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日星期六

神奇喜事:茅君孝亲,造福乡里,神迹多多,众皆钦赞!(三文)

文:齐整升 来源:正见网

一、阳翁伯孝亲、种石、长玉、成神

阳翁伯是庐龙人,奉养双亲,极其孝顺。死后,就把他们葬在了无终山上。无终山高八十里,山上没有水,阳翁伯于是就在父母的墓边搭起草棚,昼夜哭号,后来神灵为之感动,让泉水从墓边流了出来。阳翁伯把泉水引到官道边,让行人都能喝上泉水。曾经有个过路人,用桶取来这泉水,饮自己的马,走时,给了阳翁伯一升小白石头,让他种下,说:“这些石头能长出美玉。”阳翁伯很老实、诚信,种下了小白石头,后来果然长出了白璧,其中有几个白璧,有二尺长。

有一天,忽然有个青衣小童,从天而降,领着阳翁伯,来到了海上的仙山,去拜见群仙。小童说:“这就是种玉的阳翁伯。”一位仙人对阳翁伯说:“你因为孝顺双亲,所以感动了神人,以前给你玉种,你果然诚信,种下了它们。将来,你夫妻二人都将成仙,现在这座宫殿就是以后你住的地方。天帝将要到这里巡视,需要陈设礼玉十对,你可以献上这些。”说完,就让仙童和阳翁伯,一同回去了。阳翁伯选择好十对白玉当礼玉,交给了仙童。

北平地方有个姓徐的人,有一个女儿,阳翁伯想向她求婚。姓徐的对媒人说:“我只要一对白璧,就可以了。”阳翁伯用五对白璧作彩礼,于是成了徐家的女婿。几年以后,云龙下来迎接,夫妻二人都上天去了。现在,人们把他们住过的地方,叫做玉田坊。阳翁伯夫妇,成仙离去后,后人们在田地边,立起了大石柱,刻上文字,用来记载这件事情。    (出自《仙传拾遗》)

二、茅君孝亲,造福乡里,神迹多多,众皆钦赞! 

茅君,幽州人。他到齐地学道,二十年后,学道成功归家,见到他,大怒说:“你大逆不孝,不亲自供,却到外面寻求妖妄,流浪四方!”想要鞭笞他。

茅君长跪谢罪说:“我受命上天,应当得道。养亲与学道,当时,不能两全。我要是不到远方学道,留在家中供养父母,即使在家的日子很多,也没有太大的好处。我现在学成而归,能使家中平安,父母高寿。我的道术已成,不可受鞭笞之辱。你们要打我,恐怕不是小事情。”

他父亲还是愤怒不已,操起竹杖,正要举起,竹杖立即断成几十段,都飞向空中,如弓射出的利箭一样,中壁壁穿,中柱柱陷。他父亲这才停下来,不再打他。

茅君说:“刚才我所说的话,正是顾虑像这样,怕竹杖断了飞起来稍不注意,会伤着人。”他父亲说:“你说你已得道,能使人起死回生吗?”

茅君说:“死去的人,往往罪孽深重,恶贯满盈,不可叫他们活过来;如果是遭受横祸而死或短命天折的,就可以叫他们活过来。”

父亲叫他作一作、验证一下。茅君的弟弟官至太守,他的弟弟上任时,乡里数百人相送,茅君也在座,他就说:“我虽不做太守,也当有神灵之职,某月某日,我应当走马上任。”宾客都说:“届时愿为你送行。”茅君说:“只要你们肯来送行,就证明你们果真对我有深厚的情谊。只是你们到时候,一定要空手前来,不要破费钱财,我届时一定会有招待你们的东西。”

到了说好的那一天,宾客们都来了,茅君大设宴席,都是青缣的帷帐,下铺双层白毯,奇馔异果,芬芳罗列,歌妓音乐,金石俱奏。声震天地,声音传到数里以外。随从一千余人,莫不醉饱。等到迎接茅君的官吏来到,那文官都是朱衣素带,有数百人,武官都是甲兵旌旗,接连有数里长。茅君与父母亲族辞别,就登上羽盖车离去。麾幡如林,猛虎驾辕,虬龙拉车,飞禽翔兽,在车周围飞舞跳跃;流云彩霞,在车两边回旋盘绕。距家十多里时,忽然就看不见了。

远近百姓都为他立庙朝拜。茅君在帐中,与人说话。他出入时,或调发人马,或自己化做白鹤。有人病了,到茅君那里求福时,先煮好十枚鸡蛋.把它缴到帐中,顷刻之间,茅君又一个个地掷出来,还给患者,患者回去把鸡蛋打破,如果其中有蛋黄,病人的病就会痊愈,如果鸡蛋里有土,病人的病就不会好转。人们常用此法,来预测病情的轻重。

茅君孝顺双亲,造福乡里,神迹多多,众皆钦赞!   (出自《传》)

三、裴氏子忠厚遇仙记

唐玄宗开元年间,城中一家姓裴的子弟,在延平门外的庄园中居住。兄弟三人,全都没有入仕,以孝义闻名,虽然家中贫穷,但。曾经有一位过路的老者,乞求浆水,他的衣服、面色稍与常人不同,且甚破旧。裴氏兄弟,对待他还是很恭谨,问他做什么事?老者说:“以卖药为生。”问他的族氏,老者说:“这就不必说了。”从此他往来经过,就在裴家歇息,过了几年,裴家兄弟也毫无厌倦之色。

有一天,老者对裴家兄弟说:“看你们兄弟家中,很是贫困,却常能使自己恭谨而不怠慢客人。你们真是厚道人,如此积德,必然要有大福气的。我也很感激你们的恩惠,现在让你们稍微得到些财物,以做数年的储备。”

裴家兄弟恭敬地表示感谢。老者就让他们准备几斤木炭,在地上挖个坑,当作炉子,烧着火。少顷,又让他们取来几块像手指头那么大的碎砖瓦,放进去来烧。过了一会儿,都烧得通红,然后他从怀里取出少许药粉投进,便冒出一股紫烟。又过了一顿饭的功夫,那些碎砖瓦就变成黄金了,大约有几百两,老者就都交给了裴家兄弟,对他们说:“这些黄金的价格比平常的要超过一倍,估计可以作为你们家三年开销的储备了。等到你们用尽,我会再来的。”裴家兄弟更加敬重老者,就下拜问他的居处。老者说:“以后我会告诉你们的。”便诀别离去。

裴家便卖掉黄金而食,第二年遇上水旱灾,只有他家安然度过了灾年。他家还救活了很多人。

过了三年,老者又来了,再次烧炼黄金送给他们。裴氏兄弟中,有一人希望跟随老者学习,老者就带着他向西而去。走了几里,来到大白山的西岩之下,有一块巨大的盘石,右边有石壁,老者用手杖扣敲,须臾间,石壁打开,里面却是又一洞天,有黄冠道士和小童,前来迎接。裴生随老者入洞,开始觉得很黑暗,渐渐地就明亮起来,便看见城郭人物,里面还有宫阙堂殿,如同人世中的寺观。有无数个道士、玉童、仙女,把他们迎进观中,盛陈歌舞。诸位道士或弹琴,或下棋,或谈论吟诵,老者引着裴生,一一见礼,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在城中的主人公。”便留他住宿一夜,给他胡麻饭、麟脯和仙酒食用。

裴生要回去,与大家诀别。老者又把他送出洞,赠给他金器宝物,对他说:“你现在还不该在此久住,暂且回去。二十年后,天下将要大乱。这是太白左掩洞,到了那时,你可以再来此地,我当相迎。”裴生拜别。及至,裴氏全家离去,在洞中隐居数年,居住在仙境之中,都学会了道术。叛乱平定之后,他们又出来,兄弟几个都当了大官,一家主仆,也都享有长寿。    (出自《原化记》)

(笔者均取自宋代《太平广记》)


from 气功

2019年2月1日星期五

京都风致 寻唐风古韵

文/任采真


——净与敬的风华。

说起文化的风采,聚睛的焦点非莫属了。京都是日本平安朝时代(公元794年~1192年)的古都,也是个观光之都。每年超过二千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来到这里,大多是风靡京都的风致,为了一亲这个千年古都的文化味儿。

京都风致寻唐风

四季中无论春、夏、秋、冬,京都的山与水、京都的传统建筑与庆典人文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非其莫属的古韵味儿。追根溯源,你可知这些吸引世人的“京都风致”揉入了多少华夏神州唐风的丰韵?

时代过客摩肩擦踵,大唐京都风华土下埋!在神州大陆上曾经绽放过辉煌异彩的大唐神韵何处寻?在文化中,依稀还可以寻到那么一点高格调的风致,让人想起盛唐文化在域外绽放过的丰采与风韵。

日本京都代表着日本平安时代的京韵风华,上溯大和奈良时代、飞鸟时代,展现的是仰慕、模仿、复制盛唐中土文化的风致与成就,在日本称为“唐风”、“唐样”。踏访京都的山与水,回忆的光与影,从大和京都风物的历史中,揭露唐风古卷的一角,娓娓道遗华……

京都风致 寺庙心香溯唐风

今天你到京都旅游,走出车站或是下了大巴、小汽车,放眼看京都几乎都是现代建筑风格了,让人艳羡的京都古传统遗华几乎都要往寺庙里寻。京都的寺庙建筑代表着平安时代鼎盛的精神信仰文化。换句话说,如果失去了传统的神传文化的信仰,那么,京都也不存在了!

京都留下的寺庙非常多,这些富有古风和历史的建筑物,典藏在京都市中心区域、也点缀在郊野间,或是散落在山林中。而且不管是市中心或是郊野山林,京都的古寺庙建筑成串聚集在一起并不少见。

京都北郊外的大原山区,有著名的“三千院”等等寺院;平安时代的揽胜风致区岚山、山城高雄一带的名寺呈现带状分布;离京都车站很近的东福寺一带,更是大小寺院紧密地结集。这些古名寺的建筑物与信仰文物就是今天在京都散发优雅的文化古味的主要来源。

散步在京都寺院间,谁能无感于京都的信仰氛围?接触了京都文化的内涵,京都风华来自于敬天信神的古文化也就赫然明现了。今天看京都遥想盛唐时的精神信仰,想必更是心香瓣瓣处处绽吧!

来源:新生网  


from 气功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二十)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唐太宗时期,中国被公认为之邦,受到全世界的敬仰,日本因极度仰慕,通过十多次的遣唐使,源源不断地将长安的建筑,唐朝的文化和礼仪制度搬入日本,结合日本民族自身的风俗民情,这才演变成今天为世人所称道的日本礼仪文化。可见当时唐朝人人尊礼有道,个个重德和善,举止大度,才会拥有这份令世界仰慕效仿的荣耀和尊贵。大唐的荣耀,其实源自太宗在德政的宗旨下,对全国百姓,进行了最完美的“”。

礼教,实质是古代帝王,对百姓进行道德修养的具体行为的教化。太宗颁布的礼仪制度方面的诏令,移风易俗,去除不合理的恶习,归正人道,善化人心,一切都是依据上古圣王传下的经典,合情合理,并能以身作则,从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开始,给天下人作为表率。跟中共党文化恶意歪曲礼教的迂腐、压迫毫不相干。相反,礼教,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因此,我们今天进入《》的第七卷,学习《论礼乐》这一章,看看太宗君臣,是如何认识礼,如何制定具体的礼仪制度和规范的。

透过《论礼乐》 明礼教的美好

我们今天提起礼教,真的是谈虎色变,几十年的批判歪曲,我们已经不知道何为真正的礼教了,仿佛印象中,从古到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个个都是权谋家,阴险家,宫斗宅斗,一个模式,演员披上了古人的服饰,住进古代的屋宅,演出来的剧情,误以为就是古人的真实样貌,实际就是把中共??搞阴谋的那一套人际关系,整人的手段,极端自私的做派,转嫁到了古人身上。

