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星期六

精简公共服务 澳洲政府拟取消175个机构

为了节省预算开支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联邦政府计划取消175个政府机构。


澳洲新闻 有限公司报导,作为预算更新的一部份,金融部长科尔曼(Mathias Cormann)将于下周一宣布这一消息。此外,政府还将宣布禁止创建新机构的相关规定,以防止官僚主义和阻碍决策进程。


有报导称,许多工作小组将被关闭,费用高昂的机构将被解散。政府希望藉此精简公共服务,在未来的四年内节省超过5亿澳元的费用,并将公务员的人数降低至七年前的水平。


将被取消的政府机构包括律师局(Australian Government Solicitor),其中的部份员工将被转至律法部;还包括负责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委员会”与为学生服务的“合作伙伴小组”等奇怪的部门。


参议员科尔曼曾点名卫生部和教育部是两个需要进一步精简官僚机构的重点。


另据报导,一些机构还将被迫分享他们的“后台”功能,政府将考虑把其连接400个网站和80多个机构的庞大通信网络外包。


科尔曼对澳洲人报周末版说:“这将确保纳税人的钱有效地花在刀刃上,而不是部门内部的浪费。”


澳洲联邦政府“缩小政府计划”(“smaller government program”)的第一阶段自今年5月开始。当时参议员科尔曼解散了76个机构,并出售了包括澳洲国防居住服务公司(Defence Housing Australia)、皇家铸币厂(Royal Australian Mint)及澳洲听力研究中心(Australia Hearing)等国有资产。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简玬



本文标签:, ,


悉尼母亲携冰毒 恐在马来西亚面临死刑

一位搭乘飞机从中国上海到母亲,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际机场转机时,因涉嫌走私冰毒而被指控。周日(14日)在马来西亚出庭受审,可能面临死刑。


新闻有限公司报导,该51岁的妇女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上周转机时被发现携带了 1.5公斤的冰毒,因而遭到马来西亚警方逮捕。


马来西亚海关负责人Chik Omar Chik Lim13日证实,一位澳洲妇女因持有报导中所称数量的“冰毒”已被逮捕,但他拒绝透露其它细节。


他称,这位妇女是在12月7日被逮捕的。


在马来西亚,任何人如果携带了50克以上的毒品就被视为毒贩,如果罪名成立,将会被强制执行绞刑。


这位妇女很可能会出现在14日的法庭上。有关当局正寻求延长对犯罪嫌疑人原定七天的还押候审的期限。澳洲外交外贸部据悉正在为这位妇女提供领事协助。


在马来西亚有数以百计被判死罪的人,其中很多是与毒品有关的罪行,尽管在最近几年很少有被处决的。


1986年,有两名澳洲人因走私海洛因而被处以绞刑。那是第一位西方人在马来西亚被处死刑,该事件导致了当时双边关系的紧张。


去年,来自柏斯的卡车司机伯德(Dominic Bird)因涉嫌持有167克冰毒而控贩毒,但后来被无罪释放。他的律师辩护道,一位政府的化验师在分析伯德所带的物品时出了错。他被释放并被允许返回澳洲。


来源: 责任编辑:简玬



本文标签:, ,


圣诞长假渡假房 悉尼棕榈滩进账10万

距离中心41公里,有名的棕榈滩(Palm Beach),一些最昂贵的渡假房已在整个圣诞-新年长假期期间已被订满。房东将渡假房租出去,进账可超过10万澳元。


晨锋报报导,棕榈滩LJ Hooker房地产代理爱德华兹(Diana Edwards)说:“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顶级的渡假房都已预订出去了。”


“今年有相当多的海外人士,来自美国,英国。”


虽然爱德华兹对今年夏天哪个名人租住守口如瓶,但这个半岛曾深受艾拉?麦克弗森(Elle Macpherson)、比利?康诺利(Billy Connolly)、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碧昂斯(Beyonce)、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等名人的喜爱。


其中最受欢迎的渡假房是“Karala”,位于棕榈滩的南岬角顶端的一套七间卧室的房子。它拥有辽阔的风景、一个游泳池。尽管租金每周高达2.5万澳元,该房今年12月至明年1月已经订满。


在位于棕榈滩的皮特沃特(Pittwater)一侧的另外一套周租金为2.5万澳元的房子目前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拥有四间卧室,出门就是海滩,这套被称为“Shoreline”的渡假房中一年当中租金最贵的期间均已预订了三个星期。


爱德华兹表示,在棕榈滩的大多数房子是住在靠近城市的人士或海外人士的第二个住房。


除了昂贵的渡假房,棕榈滩也有一些较实惠的住房供在12月至1月出租使用,其租金只是那些昂贵渡假房的约五分之一。


来源: 责任编辑:简玬



本文标签:,


外国买家在澳买房每试一次交1500 褒贬不一

(大纪澳元记者朱丽娅编译报导)中国最大的房地产网站之一Juwai.com警告道,外国人购买每次出价就需支付1,500澳元。


新闻网报导,一项对外国投资者购买澳洲住房的议会调查报告建议向试图购买房产的外国人收取1,500澳元的费用,调查会议主席奥德怀尔(Kelly O’Dwyer)表示,此举能在四年内创1.587亿澳元的收入。


网站Juwai.com总裁亨利(Simon Henry)认为,该建议将产生负面影响,买家会转向西方其它国家投资房产,从而减少澳洲的外国投资。财长霍基(Joe Hockey)必须要慎重考虑,是否要做出这种导致外国投资减少的决定。


亨利说:“随着市场的放缓,这是一个尴尬的时间来影响一直表现积极的市场,”澳洲是唯一设有限制的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欧洲大部份国家都没有这类限制。


他说:“我担心海外购房者每次提出购买房产申请时向他们征税或收取1,500澳元费用的建议,即使他们没有过错,也可能购房失败(例如另一人竞价胜出)。”如果有必要收取费用,则应该只适用于成功的购房,而不是每一次的尝试购房举动。


“所有购房的人都知道,在一次的竞价成功之前可能有多次投标尝试。该报告希望投资者支付1,500澳元,即使他们没有成功购买到房产并非自己有过错,这值得提出商榷。”


亨利表示,外国买家并没有与首次购房者竞争,不应对价格上涨负责任。他说:“议会调查报告本身大部份的证据表明,外国购房者不是澳洲住房价格全线升高的原因。价格高更可能是由于低利率、供应不足及负扣税所致。”


但是,昆省房地产研究所总裁麦科莱拉(Antonia Mercorella)近日对议会调查报告表示欢迎,称这对外国投资信心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她说:“我们将密切关注该建议,总体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报告。昆省房地产研究所希望看到房地产行业管理外国投资的一个透明、公平和可行的制度,我们支持能使这成为现实的措施。”


来源: 责任编辑:简玬



本文标签:, , , , ,


只还利息的高风险贷款在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只付利息的贷款方式买房,但是其风险是什么呢?在澳洲人们的购房贷款的平均欠款额在持续增长之际,消费者权益机构Choice对“有害性的”只付利息的贷款发出了警告。


据每日新闻网报导,尽管现在的贷款利率居历史最低水平,尽管监管机构努力收紧当地放贷银行的借贷标准,但是澳洲人购房的举债平均额在9月底升到了23.9万澳元,比一年前的23.2万升高了7000澳元,根据澳洲审慎监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房贷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更多的买房自住的人采取了只付利息的贷款形式。借贷者只需在每个月的月底还给银行所贷款的利息部份,而需要偿还的本金部份却推迟到以后再说。


