敢改寿命,也是因为自己是高层次来的,辅助取经的。否则,私自改寿命,可是大罪。

世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在人间有心法在。每一期的文明都有神传下文明和心法,用于维护人之。这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富而不仁,惹火烧身;富而能仁,身家太平!

文:黎启明
来源:

元代人许名奎,在他的著作《劝忍百箴》中说:“富而好礼,所诲;为富不仁,所戒。盖仁足以长福而消祸,礼足以守成而防败。”

意思是讲:富有了也要遵守礼义,这是孔子的教导;富有却不讲仁义,这是孟子所警戒的。因为仁义完全能够增长福分,消除祸害;而礼义完全能够保证成功,防止失败。孔孟的教言,十分重要!

金钱上富有了,能否代表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个世界呢?“有钱真的能使鬼推磨”吗?其实不然!富足了没有礼义,没有仁德,实际上是引身。人在钱财上,要淡泊一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做个守财奴呢?

《论语》记叙子贡的询问:“怎样才能富有而不骄横?”孔子回答说:“那就应该富有了还能爱好礼义。”大约圣人说富有而不骄横自守,不如富有而爱好礼义,就像完全忘掉自己的富有。这大概是孔子的意思,他的门人,把这讲出来,说:“这是孔子的教诲。”

《孟子》引用鲁国季氏家臣阳虎的话,对滕文公说:“致富就不能行仁,行仁就不能富有。” 大概行仁是遵行天理,富有了会放纵人欲,天理、人欲,不能并行。孟子担心滕文公放纵人欲,丧失天理,特意引用这句话回答他,希望滕文公弘扬天理,抑制人欲,所以说:“这是孟子的告诫。”

仁义完全能够增长福分,消除祸害。例如宋景公,因为天象不正常,韦子三次去请见宋景公。宋景公三次都回答了他,并且自责自己的错误。于是,韦子说:“你三次讲了仁人的言语,上天一定会三次奖赏你。现在,晚上的星宿,一定变换了三次位置,你可以增加二十一年。” 据说,后来果然这样应验了,宋景公果然增加了二十一年寿命。

王充《论衡?非韩》篇中说:“国家能够存在,靠的是礼义。段干木闭门不出(不贪权财),魏文侯敬重他,坐车经过他的住处,弯腰按着车轼,行鞠躬礼,表示敬意。秦国军队听说了这件事,最终不敢攻打(讲礼义的)魏国。” 又说:“儒士的操行,是尊重礼义。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家,并行礼,退却了强秦的军队,保全了魏国的土地。这是以段干木的操行为贤明,以魏文侯的礼义为高尚。”

以上事例,都证明了仁义礼治的效果非常大。富有的人,应当保守它,而不要失去了它。这些论理和事实,都警示人们:富而不仁,就会导致惹火烧身;富而能仁,则可保持身家太平!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 竟是在讽刺宝钗?(图)


黛玉与宝钗都是拔尖儿人物,但性格大不同。(图源:红楼梦视频截图)

梦》里,妙玉给宝钗喝茶的茶具,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茶具在讽刺谁

沈从文认为,“??(分瓜)瓟斝”与“星犀?”都是作者故意设计出来的假古董,意在讽刺妙玉的为人“做作、势利和虚假”。周汝昌、刘心武等人则认为是讽刺宝钗和黛玉的。

那么,《》里妙玉给黛玉、宝钗喝茶的茶具究竟讽刺谁?

笔者认为,妙玉评黛玉的那句“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有如贾宝玉评香菱的那句“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红楼梦》里的“这么个人”,自然指的是“神仙似的人品”、“水做的骨肉”。

那么,《红楼梦》作者让宝钗用“??(分瓜)瓟斝”的用意是什么?

