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2013年8月11日星期日

哈佛科学家新发现 恒星团内还有外来行星(图)


天文学家在恒星团内发现了外来行星

天文学家在恒星团内发现了外来行星





权威学刊《自然》(Nature)最近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萨伦·梅博(Soren Meibom)等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他们利用搜寻行星的开普勒太空飞船在意外的恒星团内发现了两颗外来行星。这两颗行星位于一个名为NGC6811的古代空旷星团的猛烈环境里,环绕着不同的恒星运行,这个星团距离地球大约3300光年远。直到现在,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的850多个行星里,有四个发现于恒星团里。

这两颗行星,开普勒-66b和开普勒-67b,都比之前在该星团发现的行星要更小。它们比海王星略微小一点,但比地球略微大一些,它们环绕着类似太阳的恒星。梅博解释说,“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行星的大小或者质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因此我们试图了解从结构角度上说,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不太可能是完全的固体,像地球一样,因为这种猜测并不存在优先的可能性。试想如果有一个这样大小的行星,体积是海王星的3/4,半径大约是地球半径的3倍,它很有可能拥有一层气圈,因此它很可能介于气体巨星和类似海王星的多岩石行星之间……在太阳系内我们找不到任何相类似的行星,因此只能够猜测。”


形成星团


有的科学家认为外来行星在星团里存活非常困难,主要是因为环绕它们的混乱环境。星团内部超新星爆炸以及其它恒星的移动会改变在相对稳定的恒星周围形成的行星的运行轨道。


然而,开普勒-66b和开普勒-67b的轨道自10亿年前形成起,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打扰,梅博说道。这些行星非常独特,因为它们是第一批基于星团的行星,主要是通过过境发现的——也即经过恒星和地球之间。这使得梅博能够测量它们相对小的体积。


“较大的行星很容易发现,但是如果它们比较小行星还要罕见,那么我们可能很难发现它们。”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威廉·威尔士(William Welsh)这样说道,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之前在星团里搜寻过境行星一无所获,这并不是因为它们非常罕见,而是因为:1)利用基于地面的望远镜监测这么小的行星是极其困难的,几乎相当于不可能;2)与这些很难观测到但普遍存在的小行星相比,能够发现的较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则相对罕见。”


非常普遍


梅博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收集到的星团里377颗恒星的数据来理解发现基于星团的行星和发现处于宇宙空旷处环绕恒星的行星的频率。环绕星团内恒星的行星可能与在宇宙中环绕其它恒星的行星一样普遍。


“我们发现的新行星环绕恒星的公转周期分别为15天和17天,这对星团外发现的行星来说,是非常典型的环绕周期。” 梅博说道。“环绕周期和大小的频率和属性与我们在星团外部发现的行星数据是一致的。”这项发现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可居住的外来行星是否可能形成于星团内部,然而,生命是否能够在年轻恒星仍位于恒星团内的条件下存在,还是个未知数。


“太阳曾经是星团的一部分,我们的太阳系形成时仍然属于星团的一部分,”威尔士这样说道。“当太阳仍然属于星团的一部分时,生命可能不会出现,虽然这取决于星团解散所需要的时间。但生命不可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非常年轻的恒星的轰炸,它们会在恒星环境内产生很多原行星残骸……当地球仍属于星团的一部分时,生命可能无法站住脚跟,星团大约在7亿年的时间内解散了。”


来源:新生网



Tags:

草木也多情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证明植物也是多情。

  

含羞草不仅羞见暮色,就是用手轻轻抚摸一下它的叶片,就会“不好意思”地自动合拢。这种“含羞”姿态是体内的“信息传递”,和动物的神经传递十分相似,只不过速度很慢,每秒钟仅上下传递一厘米。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神经系统”,“智力”已不属动物脑细胞独有。有人让番茄、玉米、土豆等作物欣赏音乐,植株能心情舒畅,闻歌猛长,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的植物对音乐也有偏爱,黄瓜、南瓜爱听箫声,番茄对浪漫音乐感兴趣,橡胶树喜欢风琴声。