这种贷款,是房贷中发展最快的部份。占澳洲总计1.3万亿澳元的房贷的三分之一以上。9月底,只付利息的抵押贷款的平均余额达到了30.8万澳元。


这种贷款本来是为投资者们考虑的。其目标是,希望房产增值很快,在三至五年的时间里足够偿付贷款的本金。这种贷款还有税务上的好处,但只是对投资者而言。


消费者权益机构Choice告诫道,对购房自住者来说,只付利息的贷款可能是一种“高风险的贷款选择”。


“尽管在利率低而各种资产都在增值阶段之时某些消费者被这种贷款项目所吸引,但市场收缩时你就会负债累累不知所措,”Choice的媒体部主任戈弗雷(Tom Godfrey)说。


他说:“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显著的回落的情况下,比如在2007至2008年那样的情况,这种贷款特别有害。”


他警告,当利率像一些经济学家们所预测的将于明年升高时,这样的房主们就发现自己要吃力地偿付贷款,没有多少的余地。


穆迪信贷评级机构(Moody)在上个月出版的一份报告中强调了这种只付利息的贷款的风险。


穆迪的女高级分析师陈(Alena Chen)声称,如果利率升高的话,只付利息的贷款有可能导致举债者出现更大的财务压力。


“过去的一年里,在澳洲只付利息的贷款显著增多,其中增多的主要是买房自住者,而不是买房投资者,”她说,“这里的担心是,许多买房自住者采用了这种贷款,其贷款额总的来说大于传统的本息均偿还的贷款,如果利率升高,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应付。”


陈女士还注意到,只付利息的贷款比一开始就需偿还本与息的贷款,对举贷者来说,风险更大。主要原因是,支付利息的贷款通常在五年后转换成标准的贷款,利息与本金都需要定期的偿还。


而自住者的问题是,他们不能享受税务上的好处,不像买第二套房产做投资者那样。他们推迟了本金的偿还,意味着多交了利息。


买房自住者在采取只付利息的贷款时,需要考虑好自己手头上没有钱的这种风险。


这种贷款,如果出现持续的房价下跌、利率升高,或两者兼具的情况,举贷者很容易沦落到艰难的境地。


对买房自住者来说,一笔房产贷款最终的代价是多大,取决于这笔贷款在多快的时间内还清。即使是20年还清,举贷者也应该从第一天起就开始偿还本金,减少本金意味着所需偿付的利息也就少了。


还了部份本金,就相当于房产中有了自己的一部份资金,这样,在利息升高等情况出现时,可以更容易地转换贷款计划。而只还利息者就没有这样的灵活性,很可能注定要付更长期的利息。


来源: 责任编辑:简玬



本文标签:


专家建议:要买房 五件事千万别做!


购买房地产需要有一套战略方针,涉及到获取信息,以便在谈判中占有优势。(简玬/


购买房地产需要有一套战略方针,涉及到获取信息,以便在谈判中占有优势。


房地产观察网报导,买家代理公司EPS房产搜索总监布莱特(Patrick Bright)表示,他经常看到买家透露了太多的信息,以致削弱了自己在谈判中的优势。现实情况是,当面对一个训练有素的售房代理时很少有买家是熟练的谈判者。


以下五个错误是布莱特警告买家千万不要做的。


1.不要透露你的预算给售房代理

尽管你可能只是根据你所查看的房产给售房代理一个粗略的价格,布莱特警告道,一旦他们知道了你的真正预算,他们将会“尽一切可能掏出你的每一分钱”。如果在他们还没有达到卖家的底价的时候,情况更是如此。


2.不要让售房代理看出你中意该房产

“我见过太多次这种情况了,”布莱特说,“我的建议,在你看房时不要做任何评论或谈及该房产。”


他还警告,买家应避免回答售房代理提出的问题,相反,在他们问你问题的时候,向他们问问题。


3. 不给出愚蠢的低报价

布莱特称,提出一个低报价是好事,但不是愚蠢的低报价。


“如果你的第一次报价给的太低,并且附有太多的条件,那么卖家和售房代理就有可能疏远你,他们或许会认为你是在浪费时间。当我提出一个较低的报价时,我总是会用比较来证明报价的合理,以尽量减少卖家疏远的任何机会,”他说。


4. 如果你有意购买,千万不要让代理知道

“如果你和你的伴侣一同购买房产,让一人进行所有的谈判,让另一人与代理沟通所有的信息,否则代理可以轻易地从你们两人的话中套出你们的底细,”他建议道,要隐藏你的动机。


5. 不要做不愉快的购买

你可能已错过了几套非常中意的房产购买机会,并且也已寻找了数个月,但布莱特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你应放弃了,就随便买一套。如果买完不长时间就后悔,想卖掉,再买另一套同一价格的房产,这一卖一买的成本将是购房价格的10%左右。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简玬



本文标签:, , ,


图片:卍字符,一个古老的标记




图1:古罗马建筑上有卍字符。图2:古希腊彩陶中有卍字符。图3:韩国寺庙大门上的卍字符。图4:古西藏、日本和基督教中都有这个图案。图5:古希腊建筑上的卍字符。图6:佛像上的卍字符。

图释:图1:古罗马建筑上有卍字符。图2:古希腊彩陶中有卍字符。图3:寺庙大门上的卍字符。图4:古和基督教中都有这个图案。图5:古希腊建筑上的卍字符。图6:佛像上的卍字符。


卍字符是一个古老的标记,原文源自梵语的“SVASTIKA”,代表幸福和好运,在东西方古文明中都可见到。有人说最早所知的卍字符发现于公元前2500至3000年的印度和中亚。一项1933年的研究指出,可能公元前1000年,卍字符就从印度经波斯、小亚细亚 (西部)到希腊,然后进入。《时报》书评艺术 部主任斯蒂芬.海勒在《卍字符:无可挽回的符号》一书中写道:“施烈曼推测卍字符是他德国祖先的一个宗教符号,它将古代的条顿人、荷马的希腊人和吠陀的印度人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卍字符在古希腊被广泛使用,在古希腊神殿建筑和神器上都有卍字符标记。公元前十至八世纪的古希腊人使用的彩陶器皿上绘有卍字符,古罗马祭坛等建筑物上也有卍字符标记。这个图案也出现在早期基督教中。古印度、西藏 、日本、韩国等地重视佛家修炼的地区都有卍字符的图案。


卍字符广泛存在于古代东西方文明,甚至也出现在非洲 的文化中。罗浮宫所藏的六千年前的美索布达米亚陶碗上就绘有卍字符。对中国 人和东南亚人而言,卍字符通常和佛相关,许多古佛雕塑或画像中,佛的胸前都有卍字符标记。


如今,这个有着超越时空意义的标记,是法轮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标签:, , , , , , , , , ,




from 气功

四大名著试解(七)


二零一三年八月十四日】(接上文


红楼梦 》初名《石头记》。读者在作者亦真亦幻的笔法中也许没有把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当回事,大都认为是无稽之谈。


贵州平塘县掌布乡有块石头,二零零二年才被发现,上书“中国 亡”六个大字是天然形成的,有中国科学 院的专家实地考察为证。中央电视台也报道过这一奇石,只是把最后一个“亡”字给有意地漏掉了。《红楼梦》上那块“通灵宝玉”没有人把它当真,“假”(贾)的嘛,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也是“无稽”可考的。而今的这块石头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是一种巧合吗?来自上苍的警示!可千万别不当一回事!