这样教导的结果,就是人人不可相信,个个争名夺利,虚伪迂腐,蛮横霸道,自古没有一个好东西。想想看,如果自古真是这样的民族,谁会敬仰?不要说其他国家和民族会看不起,唯恐避之不及,就连我们自己,都不会以此为荣,内心绝对是厌恶的,否则就不会争着出国,甚至留下不愿意回国了。今天我们来到海外的感受,仰慕别人的文化修养,不就是个最好的证明吗?礼教,如果是不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怎能受到世界的敬仰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王朝时代最完美合理的唐朝礼教,呈现出来。成为我们民族的自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古代的“礼教”,维护的是做人的正理,遵循的是良心道义。目的是归正人道,教化百姓,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风尚。这是古代帝王为政治国的要务。也就是说,帝王除了给予百姓物质生活的保障,还要以正理教化百姓。因此太宗以身作则,担负起归正人的道德修养的义务。这才是礼教出现于古代的真正用意和来由。

在《贞观》的《论礼乐》这一章中,我们会详尽地看到,太宗君臣对礼反复讨论,认识的非常理性,下达的诏令,制定的婚丧制度,爵位规定,家庭礼节,都依据古老的经典。这对我们认清礼教的真相,纠正因长期被党文化洗脑而敌视礼教,认清传统文化的实质,还原祖先的名誉,还原我们中国人的尊贵,有很大的帮助。

大唐公主下嫁 照样侍奉公婆

我们先看太宗是如何以身作则,从自家做起的。在《论礼乐》的第六段,有这样一段话,论及公主下嫁臣子,就要遵从夫家,如同普通百姓一样,在家要侍奉夫家的父母。礼遇公婆。并成为唐朝公主下嫁后,待公婆的礼节规定。

(原文)礼部尚书王珪子敬直,尚太宗女南平公主。珪曰:“《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自近代风俗弊薄,公主出降,此礼皆废。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遂与其妻就位而坐,令公主亲执巾,行盥馈之道,礼成而退。太宗闻而称善。是后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遣备行此礼。

这段话是说:礼部尚书王珪之子王敬直,娶唐太宗的南平公主。王珪说:“《礼记》这部经典上定有妇人拜见舅姑(古代妻子对丈夫父母的称呼,就是公婆之意)的礼仪。可近世以来,这种伦理风俗薄弱了,被逐渐改变了,公主下嫁,这些礼节都被废弃了。陛下圣明,处处都遵循法令制度。因此我接受公主的拜见之礼,哪里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荣耀,这样做,其实是在成全大唐礼仪之邦的美名啊。”于是和妻子在公婆的座位上就坐,让公主亲自拿着帕子,行侍奉父母洗手进食之礼,礼毕,公主退下。唐太宗听说此事后非常赞成。此后,凡是有公主下嫁,都要遵照这条礼仪规定来侍奉公婆。

让公主以身作则 教化百姓

这段话,很明显,是王珪儿子娶公主时,在家中当着公主和众人的面,公开说的话,让公主和所有人,明白他这样做的用意:并非不守君臣之礼节,要故意怠慢公主,而是嫁入百姓家庭,就是一般家庭的成员,在家中,就不能以国家的礼仪对待公主,而是以家人的身份对待公主,所以,在家中,公主就是儿媳,就应该奉行普通家庭的人伦道德,尊重长辈,奉行儿媳的孝道,敬公婆以该有的礼数。这才是晚辈做人的道理。

每个朝代,具体规定的礼的行为,仪式,会有不同,但其目的和根据,都是守护人伦道德,晚辈的儿媳,就应该尊敬家中的长辈老人,体现的,维护的,是敬老爱幼的传统。

臣子敢于这样做,说明深知太宗是个明理的仁德君主。也知道大唐的礼制,完全遵循古代经典的道理制定的,所以,礼部尚书,首先进行实践,告诉太宗,我这是遵从经典的正理在做事,是在替君主奉行真正的礼仪。公主自己做好了,整个国家就会上行下效,大唐公主的典范作用,就能教化百姓,这个美名,必然远播四方海外,受到世人的称道,被后人敬仰。所以说,大唐荣耀,在于皇家和朝廷,都能以身作则,遵从古礼,守住人伦道德。这才得到了繁荣。

而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不仅不会认为是臣子怠慢公主,反而非常高兴,大为赞同,从此,太宗把这个做法变成了统一的国家规定,每个公主下嫁,都要行此礼节,行儿媳之道,善待夫家父母。目的是成为天下妇女的表率。起到教化百姓懂得尊老的作用。所以说,这条公主下嫁对待公婆的礼制,就是通过这件事,以理服人,从而被太宗接受,进而制定出来的。

该书可贵的地方,就是告诉大家,每一条政令的颁布制定,都交代了原委,都是以理服人,都是为了让百姓得到,让人心向善。古代的公主,大都识大体,懂得自己的言行关系到国家的名誉,关系到百姓的,是受到过严格教养的。懂得自己的责任的。

古代知书达理的人家,身为公婆接受儿媳的礼遇,并非要欺压儿媳,其心态,跟礼部尚书一样,是身为父母长辈,在家要守住古训,有责任教导孩子,让子孙明白敬老的重要,代代效仿。忠孝治家。都是非常理性的。

这里是通过臣子的论述,间接认识到太宗遵循古代经典,让自己的公主守礼,成为天下表率的。那么太宗自己对礼的直接认识,究竟是怎样的呢?下一期,我们接着再谈。


from 气功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二十一)

文:刘如
来源:

古代帝王制定和遵守礼仪,定下规制,目的是人伦,善化民风,这是帝王重大的政务之一,也就是说,他们身为君父,有责任以身作则,维护做人的正道,定下礼制,教化百姓。因此我们看到,《论礼乐》这一章,重点不在记录礼仪制度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在详尽地记录唐太宗君臣为何要这样规定礼仪的整个论述过程,把对礼的认识,辨析的十分透彻。我们先看一国之父的唐太宗对礼是如何认识,如何归正的。

据经典 通情理 杜绝极端

《论礼乐》是从唐太宗论避帝王名讳之礼开始的,这段话,不仅表明太宗明白自己有归正礼仪的责任,还要以身作则,遵循宗旨,依据圣贤经典,不可因自己是帝王,就可以肆意妄为,妄自尊大,随意定礼,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太宗事据情理,绝不流于迂腐教条的英明见识。让人心服。

原文: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避。”

该段大意:唐太宗即位之初,曾对侍臣说:“根据《周礼》,帝王的名字,终究须要避讳,以表尊敬。可即使是那时候的先古帝王,生前并不避讳这些,因此虽然周文王名叫昌,周朝的《周诗》中并未避讳昌这个字,写了’攻克姬昌之后’这样的诗句。春秋时,鲁庄公名叫同,庄公十六年《春秋经》上有这样的字句:’齐侯、宋公在幽地结为同盟。’(意思是这句话的同盟二字,就有同这个字。也没有因鲁庄公叫同,就避讳同,进行迂腐的更换。)只是到了后来,近代的帝王们曲解经典,妄自尊大而为,这才制造出许多有违情理、非常极端的诸多禁忌制度,他们特令,生前就要对帝王的名字进行避讳。我认为这样做道理不通,是不应该被允许的,理应进行改变。”于是下诏说:“按照《礼》经,人名是两个字的,只要不是两个字连着出现,就不要讳。孔子是通达事理的圣人,以前不是没有指出过这种事。近世以来,世人曲解孔子的教导,变得教条极端,妄加禁忌,两个字都要避开,生出很多的避讳,肆意而为,全然违背了《礼》经的教导。现在应该遵循经典,务必简约,效仿先哲,还原和归正礼的本义,以之规范后世。往后官员的称谓、姓名,公私的文章书籍,只要我的名字’世’和’民’两个字不连用在一起,就没有必要避讳。”

太宗正礼 还原本质

从这段话,我们清楚地看到,太宗论礼,定礼,首先从自己做起,绝不会因身为帝王一味地肆意妄为,妄自尊大。他要归正礼的原本意义,还原经书和孔子教导的真实含义。以此为天下做出表率,教导百姓,并流传给后世,成为后人明礼的正确依据。

也就是说,他身为帝王,完全懂得尊礼,定礼,先正自己,是帝王的义务和责任,礼是否明晰,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本朝的风气,还关系到后世的民风,他如果理解不对,那么制定的礼仪制度,必然有害于整个社会,还影响到后人,造成后世的迂腐教条,甚至违背经书,不合道义,这样一来,礼就会失去原本的作用,变成不通情理的维护帝王个人地位和脸面的虚礼了。如此一来,上行下效,就会丢失礼原本维护人伦的本义。

因此,他登位不久,就开始归正尊卑礼数上的曲解带来的问题,发现了近代帝王曲解经书、曲解孔子教导的错误做法。在太宗看来,帝王固然尊贵,百姓大臣理应符合上下各自的名分,给以上位者应有的尊敬,因此,根据仁义之道的人伦道德,对尊长是要有礼的,那么对帝王就更是如此,但不可因此私心作怪,不合理地一味维护帝王情面,妄自尊大,曲解了礼经原意,避名讳到了极端的地步,以至于生活工作,写文章都会变得极不方便。太宗看到了这个认识上的错误带来的危害。

其实任何时代,都会有部分人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也会出现读死书的人,教条迂腐。 (这部分不良现象,被中共阴险地夸大,利用来歪曲古代的)但也始终会有人注意到,进行不断归正。一些少数迂腐文人的认识不能代表整体主流,不能因此宣扬这些短暂的现象,看不到整个文化的伟大之处,找不到自己民族的自尊。礼,其实维护的就是仁义本身,不是个人私情。

慎终追远 归正有道 何其英明

我们还从这段话,看到一点,只要有先祖的经典在,不管后世文人,帝王,出现过多少次偏离和错误,都能再次被人察觉,就象太宗一样,读经典,找依据,就能有独立的思考,从原典出发,从圣人孔子的教导出发,按照上古三代先祖的教导和做法,发现当世近代不对的地方,进行归正,可以从漫长历史浩大的书海中,各家各派的言论中理出头绪,形成正确的依据和见识,得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的日本之所以从新兴起帝王学,研读《贞观》,研读孔子的经典,研读中国的历史,就是因为,他们从未诋毁和批判过古代的正统文化,对传统做人的道理,是尊敬的,只是在经济大潮中,年轻一代开始遗忘了,一部分人变的急功近利了,政治经济和教育都出现了不德现象,人们感到危险和惊惧,急切呼吁回归传统道德,学习先祖圣人的教诲。也就是说,只要对古圣贤以及经典怀有敬意,有经典和先祖的实践作为参照和依据,即使一时迷惘走偏,也能重新归正。

可怕的是,我们今天的,经过文革,儒家经典被批判和嘲笑,先祖的价值观,历史观已经被抛弃,没有了经书的指导,不仅遇到事情无法得出正确的决断,还可以让小人阴险的做派横行于世,让文人的小说,戏剧,各种影视作品肆意曲解中国的文化,忠义思想,把中国人,曲解成不分是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将无耻流氓的做派安到了古人身上。使我们嘲笑??先祖,道德败坏,失去归正的智慧和依据。

孔子那部《论语》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说的就是要追随先祖久远的教诲,自始自终莫忘经书的本义,以此做人,教导百姓,就会归正百姓的道德风气了。太宗深明孔子的教导,依据经书,归正礼制,见识得以英明果断。这才成为礼仪之邦,光耀千古,获得世界的敬仰。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八):佛祖与老子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如来、,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

【字词义解释】

(1)如来:如,如实,即真如,指绝对的真理。如来,是说循着绝对真理而达到觉悟的圣者。此指释迦牟尼佛

(2)释迦:即释迦牟尼的简称,本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因了悟人生无常,舍弃王族生活,入山修行,为佛教的始祖。

(3)系:是。

(4)祖:创始人。

(5)老聃、李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为的始祖,着有《道德经》。

(6)道君:本是道教称地位最崇高的修道者。此指老子。

(7)为:是。

(8)宗:始祖。

【译文参考】

如来、释迦,都是指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始祖;老聃、李耳,就是老子,他被道教尊为创始人。