  

使人吃惊的是,植物还有明显的“爱”和“恨”。洋葱和胡萝卜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能驱逐相互的害虫。大豆喜欢与蓖麻相处,蓖麻发出的气味使危害大豆的 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作,二者生长健壮,互相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友好共存”。捕蝇树“性格豪爽”,慷慨助人,把捕来的食物专门送 给为它传授花粉的蜘蛛作为酬谢。


来源:新生网



Tags: ,

植物也有家庭观念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植物不仅有感觉,而且还可能拥有感情、记忆,社交,甚至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今年6月12日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更发现,植物也像动物一样,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辨识自己的亲属。当它与其它植物栽种在一起,彼此间会争夺水和养分,若与直系亲兄妹在一起则会相互礼让。

  

据《生命科学》杂志报导,该研究的作者是来自加拿大麦克马司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植物进化生态学家苏珊?杜德雷(Susan Dudley)。她表示:「一般人都知道动物有辨识和亲近家族的能力,但我们第一次发现植物也有相同行为。」

  

植物被栽种后,根会长出分支来吸收水和养分。当许多相同种类的植物栽种在一起时,会产生许多问题,每株植物都会伸展其根部,试图抢夺珍贵的资源。除非是遇到自己的亲兄妹,即来自于同一个母亲,他们则会变得非常和谐,相互礼让,让大家的根部都有充裕的生长空间。

  

植物辨识亲属的行为,只发生在植物栽种于同一盆中,即根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暗示植物根部的交互作用与辨识机制有关。杜德雷与学生以生长在北美五大湖区的海马康草(Cakile edentula)来进行研究。

  

他们在每个花盆中栽种了4株海马康草,包括具有亲缘关系或完全无关的盆栽,并让这些植物在花盆里成长8星期,直到海马康草开花,随后将植物连根拔起,检查植物的根、茎、叶及芽发育情况。杜德雷发现,与陌生者栽种在一起的海马康草相较与同族生活在一起的海马康草,根部更为发达,竞争力更强。

  

杜德雷说:「园丁早知道有些成对植物相较其它植物更能和睦相处,而科学家正在找寻原因。当我们越了解植物,越发现植物的交互作用似乎是非常复杂的。」

  

1966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测谎专家巴克斯特将测谎仪的两极连接到一株牛舌兰上,开创了研究植物感情的先河。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和克里斯朵夫-伯得的《植物生命奥秘》(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书,重复了巴克斯特的实验,进一步显示植物还对语言、思维、祈祷有反应。这项研究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

  

科学家在揭示植物生命的诸多奥秘之际,也不禁令人想到中国古人所说的:「万物皆有灵」。我们所处的环境,山川大地,日月星河,似乎无不潜藏着生命。古人敬天拜地,对宇宙万物的尊敬或许正说明了原因。


来源:新生网



Tags:

永不生锈的铁柱

在印度德里城附近的夏麦哈洛里,矗立着一根公元五世纪铸造的巨大铁柱。这根铁柱高6.7米,直径约1.37米,用熟铁铸成,实心,柱顶有着古色古香的装饰花纹。据说这根铁柱是为纪念旃陀罗王而铸造的。


但最令人惊异的是,铁柱在露天中耸立了一千五百余年,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至今仍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人们都知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金属,一般的铸铁,不用说千年,几十年就锈蚀贻尽了。


直到现在,人们也不没有找到能够防止铁器生锈的有效办法。尽管从理论上说,纯铁是不生锈的,但纯铁难以提炬,造价高贵。而且有些科学家分析了铁柱的成份,发现其中含有很多杂质,绝非纯铁。照理说应该比平常的熟铁更容易生锈才是。


如果说古代的印度人很早就掌握冶炼不锈铁器的技术,只是这种技术后来失传了,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在同时代冶炼出其它任何不生锈的铁制器具呢?而且古印度的典籍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铁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好像一个不可理解的物证,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


来源:新生网



Tags:

科学探索:巨人与小人真的存在吗?

