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会稽”今昔

文:杨纪代

晋・孔晔《会稽记》  

轶云蔽曰──四明山,山峰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遮蔽天曰。

秦望──会稽的秦望山,是众多山峰中最为杰出的,登临此境一眼便可看见。云:秦始皇登上此山,了望南海。自平地至山顶有七里之遥,山中的登山小道,孤绝危险,陡峭的山路险象环生。有记云:扳开藤萝、扪抓山葛,然后才能前進入山哪。山顶上没有高耸林木,应当是由于该地,地势迥异多风之故所致。山南有礁石堆叠而成的岘山,山势小而险,岘山里有个大城,据说是越王无余的旧都呢。

映发──会稽境内有名的山水胜地特多,山峰、岩崖高隆陡峻,吞云吐雾、纳气排云,松、栝、枫、柏等常绿乔木,一眼望去,遍地是山风无法摧折的树干、耸立入云的枝条。清流挹注的绝壑以及明镜般澄澈的幽谷,映人发肤,纤毫毕现。

白楼--江夏太守宋辅,于重山之南的白楼亭,设立学宫,教授讲学。沛国的桓俨,避祸异地,到了会稽,听说这儿的隐逸陈业,颇有贤名,特地上门去等候拜访。可他却不愿见,桓俨临时有事,无奈离去,入交州前,留了一封书信,系在白楼亭的亭柱上向他作别。

略有名声的贤达林公,曾听孙兴公与许玄度两人,共同在白楼亭里商量谁先往江夏太守宋辅处受教。林公一想,此事并非与己无关,听完两人的议论之后,说二位贤者各自拥有不同才情,将来必有可为。白楼亭在山之南,临清流而亭影却可倒映入深壑呢。

地名之沿革

会稽的山名,城名是如何沿革?现今由地区独享,其实会稽的地名与山名是指某一地域的山区与地点。现在引述、慈溪、鄞县等地“县志”的有关记载,以飨阅者:

会稽名字来自夏禹集诸侯而得名。自然是在夏禹在茅山、防山召集会议的山名、地名。

据《说文》:“鄞”字注释:鄞县的古县名为会稽县。

据《后汉郡国志》“鄞”是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这就是说:汉朝章帝与安帝时期还称“会稽县”,到章和元年才把会稽县改为鄞县、嘹县、句章三个县。当时的会稽县治在鄞县。是时隶属于闽越地,待光武期间刘秀在位时(西元56年前)才更改县名。

据《后汉郡国志》“鄞县南之迥浦乡,章帝元和元年立。”章帝元和元年是西元84-87年,鄞县县治设在南之迥浦乡(现今奉化市)。

据《顺帝纪》“鄞故城在嘹县东南。”西元144前的汉顺帝时期记载,鄞县在嘹县的东。由此可见,西元144年前一段时期,当时划定会稽亦在嘹县东南方向的区域。

据《慈溪县志》的沿革论记载:“封庶子无余于此,于是才开始有了越国的出现,春秋时,越与吴为敌,西元前473年,越灭了吴国。秦始皇灭六国时为西元前222年,并以吴越之地设置了会稽郡。统辖县内二十有六国,开始在句章县建立县治。当时与句章县毗邻的有余姚、鄞、嘹。而鄞是如今的奉南;嘹是如今的鄞;而余、句两个都邑以山得名。郭璞云:余句山在余姚南,句章北。颜师古注:句章的云渠水,东流入海,如今旧治的西北,有句余山;姚江往东流注,自句余山流经慈、鄞、嘹,蜿蜓二百里而出蛟门(今镇海)。

据《鄞县通志》“鄞之为县,自秦始其分地,则不同于今,今之鄞,实际兼有嘹、句章三县之一。三县故治在今鄞境地者,其城郭遗迹尚有,西晋初会稽郡领十县,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

据《宁波词典》记载: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战败越师,越沦为属国,之封地东至于鄞;周元王三年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在句无筑句章城(城山渡)。

结语

鉴于以上据证,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西元前222年,吴越置会稽郡,统领二十有六国,基本囊括浙江中、北部地区,是时的会稽郡治在古句章城东(现今慈城镇)。据《史记》记载,禹东巡至苗山(今会稽山),“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夏朝少康中兴后,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奉守禹祀,号“于越”。商、周均因循夏制。会稽山,位在中部一带,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故改名为“会稽山”。说文解字:“?,会稽山也。”段玉裁.注:“盖大禹以前名?山,大禹以后则名会稽山,故特许以今名解释古名也。”

会稽的今昔,除了辖地大小划分不一、县治屡次更易,以及因山而得名之外,已失去了晋朝时那原本淳朴的山川胜景、人物风华,和那白楼亭授课、系书亭柱的雅致流风啦,而《晋书》里并无作者孔晔的传记,因此生卒年月及经历,无从得知,这是后人的憾事哪。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