这是该教材节选的最后一课,回顾整部教材内容,从混沌初开,女娲造人,讲到三皇五帝留下的文化,各代的医药、技术,莫不体现神传的特点,到了这最后一课,就只有讲到佛道两大修行文化的始祖。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告诉孩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本来自天上,我们最后的归宿,就是参照祖先的点悟,明白人最后要通过修炼回归天上。

我们本是炎黄子孙,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不仅中医医药知识与技术之祖《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来自炎帝和黄帝,黄帝自己就亲自通过治国,完成自己的修行,将国家治理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就是留下为君者治国本身就是修道、可以登天成神的路,这个修道回归天上的文化,本就是我们这一期文明最开始的帝王——炎黄二帝留下的,已经在实践中早就给出了参照和表率。只不过几千年后,历史经过夏商周三代,来到周朝后半段的春秋战国时,道德已经严重下滑,于是历史安排孔子与老子一并出现在春秋时期,负责将先祖帝王留下的做人和修道的文化进行保存和继承。

我们发现儒家历代负责辅助帝王整理历史,教化百姓,负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的工作,是历代文化的继承者和保存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负责教育工作的文化人。所以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特点,儒家经典中很多就是祖先留下的典籍,比如《易经》《诗经》《尚书》等等,都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孔子负责将帝王教化中人伦道德的部分,仁义做人的部分,日常生活如何待人处事的部分,以及相关的礼仪制度等部分,给保存和继承下来,传给后世。

而老子与孔子出现在同一时代,这就意味着,光懂得做人这一层还不够,必须提醒人,与人相处,正常生活,你可以遵从人的理,但是做人的根本目的,是返本归真,返回天上。因此,不能忘记祖先留下的教导,做人最后的目的。于是,老子的出现,就是在人类道德败坏,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的时候,提醒人莫忘人生的无常,尽快找到修道回归的路。老子与孔子,分别承担先祖帝王的不同职责,或者严格地说,黄帝等帝王先祖的修道成神,就是在告诉人,帝王的背后,是神在主宰着历史的走向,老子就在春秋时被安排传下修道的文化经典《道德经》。也就是说,在先祖留下的做人和修道的文化即将走向崩坏的时候,孔子与老子及时将这些文化和各种典籍整理和流传了下来。

果然,春秋结束,战国年间,终于周朝走向末日,道德进一步崩坏,脱离道德来讲某方面的学说的各种思想就出现了,这就是除了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出现,严格说,这些诸子百家也是先王留下的文化,不管兵家,法家等等,都是先王治国曾经用过的,只不过帝王都具有大德,以德用法,以德用兵,但是战国时,有的就被恶用了,比如法家就脱离道德讲法制了,到了战国时代,各种学说被最低一层有资格受过教育的贵族“士”拿出来,纷纷出世,好坏混杂,极易扰乱正统道德教化,而这时,孔子与老子的两大层面的正统思想,为区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就独立成为儒家与道家。所以,不管如何,正统文化的根本被儒家继承,汉代独尊,继续成为人的教育正统,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到了汉朝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留下和引进佛家文化的时代。如果说汉末三国,是演绎和总结忠义的思想文化,《封神演义》也补上讲明商末到周朝那浓浓的道家修道与安排历史的真相,那么道家(包括儒家的)文化已经形象地教给了世人,于是佛家文化就要登场,为将来《西游记》传下修佛的文化打下基础。因此,释迦牟尼的佛家文化便在隋唐前汉末后的那段历史通过周边民族进入汉地,梁武帝就是南朝修佛的帝王,那个时代,修佛的文人墨客和帝王非常多,为的就是让他们这些精英留下修佛的文化。

唐朝三家文化达到顶峰,完成历史的安排,成就神州的儒释道文化特点。从做人走向修炼。

我们看到,这些教材读本必然来自负责教育的儒生的整理,不停地保存历史留下的文化,告诉人们最后莫忘先祖重德的教导和修道的归宿。那么历史走到今天,会是怎样的安排呢?大家可以参考历代留下的预言,比如唐朝的《推背图》、宋代的《梅花诗》,还有诸葛亮的《马前课》,都提前讲到了今天的安排。

【说故事时间】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因了悟人生无常,舍弃王族生活,入山修行,为佛教的始祖,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梵语的音译。释迦,种族名,意译为“能”;牟尼,意译为“仁”;释迦牟尼,乃“释迦族的圣人”之意。佛,梵语音译为佛陀耶,或作佛陀、浮图,简称为佛。

释迦牟尼二十九岁时,因为出游看到人世生、老、病、死所引生的各种痛苦,深悟世事无常,于是离开王宫,入山修行,经过六年苦修,于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周游四方,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寂。

老子的故事

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春秋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退隐,潜心修道。得道后,西行出关,关令尹喜善于观天象,知有经过,便日夜寻找神仙踪迹。果然遇到骑着青牛准备出关的老子,二人相谈甚欢,尹喜极力劝留,但老子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出关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有一天深夜,老子的母亲见流星划过夜空,便因此怀孕了。奇妙的是,这孕竟然怀了七十二年(一说八十一年),他才从母亲的左腋下诞生,一落地便满头白发,所以大家称他为老子。

老子的长相亦不同于一般人。据传他有黄白的肤色,开阔的额头,浓眉大眼,但眉毛是黄色的,方形嘴,厚厚的唇,稀疏的牙齿,双耳上各有三个小洞并且垂到肩上,鼻梁肥大,内有两支肉柱。老子不仅容貌奇特,更有着极高的智慧,他所留下的五千言巨著《道德经》,更是道家修炼的重要经典。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2019年1月31日星期四

《封神演义》有感:商容之死有前因 劝君莫作恶中人

文:路愿
来源:

封神演义》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话故事,即使如此里面也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虽然曾嘱咐“”(其实是千年狐狸)不要残害生灵,可是“妲己”还是做了。那么为什么众神都不管呢?大概还是有其他原因的。

一:破迷

云中子点首叹曰:“我只欲以此剑镇减妖氛,稍延成汤脉络,孰知大数已定,将我此剑焚毁。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室当兴,叁则遭逢大劫,四则合受人间富贵,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罢罢罢!也是贫道下山一场,留下二十四字,以验後人。”(出自《》第六回 无道造炮烙)

二:商容惨死

商容手指纣王大骂曰:“昏君!你心迷酒色,荒乱国政;独不思先王,克勤克俭,聿修厥德,乃受天明命。今昏君不敬上天,弃厥先王宗社,谓恶不足谓,为敬不足为,异日身丧国亡,有辱先王。且皇后乃元配,天下国母,未闻有失德;昵此妲己,惨刑毒死,夫纲已失。殿下无辜、信谗杀戮。今风刮无踪,阻忠杀谏,炮烙良臣,君道全亏。眼见祸乱将兴,灾异叠见,不久宗庙邱墟,社稷易主。可惜先王栉风沐雨,道为子孙万世之基,金汤锦绣之天下,被你这昏君断送了个乾乾净净;你死于九泉之下,将何颜见你之先王哉?”纣王拍案大骂:“快拿匹夫击顶!”商容大喝左石:“吾不怕死!帝乙先君老臣,今日有负社稷,不能匡救于君,实愧见先王耳!你这昏君!天下只在数年之间,一旦失与他人。”商容望后一闪,一头撞倒龙盘石柱上面;可怜七十五岁老臣,今日尽忠,脑浆流出,血染衣襟,一世忠臣,半生孝子,今日之死,乃前生造定的。(出自《封神演义》第九回 商容九间殿死节)

三:真相意外 皆有前因

在云中子的叙述中,连神仙都在大难中,又何况人呢?而作为人中的宰相商容,看似是被冤死,但真正的原因是的因果。“今日之死,乃前生造定的” (第九回 商容九间殿死节)是《封神演义》对商容的解谜。也就是说他对前世错事的承担和报应。神仙也是无奈的,任何人包括神做了错事,都要还。

今天的人之所以敢做坏事,是不信神灵,不信有报应,抱着一种侥幸心里。但是在一切走向最后的今天,也应该醒一醒了。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18):成功与失败道义一把尺

文:刘如
来源:

那么弓福是否晚到了,是否因此被薛大人追究责任,因此被赶出了商团了呢。观众急于知道结果的同时,在扬州等待结果的双方都纷纷议论,很多市集的店铺行首都打赌认为一定是弓福获得胜利。

半个月后弓福与阎长都各自回到了扬州,带着长安官吏交给的信函被一同召到了扬州官府,弓福与阎长将信函交给官府负责人,大家都紧张等待着结果。

负责的官员将两封信函读过之后,宣布夫人商团得到大运行权,弓福的船比阎长晚了一天到达长安,因此薛大人的运行权被取消,弓福遭到了众行首的严厉责问。

尽管弓福内心怀抱对夫人从对李大人的仇恨之心未能真正放下,恨不能痛快的在这次大运河运动权的竞争中给夫人一次重大的打击,但他终在关键的时刻将义理放在了首位。如果他把个人的仇恨、胜败的结果看得太重,那么他绝不会放弃这次难得的轻易挫败对方的机会,让自己不仅能渲泄多年的愤恨也不必承担任何失去大运河运行权的关系到商团重大危机的责任。弓福本性原本善良,他绝不肯为了自己个人的怨恨、安危与前途弃小姐性命不顾,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一个人承担所有后果,也要报答小姐与薛大人的知遇之恩。

因此面对众行首的严厉责问,弓福一言不辩,甘心自己受到任何的惩罚,也不肯将小姐暈船误事的缘故告之众人。虽然小姐内心十分着急,力诉自己的缘故,众行首还是要求薛大人严厉追究弓福的责任。

而阎长大获全胜,他的胜利由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走险峰过沙漠凭着大胆果断与过人的武艺拼出的成果,拿到了李大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大运河运行权,不仅将给他带来大大的不可想象的利润,也使他不得不委屈于夫人低声下气的心得到了舒展,他于是大大赞扬阎长,是阎长的能力获得的成功,尽管借用了夫人的力量,但实质的能力却完全靠阎长,因此这一次的成功才是真正属于他的成功,夫人从此也不敢再小视他的存在。

阎长从上次扬州的惨败被撤去大行首一职一跃再度成为大行首,并受到义父的大加赞扬。那么前段时间败给弓福并被弓福抛弃的凄凉境遇一下因巨大的成功完全改变,心情犹如从污泥之中一下升上五彩的云端,得意的神情明显的挂在了脸上。这就是阎长可悲的成长:失败被罚一无所有,而成功就能在商团有地位,得到肯定与赏识。这两次经历给阎长的教训就是不能失败只能成功,因此把结果看重对阎长来说无疑成了一种无言的必然的人生教训,从此以后,他为了获得成功,达到目的,更不会再去考虑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到底是否符合,利益与成败才是最重要的。既然失败让他尝到的是可怕的被人否定与抛弃,那么他只能选择成功,为了成功就必须不择手段,他渐渐的会完全忘却当时对婷花小姐的那份请求原谅的“仅存的良心”。

阎长兴奋时当然第一个想到的是婷花小姐,他最想得到的是婷花对他的肯定,更想在她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与成功。而婷花小姐虽然勉强收下他特意买给自己的礼物,内心却很不是滋味。她不得不强作欢颜祝贺他的成功,却也清楚的意识到了阎长对自己的心意,非常,因为她内心得知弓福失败,正万分担忧弓福会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担心弓福的好不容易平定下来的人生再度陷入困境,担心得坐立不安,哪里有心情面对阎长的喜悦与成功,她在夫人面前她在阎长面前,在哥哥面前都不得不强作欢颜,活得十分矛盾而压抑, 想打听弓福的消息却又不能跨出商团半步,不能让人看出她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种痛苦的煎熬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着她,也在剧中反复的传达给观众。让人看到屈身恶人所走的路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在辅助恶主的道路上所守的本分只能是助纣为虐,活生生的受罪。剧中尽管没有半句这样的台词,却通过婷花的内心受到的折磨与渐渐的醒悟传达出这个道理。剧中服侍婷花的顺镇父子一直跟着婷花的安排其實有着编导独特的用意,顺镇是弓福的好友,在情感上绝对忠实和维护弓福,他不顾自己是夫人商团的一分子,在婷花小姐面前直率表示自己顾不了什么本分不本分,反正他希望弓福能打败阎长把他的吓得直骂儿子不懂事,乱说话,必竟婷花是夫人在唐商团的大行首,生怕小姐生气,比较胆小怕事。婷花当时虽然教导顺镇既然身为夫人商团一分子就得做好自己的本分,但脸上并没有怒气反而在独处时处处流露内心的矛盾与担忧,她真不愿意面对这种矛盾的情形,希望夫人与阎长失败不是她的立场与身份该做的事,但弓福失败更让她心痛。结果她却最后听到了弓福的失败。