大家还记得《格列佛游记》里讲述的发生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有趣故事吗?关于小人与巨人,中外古籍中都有记载,甚至像《汉书》、《后汉书》、《史记》、《宋书》等正史中也有记载。《汉书》记载,秦始皇 26年,有12个身高五丈,足长六尺的巨人,穿着奇怪的衣服,在甘肃省岷县出现,因为当时秦始皇刚刚并吞六国,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吉祥的兆头,于是他下令,广征天下所有兵器全部熔化,铸成12个铜人立于咸阳。



考古学家在南美洲的智利挖到的巨人骨骸

考古学家在南美洲的智利挖到的巨人骨骸





Doherty 博士在他的著作《巨人之谷》里展示了一张照片: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一个长90公分的巨人脚印。现代成年人的平均脚长是30公分左右,90公分照比例来讲,是人类脚长度的三倍,所以他的身高估算起来有五米多。

五十年代后期,土耳其的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巨大骨头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地大。其中的一个人大腿骨化石,长达120公分。依照这个比例推算,这个“人”的身高有五公尺,真的称其为巨人一点也不为过。


小人的存在也有骨骼证据。柏林大学的法兰兹博士在调查墨西哥中部附近的洞窟时,挖掘出一些奇怪的东西。他最先发现地面有一个奇怪的图案,便试着往地下挖。于是他挖出了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小小的装饰品,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挖到最后,终于出现这些东西的主人,一个小人。这具骸骨高约12公分,而它绝对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尸体,因为骨骼的样子已经是成人。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其年代约在五千年前。而《山海经》、《史记》、《列子》、《太平广记》中都有关于小人的记载。


来源:新生网



Tags: ,

轮回故事: 外祖父转生成外孙

清代文人李庆辰就曾记录过这样一则真实的轮回案例。在粤东地区,有位士人娶了一位儒生的女儿,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十九岁,次子十七岁,第三个儿子六岁,长子和次子都是书生,刻苦攻读,唯独第三个儿子自出生以来从未开口说话,因此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聋哑儿童,也就没有教他识字。


一天,这位士人给他的两个儿子布置了作文题目后就走亲戚去了,两个儿子在家反复构思,也没有写出文章来。这时他们六岁的弟弟突然开口说话:这篇文章该如何如何写。两个哥哥听了大惊失色,弟弟怎么说话了?弟弟告诉他们:不要惊慌,我只是记得前世罢了,让我替你们写这篇文章吧!两个哥哥相信了弟弟的话,只见弟弟运笔如飞,一篇佳作就这样完成了。


士人晚上回来,读了文章后感叹道:此文才思敏捷,读着只觉得象你们外祖父的文风,你们应该写不出来这种文章吧?两个儿子见瞒不过去,就向父亲坦白是弟弟写的。


士人非常惊奇,反复询问六岁的幼子。幼子先不说话,后来才不得不开口道:我忍耐数年不说话,今天却一时兴起写了文章,看来不得不告诉你们实情了。唉,我前世就是你的岳父啊。当年我也没有什么大病,一天在床上躺着午睡时,元神却起身离开了肉身,信步向女婿家走去,不料刚进门就跌倒了,只觉浑身发冷,睁眼一看自己居然是赤条条的一个初生婴儿,又见女儿正躺在产床上休息,当下明白自己原来已经死了,现在又投胎转世了,顿时大哭起来。后来自己慢慢也想通了,生老病死,实乃人之常理。然而难堪的是前世的女婿、女儿竟成了今生的父母,前世今生的伦常关系竟颠倒过来了。故而一直不愿开口叫人,以致被人当成哑巴。说完孩子便悲痛地大哭。士人震惊无比,告诉了妻子,妻子核对了幼子出生的时间,竟然正是自己父亲去世的日子,顿觉悲痛。