站在修炼的角度上看,说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决不是牵强附会。是曹雪芹已洞见了天机,借“宝玉”以“通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曹雪芹如果不借这块石头以演绎情节的话,照样可以完成此书。此石在书中也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没有它,对表达主旨好象没有什么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石”的独钟,不但反映作者对世间万物有着与常人迥异的认识,而且其用意直逼今日惊世骇俗之“藏字石 ”,兼而表达作者通达世间万象,并用逶迤的艺术 手法在“末法”之时惊醒世人。——“石头记”,记的内容正是“中国共产亡”六个大字。


曹雪芹是文章 大家,如椽大笔,写块石头也写得纵贯过去与未来 。从女娲补天即人类的起源,写到今天的“藏字石”亦即人类所面临的洪劫。笔法一实一虚:女娲补天所剩的那一块有文字,是实;今天所呈现的这一块在书中不可能提及,是虚。只有把整个历史 的原貌高度真实的浓缩成一部作品的大手笔才有此杰作。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的残缺才算完整。


最害怕的书籍是的经书。除此之外,《共产党》是中共提都不敢提的。由此引发的“三退 ”大潮真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激荡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通、晓地理、明辨阴阳。吴承恩参尽古今天下事,独留一语于书中。曹雪芹更是看透末法之现状,却用一书“残局”来惊醒世人,其用意直指今日之中国。“红楼”者,喻指今日邪共之大厦,“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看看中共的历史与现状,多么恰如其分的道出书中玄机:沉迷于“红楼”中不愿“醒”的人也只能随着楼塌而身亡,“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能明红楼的人,自然能离开红楼,保全性命。而能够行使唤醒梦中人使命的人也只有修炼的人。书中一僧一道贯穿始终,不只是结构的需要,和作者表达主旨的方便,还指明了救度的方式,就是让人抛弃对红楼的痴迷,回归自然本性。 这,只有今天的修炼人,也就是大法弟子堪当此任。


梦醒还分时候吗?《红楼梦》行文的中断,寓意正在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乃是预言 书。只是不到特殊的时候,不显其真实面目。《红楼梦》惊醒的正是现在仍在“红楼”中痴迷的人。只有顺应天象变化,退出邪恶中共的各种组织,才能走出绝地。


四大名著所蕴藏的天机也确实到了“泄露”的时候。单就中共今日的现状和人民生存的危机来讲,中共的大厦已倾。然而随之而来的“天谴”,对于那些还痴迷于其中的人真是可怕。


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上看,四大名著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不只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精神食粮。它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组成部份,对整个中华民族民族性的形成和充实,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志向操守以及生活情趣的培植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教化的作用。综合看,四大名著有这些功用。稍加分析,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那就是“义”和“修炼”。在“义”的表达上,《三国》和《水浒》各有侧重,相映成趣。在对“修炼”的表述方面, 表面更是相差,实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游记 》以神话故事写“修炼”,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红楼梦》写“修炼”,则需要人有极高的“悟”性。修炼人最难修去的是“情”:亲情、男女之情、朋友之情、父母之情,爱和恨、喜与乐等等。《红楼梦》还有一个名字叫《情僧录》,是说抄录《石头记》的空空道人因抄录《石头记》而“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这个角度上看,《红楼梦》的主题还可以这样总结,那就是:看破人间“春”色,自然遁入空门。


四大名著震古烁今,在人类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引领着人类文明的方向,为大法的弘传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三国演义》之“义”已成为人特有的内在特质,《水浒传》的“好汉”是用“负”的方面表达人内心的情结,以及给人提供必要的警示,《西游记》对修炼 和“正法”的传达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红楼梦》则艺术的再现了人类社会现实及其必然走向。


四大名著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就象四颗灿烂的星斗在历史的天空交映生辉,为世人走向辉煌的明天给以形象的启示。


(完)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谈古典山水诗词中蕴涵的意境(上)


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日】“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中国 古典山水诗词不仅仅是一幅幅能勾起人们美好憧憬的风景画,而且使人能够从中感悟到许多道理。因为中国古人笃信力行“体物悟道”,故而由此凝晶的山水诗词,映照出远比山水世界广邈深邃的心灵世界。诗人 或摹写山水胜景;或称颂山水的清雅绝尘;或借赞山水自然的纯美寄寓其理想,他们既写眼前的山水,也写心中的山水,更写天上神仙世界的山水,因此古典山水诗词多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


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铸就了中国历代文人的文化品格。道家讲“见素抱朴”、“复归于朴”,主张返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追求一种物我相融的心态,如庄子说“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佛家讲明心见性、物我同一、慈悲心怀包容一切等;儒家的“中和”注重山水对人格修养的潜移默化作用,深受其影响的各类文化人,在远山近水里抒写个体的人格精神,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之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美。人们可以从诗人心境博大的诗词语句诸如“山长水阔”、“飞瀑林泉”、“碧空野烟”、“云霞缥缈”中,体会其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心境。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心心相印,涤净着人们的心尘。


(一)“此中有真意”的烟霞之境


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把桃花源作为仙界,又称世外仙源,诗中写道:“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那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纯然古风”的理想境界。他“性本爱丘山”,不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的“心远地偏”,表明自己虽身在世间,心却超脱世俗之外。而“此中真意”呢,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是那幅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日夕鸟归的山林景致不正揭示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吗?南山的永恒、飞鸟的,生命顺应天道,诗人之心境和山水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 ,传达了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召唤,其诗作意义不仅在于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及风格,表现了一种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文化模式。


南北朝时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被誉为“初发芙蓉”,以形容其风格清新自然。他栖心于五湖烟水云霞,陶醉于林壑之美,把山水当作领略玄理、玄趣的媒介,诗作中常出现感悟佛道之语,往往以理入景、化理于景,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他在《过白岸亭》中写道:“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从涧水漱石、疏林映山的山水景色,引出穷通委运、抱朴含真的向往,使生动的山水描写表现出一种哲理内涵。他在《登江中孤屿》中写道:“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通过描写乘舟登屿所见美景,揭示出其中蕴涵的真意,引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勉励世人要超脱名利,不为物欲所累,修道向道。谢灵运常游山攀岩,他的“谢公屐”上山下山如履平地,让几百年后的李白也钦羡不已,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博览道家、诸子百家之书,游遍名山大川,求仙访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山水诗的最为独到之处,也就是他在《山中问答》中所说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的“笑而不答”,体现了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的山水,其实就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水;他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理想中的神仙世界。他在《寻雍尊师隐居》中写道:“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这首寻仙访道诗首先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自在逍遥,然后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再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最后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对雍尊师的仰慕之意,尽在难以言喻之中。


宋代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在武当山九石岩修道。华阴县令王逵知其为高士,亲自到武当山拜访,遇到陈抟后问他:“先生居住在什么地方?”陈抟笑着吟道:“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白云缭绕的道人之居,使人感到一种入仙入境的感觉,白云之仙家意象,象征着淡泊无争的隐逸精神。