剧中再次让婷花在巡视商团店铺时听到了顺镇父子的对话,顺镇因为弓福惨败喝得大醉,胡言乱语又哭又叫,父亲怕被夫人得知让儿子住口,谁知顺镇扬言再也受不了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他要离开夫人商团跟弓福去。正好被婷花路过听见,正好说中了婷花的心态。因此婷花抢上去问他:真的想离开夫人商团吗?这一句问话使顺镇酒醒了大半,一下明白自己失言,父亲赶紧连连求饶。而婷花的表情却非常奇怪,一点也没有生气,甚至连上次让他们守好本分的话也没有,仿佛一点也没听见父子的求饶,若有所思的走了过去。父子俩本以为要被教训一顿,见婷花失态的神情,禁不住面面相觑。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都是为了暗示观众:婷花已经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矛盾的处境,她会渐渐明白她的为人不允许她跟随夫人再走下去,尽管这时她还没有机会也没有十分清楚的方向。但是已经被顺镇的话所提醒。这就是这些镜头出现的目的。虽然跟随恶主,婷花却一直不糊涂,努力地寻找摆脱夫人的机会,明白自己不能一直走在助纣为虐的路上,跟阎长的毫不知觉,没有罪恶感,心甘情愿完全不同。剧中为了证实衬托弓福所走的路是一条真正的光明大道,对正反两种人生的三个主要人物所走的路给予了十分深刻细腻的合理刻画。

那么接下来要交待弓福失败后的命运,他不但没被薛大人赶出商团,反而出现了谁也意想不到的结果,薛大人面对众行首的愤怒,竟然果断的宣布:任命弓福为商团最高护卫大官,同时掌握整个商贸市场的店铺。众人大惊失色,不理解大人为何不仅不惩罚他反倒给了他如此大的权力,这个权力跟阎长、婷花大行首的权力相当,是薛大人之下最高的职位。不仅众行首议论纷纷,就连弓福本人也被吓了一大跳,他正准备接受最严厉的处罚呢。赶紧让大人收回任命。但薛大人非常果断坚定,让众人服从他,相信他的眼光:这次弓福虽然因为意外输给了别人,但他选择走海路的想法是正确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从柳州到这次选择海路(敢于逆风而利用三角帆)中看到弓福的能力。

其实大人当着众人没有说他更看重弓福的为人品性,不会为了利益而放弃为人重道义的基本原则。

他当着众人并没有流露真实的心态,为平衡众人的怒气,他严肃的对弓福说这并非奖励,而是因为丧失运行权,商团的扬州商权受到极大威胁,弓福如果要承担责任,就要尽快找到能使商团重整旗鼓的方法来弥补这次损失。

但是当说服了众人单独找来弓福时,却说出了让弓福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的话:我任命你为大官,主要是觉得你不会因为利益而丧失道义。尽管弓福本性善良正直,但从没有十分清晰的做人的原则意识,也在之前的奴隶生活中从未有人肯定过他的为人,而且在当夫人护卫时为她的诱惑与威胁还一度挣扎过,一直在凄惨的奴隶生涯中不被人当人看,也从未得过人的尊重与爱护,为了生存挣扎甚至沦落为一个在角斗场上无论对手是谁,都要杀死的可悲的格斗士奴隶。同时积下了深深的仇恨。

这是他平生头一次被人肯定,肯定他的为人、肯定他的选择,肯定他的能力,弓福内心激动万分,大人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失败,他给商团带来的巨大危机与损失责骂他半句,反倒将他重道义的为人看得比金钱更有价值,弓福热泪盈眶,眼前的薛大人尤如尊父在上,爱己如子,每一个字都深深的打入了他的内心。

大人的教导与大人在危机当中的表现与处事作风让弓福的人生从此有了十分明确的方向:在任何危机当中都以道义为重。从薛大人让弓福成为大官开始,实际上已经把他当成了未来商团的负责人在培养了,看中了弓福的为人与的才能。在心里已经把弓福当成了义子。他明确教导弓福:想让处在危机的商团重新振作,会面临很多的困难,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讲原则,讲道理,一定要讲信誉原则,决不能为解决困难而急功近利走了邪道。

大人让弓福明确一点:解决困难不允许走歪道,不允许不择手段,越是危机越要守住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方法重振商团。

薛大人随即赐给弓福一个真正的名字,让身为奴隶没有姓氏的弓福跟自己姓张,取名保皋,即弓福从这一刻起才变成了张保皋——历史上他真正记载的正式名字。也就是说他从这一天起才开始有了姓氏,薛大人实际上变成了他的义父。

大人同时正式启悟他:我知道你对夫人有很深的怨恨,也知道你父亲让海盗害死,不过,把你作为奴隶的过去,对夫人的怨恨,想替你父亲报仇的想法现在开始都忘掉吧,只有这样才能对任何事做出正确的判断,听懂了吗?

大人最后:取名张保皋,意在要有高远的志向,一定要成大器造福民众。

从这里开始,弓福变成了张保皋,弓福这个名字到此结束,剧中他被称作了张大官,我们也从这里将主人公称为张大官或张保皋。


from 气功

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十九)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日本汉学者守屋洋在其《讲义》中,对《》的论述,总结了一句话:“修己治人”。他认为这是儒学的核心,也是日本先祖学到的要领:治国的关键在于修正自己。该思想出自孔子的??教导。

修己治人 切中要害

从前边几篇讲到的《论政体》来看,《贞观》即使是讲治国的政治体制,其要领也落在君臣如何重德,如何做人上。这是为了告诉后人,贞观之治的空前繁盛,来自其根本政要——君主仁爱兼听,臣子敢于直进忠言,君臣自始至终各尽其责,彼此达成了最为理想的德政。全书所有政要的论述都是紧扣首篇《论君道》的德政主旨。在的具体施政中,充分证实,他们君臣的的确确在每件事情的讨论中,都基于德政的宗旨在做事,处处都在注意修正各自的不足,以此为基点展开具体的国政。

也就是说,修正自己,提升品质,就是治国的要道。日本学者对于帝王学的领悟,的确切中要害。他所讲的治人,不是现代中国党文化扭曲的想办法让别人屈服,把别人踩在脚下的含义,是安天下,归正天下的意思。这正是《贞观政要》作者的思想,当时儒生对治国的根本认识。

来自孔子的“修己以安人”

日本从德川幕府开始,全国普及孔子的儒家教育,他们之所以有修己治人的说法,源自他们熟读孔子在《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师徒对话,也就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教导,原文如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正自己,以恭敬的态度待人。”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以此安抚身边的人们。”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得以安享太平。修正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得以安享太平,尧舜(上古圣王)还为此忧虑呢!(怕自己德行有亏不自知,时时忧心,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君子之道的具体运用

这段话讲的是如何做君子,但是其角度最后却落在如何治国上。原因在于孔子教育弟子,从来都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弟子的性情,不足和具体志向,来引导他们。这里是针对子路的志向来说话的。子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安定百姓为志向,因此孔子要导正他,就要针对他将来主要面对的治国的工作和他的不足来进行启发引导。因此,不同场合,不同弟子,对于君子的含义,孔子就会给出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日本教育,为何酷爱研读孔子学问的原因。不同阶层不同角度如何做人,这样做人能起到何种作用,都讲得很实际很具体。基本上,人在世上遇到的不同场合的具体难题,该如何具体应对,孔子都基本上论述到了。因此,无论是为君为臣,还是个人独处和持家交友,也无论是政治还是经商,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所以,我们申明一点,尽管孔子讲了治国要领,那是针对子路这样的从政的人物讲的,并不是说,孔子就喜欢讲治国,治国只是儒家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学问而已。对传统教育来说,君王和臣子的教育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命运,关系到人的道德教化和根本的太平,因此才摆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看到了,这里教给弟子的,就是治国的关键,并且是上古帝王尧舜的核心要领,每一句话,都以修正自己开始,强调的,就是修自己,最先学会的是敬他人,要拥有谦恭的态度,这里孔子不强调上下尊卑,讲的是对任何人都要谦恭对待,虽然君臣百姓之间子女之间在恭敬的对待方式上,具体礼敬的形式不同,须符合各自身份,但是道明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唐太宗身居上位,给臣子赐坐,也是君对臣的敬的一种表达。不管具体如何不同,敬待他人,就能感动人,是善行中最先需要做到的,人被看重,才会心服,自然化解,争斗从何而来呢?所以,孔子教果断有才,谨慎不足的子路以敬重他人为先。被人怠慢则心生怨恨,别说安天下治理国家,连家庭朋友这些身边的人,你都无法摆平。

所以,修正自己傲慢的态度,敬重他人,就可以安置好身边的家人,管理好亲族,也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与帮助。进而就能安定天下的百姓了。一个人懂得敬天下人,当然就会得到天下的人才,得到贤才的辅助,得到百姓的爱戴。一个敬字,最难做到,尤其是有才智的人,所以,孔子教的,就是有才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个不足,能够修正,就不愁治不好国家了。三句话,从自己立身讲到安置好身边的人,最后才到治国,可见后世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源头就是孔子的思想,是孔子对上古尧舜等圣王教导的传承。

孔子“古之学者为己”的真义

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很明显,三句不离修己,向自己的内心找出不足,修正后,起到的作用,一层比一层大,这就是君子修德后的作用,只要你不断修正自己,无论你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务农,都能应对自如,一个修己,胜过千条智谋。你可以是政治家,也可以是,做何种工作,何种职业,那不过是具体内容不同,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古人一般都是全才,什么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可以集合现代划分的多个学术头衔。原因就在于,古代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人生的教育,正确做人的教育,以此指导人生,运用于不同的职业,就是不同的具体领域的学问。

因此,孔子才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这句话可不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自己的仕途。而是说,古代的学者,也就是孔子时代的周朝以前的古代,那时候的学者学习为的是修正自己不断提高修养,而今天,也就是孔子的春秋时代,道德下滑了,诸侯国之间开始征伐不休,此时的学者,学习各种知识和本事,为的是与别人相争,得到高于别人的荣华富贵??。真的是一针见血,道明学问开始走偏。学习目的开始不纯。因此百家学说涌现,争鸣不休,鱼龙混杂,正邪同在。孔子在给人指出明路,守住本质。

从这句话,更加清楚,孔子的教导,核心是修正自己的品德。这是古代教育的本质,为政以德,只是针对从政者的教导,是做人为核心的教育中,其中一个角度的学问,也是比较关键的领域。仅此而已。

因此,《贞观政要》站在儒学的角度,是唐太宗带领下的君臣对孔子教导的完美实践。不断在国政的处理中,践行修己的要领,修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恭敬待人,以身作则,爱民如子,上行下效,天下大治,正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实证。


from 气功

2019年1月30日星期三

福祸由天不由人

文:张元之
来源:

很多人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幸福。其实人的福祸是天定的,是根据自己的所做的好事和坏事安排的。也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负责。也许我们会认为自己与有亲戚或关系,就会靠他们得到权势和利益,其实未必如此,一个人即使与有关系,没有前世的福分也什么都得不到的。

唐朝有位大臣叫王显,与文武皇帝()是童年的玩伴,交情匪浅。甚至扯裤子玩,抢帽子取乐。皇帝还没有显贵时,常常跟他说:“王显到老也不会作官。”等到皇帝登基后,王显前往拜见,趁机上奏皇帝:“我现在可以作官吗?皇笑着说:“不知道。” 但是皇帝召见了王显的三个儿子,都授予五品官职。唯独没有王显。于是王显请皇帝也授给他官职。皇帝说:“你没有贵相的命,我也没有办法。”王显说:“哪怕早晨当上官,晚上死了也满足了。”当时任职仆射的说:“陛下您既然同他有老交情,何不给他官试一试?”皇帝就授予王显三品的官职,又赐给他紫袍金带。当天夜里,王显就死了。(出《朝野佥载》)