后来这个孩子告诉士人夫妻,他希望出家为僧,摆脱这种前世今生伦常关系颠倒的生活。夫妻二人最终同意了孩子的请求。李庆辰记录这件奇事的时候,这孩子已过而立之年,正在寺庙中努力修行呢。


历史上乃至现代关于轮回的记载非常之多,今天的人们面对这些确凿的轮回案例时,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明白“无神论”就是一个错误的假说,只有摆脱“无神论”的枷锁,才有希望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


(资料来源:《醉茶志怪》


发稿:2013年6月17日



Tags: , , ,

研究发现:打坐可改变大脑结构

美国麻萨诸塞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一项研究表明,打坐(Meditation)可以使人大脑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首次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变化,由此人们也不难看到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

  

省总院精神科神经影像学医生莎拉.拉扎(Sara Lazar)领导了这项研究,也是该研究报告的资深研究人员。她说:“虽然禅修打坐是一种平静和放松身体的运动,但打坐者还能体验到打坐在认知和心理上的多种好处,打坐后一天心身愉悦。我们的这项研究也表明,人们花时间放松打坐,不只是心里感觉更好,而且大脑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6 名实验参加者在实验开始的两周前及禅修打坐八周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结构进行扫瞄,然后做对比分析。参加者每天平均打坐练习27分钟,还使用录音来指导每日的打坐。而另一组没有参加打坐的测试者,其大脑结构也在同期被扫瞄检查。研究显示,经过八周禅修打坐,参加者在与他记忆、自我感觉、同情和压力感相关大脑区域,就发生了明显变化(Measurable Changes)。

  

另外,通过对打坐者脑扫瞄图的重点分析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其海马(Hippocampus)的灰质密度增加了。海马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负责主管学习和记忆的重要部位,是与人的自我意识、同情心和反省意识相关的大脑组织。灰质也是一种脑组织,其中含有大量神经细胞。

  

这些打坐者声称他们的精神压力明显减轻,而研究人员也的确发现他们杏仁核的灰质减少了。杏仁核已知是一种产生焦虑和压力的脑组织结构。相比之下,这一系列的变化在非禅修打坐人的脑扫瞄图中,都没有发现。

  

麻省总院研究小组成员布丽塔.侯奏(Britta Holzel )说:“大脑的可塑性很引人关注,通过简单的冥想打坐,就可以改变大脑结构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有益变化令人鼓舞。还有,针对不同患者人群的其他研究也显示,患者通过冥想打坐可以显著改善其相应的各种症状。我们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促进大脑这些变化的背后机制。”

  

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亚米希·杰哈(Amishi Jha)在研究冥想对减轻精神压力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参与麻省总院的这项研究,但他对此项研究评价极高, 认为这一发现对许多相关领域,包括如何防治精神压力有关的各种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等俱多方面,打开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大门。

  


发稿:2013年6月2日



Tags: , ,

西方女预言家传奇(1):序言

序言


珍妮·狄克逊(Jeane Dixon, 1918年1月3日 — 1997年1月25日) 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占星家(astrologer)和特异功能者(psychic)。她对许多重大事件的准确无误的预言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国政治家、社会名流和商界要人都曾积极寻求她的建议,许多外国名人情愿放弃白宫的私人宴会而与她约见。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预言,因为预言的能力是人人都具备的天赋,而不是后天学来的技巧。然而,大多数人和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预言的能力,这确实与人们后天的社会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当一种能力成为极少数人的专利、而又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能力时,其真实性就会受到怀疑。况且,人们不太相信预言的真实性也有其客观的因素:过去的许多预言往往措辞含混、模棱两可,加上年代久远而带来的语言障碍,为人们留下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有些预言不但需要作者的背景知识,而且要用到某些特殊的理论(如道家的《周易》)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而这些理论本身就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和接受;有些预言的写法则明显的流露出预言者们当时心中的犹豫、顾虑和随之而来的闪烁其词。