清代钱竹初写道:“海上秋风江上莼,尘颜久已怅迷津”、“劳生那复计年华,归识吾生本有涯……他日并登皇甫《传》,始知真契在烟霞”。写出尘世中的人们早已渴望指点迷津,纷扰的人间世事,只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真谛,及时修炼,无限美妙在烟霞的深处。


(待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谈古典山水诗词中蕴涵的意境(下)


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接上文


(二)“黄河 之水天上来”的阔大之境


葱郁山川的云飞水动,皆天然,山水诗人 则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山川之美,给人以自然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一种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铺开。如谢灵运用最简洁和真切的字句描述自然之美:“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黄河落天走东海,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其中一个“走”字,把黄河从天而落,咆哮而下,流奔东海的图景一览无余;一个“写”字,“写”又作“泻”,把黄河万里倾泻,直入心怀的气势给描绘出来。言黄河之胸怀也体现出了诗人胸襟的开阔。李白山水诗的意境便是画境,即其诗既能展现动态美,又能展现静态美,那河水真是“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登泰山时,他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 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他常常以宇宙的博大、永恒来衬出人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春秋代序,日夜更替,时光流逝,劝勉世人切莫光阴虚度,如他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水陆之道途难行,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但他坚信一定能够冲破险阻,实现理想,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堪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媲美,二者皆是写长江的名句,但各有千秋:李诗高远,杜诗壮观。李白是飞舟瞥视,连绵的山岭随着平原的展现而渐渐逝去,滔滔的江水涌入旷野而激荡东流,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大气磅礴。杜甫是停舟细视,描绘出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辽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勾勒出一种雄浑浩阔的意境,有一种“涵盖乾坤”之气象。杜甫在《登高》中写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亦比喻吞噬旧的一切的新生 力量势不可挡。


唐代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修道好道的心志和澄净心境,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他在《终南山》中写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绘出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回首望去,刚走过之路,一片云海如合拢无隙;向前望去,一片蒙蒙青霭,但走入进去,却又不见其踪。宋代著名隐士林逋在《宿洞霄宫》中写的“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描写出秋日山川的美景看也看不完,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派活泼,一片生机,令人无限遐想,正所谓“秋思亦无垠”。由此也可想见隐者超然出尘 的心怀。


(三)“鸟鸣山更幽”的静谧与生机


文人墨客置身于山水林泉之中,或许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自然、生命、永远的涵义……在中国 文人的眼里,物与我似有心灵之约,关系亲近。山间清澈的小溪,高峡险峻的峰谷,大河湍急的波涛等等,在诗人的笔下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并寄寓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诗人笔下那“直节堂堂”的杉柏,“千朵万朵压枝低”的鲜花,“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春意,“鸢飞鱼跃”的生机,这些都使人们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山水诗的意境美在于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使人感受到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在“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宁静中蕴涵生机,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诗人们在写山水物象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同时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为了更加反衬其静。以静谧的氛围来写山水,诗中描绘出一幅幽深的画面,虚实相生、动静相生,蕴含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生命气息,以达到万物和谐 、“天人合一”的艺术 境界。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春来草自清,月上已天明”,意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样自然。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李白在《入清溪行山中》写的“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诗人“寓静于动”,“寓无声于有声”,描绘出清溪四周的景色。白居易在《春题湖上》写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描绘出松树排列在山面上如同千重翡翠;明月倒映在湖水中好象一颗明珠,完美的表现出生动的境界。“空”象也常出现在山水诗中,一石一木,一山一水,触处皆春,怡然自得,如岑参在《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写的“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创造出一种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储光羲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诗人借写山泉以明心志,从广阔的空间着笔,把天地融合,其中的一个“映”字和一个“飞”字,形象而生动的凸现了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寄寓了诗人高洁的心境,揭示出宇宙之无穷和永恒。


王维在审美上以虚静为怀,以静心而达到彻悟佛理及人生要义,心中充满光明,以这种心境去观察景物,景物亦呈现“虚静”和“空明”。如他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白鹭飞行,黄鹂鸣啭,诗人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隐居修行,感到无穷的乐趣,其淡泊之心境,正是在这山中“习静”、“清斋”的结果。他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人借空山无人之涧户与自开自落之芙蓉来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故此诗被人们称为“幽极”。


宋代苏轼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中写道:“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诗人在腊日这一天到杭州孤山拜访惠勤、惠思这两位僧人,楼台和远山在阴天里、在云雾中,似乎看得见,却又瞧不清。山中看到溪水清澈,水底的石头清楚的显露出来,在水中游玩的鱼儿清晰可数,深林里寂静无人,只听鸟儿相互间轻快的招呼着。在这宁静清幽的世界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动人的意趣,那股清逸、脱俗的韵味,真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描写出道人居住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称赞道:“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称赞修道人的道行高深,虽然居住在孤山却并不孤独。


宋代黄庭坚在《水调歌头·游览》中写出了他的“桃源仙境”词:“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词人逐层描写仙境的美丽景象,那是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绝非烦扰的世俗所能比拟,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返朴归真的渴望。


(完)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中秋赏古诗词几首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七日】“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节日。每逢中秋来临,皓月当空,共皎洁,此时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言谈中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唐代《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人们为何于中秋赏月呢?古诗云:“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此时,碧空如洗,月象既圆且亮,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历代中秋咏月诗文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月亮这一意象成为人们抒怀言志的载体,诗人 或描摹明月形象,或描绘清澈月景,或描述月下感怀。以下列举几首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唐代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著名诗人,曾出任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语言经高度锤炼后自然平淡出之,通俗明快,凝练精悍,有独到之处。著有《王建诗集》等。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绝。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人们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乡怀人的意境,加上一个意味深长、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心怀,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中庭地白树栖鸦”:指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喧闹了一日的鸦鹊在月光下树荫中栖息入睡了。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静素洁、清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指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又进一步使人联想到那月亮上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此句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思。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了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推己及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然,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可能人有所不同,然而“秋思”必然是一样真挚的。一个“落”字,表现的蕴藉深沉,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诗的感慨之意,随着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人很自然的引上了思乡、思亲怀友,将人思念之切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如此真切,表达出此时普天下人们渴望团圆,彼此牵挂、祈福他人平安的愿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因直言上谏被贬谪边地,转迁多州刺史,历尽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报国的理想,坚忍不拔,心忧天下,曾写著名的《陋室铭》以明志。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其诗风格刚健爽朗,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着有《刘梦得文集》等。


刘禹锡这首诗释意: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九霄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隐藏了光彩,让给月色,金风水 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恒久的!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月景。首联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世界一片澄明透彻,手法形象;颔联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 万物反衬中秋之月,气势豪迈;颈联“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中“玉京”为道家传说中的神仙世界、仙都等,在这里代指明月及天上仙境,感叹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感慨世间的变幻无常与宇宙的无穷和永恒。


这首诗读来觉满卷月华,气象万千,天上人间,景物随时而变,感思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足可见诗人运思的匠心。体现了诗人对仙境和永恒的向往。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也描述了月夜漫游月宫仙境的畅想之旅,此时诗人精神上已超越尘世,仿佛来到广漠无垠的天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诗中开头便写道“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由人间想到天上,由尘世来到仙境,对比之中寄寓感慨,现实与理想巧妙结合,飘飘然毫无俗尘气,令人神往。


