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5年4月26日】你认识“一”字吗?看到我提出这么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很多人会非常好笑。心想,虽然我不是什么博士、硕士,也算受过严格而系统的多年教育了,怎么也不是个大文盲啊!现在即使大文盲,也不至于连个“一”字也不认识啊!
从汉字的写法而言,“一”字有“一”、“壹”、“弌”等三种写法。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公元58-147年),字叔重,召陵(汉属汝南郡,今河南偃城县东)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曾从贾逵(公元30-101年)受业,博通经籍,当时的人称赞他“《五经》无双许叔重”。他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编撰成了一部按形体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专著。该字典凡十四篇,连《叙目》一篇为十五篇,分540部,收字(小篆)9353个,重文(即古文和大篆)1163个,注解有133440字。字典以“六书”推究汉字本义兼及其声音训诂,分部类从,至为精密。
那么,“一”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这样定义这个“一”字的:“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在太极产生之前,在太极产生之初有个东西,叫做“道”,叫做“一”。那时还没有阴阳,没有天地,没有两仪,没有太极。所以这个“一”就是“无极”。那个“惚恍”,那个“混沌”,那个“原始之气”,那个先天之“炁”,就是“一”。正因为有了这个“道”,有了这个“一”,在一定的条件下,从它里面就产生了天地,产生了阴阳,产生了两仪,产生了太极。所以说:“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他还说:“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古代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一开篇也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就是一个“一”分为“二”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无极”到“太极”的过程。我还觉得,我们任何人来到一个一望无际的旷野(或海洋),我们会直观的感到那条地平线(或海平线)就是“一”,它是天和地(或海)的分界线。
关于这个“一”,老子是这样认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39章)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这个“一”中产生的,而“一”呢,又是从这个“道”中产生的。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背离这个“一”,这样才能长久。天也好,地也好,神也好,谷也好,万物也好,侯王也好,如果离开了这个“一”,你就完了。“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老子》第39章)你看,离开了这个“一”,你就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你就会“裂”啊、“废”啊、“歇”啊、“竭”啊、“灭”啊、“蹶”啊,反正没一个好字,你就应该被销毁了,你就应该被消灭了。所以,道家修炼总是讲什么“知一”呀、“抱一”呀、“守一”呀、“得一”呀等等。我们的人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个人修炼,都要往“道”去靠拢,都要往“一”去靠拢,都要回归到“道”那儿去,都要回归到“一”那儿去,直到最后和“道”完全同化,和“一”完全同化。否则,你就是死路一条哩!
所以,中文里面这个最简单的“一”字,竟然具有这样深刻的哲学和修炼上的意义。有不少文化较低的人爱说:“扁担倒下来,我都不认识是个‘一’字!”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而言,也许你是一位颇为聪明自信的知识分子,也许你是一位某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你真的认识这个“一”字吗?道家认为:“能知一,万事毕。”你敢说自己达到这种程度了吗?
现代中文的字典、辞典等都是“五四”以后的产物,自以为又新又全,其实割断了中国的历史,抛弃了中华神传文化的精华,抛弃了神传汉字的真义。《新华字典》这样解释:“一 yi ㄧ①数目字,最小的整数。”再以后就是“一”字的一些转义了。《辞源》这样解释:“一 yi ㄧ 于悉切,入,质韵,影。㈠ 数词。大写作‘壹’。《书•皋陶谟》:‘一日二日万几。’”再以后就是“一”字的一些转义了。《袖珍字海》这样解释:“一(yi)①数词。”再以后就是“一”字的一些转义了。
本文标签:修炼, 太极, 文化, 明慧网, 汉字, 老子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