??(分瓜)瓟斝,是葫芦器,“??(分瓜)瓟斝”即“葫芦假”,隐喻胡虏身份,又隐指薛蟠“葫芦庙”冤假案件。

“??(分瓜)”一字,点《红楼梦》“分瓜笑绿嫒”一句,绿即是青(清),“绿嫒”便是薛宝钗。

??(分瓜)瓟斝,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暗讽薛家是暴发户。

王恺与石崇斗富,大概因《石头记》“崇石”之意,也寓意了薛与林夺宝玉之事。

林黛玉《五美吟》“绿珠”一篇写道:“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槲考帕取。”大概说的是《红楼梦》一书“贾雨村言”与“真事隐”并存,作者“石头”写闺阁昭传,不是真的写女子。作者“石头”因为愧对已往所赖天恩祖德,所以写了《红楼梦》这部书,书中所记“朱转绿”之事,希望聪明俊雅之人仔细甄别书中真假,切记不可正看。

家亡血史

笔者深信,《红楼梦》是“家亡血史”,《石头记》通篇就讲了“绿珠”两字!

元丰五年初春,苏轼在黄州贬所,依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为匾额,并作《雪堂记》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

笔者认为,“宋元丰五年四月苏轼见于秘府”一句,点的就是秘府“东坡雪堂”四字。《红楼梦》里的薛(雪)宝钗是个“雪堆的”美人儿,蘅芜苑如雪洞一般。“东坡雪堂”点薛宝钗的身份。

宋徽宗就是宋元丰五年的,后被满清的祖先“金”俘虏了!宋徽宗登基之前,跟《红楼梦》中的贾源一样,曾被封为“宁国公”!

“东坡雪堂”点薛宝钗的身份,伏东府即宁国府“败家根本”一句,“东坡雪堂”是《红楼梦》大观园的东北角,也是上的东北满清祖地。笔者说过,“箕裘颓堕皆从敬”一句,不是因而是果,贾敬世袭而进士出身,隐射的是顺治。

《红楼梦》妙玉奉茶一回,“一色官窑脱胎填白”还隐喻明亡清兴之际,骄傲自大的东林党脱胎变质由红转白的历史真相,即东府焦大所谓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宝钗吃的是“梅花上的雪”,“梅花上的雪”即白雪红梅,与“枫露茶”一样,都是血红色的。妙玉斟茶给宝钗,用词为“一斝”,斝是青(清)铜(金属)制,乃御用酒杯,点薛宝钗皇太极身份。《红楼梦》诗云“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凤髓香”就是林黛玉,就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金娃薛宝钗对玉郎贾宝玉假撇清、真窥视。

来源:壹读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古苑寻芳:胸怀坦荡,喜气洋洋

文:华翰

来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将它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这句话出自《?述而》。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认为,一个人应当有宽广的胸襟,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的胸怀,都如此宽广。只有懂得宽容的人,才能胸襟坦荡,虚怀若谷,态度谦和,使人感到亲切。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名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事,于是他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道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拿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者,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住手,远离它,忘了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如果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去路,与你对抗到底!”茫茫人世间,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和摩擦。如果我们没有坦荡的胸怀,在我们轻动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生长;在我们大加挞伐之后,仇恨袋最终会堵塞通往成功的道路。

有些人看到别人升迁了,就认为那是他善于溜须拍马;看到别人发财了,就认为那是他运气好,或者肯定有猫腻……没有坦荡的胸怀,缺乏宽容之心,你就看不到别人自身的优点和辛勤的汗水,你也就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还丧失了自己学习别人优点的机会。

当然,确实有一些人靠溜须拍马、搞裙带关系而为领导所器重,平时的工作都是别人做的,但得到好处的却是他们。此时,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淡一时的得失,而不是嫉妒甚至诋毁他们,因为任何一个公司,最需要的都是实干者。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拥有了知识、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就是你最大的收获,它们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助你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顶峰。至于那些滥竽充数之徒,即便一时春风得意,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当别人批评我们时,如果我们有坦荡的胸怀,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于是,我们就会突然发觉,别人的批评其实是出于一片好心。这样,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依然温馨美好。相反,如果我们以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心胸狭隘,处处设防,最后终会被人孤立,从而陷入无尽的忧郁和痛苦之中,同时也会给你的,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乔治?罗纳,曾经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生活。他会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但大多数公司都以战争为由,没有接收他。其中有一个人回信给罗纳说:“你对我公司的想象,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根本都不需要文书。而且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你写的信错误百出。”罗纳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狂妄的瑞典人,居然敢说我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于是,情绪激动的罗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过了一会儿,他的心态,慢慢平静下来,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虽然学过瑞典语,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我真的犯了错,我自己却不知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做好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但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应该给他写一封感谢信!”