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字先之,宋代虔州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曾任国子监教授。素有拯世济民之志,为官敢于直言,不惧权奸。曾因上谏触怒奸臣蔡京而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请命。他曾写道:“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此亦盖叙其平生云。着有《章贡集》等。


李朴这首诗释意: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朵,云端里缥缈的仙乐此时也寂静无声。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一片通明,照亮了千家万户,把人间照耀的明亮无比。月圆时狡兔只好空从弦外落去,蚀月的蛤蟆也休想出现在眼前。如果有乘往月亮的灵筏,我想邀约同伴携手一起去遨游月宫和太空,但须等到银河彻底澄清以后。


此诗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皓魄以影言,宝镜以形言,并描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人们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尾联运用汉代张骞乘灵槎以涉天河之典故,描绘出诗人想往遨游月宫和太空,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诗人把中秋夜空描写的浩瀚无垠,把中秋明月描写的明亮如镜,把月夜气氛描写的如诗如画。然后,驰骋想象,等到银河彻底澄清以后与同伴一起登上天上仙境,使得清辉漫空的月色又显现出新的境界……好一幅中秋月圆的水墨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字安国,宋代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时即中了状元,他考中状元后,立即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 ,触怒秦桧,被秦桧及其羽诬陷下狱。次年秦桧死,宋孝宗时,张孝祥出任抚州、潭州等地方官,后授礼部员外郎。他力主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虽屡遭权贵排挤和打击,初衷不改。其词风格豪迈,着有《于湖词》等。《念奴娇•过洞庭》是他因受谗言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


张孝祥这首词通过中秋前夕乘月泛舟洞庭,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辽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 意境和精神境界。词的上片写景,下笔便奇,“更无一点风色”,给人以一种无比沉静的感受。接下来以“三万顷”对“扁舟一叶”,凸显境界空阔。然后进一步描述月光下,从天空到湖水上下通明,天地一片纯净。沉静、空阔、澄澈,层次分明。“表里俱澄澈”,既是物境,又是词人的心境,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这样美妙体验,“妙处”在何?在于全身心融入这完全净化了的美的世界,在宠辱偕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中,领略了人生的无限妙谛,在于“言不尽意”却又“意在言中”。词人胸无点尘,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才能怡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肝胆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词人回顾自己在岭南当职期间,始终坚持正道,问心无愧,月光也能照见象冰雪一般晶莹纯洁的内心。不管个人处境如何,心念毫不动摇,不会放弃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此句气势雄伟,是说捧尽西江(即长江)清澈的江水,接北斗星为“杯”,细细斟上,邀请天地万物作宾客来一起共饮。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广阔的胸襟!“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然而此时的词人,独自的放声高歌,天地万象,都在心中,个人的得失、世间的名利,皆抛身外,与天地、万象交融在一起,超越了时空,达到了一种超尘绝俗、天人合一的境地。这首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是因为词人在词中创造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无限韵味:对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感悟,追求光明澄澈之境及包容万物的精神,而“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更是一切仁者的共同品性和胸怀。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浅析孔孟之义利观(一)


二零一三年十月六日】“义”和“利”的问题 中国 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子与孟子的“义利观”都是在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回答人生的目的和理想问题。


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 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原则;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孔孟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学说,崇义尚道、重义轻利、身任天下,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人生取向,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对于人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道义原则。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惟义所在”的价值选择 标准,凡事先问:“其所取之义乎,不义乎?”因此认为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价值上。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是礼崩乐坏的年代,然而他们都是义无反顾的周游列国弘扬道义,坚持“道济天下”,拯世济民。孔孟思想中关于义利问题的论述很多,观点非常明确,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道义至上


“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君子是有着崇高的信念,集仁、义、礼、智、信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孔子谈“义”就紧扣“君子”,这在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中多有阐述。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指出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所谓 行,无所谓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指出君子“行义以达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对安贫乐道的学生颜回称赞有加,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使在陈、蔡绝粮,处于困境,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指出如果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这才是真正令人忧虑的啊。


孔子强调“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效法天地 之道,而天地之道的根本在于“无私”,君子学道就有了仁爱之心,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仁爱。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 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孔子率学生弘道时曾几次被困,一次,他询问学生们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夫子之道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够容纳。夫子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孔子说:“君子修养正道,并使一切能够归于正道,如今你不坚持自己的理想修道、并偕同他人一起向道使道德回升,反而降低标准以求别人所容纳,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呀。”


孟子同样认为君子一切行动只能以义为标准,而不能顾及其它,提出“惟义所在”,这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多有阐述。孟子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如:“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由此可见,孟子把“义”看作是人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喻之为“人路”,人之正路。同时,孟子还把“义”看作一种理想的人格,认为君子实践道义、维护道义,任何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性,都不能丧失气节,这就是大节的体现。


孟子认为人们遵守道德,就能正确的、合乎礼义的对待外界的种种诱惑,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达到完全自律自制、以德自慊的境地。他说:“唯有仁人才能够无敌于天下,唯有仁政才能使国泰民安。如果在上的不依照义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约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义,官吏不遵守法度,君子触犯理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的,只是由于侥幸罢了。所以说,城墙不够厚,军队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扩大,财富没有积聚,不是国家的祸害。不尊崇道德,才是国家的祸患。……《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将拥有众多的幸福’。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仁人之所为。”


孟子周游列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齐宣王等的礼遇,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孟子在与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高度的原则,当别人问他为何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时,他回答:“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待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浅析孔孟之义利观(二)


二零一三年十月七日】(接上文


二、重义轻利


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思想,并以“义”和“利”区分君子和小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君子重道义,小人则重利益。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 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行为光明正直,不搞歪门邪道,“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小人于事则只想到有无私利可图,患得患失,忙于算计,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君子无私无我,不计个人得失,胸怀天下;小人则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孔子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


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一次,颜回问孔子说:“小人说的话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于君子来说,不能不加以分辨啊。”孔子说:“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指出有道德智慧的君子,并不是用言语去说服他人,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涵养来感化他人。他们是站在道义原则上互相之间进行劝诫,过后还会很亲近。因为指出对方的缺失,是出于真诚和责任心,并非埋怨妒忌。小人则站在共同捣乱的基础上,表面上看起来互相亲近,而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


仁与义作为君子之德,小人是无法企及的,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指出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是明了人生真谛的人,“乐”在道中,无欲无求,日日精进向上于修德修道,小人则日日向下沉沦于个人私欲。一次,在陈国被困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孔子还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指出如果行事以求利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在孔子与子贡谈论治理国家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


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提倡人们以“义”为先,追求正义 ,反对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书中专辨义利的文章 ,其中孟子见梁惠王一章被放在全书之首,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云:“《孟子》七篇,主明仁义,以此立首也。”孟子来到梁国,梁惠王接见他的第一句话就问孟子能给他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一般人士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唯利是图,那些争权夺利的人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汉代司马迁说自己每次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一次,秦、楚准备交兵,孟子在路上遇到了宋牼,宋牼告诉他准备先往谒楚王,再往谒秦王,“说而罢之”。孟子忙问他用什么道理来劝罢双方,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说:“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孟子认为他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他的理由却不行。劝秦楚罢兵应从合不合仁义出发,而不应从利不利出发。孟子说:“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有利而停战;军队的官兵也因有利而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停战;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孟子认为,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应靠“义”来维持而不是“利”。