房玄龄本想帮皇帝完成夙愿,也卖王显一个人情。却没有想到反而使得王显丢了性命。大概人们常说的“无福消受”就是这个道理吧。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就应该多,积。否则想幸福只能拿命来换了。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17):大运河上利与义的选择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弓福搬货上船,细心的弓福发现甲板渗漏告之船主,船要修检,否则容易触礁沉船。船主责骂他不过区区一名杂工多管闲事,一点点渗水不可能影响航行,弓福执意要求修检,薛大人因此问弓福因何事喧闹,弓福将船的整个结构及渗水根本原因告之大人,大人马上命人重检,发现弓福所言属实非常惊讶,他如何会对船如此清楚。弓福告诉大人自己从小在船舱长大修船就是他的工作。尽管剧中没有半句薛大人表扬弓福的话,观众却能猜测到,弓福立下大功仍身为杂工毫无怨言,还为商团尽责尽心的为人和拥有过人的船舱技术这两点绝不会逃过大人的,会被大人肯定和赏识。

果如弓福所料,薛平商团传来消息前些日子运送新米的船在大触礁,连船带米沉入河中,商团陷入一片人人未见过的惊慌与混乱当中,薛平大人被江苏省官府押走。采玲见被带走,非常害怕担心,弓福与郑年不知为何上下一片慌乱,运新米的船只沉了为何官府要将大人押走。原来江苏省新米运往长安的任务这几年全部交给了薛平商团,商团如果不能按时将上质的新米运往朝廷长安,就会被问重罪,同时没收大运河运行权。商团如果处理不好此事,就不仅仅是动摇根基,有可能让商团面临被毁掉的危险。

夫人听说了此事,十分好奇什么是大运河运行权,为何薛大人能拥有运行权,而李大人却不能。李大人告诉夫人大运河是连接长江与黄河的人工挖掘的运河,长期以来朝廷最头痛的事就是如何将南方的米运往长安,于是挖出这条大运河,从长江顺大运河通往黄河,再从黄河一直往西走就可以将米快捷的运往长安。夫人惊叹如此大的工程居然能人工完成的同时,马上明白这大运河运行权的价值有多大,当她得知仅在大运河上薛大人几年来赚得的银子超过了几万两,当下决定,要把这大运河运行权抢夺过来,让李大人把阎长借她一用。

于是她对阎长说,会给他一次报上次柳州之行惨败之仇的机会,问阎长是否愿意跟随她,夫人是个精通利用人的欲望达到目的的人,阎长不幸成为被她利用的工具,夫人根本不在乎阎长的人生会因为仇恨变成什么,她只关心她的利益,或者说她自己自身就是个有仇必报的女人,当然也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的。她刚刚支持帮助李大人登上大行都之位时,就在宴会上对身边的人明示,薛大人拒绝过她,轻视过她,她有一天会让薛大人后悔的。这次抓到了机会哪里会轻易放过。

就在阎长被夫人所利用时,薛大人被放回府中要解决新米事件带来的危机。大人突然当众宣布让弓福负责新米的运送。众行首们非常吃惊,大人如何让一个完全没有带领商团经验的杂工来负责关系商团生死存亡的新米运送。大人说服众人,这次新米运送的关键是按时和安全,弓福有出众的船舱技术又有高强的武艺,因此判断他最适合,让大家相信他的眼光。弓福突然一下子从杂工变成了商团。剧中除了薛大人简单的几句说服众人的话,不再有任何镜头表现大人是怎样做出的决定,但人们可以猜到,从薛大人第一次训斥女儿没资格带商团那次事件开始直到他认为弓福有的天分,仍旧让弓福做杂工,可以猜到,大人不仅赏识弓福的才能与技术,更在考验中看到了他立功没被升职仍旧让他做杂工不仅没有半分怨恨,反而能够对商团尽责的非常难得的为人品性,因此相信他的责任心与能力,这才出现了所谓的突然将他从一名杂工提拔为商团负责人的事件。女儿采玲是唯一支持父亲的人,她鼓励顶着压力的父亲:女儿也跟父亲一样,相信弓福的能力。其实她没说出她更相信弓福的为人,从他拼命格斗救婷花那次事件之后。

这件事意味着弓福与阎长永远会碰在一起代表着各自的立场,在正与邪的这条路上展开无法回避的较量。

薛大人带着弓福来到官府,没想到夫人带着婷花与阎长也出现在交涉桌前。负责的官吏告诉薛大人,节度使已经下令夫人商团与薛大人商团各负责五百石新米运送,先运到长安的商团将取得大运河运行权。这意味着如果弓福不能将米先送达长安,薛大人将失去大运河运行权,商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弓福身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众行首因此力劝薛大人改变主意,弓福不是夫人与阎长的对手,但大人没有改变心意。

在这件事上,剧中却给了婷花一段镜头,表现她的反应和做法。弓福好友顺镇父子担心弓福跑来找婷花,问婷花该怎么办?顺镇心直口快,说自己的心决不背叛弓福,被父亲骂他不懂事。身为夫人商团的一分子,不许乱说话。小姐脸上的表情没有生气,她只是无奈但又很坚定的说,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这样的竞争,但作为夫人商团的人,只能做好各自分内工作。这是为了告诉观众,婷花为人讲信用守本分,即便是在暂时无奈的境遇中,她也不会改变自己,她心里十分清楚,当年为了救弓福,是自己情愿选择的路,选择留在夫人身边伺奉她,尽管不赞同夫人的为人与做法,但是身为她的手下,又是自己当时做出的选择,答应夫人会尽力协助夫人报答她放过弓福一命,那么她只能遵守约定,只能面对这矛盾的心,只能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无法做任何事去帮助弓福,也不能在夫人面前去支持弓福,如果要改变这一切,不想面对这矛盾的心,想堂堂正正帮助与支持弓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离开夫人。

婷花为遵守与夫人的约定让自己不断面对选择的矛盾的情形,不断受着煎熬,甚至认为唯有一死才能解脱。婷花将经历很多的曲折与教训,经过各式各样的挣扎与努力后,终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走,剧中这些铺垫就是为了以她的艰辛痛苦、但不断努力的人生过程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无论过程多么痛苦与心酸无奈,努力想办法朝正道上走的决心一定不能放弃。

婷花此时是委屈自己为报夫人之恩在守着约定,内心并不赞同夫人的做法但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因为那是为了救出弓福,当时的她只能这么做,因此不能怪任何人,婷花对自己的任何一次选择都不后悔,再痛苦再艰难,她都会坚定的往前走着,一旦有机会堂堂正正离开夫人,她也会毫不犹豫的做出她的选择,努力的在惨淡的命运与人生中寻找机会摆脱这种矛盾的处境,直到她真正的找到属于她自己的人生道路。

婷花因此一边怀抱着对弓福的担忧,一边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双方的输赢对她来说都很矛盾,如果帮助弓福是对夫人的不忠与背叛,如果弓福输了夫人胜了,又非她的本愿,在夫人身边的日子对婷花而言,该活得多么漫长与痛苦,只要稍微想象一下,都觉得是可怕的难以支撑的岁月。

正当弓福与阎长开始了各自紧张的准备,突然赵大人因为运往长安的山东黄酒在大运河被李师道藩镇军队扣下而得到了大运河被封锁的消息。赵大人以这个消息从夫人手中赚钱,告诉夫人薛大人并不知道他这个消息能让夫人快速作出对策,定能胜了弓福。

赵大人酒坊的武昌队长痛恨当年夫人害他秘密军队全军被灭,于是将消息偷偷告诉弓福。弓福想走海路但面对北风无法逆风北上的困境,他想到了波斯船原理,造出了能逆北风而行的三角帆船。当船出现在扬州渡口,不仅夫人大吃一惊,连薛大人也从未见过这样的船。夫人这才知道,弓福要用这能逆北风而行的三角帆船走海路,并被告之将比改走陆路的阎长早五天到达,虽然阎长提前了四天就出发了。夫人因此大惊失色。

弓福带着郑年和小姐以及小姐的贴身护卫夏贞,率领商团从扬州渡口北上到黄河渡口。由于风浪较大,船摇摆不停,采玲小姐出现了严重晕船现象,但她担心耽误行程,不让夏贞告诉弓福自己的真实状况,三天没吃东西,终于昏了过去,夏贞见小姐叫不醒,这才跑来告之弓福,弓福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如果不紧急靠岸,小姐有生命危险,如果靠岸,有可能比阎长晚到长安,商团失去大运河运行权出现的危机后果都要由弓福负责,众人都不知该怎么办。弓福略想片刻,果断命人将船紧急靠岸,要救小姐。不能为了怕承担责任。弓福在关键时刻想到的不是利益与他自己的安危,而是人命关天,选择了良心与道义。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七):鲁班的天命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

【字词义解释】

(1)公输子:即,春秋末年鲁国人,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
(2)木鸢(yuān):木鹊。鸢,老鹰。
(3)张僧繇(yao):南朝梁代人。为著名画家,善画肖像及宗教故事,当时佛寺画饰多出其手。
(4)点睛:画

【译文参考】

公输班削竹木制成老鹰,飞上天空三日都还没有落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画上眼睛之后,雷电交加,墙上的龙破壁而出,腾空飞上天。

这一课,我们重点谈谈大家最熟悉的鲁班。鲁班被奉为“工匠的祖师”,他一生非常神奇,出生时满室生香,群鹤云集,晚年离世又以修道者白日飞升的方式得道成仙。他不仅做出的木鸢可以飞翔,载人升空,做出宛若真人的机器人驾车,留下木牛流马的神技,还在历朝历代不断看护后世弟子和工匠,到处都有他留下的神迹和传说,因此被奉为“巧圣先师”,与“至圣先师”一样,整个亚洲到处都有他的庙宇,享用过祭拜孔子才有的最高等级的太牢贡品。

鲁班与孔子  天命相辅相成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与战国初期,与孔子不仅同为鲁国人,生活时代也大致相同。十五岁时,他拜孔子的门人子夏的学生端木为师,几个月后即能融会贯通,于是他像孔子那样到各国游说,希望他们尊重子,放弃纷争,同样不成功,于是鲁班归隐泰山。隐居十三年,受到高人指点,悟到天命,得传工匠技术,自此鲁班潜心钻研木石,证悟了很多的妙法、工具,传授给弟子。

如果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悟到以教育的方式宣扬是自己的天命,那么,鲁班则走了另一条路。他以普天下百姓生活最需要的工艺技能传承做人的“规矩”“准绳”,并以显神迹、修道升天的方式启悟后人天道的存在,让世世代代民间百姓不断使用他留下的技艺和工具的同时,祭拜他的同时,懂得敬天重德,不忘修道成神的最终归路。也就是以技术造福百姓,以技术宣扬教化,走了与孔子相辅相成的另外一条路。

今天工匠使用的锯子、刨子、铲子、曲尺、规、矩、墨斗,磨米用的石磨、用的算盘,军事用的云梯、战船用的“钩强”等等,都是鲁班发明的。文革前的2500年来,凡有土木工程,建房动土,必先祭拜鲁班,以求护佑和指点。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虔诚敬奉他为仙师。

宋朝圣母殿  鲁班显神迹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圣母殿,殿高19米,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但神奇的是,宽敞的殿内居然没有一根柱子。

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殿内还要摆放43尊塑像。但是逼近朝廷限期,工匠们却想不出解决的技术方案。突然有一天,一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工地上,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 左一搭,右一搭,最后竟搭起一座微型殿堂模型,而且殿内竟没有一根柱子,原来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

工匠们一看,这正是他们要的圣母殿,回过神来找老人,已没了踪影。有人恍然大悟,这位老人正是鲁班显灵。为了纪念化身为老人指点匠人、救人危难的鲁班,人们在离圣母殿不远的地方建了一座鲁班庙。