罗纳把刚才写的信揉掉,重写了一封回信,说:“您不需要文书,还不顾劳烦地回信给我,真是难能可贵。我对贵公司的判断,有错误,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别人告诉我:您是这一行的领袖。我不知道自己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觉得惭愧。我会进一步努力学好瑞典语,减少错误。我要感谢你帮助我成长!”几天后,罗纳又收到了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纳如约前往,并得到了一份工作。

要成就大事,就必须要有坦荡的胸襟,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宽容与忍让。如同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所说的那样:“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坦荡宽容是一种境界,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格力量,使我们赢得信任、获取友谊,可以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外国有句谚语,说得好:“用争夺的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宽容的办法,我们可能得到比我们期望的更多。”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学古随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文:默安

来源:

创大业,做生意,兴家庭,结朋友,闯天下…都应记住古人的这首短诗:“黄金无足色,白玉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在《?宪问》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段文字为意思是: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一开始,孔子告诉子路,“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是一个“完人”必备的素质。然而,子路是一个率直刚毅的人,甚至还有些粗野,离孔子心目中的“完人”相距甚远。因此孔子话锋一转,告诉子路,只要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可以算做一个“完人”了,而这些正是子路的优点。在这里,孔子一方面肯定了子路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圣人也并非十全十美。我们应该发扬自己的优势,正视并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死揪着别人的缺点不放。

《论语?宪问》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去非议别人。”孔子批评了子贡对别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的做法。

如果我们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就要首先理解和宽容别人,对别人不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多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而对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则不妨假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忘其短而扬其长。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这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大人物往往不拘小节,才能成就大事业。这里的“不拘小节”,就包括了不苛求别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汉高祖的谋士陈平,幼年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颇有谋略。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陈平一开始投奔魏王,但不久因做错了事,被炒了鱿鱼。然后又投奔西楚霸王项羽,结果因为犯了事,开了小差。他的好友魏无知,将他介绍给汉王刘邦,刘邦任命他为都尉。周勃对此非常不满,他对刘邦说:“我听说陈平在家时,不是个正经人。在魏王和项羽那里,都不为人所容,只不过是走投无路后,才跑到我们这里混饭吃的。现在大王却对这种人委以重任,恐怕不妥吧!”

刘邦听了这番话,也颇为恼火,就把魏无知叫来,骂了一通。魏无知辩解道:“我说他行,指的是他的才能,您要了解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如果有像尾生那样讲信义,像孝己那样有德行的人,但对您现在的事业没有什么帮助。您怎么不去用他们呢?”刘邦认为魏无知说得很有道理,随后,便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各路将领都受他监护。后来陈平果然妙计频出,甚至有些计谋,都不是正人君子能想出来的,看起来非常卑劣。然而当时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结果这些计谋,无不大获成功,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后因功被封为右丞相。

古人深谙“用人 不求全责备,论大功 不录小过”的用人之道,从而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交友之道,同样也应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为基础,学会相互体谅、宽容与尊重。古人要求君子做到“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我们为人处世,也不可过于自命清高、百般挑剔。只有识大体、重大局,不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才能广交朋友。

有一位大师说:“能够容忍别人的小节,扬长避短,才能成就大事。如果一个人做事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终究成不了大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若求全责备,恐怕这世上无一可用这人,也无一可做之事。一个人有多大的度量,就会有多大的成就。”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唐僧记录的故事:“曷劳落迦城”的毁灭

文:荷风

来源:

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个可怕的事情:“曷劳落迦城”的

古代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北方有一个名叫曷劳落迦的城邦。在佛离世后,凌空飞来一尊,降落在曷劳落迦城。但是当时城里人并不信佛。后来有一个外来的罗汉礼拜此佛像。国人甚为惊骇,跑去向报告。国王下令用沙土喷洒这个罗汉。于是罗汉“身蒙沙土,糊口绝粮”。

在众人疯狂行动之时,城中只有一个人怀有恻隐之心,他常悄悄的礼拜这尊佛像,并悄悄的给罗汉吃的。

一天,    罗汉决定离开这里,对这个人说:“此后第七日,当会天降沙尘,填满此城,所有生灵都会毁灭。你应该早做打算离开此城。”说完便不见了。

此人忙将罗汉的预言告诉亲故,但所有听到这话的人,都不相信,还嗤笑他。第二日,大风骤起,吹去地上的积壤。此人明白,大事不妙了,便偷偷到城外找了个洞钻进去。到了第七天,果然“雨沙土满城中”,曷劳落迦城一夜间被沙土掩埋。那个逃出的人,来到于阗的媲摩城,曷劳落迦城的佛像也随他而来。人们从此供养佛像,不敢再迁移。

《大唐西域记》的记述真实可信,正如玄奘给唐太宗上表中所言“皆存实录,匪敢雕华”。因为此书是受太宗敕令而写,玄奘不敢欺君罔上;而且僧人不打诳语,何况玄奘这样的大德高僧;其记载也被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所佐证。

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就是根据此书发掘出来的。1901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他通读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相信这本书里所写的故事大多是真的,他在日记里亲切的将玄奘称作“我们的长老”。他要到沙漠里去发掘那些“我们的长老”提供线索的秘密——他闯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达克里雅河畔找到了一座古代遗址,这个遗址当地人称为“喀拉墩”,意思是“黑沙丘”。这就是那个一夜之间被沙漠埋掉的城市——《大唐西域记》里写到的曷劳落迦城!1959年、1993年我国考古人员也造访这里,证实了斯坦因的发现。

这个故事给人以两点启示:

(一)亵渎修佛者的罪业是很重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曷劳落迦城的人因亵渎神佛,迫害罗汉,而招致沙暴城毁人亡。

(二)灾难来时上天会给人自救的机会,至于能不能得救,全靠个人的选择。城中那个好心人因听信了罗汉的话而得救了,其他不信者最后皆葬身沙漠。诺亚方舟的故事、《出埃及记》里面记载的上帝让人门楣、门框涂羊血得救的事都是一样的道理。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密勒日巴佛和猎人的故事

文: 小金豆

”一词多用于修炼有道的人,最常听到的有“大慈大悲的观音”、“佛祖的无量慈悲”等。慈悲是一种修为,是无私的一种境界,是在生活点滴中,在每件事物中慢慢磨炼而成的,向上但不可求急,非凡人一日即可成也。

善是慈悲的一种表现,表现在对生活在疾苦中人们的怜悯;对行恶者即遭恶果的劝善和哀伤;对善良人的眷顾等等。慈悲中透露真诚,只有发自心底的纯真才能打动人心,教化于人。慈悲中同时具备着宽广的胸襟,面对伤害不会有所恼怒;面对情感,不会有所偏袒,有着容纳万物的坦荡。故此,慈悲中有真,有善,亦有忍。反过来讲,真善忍中可修出慈悲。

密勒日巴佛的一段修炼故事给人留下启示。佛在护马白崖窟期间,一天,一群带着猎狗,在行猎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打到,无意中走到密勒日巴的洞前,一见密勒日巴,吓得大叫:“你是人是鬼啊?怎么浑身都是绿色?”