孟子听说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赶到齐国,齐宣王问他说:“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孟子说:“《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赐予人道德规范,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遵守道德,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份?’大王如果对内施行仁政,让百姓在耕种之余学习忠孝、仁义、礼仪、守信的道理,必会使近处的人安居乐业,而远方的人也会前来归附。如果哪个诸侯失道,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您,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啊。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的住他。”孟子因势利导,从天理、民心的角度向齐宣王阐述王道、仁义,最终使其放弃了战争,实施仁政。


(待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浅析孔孟之义利观(三)


二零一三年十月八日】(接上文


三、见利思义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到义,符合道义,亦可以富亦可以贵;不符合道义,不能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取”。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违背“义”的原则的“利”,应当坚决拒绝接受。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即专心致志于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并引导人民走向义。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子夏做了莒父的邑长,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指出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贪图小利,也是满足欲望,必定只有自我的私念,少有大道 的追求,无论怎样的小利,也是有损德行、有违大道,也就不配上天的辅助与护佑,又怎能担当并成就大事?


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寡人听闻有很健忘的人,在搬迁的时候,竟连自己的妻子也忘了,真有这样的人吗?”孔子说:“怎么没有。这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忘了的呢!”鲁哀公忙请孔子讲一讲。孔子说:“譬如夏桀、商纣等暴君,穷奢极欲,利欲熏心,不理国事,不顾民生。那些阿谀的奸臣,却拍马奉承,逢迎他的嗜好,使他更为堕落。而正直之人反受迫害,连进言建议的机会都没有。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自己的命也终于不保,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他们不但遗忘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了!真可谓忘之甚矣。”孔子借鲁哀公的发问,便引出了桀纣欲迷忘身以致败国丧身之事,借此来告诉鲁哀公治国、修身之道。


孟子也明确的提出不义之利“不苟得”,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孟子认为不符合道义,哪怕是一小筐食物也不可以接受;如果符合道义,就象舜接受尧那样而获得王位,富有天下也是理所当然,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他还说:“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而“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指出君主不施行仁政而聚敛财富的,都是孔子所鄙弃的。如果是符合道义和礼义的,这样,便是孔子也会接受的。孟子认为“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主张对待别人的馈赠也要按礼义谨慎的处理,不能随便接受,否则“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指出君子的道德人格,是不能为金钱财物等所收买的。


孟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摒除任何外在物欲的诱惑,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弊端与战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求利”与“多欲”,因此提倡道义,反对私利,他同样以“义”和“利”区分君子和小人,说:“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在孟子看来,“为利”是小人的行为,盗跖的品质;而“为义”即是“为善”则是君子的行为,圣人的德性。


孟子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因此人不能背义取利,不能以利害义,君子不得“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认为人如果有崇高的道义追求和人格,那么万钟的俸禄,华丽的住宅,一切外在的名利,在眼里又算得上什么呢?而有些人因为追求名利、私欲而背弃道义,实在是丧失了他的本性啊。且君子“自任以天下之重”、“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怎能“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呢,惟有“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然矣”。孟子还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能否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高尚的义利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史 发展進程中凝聚成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 人,任何时候都要坚守道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而当今却破坏传统文化 和道德,强制给人们灌输邪恶的文化,逆天叛道,无恶不作,使社会道德沦丧,迫害修“真、善、忍”的学员已经十四年了,必为天理所不容。现在中国大陆 已有一亿四千多万民众退出了中共的党、团、队组织并彻底认清其邪恶本质,此举顺应天理,越来越多的民众明了,做出了正义 选择


(完)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因果不虚 报应昭彰(上)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因果规律是宇宙的法则,天经地义。其实人无论做了什么都有报应,古语云“善因善报,恶因恶报”,天理在制约一切,人的所作所为、一思一念 神明都在监察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有的人一听说因果之事,便会相信且愿听,从而自觉遵守道德。但也有些人,不信也不愿听,总以为自己做的什么事别人看不见,因不信报应肆意胡为而给自己造下无端罪业,因违背了天理、良知而导致恶报,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这方面的事例以警示后人,以下举其中几例。


(一)讪谤神佛 地狱受报


大无边,慈悲普度众生,一视同仁,教导人趋吉避凶,改过自新,弃恶从善,使人明了因果的道理,从根本上使人脱离轮回 之苦,成就觉者,所谓“佛者,觉也”。人们感恩和恭敬还唯恐不及,怎么能够诽谤佛法和神佛呢?如果不敬和随意诽谤,罪业深重,报应是避免不了的,不仅会得到迅速消耗福寿的现世果报,还将会导致堕入地狱的严重后果。


唐朝太史令傅弈,不信佛法,想尽办法极力诽谤,轻视修行人,还把佛像拿来当砖瓦使用。唐高祖时他上疏提出废除佛教,唐高祖将其奏疏交给群臣讨论。中书令萧瑀说:“佛教屡朝兴盛,引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傅弈此乃诽谤圣人目无礼法。”傅弈说:“西域之法,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不足为信。”萧瑀听完傅奕攻击佛教的话后合掌说:“地狱所设,正是为了这种人!”傅弈的上疏因多人反对未能通过。唐太宗即位后扶植佛教,弘扬佛法,傅弈再次上疏阻拦,很多大臣皆道:“佛在清静仁恕,济世度人,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唐太宗便传谕再有敢劝阻者,便以非圣无法论罪。


傅弈、傅仁均及薛赜,三人同为太史令。薛赜欠傅仁均五千钱还未还,傅仁均就亡故了。薛赜一次梦到了傅仁均,就问他说:“我以前欠你的钱,要付给谁呢?”傅仁均说:“可以付给泥犁人呀。”薛赜问:“谁是泥犁人?”傅仁均回答:“太史令傅弈就是泥犁人。”薛赜恍惚中又来到一个地方,那儿有很多是已故的人,薛赜就问:“佛经上说,造恶得罪、造善得福的报应之说,不晓得是否一定有?”亡者回答说:“当然有。”薛赜又问:“像傅弈这种人,生平不信佛法,死了会受什么报应?”亡者回答说:“善恶罪福一定是有的,至于傅弈,已经被发配到越州的泥犁地狱去了。”这时薛赜就醒了,嗟叹罪福这种事不可不信。第二天,薛赜就照梦中所言,把钱拿给傅弈,并把梦中之事告诉他。几天之后,傅弈就暴病而亡了。


(二)瞒心昧己 神明鉴察


宋代宣和年间,贾谋为诸路廉访使者,他贪财无行,诡诈百端。时遇靖康之乱,贾谋一家移居岭南德庆府,当时有个济南商知县,也来寄居府中。贾谋探知商家甚富,遂为其子贾成之娶了商家小姐。后来商知县病故,商妻独自一人抚养幼子,商小姐便时常回家照看。