然而,和那些预言相比,狄克逊女士的预言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1. 古代某些预言家怕自己的预言泄漏了天机,因此想方设法的遮遮掩掩;而狄克逊女士始终相信自己的预言是上帝交托给她的责任,因此尽量说得清楚、连许多细节都和盘托出,这就使她的预言没有任何第二种解释的可能;


2. 在已知的著名预言家中,狄克逊女士是距我们时代最近的现代人,她完全使用现代英语,不产生任何语言障碍的问题;她所预言的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感兴趣的,甚至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因而更引起人们对其真实性的强烈关注;


3.她的预言用不着任何高深知识和理论作基础,人人都能很容易的理解她的描述和解释;


4.更为可贵的是,她不但将自己所预言事件的细节全盘托出,而且把自己获得预言的各种不同方式和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甚至于指出哪些预言是不可更改的、哪些预言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这不但使阅读她的预言的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咀嚼的余味,而且给了深入思考和研究预言的读者们许多宝贵的信息。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对预言的存在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发现,他们用以质疑和反对预言的存在性的理由在狄克逊女士的预言面前不起作用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除了哪些蛮不讲理、无意于真理而只想争输赢的人外,任何稍有理智的人在看了我们选载的狄克逊女士的预言后,都会放下心来相信预言的真实存在。不但如此,当你一旦明白了预言是一种真实存在、而且是每个人原来都具备的能力时,你可能就会发现周围的人群中就有好些可以偶尔言中未来事件的人,只不过他们的预言能力可能还没有达到预言家的程度罢了。


著名的预言家也有预言不兑现的时候,而且可能远远不止一次。狄克逊女士的有些预言也没有兑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她著名预言家的身份,更不影响预言存在的真实性,因为我们说“预言是真实存在的”时,只要我们找到哪怕是一个“真实的预言”,那就足够了。这叫做“存在性证明”。比方说,一个短跑名将在一次比赛中跑出了100米9秒8的新记录,我们就会说“他能跑100米9秒8”,但不会苛求他任何时候拔腿一跑就能那样快,更不会因为他以后再也没有跑过那样快就取消他创下的记录。同样的,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预言家的每一个预言都能兑现才承认他是预言家,或者才承认预言是真实的存在。


其实,正如狄克逊女士所说,有些预言本身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在作出预言后,当事人努力去避免其兑现,就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后果,因而使原来的预言落空。比如,在狄克逊女士在预言了罗伯特·肯尼迪将要被刺后,想尽办法通过许多政界熟人去通知他,但他始终不愿听,最终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当时有人成功的阻止了他,狄克逊女士最初的预言也就落空了(而这正是狄克逊女士最希望的后果)。又因为得到预言的方式有多种,预言家在解释自己所得信息时偶尔也会误解,等到事件发生后才发现自己是误解了信息,而事情的后果并未改变。这件事情远非读者想的那样简单,当你认真的一步步的去研究预言的本质时,你就可能对其复杂性获得深刻的理解。


为了让读者对预言的真实性、存在性有一个明确、可信的答案,我们将从狄克逊女士的众多预言中选载一部份作为例子推荐给读者,而且尽可能把每一则预言的相关信息也指出来。比如,何时作出预言,何时预言兑现,获得预言的方式,预言的性质(可不可以改变),等等。


亲爱的读者,预祝您在阅读这些预言后获得对人生和社会中这一重要现象的理解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生命进程作出更美好的选择:因为人的一生既是确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可以改变的!