密勒日巴答:“我是人,因为吃荨麻吃久了,才变成这个样子。”

“你修行的粮食在哪里呢?把你的粮食借给我们吃,我们以后还你钱。你要是不拿出来,我们就把你杀掉!”猎人在洞里到处看了一遍,狠狠地威胁着说。

“我除了荨麻以外,什么都没有。如果有,也用不着隐藏,因为我相信对于修行的人,只有供养粮食的,而决没有抢修行人的粮食的!”密勒日巴说。

其中有一个猎人说:“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啊?”“供养修行人会有福气来的。”密勒日巴道。

猎人就笑着说:“好!好!我就来供养你一次吧!”说完,就把密勒日巴从座上抱起来向地上一掼,又提起来向上一抛,跌下来,又一掼。这样的抛和掼,使密勒日巴瘦弱的身体不能禁受,痛苦万分。他们虽然这样侮辱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心中却对于他们生起出了慈悲,十分可怜他们,不住地流下泪来。

另外一个坐在一旁没有折辱他的猎人就说:“喂!你不要这样做。他倒真是一位修苦行的行者啊!就算他不是一个修行的人,把这样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拿来欺侮,也不算是英雄好汉哪!何况我们的肚子也不是因为他而饿的。这种不讲道理的事,快不要做了!”又对密勒日巴说:“瑜珈行者啊!我实在佩服你。我没有扰乱你,请你回向保护我。”那个欺侮密勒日巴的猎人说:“我已经好好献上献下的供养过你了。你也应该回向保护我呀!”说着哈哈大笑地走了。

整件事情中,密勒日巴并没有施咒法让那三人受处罚,反而在别人讥讽羞辱之时生起了慈悲,这是何等的大度之风啊。不过那三人终得恶果,为了一件事,法官将那猎人判了死刑,除了说不要欺侮密勒日巴的那个猎人没有受罚之外,其余的人都受到了很重的处罚。

可见,欺辱修行者的人,最终的恶报却是害了自己,唯有把持善念,从善去恶、持善弃恶,不要意气用事,要真正为自己、为别人用善方得善终。慈悲不是别人对自己好才表现出来的善,慈悲是一种大爱,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当然,慈悲的深奥并非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探测,但好想问句:亲爱的朋友,你对慈悲了解多少?做到多少呢?

来源:明慧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莫道“借箭”是虚传 诸葛一语道天机

文:回归
来源: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脍炙人口的情节故事,很多人都津津乐道,而真正从内心相信的却寥寥无几。或许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从起风到箭的数量,再到不用火箭都是谜中之谜。太多的巧合,使得人们对此产生了怀疑,也不足为奇。其实一句话就道破这这个。“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词句就道破了真相——一切都是天意。

一:诸葛造箭 只要三日

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其实周瑜找借口要杀诸葛亮,使用寻常之法只能死路一条。而诸葛亮的方法是周瑜连想都不敢想的借箭之法。已经技高一筹了。

二:宛如后来的《》 诸葛亮鬼斧神工之法

诸葛亮在后来曾使用《空城计》,而这次与空城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一语道破天机

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诸葛亮点明一切都是天意,自己也是顺天意而行。这样看来,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就明了了。天意如此,巧合再多,也是符合逻辑的。

多说一句,诸葛亮曾多次使用火攻(最著名的就是这次“火烧赤壁”),也是无奈,以少胜多只能如此。诸葛亮也知道这样做会减寿命,也要做。其实这体现的是诸葛亮的“义”,要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而曹操在此时,没有使用火箭,也足以说明他在大事上的仁慈。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历史故事:康熙帝大兴普陀山

来源:
众所周知,普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多位帝王恩宠,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告知世人的存在。本文叙述的是清圣祖在普陀山大兴佛法的故事。与普陀山的关系非常特殊而深厚,是历朝帝王中对普陀山佛教兴盛贡献最多最大者。

据《浙江通志》记载,眀末清初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战争频繁,普陀山也未能幸免。顺治八年,普济寺前身“宝陀禅寺”被烧毁,只剩下大殿。康熙初年,荷兰人洗劫了普陀山,全山除普济寺大殿外,其余寺院均被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寺庙人员的安全,康熙下旨将普陀山剩余僧众迁徙到内地。

战争结束后,海疆彻底宁静,重振普陀山的机缘已到。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便给普陀山带来福音。这年十月二十五日,众僧归山。二十六年康熙准臣之请,敕建定海县,普陀山也因“僧复故业”。

