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

小小永续农场 满满环保爱心

——专访永续农业专家约翰

很难想像有75种不同果树的家会是什么样——四季的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蜜蜂在花枝叶间忙碌。我有幸遇到了这家的主人,永续农业专家约翰(John Champagne)。当时约翰正在去印度尼西亚讲授永续农业(Permaculture)课程的路上,中转堪培拉做短暂停留。

古铜色的皮肤,头戴毡帽,脚上穿着安全靴,脖子上系着浅绿色的小围巾,坐在沙发上的约翰,与我印象中农场主的形象比起来斯文很多。当听到他不仅去东南亚讲授课程,甚至还远道去伦敦授课时,我不禁咋舌,看来澳洲的永续农业真是在世界前沿了。

永续农业起源于澳洲,又称为永恒农业或朴门农业。上世纪70年代末,澳洲生态学家莫利迅(Bill Mollision)和他的学生David Holmgren创立了永续农业。如今永续农业的理念早已不局限于农业,扩展成为一种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截止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上百万人参加了永续农业的培训课程。应用永续农业可以非常灵活,场所可以从自家的后院到大规模的农场,所以约翰告诉我很难估计在澳洲永续农业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当我问及约翰最初从事永续农业的原因时,约翰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约翰原来在墨尔本经营园林生意,平时和太太都爱看有机花园(Organic garden)这本杂志。1992年约翰学习了永续农业的课程,一下子感觉到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和太太带着四个孩子搬进了离Bega不远的农场。约翰的农场占地11英亩(约4.5万平米)。约翰对农场的种植和经营严格地按照永续农业的理念来打理,尽可能地减少自家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约翰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很好地照顾自然环境,更多的是一味地索取。在自家农场中,约翰不用化肥和农药,而是用人和牲畜的粪便来沤肥,用养鸡和养鸭来对付一些害虫。约翰很早就在农场内安装了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来照明和提供热水。冬季取暖用的则是农场内的树枝和木头。

约翰夫妇如今共有五个孩子,因为在农场中长大,所以都意识不到自家的生活方式和别人的不同,他们认为沤肥、不用农药等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直到离开农场去外面上大学时,他们才意识到,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使用除草剂和化肥,很少人沤肥。

如今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或学习,只有约翰夫妇仍继续经营农场。在约翰看来,人们平时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也是对环境不够爱护的表现,因为一切商品的制作都需要能源。当提到堪培拉的食品供应情况时,约翰认为,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对堪培拉人是有吸引力的。堪培拉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较高,不仅容易理解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愿意花费稍多一点的钱购买有机食品。同时约翰也想提醒人们平时应多考虑一点环境,尽量减少自己对自然界的干扰是非常重要的。

约翰从事了15年的永续农业培训工作,东南亚是约翰常去授课的地方。在从事培训之余,约翰还为自家农场附近的居民提供规划永续式花园或农场的谘询服务。永续式花园或农场的好处是低能耗的良性运行。

我好奇地问,泰国是农业大国,尤其以稻米出名,怎么还会需要这方面的培训。约翰解释道:由于五六十年代的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化肥的广泛使用令泰国的土壤退化,环境受到大面积的不良影响。我后来查了一下:“绿色革命”是指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份地区,帮助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因此会削弱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

后记:后来周末去海边时,我特意绕道去看了约翰的农场。很遗憾,这次约翰是到伦敦授课去了,不在家。约翰的一位家人带着我在农场转了转,简单介绍了一下。说来惭愧,没有农场运作的基本常识,我只是听懂了个大概。俗话说的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第一次看到葡萄柚树(grapefruit),第一次看把旧车胎用于水土保持,第一次看到西人农场的房子这么像中国的农家小院,可谓是不虚此行了。

(约翰介绍农场和永续农业的网站是http://permaculturedesign.com.au)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尧宁

本文标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