(正见网)


来源:新生网



Tags:

美宇航局卫星首度捕捉到太阳系尾巴(视频 多图)






大家都知道彗星有尾巴,但你知道太阳系也有尾巴吗?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星际边界探测器”(IBEX)卫星首次测绘出太阳系尾巴的结构,它的形状就像一个有四片叶子的三叶草。

从heliotail动画中截取的正面图(NASA)


从heliotail动画中截取的正面图(NASA)



科学家们结合“星际边界探测器”卫星前三年拍摄的照片,在7月10日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介绍了这条称为日光层尾(heliotail,heliosphere+tail)的太阳系尾巴。


首次测绘出太阳系尾巴 填补星际地图空白


虽然望远镜已经发现围绕其他恒星的类似尾巴,我们的太阳能否产生一条却难以谋面。日光层尾中发现的粒子在日光层(Heliosphere)中并不发光,因此无法使用常规仪器发现。日光层主要由太阳风及太阳磁场造成,目前被认为是太阳系的最远边界。



日光层艺术概念图,由太阳风和太阳磁场在太空中产生泡形。(NASA)


日光层艺术概念图,由太阳风和太阳磁场在太空中产生泡形。(NASA)



论文的主要作者IBEX首席研究员戴维.麦科马斯说,“通过研究中性原子,IBEX首次观测到heliotail。以前有许多模型假设了heliotail的可能形状,但我们没有实际观测到。我们绘制太阳系尾巴扫过的场景,但我们甚至无法推测它的真实样子。”


IBEX测量了太阳系的边界处发生碰撞产生的中性粒子。高能中性原子成像技术基于中性粒子的路径不会受到太阳磁场的影响这一事实。碰撞后粒子沿直线运动。因此,通过观察中性粒子来自何处即可以发现这些遥远空间发生的事件。


NASA的IBEX项目科学家阿里克.波斯纳说,“自从2008年起,IBEX的发现让我们惊讶,包括一条以前未知的横跨星际边界的高能中性粒子带。IBEX拍摄的heliotail照片填补了以前星际地图上的空白,我们成为太阳物理学科学快速发展的第一手证人。”



太阳系尾巴示意图。白色的是速度较慢的太阳风,红色部分则是速度较快的太阳风(NASA)


太阳系尾巴示意图。白色的是速度较慢的太阳风,红色部分则是速度较快的太阳风(NASA)



通过结合IBEX前三年的观测图像,研究小组发现heliotail结合了快速和慢速移动粒子。侧面两个叶有较慢的粒子,上下两个叶有较快的粒子。四叶的形状可以归因于过去几年中,太阳在其两极附近释放出的太阳风的速度快,在赤道附近释出的太阳风风力放缓。这是太阳11年??活动周期近阶段的常见模式。


但是四叶尾巴的形状不和太阳系完全一致。整个形状有轻微转动,表明在它远离太阳时受到磁场的影响,移动时,带电粒子开始沿本地星系的磁场被轻推入一个新的方向。



此动画显示带电的太阳粒子离开太阳的路径,沿着磁力线运动。太阳粒子撞击氢原子后结合其电子成为中性。(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此动画显示带电的太阳粒子离开太阳的路径,沿着磁力线运动。太阳粒子撞击氢原子后结合其电子成为中性。(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科学家不知道尾巴有多长,但认为它最终会消失,并与其余的星际空间变得难以区分。科学家们正在基于新的观测改进对太阳系的计算机模拟,增加对太阳系尾巴的了解。



产生日光层的条件,即向外推的恒星风和向内推的星际气体达到平衡,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也许大多数恒星具有类似的结构,称为astrosphere。图中显示各种望远镜拍摄的三个这样的astrosphere照片。(NASA/ESA/JPL-Caltech)


产生日光层的条件,即向外推的恒星风和向内推的星际气体达到平衡,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也许大多数恒星具有类似的结构,称为astrosphere。图中显示各种望远镜拍摄的三个这样的astrosphere照片。(NASA/ESA/JPL-Caltech)