这样的传说各地都有,多的数不胜数。他的天命就是不断让人明白技术是神传的,人类必须懂得敬天感恩。

【说故事时间】

工匠祖师--鲁班

公输子,姓公输,名般。春秋末年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可通用,又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称呼他为“鲁班”。

据传,鲁班出生时祥鹤云集,满室生香。从小就展现敏锐的观察力,喜欢动脑发明许多精巧有用的工具,被乡里的人誉为“巧童”。鲁班一生钻研木工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在建筑、木工、机械方面贡献良多,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的祖师。

有一天,鲁班带徒弟们上山伐木,途中,手掌不小心被野草割伤了。他摘下野草仔细观察,发现草叶的边缘长着许多小细齿,非常的锋利。鲁班受到启发,做了一条带有许多小细齿的长竹片,经过试验,效果不错,但竹片不耐磨,容易折断、变钝,鲁班反覆试验,最后用铁片代替竹片,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树干上来来回回的拉着,不久就把树锯断了。就这样发明了锯子。

工匠用来弹线画直的“墨斗”,是鲁班的发明之一。他在做木工需要用墨斗画线时,都是请他的母亲拉着线的一端,而他拉着另一端,才能在木材上画线。后来鲁班在线端设计了一个小弯钩,把弯钩钩在木材的一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画线的工作。弯钩取代了母亲的工作,后来的木匠就把这弯钩称做“班母”。 用来量直角的曲尺(又名角尺、鲁班尺),也是鲁班的发明。曲尺,纵长横短,可以用来度量直角,平衡线及长短。至今仍是木工们广泛使用的工具。

当鲁班刨木材时,都需要他的妻子帮忙按扶,以免滑动,后来他发明用“橛子”顶住木料,一个人就可以刨好木材。后世的木匠把这短木头做的“橛子”又称为“班妻”。

鲁班的工艺技术高超,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曾削竹木制造了能飞行的“木鸢”,能在空中飞翔三天而不落地。此外,还制造了能自动行走的“木马”,制作木马的技术一直到汉代才失传。还有,鲁班锁、石磨、云梯等都是他的创造发明,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善画人物肖像及宗教故事,当时佛寺画饰多出其手。他吸收了天竺绘画的“凹凸花”技法,画出的人物和佛像,有立体感,栩栩如生。

当时,梁武帝因为思念受封在外的皇子们,便命张僧繇为他们画像,每个皇子都画得传神逼真,见画像如见真人。

张僧繇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后来因为战乱的关系,画中的二胡僧被拆散了。唐朝时,右常侍陆坚收藏了其中一个胡僧像。之后,陆坚病重,一夜,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有一位离散多年的同伴,现在洛阳李家,希望陆坚能找到他,让他们重新在一起,他们会用法力帮助他的。陆坚依胡僧之言,到了洛阳李家,果真有另一胡僧像,便买下了画像。不久,陆坚的病就痊愈了。

而成语“画龙点睛”的也与张僧繇的绘画有关。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有一年,张僧繇应金陵安乐寺住持之请,在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维妙维肖,令人赞叹,但是却没有画上眼睛。众人不解,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去。张僧繇不肯,他说:眼睛是精神的所在,如果画上眼睛,龙便有了生命,就会腾空飞走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一再要求给龙点睛。张僧繇只好拿起画笔为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才一画完,便雷电交加,两条巨龙穿墙而出,驾云彩飞上云霄。未点睛的两条龙,则仍留在壁上。

此后,“画龙点睛”常用来比喻在绘画、写文章、说话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就能点明要旨,使全篇灵活传神。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9日星期二

“西游”悟道:黑风山怪为什么可以窃得袈裟


来源:

在《西游记》中袈裟乃是如来的宝物,没有大福分看一眼就会招来的。为什么黑风怪却可以盗得呢?大概这也是缘分化来的吧,因为黑风怪最后也皈依佛家了。

一:凡人避之人才可得见的袈裟

他上前问道:“那癞和尚,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菩萨道:“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那菩萨更不争吵,与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时,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蠫散朝而回,众头踏喝开街道。那菩萨公然不避,当街上拿着袈裟,径迎着宰相。宰相勒马观看,见袈裟艳艳生光,着手下人问那卖袈裟的要价几何。菩萨道:“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二千两。”萧蠫道:“有何好处,值这般高价?”菩萨道:“袈裟有好处,有不好处;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萧蠫道:“何为好?何为不好?”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出自《》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二:妖僧看一眼 命竟丧黄泉

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出自《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三:黑风怪愿皈依 竟与菩萨有缘

那怪满口道:“心愿皈依,只望饶命!”行者恐耽搁了工夫,意欲就打,菩萨急止住道:“休伤他命,我有用他处哩。”行者道:“这样怪物,不打死他,反留他在何处用哩?”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行者笑道:“诚然是个救苦慈尊,一灵不损。若是老孙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千遍!这回儿就有许多黑熊,都教他了帐!”却说那怪苏醒多时,公道难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道:“但饶性命,愿皈正果!”菩萨方坠落祥光,又与他摩顶受戒,教他执了长枪,跟随左右。(出自《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四:正念驱妖魔 心善自得福

黑风怪最后也皈依了佛家,说明他本身就与佛有缘,才会盗得袈裟。没有缘分的方丈看了一眼,就生了邪念反丢了性命。

在《西游记》中很多的妖怪要吃唐僧,其实唐僧有袈裟和锡杖护身,根本就动不了他的。有人会说:既然穿了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为什么唐僧还遇到那么多的难呢?

其实在《西游记》中遇到的魔。都与四人的有关,无缘无故的根本就不会出现。这大概就是人们不理解的一个原因。古人云“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只有心善了一切才会好,恶人是没有好事等着他的。


from 气功

王者的仁慈与智慧 刘备三辞徐州牧

来源:

攻打,徐州牧陶谦请发兵相助。刘备率众杀入城中后,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谈吐豁达,顿生“禅让”之意,并让人捧来牌印,刘备断然不受。后来,刘备写信给曹操,成功劝说曹操退兵,徐州城转危为安。庆功宴上,陶谦请刘备上座,再次提出让位之事,刘备再次谢绝,说道:“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不久后陶谦得了重病,弥留之际,陶谦再三恳请刘备继任徐州牧,并举孙乾、糜竺为辅臣。但刘备终是不从,陶谦无奈之下以手指心而死。徐州军士为陶谦举哀发丧之后,将捧牌印交给刘备。刘备仍是坚辞不受。次日,徐州城出现感人的一幕,满城百姓拥挤至府前,哭拜求告:“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张飞也从旁力劝。刘备见接管徐州之事避无可避,便顺从天意,暂且代管徐州事务,移军入城,以安百姓之心。

刘备既有志于天下,为什么在机会来临之际,却再三推却,坚辞不受呢?这是因为刘备此来是为解徐州之危。徐州乃兵家要地,非刘备不能守。若此时接手徐州,有形势所迫、趁人之危之嫌。“得者得天下”。陶谦虽有意让位于刘备,然而这未必就是。刘备坚辞徐州牧,就是要对自己的德行和民心进行检验。如果民心不在自己这一方,则效法伯益,辅佐贤理一方。如果民心在自己这一方,则效法舜、禹,上从天意,下顺民心,中承陶谦之命,镇守徐州。刘备的心中以百姓为重,百姓的心中自然也时时眷顾着刘备。最终瓜熟蒂落,刘备在文武百官和百姓的请求下接手徐州。不仅水到渠成、名正言顺,还堵住了心怀叵测之人的悠悠众口。这难道不是大仁大智的举措吗?

的胸怀,非小人能够度量。古人的智慧,又有几人能懂?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

千古义商张保皋(16):在迷惘中求救的阎长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然而就在阎长受到处分,最痛苦、最需要人安慰的时候,他身边却没有一个知己能让他敞开心扉,吐露心事,他心中唯一相信和珍视已久的弓福如今也开始鄙视他的为人,明确的表明与他断绝关系,他内心感到非常的郁闷。阎长只能象过去那样喝闷酒麻醉自己来得到解脱。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弓福却通过跟踪、逼问宋达终于明白,原来李行道就是当年他与在清海所修的那艘的主人,那次攻打清海的海盗头子就是李大人。弓福由此得知了阎长的真正身份,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愤恨,在阎长被撤去大行首职务后,突然找到阎长,阎长感到很意外,他见弓福能主动来找自己,脸上的表情一下亲切起来,象是遇上了久别重逢的知己朋友,内心非常喜悦,以为弓福是来安慰他的。其实阎长这时最渴求、最在乎的就是弓福对他的原谅、接纳和安慰。

他万万没有料到,弓福正抑制住巨大的愤怒,拒绝了跟他喝酒,只是一字一句地将李大人和阎长的身份揭露出来之后,明确告诉阎长,他发誓要向李大人讨回失去的一切,要向他们复仇,要将自己因他们所承受的痛苦,通通还给他们,如果下次再见面,阎长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把自己推向死亡的仇人,只是这样的关系。

阎长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伤痛和憋屈。一种被误解,不知如何是好,急切渴求得到原谅的心使他第一次吐露无奈的心声:我……也厌恶我的命运,但怎么厌恶也改变不了什么,再想擦也擦不掉,因为那是我的过去,你让我怎么办,我该。由于太过急切,也由于一连串的打击,阎长似乎无法整理好自己内心的思绪,他没能有机会告诉弓福,自己因为弓福在清海头一次亲切地说话语气令他开始厌恶自己海盗的身份,渴求拥有一个象弓福那样亲切友好的朋友,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告诉弓福自己是如何成为李大人的义子的。他和弓福从来都没有坐在一起喝过酒,尽管内心见到弓福如此高兴,但除了隐瞒自己的身份来获得这份友情,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责怪自己无奈的命运,从小被海盗养大,长在海盗船上,他活着无法不听从义父的吩咐,也不能轻易背弃对自己有的义父。事情已经发生了,他认为自己也在暗中尽最大努力瞒着众人帮助了弓福,难道弓福就不能体谅他的处境吗?就不能给他机会吗?

阎长没有机会来得及将自己真实的心态表达清楚,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感到委屈、伤心,更感到摆脱不了自己身份的无奈渴求得到弓福的理解、帮助的思绪与急切混乱的心态搅在一起,令他无法在这样的突如其来的情形下进行整理,他就失去了弓福。一种从未有过的被遗弃的精神打击使他完全崩溃,脆弱得不堪一击,他真的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知如何是好,对于充满愤怒,充满怨恨的弓福来说,已经根本无法再有任何余地可以接纳和倾听。弓福绝对不会想到,虽然他因为海盗失去父母,沦落为生不如死的奴隶和角斗士,但他曾经有过正常的家庭的关爱,有过父母的教导,有好友倾听心事,甚至还有婷花小姐对他的信任、支持和爱慕,如今又拥有一个象薛大人那样引导和肯定他的主人,他从来就不曾寂寞和孤独过,在精神上,他拥有了太多珍贵的东西,这一切正是阎长所没有的。如果弓福在这个时候就能包容得了阎长,耐心倾听他的无奈,他的痛苦,他的渴望和矛盾,懂得他把自己当作主人手中的一把利剑的思想来源于何处,定能将阎长的思想误区解开,告诉他为何不能因为报恩就助纣为虐,赶紧离开海盗头子才是正确的做法。

虽然弓福在最后明白了这一点,也给了阎长机会,但是那已经太晚了。阎长由于之前的打击,由于弓福拒绝了他这唯一的一次心事的真实流露和无助时寻求的帮助,关键时刻无人引导的阎长终于越走越远,认定只有自己的义父才能收留他、肯定他,于是铁了心在海盗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不仅过去擦不掉,未来造下的罪业更猛更大,大到不能再挽回。他的人生悲剧给人留下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人一定要在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思想的教育,人也一定要给善念尚存离道未远但迷茫无奈找不到方向的人重新做人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事,包容他们无知中犯下的过错。在该剧中,这些镜头容进了编导对阎长痛惜不已的心情。