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一日康熙大帝从会稽山祭祀大禹后返还,御舟经过一桥时,只见一老妇人,头插一朵红花,独驾小舟来到御舟前,神态自若,毫无避让之意。见此奇事,康熙便令定海总兵黄大来上龙舟询问舟山情况。黄大来向皇上汇报了海防情况,同时详细讲述了普陀山百废待兴等事项。晚上,康熙细想白天所遇的老妇人和黄大来所奏普陀山废状,感到好生奇怪,省悟这奇异的老妇人定是观音化身显现。于是决定重建大圆通殿,并拨帑金。重建佛殿圣令一传出,八方信众纷纷解囊,共襄胜举。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到杭州,又赐给帑金五百两修饰普陀山佛寺。同时,康熙还御赐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像一尊,银制吉庆阿哥一尊,宝印一颗,渗金佛像三尊,《金刚经》一部,《佛塔心经》、《金字心经》各一部,临米芾书单条一幅,御书“普济群灵”、“潮音洞”、“皓月禅心”匾额;至今“普济群灵”一匾还悬挂在普济寺主殿的正中梁上。同年,又御书“天花法雨”、“修持净业”诸匾额,康熙还下诏拆了南京明故宫一座九龙宫殿,搬迁到法雨寺重建为佛殿,同时在法雨寺刻石立碑。

康熙四十二年又御书“大圆通殿”、“狮子窟”二额;四十三年御制南海普陀山普济禅寺碑文,勒石寺中,并御书“宣布声闻”四字;御制南海普陀法雨寺碑文,勒石寺中。四十四年三月,康熙第五次南巡,驻苏州,四月,命织造府将御书两寺碑文送至普陀,又赐普济寺住持绎堂心明御书《心经》一函和《心经塔》一轴,定海总兵施世骠亦得御书。

康熙帝最后一次南巡,驻苏州。又赐两寺住持人参瓜果,并赐心明和尚“栴檀林”,定海知县繆燧,亦蒙赐御书黄庭坚诗一首。次年,内造自在观音和绿度母一尊,诏令内务府曹宜和杭州织造孙文成分送两寺供奉,舟抵扬州,苏州江宁两织造府亲迎相送。而后,两寺住持热河召对赐紫,副都御史劳之辨渡海祝禧,朝廷下旨全山免征粮赋,普陀一时风起云涌。康熙五十九年,还御书“海月常辉”等赐普陀山。

另外,康熙六十大寿时,被重新起用任工部尚书的王鸿绪以“特绣万寿龙帐”作为寿礼。看了,表示:太漂亮了,如此巨幅龙帐,即使我的太和殿也容不下,我看还是悬挂在普陀山吧!当这顶特绣万寿龙帐被送到普陀山息耒院,“由是梵宫即为帝宇。其制益恢,其名益大,其徒益众”,万寿殿就此产生,日渐兴盛。

由上述康熙大帝种种敬佛善举,可见清代及近代普陀山繁荣兴旺的景象,是康熙大帝亲自一手促成的。康熙对普陀山的关注,几乎可以与他所关心的重大国务相提并论,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对普陀山之佛教可谓再造再生之无量恩德。其实康熙大帝一生不仅对普陀山佛教热心,对当时中国各地佛教兴盛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可谓帝王中敬佛兴佛的代表人物。清朝也正是因为有了康熙大帝所积下的巨大功德,才可能出现康乾盛世的繁华。由康熙的敬佛兴佛,由历朝历代帝王对普陀山的重视,也可见历代中华王朝、中华帝王都是以崇拜神佛,敬天爱民为绝对之主流、正统,中华正统文化是一个敬仰佛道神的文化。反观当今的中共以无神论起家,执政以来对民众强制无神论洗脑,和中华彻底的背道而驰,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的是完全的破环作用,必将把中国民众导向灾难的深渊。未来将会证明:没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中共被历史淘汰后,中国民众必将恢复敬佛兴佛的传统。那时的人民也必将更深刻的认识到康熙大帝的伟大。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