据维基百科,星际边界探测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颗旨在绘制太阳系和星际空间边界地图的人造卫星,由飞马座XL火箭于2008年10月19日成功发射。这颗卫星的负载包括两台高能中性原子(ENA)成像仪、IBEX-Hi和IBEX-Lo。IBEX探测器获得的数据多次震惊了科学界,并推翻了旧理论。首次震惊是因为它发现了一次窄带高能中性原子喷射。然后它发现了此带随时间的移动。另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是未找到弓形激波。推翻弓形激波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几十年来的研究都是以其为基础的。


来源:新生网



Tags:

眼见并非为实? 太阳日冕环呈现视觉幻象(图)

文/秋水



天文学家表示,尽管日冕环的宽度看起来像是固定的,但这是视觉幻象,事实上,日冕环是上宽下窄的锥形。(图片来源:NASA)


天文学家表示,尽管日冕环的宽度看起来像是固定的,但这是视觉幻象,事实上,日冕环是上宽下窄的锥形。(图片来源:NASA)



太阳的外层大气,也叫日冕(corona),长久以来一直具有神秘感。太阳表面的温度只有华氏1万度,但日冕的温度却高达几百万度,就像远离营火时,感觉越远越热。天文学家表示,日冕环(coronal loop)所呈现的视觉幻象可以说明其热度的差异。


据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网站报导,为了研究日冕如何升温,有些天文学家研究了日冕环这些呈倒U字型的结构,该结构显示磁力线在何处将太阳气体或等离子体(plasma)散射出去。


天文学家拍摄到的最清晰太阳照片显示,日冕环的宽度是固定的,好像一圈圈的绳索。然而,这是一种错觉,日冕环实际上是上宽下窄的锥形,这一发现对解释日冕热度有重要意义。


该中心研究人员温特(Henry Winter)说:“如果日冕环是一个锥形的几何形状,则只需要更少的能量来提升日冕的热度,而这正是我们所发现的。”


温特和同事依据基本物理学,用电脑程式构建了一个锥形日冕环模型以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即使是高清晰度的图像都无法显示日冕环的真实结构,结果,尽管日冕环不是管状的,也可能呈现管状的外貌。


温特解释说:“在科学界,我们总是把理论跟实际相比较,但如果你对现实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你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仪器的效果。”


从这个科学发现中我们看到, 人“看”见的东西也并非就是真实的,而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才是对的,是真实可信的。其实,不管现代科学与探测仪器多么先进,人们也只能“看”到或了解到很有限的东西,离真正认识宇宙的真相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新生网



Tags:

一起奇异的轮回转生故事

清朝有个叫孙峨山的人,一次在高邮的船中卧病不起。忽然觉得似乎上岸散步,并感到很轻松爽适。不一会儿有人领他向前走,他恍恍惚惚地忘记为什么要向前走,也没多问。接着来到一户人家,门庭豪华,院落清洁。渐渐走入内室,见一少妇正在分娩。他想退避,被领他的人从背后拍了一掌,就昏迷不醒入事了。


等过了好久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形已经缩小,躲在襁褓中间。心里明白这是已经转生,无可奈何了。一想说话,就觉得寒气从门向内钻,说不出来。他环视室中,室中的家俱器物和对联书画,都十分清楚。到第三天的时候,婢女抱着他洗澡,失手掉在地上,他就又失去了知觉。


醒来的时候,仍旧卧病船上。家人说,他已经气绝三天,只是因为四肢柔软,心膈还温,才没敢入殓。孙峨山先生急忙索取一纸,写出自己的见闻,派人沿他所走的路线去那户他曾转生的人家,告诉主人不要以过笞打婢女。然后,又慢慢地为家人详述了事情的经过。当天他的病就彻底好了,于是便亲自前往他曾转生的人家,见到婢女等人都如同老相识一样。这家主人老年无子,与孙峨山先生相对惋惜叹息,并称奇异。


(事据《阅微草堂笔记》)


来源:新生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