一日,商妻在家,忽见来了一个差吏说:“本府中要排天中节,是合府富家大户金银器皿、绢缎绫罗,尽数关借一用,事毕一一付还。如有隐匿不肯者,即拿家属问罪,财物入官。有一张牒文在此。”商妻见了府牒不敢不信,但说道:“不敢自做主,还要去问问我家 小姐。”于是立即差人到贾家去问,须臾,来回言道:“撞见贾廉访,他说:‘府间来借,怎好不与?你只如此回你家。我告诉贾成之他们便罢。’”商妻见说是贾谋教借与他,必是不妨,遂将家中物件悉交予这差吏,留下了牒文。几天后,商小姐回家看到物品多不在,忙问原因。商妻便说起这事并说贾谋说是该借的。商小姐忙回去问贾成之,贾成之又去问贾谋,贾谋道:“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贾成之遂与商妻取了那纸府牒到德庆府,府吏说是假造的,派人缉捕无果。商家因此失去了万金东西,家事自此消乏了。


其实赚去东西的正是贾谋。他假造府里关文,让人到商家设骗。因拐了许多器皿,拿出来怕人认得,只得自己来熔化,又没处倾成锭子,只做成一个圆饼,到铺中兑换钱钞。铺中见贾谋家多使用这种银饼,心里疑惑,三三两两传开去,就有人猜到商家失物这件事上,有的说:“他们只当一家,哪有此事。”有的说:“官宦人家,何不唤银匠倾销物件,却自己动手?必是碍人眼目的,出不得手。”十几年后,贾谋、贾成之先后身故。商家儿子商懋长大成人,商小姐便把家事托与商懋执料,贾谋昔年设心拐去的东西,到此仍还与商家用度了,商懋乐于助人,仗义疏财。


商懋有一次患伤寒症,梦中来到了阴间,见有一个公吏对他说:“汝数未该到此。今有一件公事,汝可到府中看一看。”商懋跟着他来到一个官府门前,看到两个差役正对一个头戴黑帽、颈荷铁枷的囚犯施风扇之刑,囚犯痛苦不堪,见了商懋喊道:“商家兄弟,认得我否?我乃贾谋。生前做的亏心事太多,今要一一结证。诸事还一时不能了结,得你到此,帮我了结一件吧。我昔年骗取你家财,阳世间偿还已差不多了,阴间未曾结得。多一件多受一样苦,今日烦你写一状,免我的风扇之苦吧。”商懋想道:“原来果然是贾谋。但如今他家家事由我来掌握,原来是前缘合当如此。如今我就递个结状解他这一桩公案吧。”就对贾谋说:“我愿供结状。”差役取来纸笔与商懋,商懋看那张纸时,原已写得有字。贾谋道:“只消您押个字就是了。”商懋提笔押了字,差役拿走状子,然后朝贾谋喝道:“快进去!”贾谋对着商懋大哭道:“今与您别了。不知几时得脱。好苦啊!”贾谋被带进去了。这时公吏又递给商懋几个文簿,商懋看到里面记载着境中某家,肯行好事,积有年数;某家惯做歹事;某家心地光明;某家外假虚名,存心不善,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忽然后面有人一推,商懋一梦惊醒,醒来病已好了,忙向家人述说所见之事,都说可见“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商懋一家自此更加力行善事,敬信神佛。


(待续)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漫谈:因果不虚 报应昭彰(下)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三日】(接上文


(三)奸诈非常 家败人亡


这是发生在明代年间的事。吴庸言少年时一表人才,又有见识,一位相士见后告诉他:“你骨骼匀称,是可以享受五福的人,应当多做善事,来迎受上天对你的庇荫。”随后又指他的心说:“只怕这里作怪,难以保证你不学坏,望你能自戒。”吴庸言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心计越来越深,说话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或者谋夺别人田产;或者诈取别人钱财;或者教唆别人打官司;或者破坏别人婚姻,报复私怨;或者令人骨肉离散,从中取利;种种作恶,不止一端,什么坏事都干。


一天,吴庸言偶然遇见以前见到的那位相士,相士惊骇地对他说:“我告诫你不要做坏事,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你的骨骼已经大为改变了,真可惜呀。”吴庸言欺诳地说:“我日日行善事,时时存善念,一举一动都无愧良心,你凭什么这么说我?”相士说道:“你不要瞒我,不管什么人,只要他行善积德,上天就会赐福德泽给他,表现在脸上必然是光华润泽。可是你满脸凶纹,万端的苦恼快要来到了,目前你的家业恐怕难属于你了。”说罢叹息而去。


吴庸言思量自己半辈子积蓄,家里的粮食可吃十年,衣服可穿一辈子,何况凭着自己心计过人,发大财有什么困难,不难积百成千,积千成万,相士的话,不足为信。他心计再深也料想不到恶贯满盈就要覆灭,皇天不佑恶人。不久,天发洪水,他家田地被大水淹没,房子被火烧光,意外损坏破费的事,一件一件接踵而来,没多久折腾的一贫如洗,愁肠不解,饥渴难忍,如身处地狱之中,不久抑郁而死。由此可见,祸福起于心,切莫费尽心机贪财求利,唯有积德行善才是人生之正途,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做人以修身治心为要,起心动念能不慎乎。


(四)弃法受贿 殃及子孙


明代时,张申有一次因生病而恍惚中到了阴间,见到阎王升堂问案,有个戴着枷锁的人,跪在阶下受审问,仔细观看,竟是乡绅李某人。


阎王查阅记录,过了很久才对李某说:“你的寿命应该是八十四岁,有三个儿子,一个做太守,一个当县官,一个中翰林,孙子们都能继承书香世业,只因某年某事,你不该接受某人的钱,虽不是逼迫勒索,实在是违法,因此要减寿。又某年某事,你一时逞怒把某人当场处死,因此夺你十二岁。你做官五年,有时因接受赃银,有时因任性作恶,大小不一,都照你所犯的罪行,减除你的寿数。现在虽然你已死了,但还有余灾,应该加在你儿孙身上。”李某伏在地上,苦苦求饶,阎王说:“这里赏功、定罪,都按照天律,没有一点差错,不比你在世间做官,是非曲直,可以随你的意思。”即命差役道:“押到罚恶司收管,剩下的罪孽,由他的子孙填补,并把张申放回。”


张申醒后,自念道:“李某所做的那些坏事,乡人多不知,还认为他不错呢,哪知在其隐蔽深处,却有如此多不可告人之事。如今阴间已扣除他的寿限,还要报应到他的子孙,可见上天的是多么森严啊。”就把此事深藏在心中,暗自观察先不告诉别人。过了三年,李某的几个儿子,穷的无立锥之地,两个孙子,都瞎眼残疾,田地房产都卖光了,全家住在坟场堂屋里,终身乞食过日。这个事例正说明“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算尽则死”是指造恶太多把自己的福寿都折损尽了,命也就完了,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可见人生在世,须要深自反省,做到慎独和无过。不要以为做一桩别人不知道的坏事,以为可以瞒过别人,殊不知可以瞒过人,但瞒不过天地 神明,瞒不过自己的良心。其实哪怕人动一个恶念,内心深处即使是很微小的不正之念,神明都窥察的一清二楚。


从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到因果报应丝毫不差。古语云“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才能“天道佑之”,警示人们要正视因果法则,为人切莫欺心,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当今却逆天叛道,强制给人们灌输邪恶的文化,鼓吹无神论,不让人相信因果报应,不敬神佛,无恶不作,以恶为能,妄想把人带向堕落的深渊,使社会道德沦丧,迫害修“真、善、忍”的学员,必遭天谴。天佑中华,,越来越多的人们退出了中共的党、团、队组织并彻底认清其邪恶本质,做出了正义 选择 。遵循天理而为善,才是做人最重要的,才能得到上天的佑护,才能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取材自《法苑珠林》、《太上感应篇 例证》等)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玄奘生死劫中显慈悲 劫匪恶业天报