弓福走后,阎长因过度的打击拼命喝酒,喝得大醉,当时他在名妓小红所在的酒馆喝酒,小红因阎长以礼相待成为她的主人后又让她自由,于是开了这家酒馆,阎长烦闷时常常找小红陪自己喝酒,小红因此猜到阎长内心有一个长久思慕的女人,但这次阎长却喝得大醉,发了疯似的要赶走小红正陪的客人,被人一阵痛打,最后阎长浑身是伤跌跌撞撞的昏睡在街上,被很晚才关店门的婷花和顺镇父子发现,救了回去。

婷花以为是他被撤去大行首职务所致,令顺镇父子不要告诉李大人。她亲自找个地方守护着阎长,照顾他直到清醒过来。婷花小姐当然不会知道阎长是因为失去弓福这个朋友的原因受到如此大的打击,因此劝慰阎长不必因为上次柳州计划的失败和不顺心的事太过泄气,见阎长没有大碍,起身要走。

阎长却突然向小姐道歉:小姐,请原谅我吧。婷花对阎长没有任何来由的道歉感到不解,问阎长到底对她犯了何罪,需要向她道歉。阎长心里十分清楚当年攻打清海,他为了阻止婷花的父亲县令大人吩咐人去搬救兵,用飞镖将他刺杀,自己亲手杀了小姐的父亲,但是他也认为在那样的情形下不这样做他们就会有很大危险,他只能抱怨为何小姐的父亲偏偏是县令大人,他不得不跟随义父前去攻打,阎长从来就没有想到,也不认为他的义父是在犯罪,只是认为义父选择了海盗这条路去实现义父自己的目标没有任何的错,错只错在自己的命,偏偏成了他收养的义子,偏偏自己执行任务时又不得不杀了县令,而自己喜欢的婷花又偏偏是县令的。正如弓福后来所言,阎长早该离开李行道但是他却一再向自己的所谓天生的海盗命运妥协。

不过弓福所言虽然一字不错,但阎长整个一生都不是有意或者说在明白义父是在犯罪是在干伤天害理的事来达到目标的十分清晰的思想下进行的妥协,阎长其实是在不明是非善恶的情形下认为不能背弃自己的义父,在尽全力辅助义父达到目标,所以才没有离开海盗头子,替他在无知中造下了天大的不可饶恕的罪业。对于这一点,拥有正常家庭的弓福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

但是阎长此时能在婷花面前承认自己有罪,觉得对不起婷花,虽然仅仅因为私人情感,看到了婷花因为失去父亲后所经历的痛苦,因此感到对不起她,没能意识到因为他的抢夺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何止婷花,但无论如何,他的道歉证明了他天性尚存,这时若有人引导还是可以回头的,不仅可以回头,如果他有幸遇上薛大人这样的明主,得以善用他的才华与武艺,甚至可以挽回原先的罪业为民造福、建功立业。也正因为弓福后来体谅到了他从未获得过这样的机会,因而给了他一次机会,人们也惊喜的看到他与弓福的仅有的一次合作,成绩是多么的可观配合得多么默契。那还是在他怀抱为义父报仇要杀了弓福的情形下假意跟随弓福这个明主所带来的成果。也确实由于弓福的影响,他一度想放弃杀弓福的复仇之心,甚至有了佩服弓福想向他学习的想法,但最终还是由于是非不明做了一次最令人痛心的选择,这些都将在最后的剧情一步一步展现出来。人们不禁悲叹假如阎长在问弓福自己该怎么做才好时,弓福就能体谅到这一点,就能给他机会,引导他走正路,他的人生该会多么美好。

阎长由于弓福知道了他的海盗身份失去了朋友,对他来说现在能让他活着感到有希望和意义的唯一的安慰就是婷花小姐,只剩下婷花一个人,能让他动心。也只有婷花,在这个世界上,成了他唯一的寄托。非常可悲的是,他今天在婷花面前请求原谅,由于怕失去婷花不敢告诉杀了她父亲的真相,并许诺将用一辈子来赎罪,由于对海盗命运的妥协,他将可悲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用自己的双手不断伤害婷花,甚至最后发展到将婷花的除掉,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希望与人生亲手毁掉。

婷花不知原委,却是个知恩必报的女子,他安慰阎长,不管阎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自己做是阎长教的,因此她会一辈子感激他的。阎长强烈渴求婷花的原谅与安慰,他没有勇气面对婷花对他的责备,他一辈子都不再敢面对自己的罪过,只能用真相的掩盖来奢求这唯一的希望。

阎长狼狈不堪的遭遇结束后,镜头转向身为杂工搬运货物上船的弓福,在弓福被人善用才华的同时,阎长却被夫人诱导他的复仇之心,并利用他敢于冒险的精神来对付薛平商团和弓福。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六):神医扁鹊


来源:

【原文】

卢医、扁鹊,古之名医;郑虔、崔白,古之名画。晋郭璞得《青囊经》,故善天下卜筮;得龙宫方,能医虎口龙麟。

【字词义解释】

(1)卢医:战国时名医,因为居住在卢地,故称之。一说卢医即扁鹊。
(2)扁鹊:战国时渤海人,姓秦,名越人。开创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脉学之祖。
(3)郑虔:字弱齐(一作若齐),唐玄宗时知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
(4)崔白:北宋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字子西。擅长画花竹、禽鸟。
(5)名画:著名画家。
(6)郭璞:东晋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字景纯。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历算、卜筮。
(7)善:擅长。
(8)卜筮:即占卜。
(9)孙思邈:唐京兆人,着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后人尊为“药王”。

【译文参考】

卢医、扁鹊是的名医;郑虔、崔白都是古代著名的画家。东晋的郭璞得到《青囊经》,所以擅长于占卜;唐朝的孙思邈得到龙宫的药方,能够医好龙的病,拔除梗在老虎喉咙的骨头。

笔谈】

我们看这一课,讲到的内容,还是很神奇,不管是艺术、医术还是占卜术,都显得很神奇。这些与技术有关的学问,尤其是大家关注的医学,更是明显透露出两个很关键的特点:一个是神人所传;一个是择有德者方传。正合的本质。

扁鹊本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因战国时的扁鹊医病很神奇,还能起死回生,因而继承了古神医的名字。

扁鹊的医术是神人长桑君所传授,古代要传徒弟,就像哪吒一样,总会有道家的道长,真人早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徒弟会出生在哪里,时机到了就去找到他,这里的扁鹊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师父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定扁鹊道德的高尚,才传给他。

所以长桑君为了考验扁鹊,便来到扁鹊年轻时负责管理的舍馆,前来住宿,当时人人皆看不出此人的特别,表面很一般,谁也不重视,只有扁鹊待这位老者十分敬重,十多年不改其恭敬的态度,等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长桑君把今天人认为的特异功能传给了他,(具体如何得到此功能,参见底下的故事)可以透视人体。从此扁鹊把人的五脏六腑,经络血脉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有人说他望闻问切,望诊非常神奇,其实用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神通。所以,他可以连人都未曾见过,就能隔着很长的距离透视诊断。

在虢国行医时,太子猝死,他未曾见面就断出病状,将人起死回生。所以,他的望闻问切,不过是为了符合世间人的理解而做的事罢了。后世道德下滑,掌握的也只能是表面的望闻问切的东西了,所以就不会那么神奇了。

而长桑君传完医术,对扁鹊刚说完话,就消失不见了,这些故事都在传递着“神传医术,择有德者传之”的文化信息。孙思邈的故事也一样。

【说故事时间】

神医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渤海人。因为医术高明,无数,人们视他如上古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便以扁鹊来尊称他,反而少有人知其真实姓名。又因为他曾经居住在“卢”地,所以又称卢医。扁鹊首创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脉学之祖。

扁鹊年轻时曾帮人管理舍馆,某日,一位名为长桑君的老者前来住宿,扁鹊见其神采独特,便十分敬重,时常以礼相待。而长桑君出入舍馆十多年,与扁鹊长期相处,也发现扁鹊非等闲之辈。

有一天,长桑君请扁鹊私下密谈,他告诉扁鹊说:“我有秘方,年纪大了,想要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扁鹊恭敬的答应了。于是长桑君从怀中拿出一包药交给扁鹊,要他每天用尚未落地的露水和药服下,三十天以后就能洞察一切事物了。才刚说完,长桑君就消失不见了,原来他不是凡人。

扁鹊照着他的方法,连续服药三十天以后,果真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用这种功能看病,能完全透视五脏六腑的病症所在。为了要保守秘密,对外都以诊脉为名。之后,扁鹊便周游列国,四处行医。

晋昭公时,负责管理国事政务的大夫赵简子突然昏迷,连续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急忙召请扁鹊进宫替赵子简诊病。扁鹊进去看视了病人,出来后, 董安焦急的探问病情,扁鹊告诉他:“只是血脉不顺,不必大惊小怪,从前秦穆公也得过此病,七天之后才苏醒。今日主君的病和秦穆公相同,过不了三天一定苏醒,醒来后一定有话要说。”二天半后,赵简子果真苏醒,他告诉众大夫们,自己到了天帝的地方,和众神同游钧天,天帝还告诉他,晋国将逐渐衰落,七代之后就会灭亡。随后董安将扁鹊在赵简子昏迷时所说的话告诉简子,赵简子十分惊讶,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他在虢国行医时,遇见太子猝死。扁鹊来到宫中详细问明太子的病情,便表示能救活太子。中庶子(太子身旁的侍从官)不相信他能“起死回生”, 扁鹊便要中庶子去看看太子,太子的耳朵该有声响,鼻孔该会张大,下身该是温暖的。中庶子一探,不禁目瞪口呆,扁鹊没有见过太子,却对病情了如指掌。虢君得知,赶忙接见,哭请扁鹊医治太子。扁鹊让弟子磨制针石,针扎太子的经络穴位,不久,太子便苏醒了。自此,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医”之名,便不胫而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隋唐时京兆华原人。自幼聪颖过人,七岁入学,能每日背诵千字,有“圣童”的美誉。及长,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精通老、庄思想,兼好佛典。活了一百多岁,着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后人尊为“药王”。

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就医抓药,耗尽家产,又见一般百姓为疾病所苦,因此,十八岁时便立志学医,苦心钻研,终成一代名医。他一生淡泊名利,视富贵如浮云,虽然隋唐两代多次召请他入朝为官,但都被他坚决推辞,长期隐居在太白山、终南山一带,以采药治病为业。

据传,孙思邈曾于行医途中救治一条受伤的小蛇,将其放回草丛。数十日后,出现一名少年盛情邀请他至家中作客,孙思邈骑上马,才一眨眼的功夫,便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府第,一红衣老者迎了上来,再三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孩子,孙思邈问明原委,方知这里是龙王府,而他所救治的小蛇,竟是龙王的儿子。 龙王为表达感激之意,送他许多的珍奇珠宝,但孙思邈坚决不肯接受。于是龙王命人取来龙宫奇方送给他,并对他说,这些药方能帮助他济世救人。孙思邈离开龙宫后,使用这些药方来医治病人,果真十分灵验,于是他便将这些奇方写入了《千金药方》中,活人无数。

孙思邈的医术不仅震动人间,连龙虎生病了也来请他医治。有一天,孙思邈发现屋外伏着一只老虎,张大着嘴哀嚎。观察了一会儿,觉得猛虎无伤人之意,他便来到屋外,往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向他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此后,孙思邈进山采药,猛虎便常来相伴。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药方》自序)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更具有崇高的医德。诚一代良医也。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2019年1月27日星期日

中华典故:鹤吊陶母

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我国上传颂着几位伟大的母亲,陶侃之母便是其一。陶侃(公元259至334年),字“士行”(又或“士衡”),是东晋早期著名的忠臣,为官清廉,军功卓著,政绩斐然,一生勤勉,严以律己。他的父亲本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军官,可惜早逝,以致家境贫穷。幼年的陶侃只能靠母亲辛苦抚养成人。陶侃的成才,离不开他的母亲。

