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北京雍和宫(1)

来源:澳洲网站

概况overview

 雍和宫位于故宫的东北,北新桥北街路东,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雍和宫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喀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 1990年檀木大佛1990年被加载《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龙潜福地"

雍和宫创建于清康熙年间,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农历新年礼佛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内的僧人们很早就起来了,有的还通宵不睡。初一日的凌晨众僧身披袈裟手持经书,穿过一道道院落至大经堂法轮殿。在荧荧的灯光映照下,大家齐诵经文,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这经文是僧人们日课必习的内容,因为改寺初始,乾隆即颁旨,寺院内设显、密、时轮、医学四大札仓(学校)。当时,雍和宫成为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高僧大德向往之地。

雍和宫初一日清晨,礼佛的人特别多。农历新年期间,人们穿戴一新,来到雍和宫,迎接新年。信士手持点燃的三支香,虔诚礼佛,并轻轻插于香炉内。说到佛像前燃香,其实只燃一支足矣,一般燃三支,代表礼敬佛、法、僧,或寓意去除贪、嗔、痴。

进入寺院后以顺时针方向行进,礼敬佛、菩萨像。礼敬也有寓意,双手合十称「合掌」,表示和平、友好、一心、圆成佛果。合十时手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从合掌的手心到手指间有着空隙,表示悟入空性。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的位置距离心脏近,寓意对于觉者的恭敬。

近年,赶在大年初一向菩萨上头一炷香,已经成为时尚。在北京,每年的年初一总能看到那数万的香客绕行近几公里涌向雍和宫,那人山人海的场面和笼罩在雍和宫上空的香火,十分壮观。

 

雍和宫主要建筑

 

牌楼

位于雍和宫中路南端入口处,有牌楼三座,中央的牌楼为三间四柱九楼,题额为「寰海尊亲」和「群生仁寿」,雍和宫牌楼南为影壁。两侧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楼柱原为金丝楠木修建,后改为水泥柱。牌楼北为辇道,直通雍和宫正门昭泰门

 

昭泰门

为琉璃随墙门,面阔三间。门内有碑亭两座,以及钟鼓楼。东西为阿斯门,是清朝王府遗留的规制。鼓楼旁有熬制腊八粥的大铜锅,每年农历腊月均在此举行施粥仪式

天王殿:在昭泰门内,单檐歇山顶建筑。原为雍王府正门,后改为佛殿,内供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陀。殿后院中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

 

正殿

又称雍和宫,原为雍王府银安殿。为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前有月台,殿内供奉三世佛:药师佛、如来佛和阿弥陀佛。东北角为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为弥勒佛立像,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外院落有东西配殿四座,又称「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

 

永佑殿

原为雍王府内门,规制同天王殿。殿内供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药师佛和狮吼佛。

 

轮殿

原为雍王府寝殿,殿内布局同紫禁城坤宁宫和沈阳故宫清宁宫类似,即东半部为居住空间,西半部为萨满教佛堂。乾隆时期加以大幅改动,平面布局改为十字形,面阔七间,前后各出五间抱厦。殿顶按照藏传佛教传统设有五座小阁,象征须弥山的五峰。殿内正中莲花台上为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像。宗喀巴像背后为木雕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传为乾隆帝的「洗三盆」。

 

万福阁

位于法轮殿之后,原为雍王府后罩楼。楼高三层,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三座楼阁之间有飞阁复道凌空连接,宛如仙宫楼阙,是唐朝至辽金时代佛教建筑的典型风格,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飞阁复道的仅存实例。万福阁内有一尊高18米的弥勒佛站像,地下埋入8米,用整根白檀木雕成。

 

阿嘉仓

位于昭泰门外,辇道两侧,是历代活佛的佛仓(即住所)。西侧有佛仓三座,自南向北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佛仓、萨木萨呼图克图佛仓和诺门罕呼图克图佛仓。东侧有佛仓一座,即阿嘉呼图克图佛仓。此外,在中路东侧还有佛仓三座,即土观呼图克图佛仓、济隆呼图克图佛和果蟒呼图克图佛仓。

 

喝腊八粥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 逢大年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祈福烧香,大年的腊月初八日,雍和宫僧人都要晨起在殿上诵经,以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日,同时,全体僧人还要在食堂熬腊八粥喝,并将第一碗粥供于佛前。这日,又有信众专为庙内捐款舍粥,待开门之后,但见雍和宫僧人将一桶桶熬好的腊八粥抬至天王殿院内,不分中外,不分老幼,每人一碗。这时游客们端着这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的同时更是品着这久远的老北京文化。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

From 北京雍和宫(1) by 澳洲新闻




ifttt puts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task 35038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