二零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西游记 》中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历史 上,玄奘是只身一人去古印度求法取经的。他历尽艰辛,远足数,前后19年载誉归来。史书记述当时民众自发迎接玄奘空前盛大的场面,“道俗奔迎,倾都罢市”。而后他译经19年功成圆满。现在西安的大雁塔,就是当年玄奘按照古印度佛塔的样子修建的。






&#039西安大雁塔前的玄奘塑像&#039

西安大雁塔前的玄奘塑像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他的两个弟子按照玄奘的亲身经历写成,是很珍贵的史料。其中有一段最为险恶的生死劫。


那是玄奘走到中印度地区后,一天他和当地八十多人结伴,坐船顺恒河去阿耶穆佉国。途中从两岸树林遮蔽处冲出来十几条强盗船。玄奘所坐的船上顿时大乱,有人吓得跳河逃生


玄奘多次遇到过劫匪,那些亡命徒基本都被玄奘教化了,而这次强盗绝非寻常,不但劫财,还要劫一个美男子,祭祀他们信奉的女神。


祭祀的季节快过去了,正在为人祭发愁的凶徒们一下就看上了玄奘,大叫:“用这么伟岸美貌的和尚献祭,真是大吉大利!”玄奘劝善不成,同伴们苦求也没用,被统统押走。


匪徒们修好了祭坛,两人持刀把玄奘押上了祭台。玄奘自知无望,便请贼人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自行坐化圆寂。劫匪们早被玄奘的气度和淡定震慑了,自行退去。坛下同伴们哭成一片,而玄奘诚心诵佛,发愿往生,愿听弥勒真经,而后下世救度这些杀他的匪徒。


也许是在生死劫中证悟了佛门觉者的大慈悲境界,感动了天地 ,天地对匪徒们变了脸。霎那间,黑风四起,飞沙走石,河浪滔天,船几乎被掀翻。强盗们吓得跪倒拜天,问众人:“这和尚是谁啊?什么来头?”有人告诉强盗:“这就是东土大唐取经来的玄奘法师。天神怒了,还不忏悔!”强盗们连忙给玄奘磕头,而此时的玄奘端坐入定,看到自己飞过了须弥山的三层天,展望着佛界的庄严……


风浪渐去,贼人上前以手触碰玄奘,玄奘出了定,问道:“时候到了?”以为要动刀了呢。


强盗们马上欢呼雀跃,法师还没坐化呀!马上过来拜服忏悔。玄奘给他们开示佛法,告诉他们不要图一时之利,种下无穷恶果。结果匪徒们全都摒弃了那个杀人嗜血的邪教 ,扔凶器,受五戒,皈依正道。此后他们逢人便称颂玄奘的威德,诉说自己得度的喜悦。时人无不赞叹。


那时的风云突变,是巧合么?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呢?那时天怒、狂风巨浪的天谴,正是对邪教匪徒的警告。那些匪徒抢财杀人,已造下深重的罪业,而杀害修炼的人,更是罪业滔天。好在他们是一时迷失,本性未泯,终在佛法教化下迷途知返。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今人的得失。 当今,15年来残酷迫害“真善忍”佛法的修炼者,数十万人被劳教判刑,已查明被迫害致死的已有三千多人。与之相伴的是中国 大陆 气候反常,连年旱涝,天灾人祸 不断,这难道不也是天谴,是上天的警告么?


正如玄奘当年的规劝:不要图一时之利,种下无穷恶果。明慧网上刊登过大量因迫害学员而遭恶报的实例,也有很多明白、弃恶从善得福报的例子。善恶必报,或现世现报,或事后追报,这是历史的规律,人人都将在这个规律中,种下自己的未来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庞贝的灭亡(图)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日】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意大利南部东海岸的维苏威火山喷发了,冲天的岩浆和遮天蔽日的黑烟挟着滚烫的火山灰洒下来,仅仅十几小时,奢华糜烂的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小镇被抹掉了痕迹……






&#039油画:庞贝火山喷发&#039

油画:庞贝火山喷发

200多年的挖掘延续至今,庞贝不断展现人在死亡 前的惊悚和逃生 的急切。考古学家用石膏灌进火山灰硬壳,复原了里面包裹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逃生者,灵动的肢体展现着末日的恐怖和求生的渴望,在那瞬间永恒。


“这个该死的罪恶之城!”“罪恶招致灭亡!”这是有人在死前用石头写在墙上的潦草的遗言,警醒后世。那么是什么罪恶覆灭了庞贝呢?


万恶淫为首。庞贝城充斥着各种不堪入目的壁画,集体 乱性和同性恋随处可见。2万人口的庞贝竟有25家妓院,全社会的纵欲乱性,铸成了全社会的罪恶。1819年,那不勒斯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带领妻女参观庞贝壁画时,羞愧难当,关闭了展览。直到 2000年才重新开放——因为当今社会的性乱更甚,所以现在觉得无所谓 ,但这正预示今天的道德已经滑过了庞贝的水平。


惨无人性 的虐奴,是庞贝的又一大罪恶。富庶的庞贝,在与外界的贸易最重要的部份不是货物,而是奴隶。奴隶们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在“竞技场”上被野兽撕咬,任凭人们兴奋叫好。富人们甚至用新宰杀的奴隶喂海鳝,因为这样才味道鲜美……


“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这句刻在银制饮杯上的话,是庞贝只看眼前、不计后果的放纵的写照,现实的诱惑成了万恶的推手,使人们不断堕落。






&#039油画:庞贝的末日&#039

油画:庞贝的末日

当今的中国 大陆 ,在的风气的引导下,性乱远胜于庞贝。中共的奴工,被中共残酷压榨甚至残忍虐杀的,也是庞贝所望尘莫及。


中共的、监狱里,除了犯人,还有无罪含冤的人,主要是大批无辜的法轮功 学员和,被逼迫着每天做16-20小时的超强度劳动,没有节假日。吃的是烂菜霉面,稍不合意,就是毒打电击。法轮功学员不放弃信仰,访民不放弃上访 的权利,就被酷刑折磨,甚至虐杀。、官员坚持性而沦丧人性,与庞贝斗兽场上的人性泯灭有何差别?当被揭露出来,一些世人的麻木和不屑,与庞贝社会的人性泯灭有何差别?


中共自建政以来,镇反、土改、三反、五反、肃反、反右、大跃进 大饥荒 、反右倾、四清、文革、“”屠杀学生、等等……一次次运动残害人民,迫害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家庭,已造成8000万同胞冤死,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而今中共,依然道貌岸然,竟然在全国秘密活体摘取法轮功学员器官,密集地进行器官移植牟取暴利,被西方称为“这个星球上从未有过的罪恶”,这是人类登峰造极的罪恶。


庞贝昨日的悲剧,预示着中共统治下的明天的悲剧。近年天灾人祸 此起彼伏,已是悲剧的序幕。


在真相中觉醒,不追随中共,进而抵制罪恶,归正道德,才是读懂历史 的明智选择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