陶母谌氏(又或湛氏)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陶母家教严谨,教子惜时读书,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努力学习,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范逵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而且陶侃当大官后,仍然十分注意节俭,而且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比起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平庸官僚,堪称一大楷模。《晋书?陶侃传》中称赞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陶侃年轻时曾当过“鱼梁吏”,就是管理渔业的办事员,曾让人送一坛糟鱼给母亲。陶母收到后,立即书信一封,连同送来的那一坛糟鱼,命来人带走,信中义正词严斥责儿子: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当作礼品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告诫他不可受别人之礼,应如数退还。这便是陶母“封鲊责子”的故事。

有一次,正值下大雪,陶侃父亲的生前好友范逵骑马来访陶侃。陶母见家中无草喂马,便从床上抽下卧垫中的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上的长发剪下卖与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范逵听街坊邻人道出真情后,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大意就是说: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不出这样好的孩子啊!给后人留下了“截发延宾”的美谈。陶侃最后能成为廉洁奉公,无私待人的好人,其母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后来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养育了一代忠臣名将的贤母。北宋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的事迹。为纪念陶母教子读书,县人还在陶母故宅旁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后人还将陶母与孟母、欧阳母、岳母并列,称为“四大贤母”。

陶侃当官后,依旧十分孝顺母亲。公元318年,陶母去世后,陶侃也按当时丁忧的习俗辞职回乡为母守孝服丧。当时发生一件奇事,一天忽然有俩位客人前来吊唁,二人服饰颜色鲜明,样式异于常人,吊唁时虽然哀痛却不哭,拜完就离开了,陶侃悟性很好,一见他们就知道其不是凡人,故而暗中派人跟着看他们去了哪里,结果发现他们走远后化为双鹤,冲天高飞而去。当时人们都感到很惊奇,认为陶母之贤,就连草木灵禽也被感化了,所以有哀有祭,翩翩来兮。从此留下了“鹤吊陶母”的。此事在作为正史的《晋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可信度极高。其实不仅中国的野史、传说、文人笔记中充满着佛道神的记载,就连正史中,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超常事件,同样也是比比皆是。无神论真的错了。

我悟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应尽的本分,陶母养育了一位爱民保国的忠臣良将,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神便安排了“鹤吊陶母”的件,以这种形式表彰她,同时突出贤母教子行善积德的典范,传与后人。

“鹤吊陶母”这一典故也演化出“吊鹤”、“鹤吊”、“天涯吊鹤”、“宾惊吊鹤”、“鹤拂碑”等同源典故,这些典故多半用于中,均为吊唁之意。如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之三》诗中“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中“宁知荒垄外,吊鹤自裴徊”;张九龄《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义》“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

资料来源:《晋书》

注:陶母墓位于今天的江西鄱阳县境内,历代都受到人们的敬重与保护,1986年陶母墓由鄱阳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据中共的媒体报道在2008年底,因为处在楼盘开发范围内,陶母墓便被开发商夷为平地,保存一千六百多年的古代遗迹彻底消失。后来为了旅游等目的,中共当地政府又重修陶母墓,可惜只是现代的仿品,不再是古迹。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15):丝绸之战,商才突显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阎长为执行李大人动摇薛平商团根基的任务,负责带商团前去购买绸缎,事先定好了一个计划。

原来在扬州,利润最高的便是卖西洋人带来的西域,但这些物品不能与当地商人直接交易,洋人必须将物品交给扬州市舶司,市舶司会根据各商团规模分配这些物品。每年薛平商团得到的西域物品最多,几乎是李大人商团的三四倍。但市舶司结算时不要银子只要丝绸,因为西洋人最喜欢丝绸,因此如果薛大人买不到足够的丝绸,就换不来大量的西域物品,那么就不得不放弃原先的配额,这些配额就会落入李大人手中,李大人的商团就能打下成为扬州最大商团的基础。那么薛大人也会因失去配额而将商团的根基动摇,因此阎长认为这是打击薛大人的极好机会。他要提早赶往扬州,阻止薛大人购买大批的丝绸。阎长这次的行动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且设法毁掉薛大人的根基。因此他预计需要一大笔资金,向夫人开口借钱。并未打算将实情相告。但夫人却以派婷花学习,跟随阎长同去为条件,不放过一切掌握商情的机会,阎长欣然同意。

阎长为达成李大人交给的任务,从来都是铤而走险,全力以赴。为比薛大人提早十天到达柳州,他选择了一条无人敢走的近道,这条路要经过一片沙漠及两个险峰,几乎无人敢走,阎长凭着武艺的高强与走南闯北的胆识毫不惧怕地走上了这条连大人身边的张行首都感到可怕的险恶之路。婷花身为一名,带着伺候自己的多福一路上没有半句怨言,反而因为路途的艰险横渡茫茫沙漠的经历让她郁闷伤感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路途的辛苦,反而让她露出了一丝笑意,她告诉叫苦连天的多福:世事真是多变,在这地大物博的唐国走一走,许多心酸的往事好像都可以埋在这片沙漠里。

婷花尽管内心积郁着莫大的伤痛,对未来仿佛不敢有半点的奢望,但是她默默承受痛苦毫不报怨、努力独自面对、坚强往前迈步的身影总是让人为她感到难过的同时,更多的是钦佩她善良、守信、本分坚毅和内敛的个性。婷花独自承受伤痛和克服困难,走了一条相当艰难却从不后悔的路。

婷花一生中跟随阎长的时间比弓福不知多了多少时间,但她的心始终伴随着弓福。如果一生中曾经有过惧怕,那不是身体的劳累,也不是夫人对自己性命的威胁,是对弓福默默的担心,期待弓福好不容易摆脱的苦难不要再回到他的身边,期待弓福永远不要再与夫人碰面。抱着这样的心态活着的婷花,面对商途的险恶,没有半点的惧怕,作为一个女子,在乱世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与毅力甚至让阎长的义父都表示赞叹。

阎长选择的险道出现了盗贼,婷花也险些被劫走,一阵拼杀后闯过此难救出婷花,阎长被弓箭所伤。但忍着巨痛拔出箭头后,仅仅休息一个晚上不顾身体有伤照旧上路,不听张行首劝他改换路线的话,定要提前十天到达柳州。阎长冒险、果断、刚毅、勇猛的性情使他注定成为弓福商场上一个强劲的对手,剧中为衬托弓福,对阎长的塑造也是入木三分。

阎长到达柳州后迅速购入千匹绸缎,放出不久将有大批扬州商团前来购买大量绸缎的消息,故意让绸缎价格迅速上涨,等到薛大人领众人到达时,十天之内价格已经翻了一倍,薛大人大吃一惊,无法马上购买感到其中有因,不同寻常。令人打听

打听到是李大人商团放出消息造成的,薛大人马上明白了他们真正的用意,女儿采玲劝放弃这次生意,否则损失巨大。大人默默不语,让再等等看看情形再说。

记得过去的老人常劝后辈,人吃苦受难并非坏事,困境能磨练人的心志,能让人成长,甚至能变成机会。那么此剧的编导正是以这样的心态和理解将剧情推到了这一步。既然这个舞台的铺设与启动都是为了展现弓福在困境中如何成就自己的路,那么无论阎长如何拥有非凡的才智和勇猛果断的性情,也无论他在事业上成功还是失败,由于他走了歪路,对从不放弃的弓福来说就会变成挑战和机会。尽管这并非阎长的本意,但结果必定如此。编导在理解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时,必定理解成自己不过是按照天定的历史的规律在“生动的复原”历史真相与本质。启悟着世人的善念与对待困难的正确心态——绝不能苟合恶勢力的压力放弃为人的正确信念。

因此就在薛大人出现危机时,机会与教训仿佛在偶然之间同时来到弓福身边。

弓福因大人出师不利心里也很烦闷,与郑年在柳州街上闲逛时不经意碰上了将他交给边防土城令他生不如死的仇人——清海船仓道长的儿子宋达。弓福与郑年早就要找他算帐,因一时无法控制的怒火,弓福与郑年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公然在街上将宋达拦住痛打一顿,以泄心头之恨,但是立即被围上的官兵抓住,由于不懂汉语,被宋达陷害他们劫财,因此被关入柳州大牢。正是在这个大牢里,他们碰上了给柳州节度使治病的专职大夫,这个大夫也曾是人,因无法治好节度使的不治之症被打入此牢,准备着三四天后随着节度使的去世而被处死,这时的弓福与郑年听到大夫的遭遇为他感到难过,一时还未想到这个消息对薛大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薛大人正犹豫该不该买进丝绸时,阎长加大压力,以极贵的价钱再次购进500匹,继续抬高物价。张行首认为这样会赔钱的。阎长毫不心疼地告诉他:这次生意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夺得最大量的西域物品,让薛平商团的根基被大大的动摇,以此逼迫薛大人由于巨大的损失不得不放弃超过千匹的大批丝绸的购买计划,放弃分得西域物品。

薛大人正是懂得閻长逼迫的根本用心,准备面对巨大的损失来购买绸缎。听闻弓福与郑年在这样的情形下给他闯出祸来,损害他们商团的声誉,非常生气,将他们教官的职务与权力全部收回,让他们变成杂工。

小姐见父亲愤怒,安慰弓福商团遇到危机,因此父亲气在头上,以后等他气消了会恢复他俩职务的。小姐对弓福犯下的错自从那次得知他为救婷花小姐上格斗场拼命后,由生气转为了帮助和维护,弓福内心非常的感激,他为自己控制不住的仇恨之心闯下大祸并给商团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和麻烦感到十分后悔和愧疚,这次教训让他学会了控制。但同时,他猛然想起牢中大夫的话,忘记了自己杂工的身份,天一亮就马上跑到大人身边,让大人不要马上购买绸缎。小姐挡住众人的斥责给弓福说话机会,让他说出原因。

薛大人也让弓福说话,弓福说节度使三四天内会去世,一旦去世,一段时间内官吏贵族都不能穿绸缎衣服,绸缎价格必然暴跌,让大人等几天再买。并告诉这是牢里专属大夫亲口所言。除了大人与小姐,其它人都认为这是冒险,人的生死并不能由人左右,如果耽误时间,后果不堪设想。但薛大人却相信了弓福的话。

弓福每天用心的观察街上的动静,即使见到夫人也告诫自己再不会受怨恨之心左右,轻举妄动,只是不断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

弓福突然看到关口插的旗帜变成黑色,以极快的动作打听到节度使去世的消息。丝绸价格突然暴跌,薛大人因此购得比预先料想的价格还要便宜的丝绸,顺利返回。弓福为大人立了大功,小姐向爹爹为弓福求情,让弓福恢复原先护卫身份,但薛大人只对女儿说了一句:让他当护卫实在可惜,他适合当个生意人,就让他继续做杂工。了解父亲的女儿马上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父亲是要培养有生意天才的弓福,从这次把听到的消息运用到生意的才能上,大人看到了他十分出众的生意人的天分。因此弓福在这次阎长所计划的巨大阻力下,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展现生意才干的机会,得到了薛大人对他的赏识。尽管此时除了小姐,没有一个人理解大人在弓福立功后继续让他做杂工的用意。他要继续观察弓福的为人。做杂工正好合适。

阎长被告之薛大人当时之所以没有马上购买绸缎,是因为一个叫弓福的手下把节度使犯病的消息告诉了薛大人,因此薛大人才延迟了绸缎的购买。阎长马上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败给了弓福,上一次刺杀薛大人在剑下败给了他,这一次连经商的才智都远远高出他的料想,让他遭到惨败,心里为此十分烦闷。

看在一旁的婷花安慰他:其实阎长大行首做过许多让她佩服的事,这一次虽失败,但人的生死不是能把握的事,让他不必太过在意,把它当作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好了。阎长回小姐,尽管得到多少经验教训,失败就是失败,并恳求小姐能陪在他的身边,只要这样就足以安慰他了。阎长之所以把得失成败看得如此重要,而不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也听不进婷花的劝告,那是因为他成长的环境教会了他失败就会失去一切,在商团里会失去立足之地。

阎长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招来了众行首的极大不满。李大人也二话不说宣布撤去他大行首的一切职务。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