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星期四

“断头将军”之女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大纪元记者安琪采访报导】曾经抚琴的手早已变得粗糙不堪,曾让一代歌后邓丽君为之倾倒的琴声也尘封在久远的记忆里。偶然的一次会面,让我有幸翻开一位普通老人的厚重历史书卷,见证了这位不被人知的名人之后的传奇故事。


1970年的一份无线电视杂志里,一位端庄清秀的少妇身着旗袍,头梳盘髻,静心抚琴的彩色整幅图片引人注目,图说为“陈琪在《欢乐今宵》演奏古筝”。


《欢乐今宵》,这个曾经是香港电视70、80年代最受欢迎和最长寿的综艺节目,不少无线电视的当红演员都曾参演。郑裕玲、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钟楚红等香港首屈一指的艺人,都长期在《欢乐今宵》中演出过。当陈琪出现在《欢乐今宵》的舞台上时,很多观众甚至制作人员都在好奇地问:这个名不经传的陈琪能弹那么好的古筝,能唱那么动听的民歌,她从哪里来?


曾是将军最珍爱的女儿


“1940年我出生在一个经济还不错的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军官,纵队司令少将,在抗日战争中坚决抗日,被日本人打死并割下人头,挂在城墙上示众。他成为中国有名的‘断头将军陈中柱’。死后国民党加封一级中将。那时我才一岁。”(陈琪自传《筝路历程》)


陈中柱将军,江苏盐城人,1941年抗日牺牲时年仅35岁,留下两个女儿和一个遗腹子,陈琪是次女。尽管陈琪对父亲没有任何记忆,据姐姐描述,她曾是陈将军最为珍贵的女儿。陈将军喜欢把襁褓中的陈琪抱在手上,夸她生得漂亮,给她取名为“琪”,取仙子安琪儿的意思。陈将军那时每天一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陈琪的房间看望她。


命运多杰难,幸有上天眷顾


父亲生前对陈琪的珍爱并没有给她的人生带来幸福。从陈琪记事起,她就像是家里多余的人,是家人的出气筒和最没用的人,因此从小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甚至话都不敢多说,口齿也不清楚;再加上中共夺取政权后,陈琪家里因为国民党军官的背景,母亲被拉去坐牢,“成份不好”的她在学校和社会上也抬不起头来。生性好强的陈琪只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努力做一个好孩子,以期赢得他人的认可。尽管从小在逆境中成长,好强的个性加上天生的音乐才赋,成就了陈琪日后在艺术上的辉煌。


琴棋书画,18世纪的人生在20世纪


刻苦用心换来的好成绩得不到家人认可,因为政治原因也得不到学校的承认,陈琪却因为天生对艺术的喜爱,在那片浊世中寻得一方净土。琴棋书画都是陈琪的所爱,也样样用心去学。她的同学们常说她是十八世纪的人,却错生在二十世纪。


陈琪从小就喜欢音乐,被音乐老师推荐报考“中学生艺术团”,却阴错阳差地被歌咏组录取,从而启发了她的歌唱天赋,并学习了很多以后用得到的音乐知识。因为常常要参加艺术团的演出,陈琪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了那个年代的中学生被强制“义务”修铁路或下乡种田的艰苦时光。


在中共的文革中,一切传统和文化都被踩在脚下。孙子仙,一位身怀古筝绝艺的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屈身于粮站职员,用业余时间免费教八个他喜欢的徒弟,陈琪有幸成为其中一个。陈琪特别喜欢古筝低沉、古雅的声音,学筝特别努力。陈琪还用她唯一值钱的金项链换了师爷的琴和题字,并因为日后移居香港使得师爷的古琴得以逃脱文革厄运,并将所学在香港发扬。当后来孙先生知道这一切后,流着泪对陈琪说:“谢谢你!谢谢你1


学业、文艺出众却没有出路


尽管学业、文艺出众,中学毕业的陈琪却因“家庭成份”问题不能被艺术院校录取,最后终于有机会候补上了没人去的中医学院。陈琪不喜欢中医,但能上大学,想着毕业后能找到工作,陈琪已经很知足,也因此勤奋读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象牙塔里已不是净土一片,中共社会上的政治污浊早就玷污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尽管成绩拔尖,陈琪却因为成份不好,在学校里倍受歧视,连正常收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后才能拿到,这些都让陈琪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然而真正让陈琪感到绝望的,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


陈琪以前学校的一位女同学来中医学院求职,人事科长约她在宿舍见面,陈琪在外面等。不一会儿女同学满脸通红、甚至气愤得手发抖,出来对陈琪说:“这个混蛋,要我成为他的女朋友就让我进医学院。”陈琪心想这个人事科长真是混蛋,但出于自身成份不好的原因,也不敢讲出来。直到有一天看到女团支书很和蔼可亲,才把心事讲给她听。


哪曾想转天党支书就来找陈琪,把她大骂一顿,说她造谣生事,破坏党和领导的威信。当然这以后陈琪在学校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绝望的陈琪只好请医生开了张“神经衰弱”的证明,休学离开了中医学院。大学没毕业的陈琪找不到工作,只好做代课老师,内心里觉得自己太低微、太没用。


从懂事起就遭受中共的政治迫害,这给陈琪的人生刻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十几年后陈琪从香港艺术圈的顶峰,跌落到在珀斯餐馆洗碗的低谷,却从未叫过苦。对她而言,海外自由世界里再苦再累的工作,也苦不过在中国大陆那种在政治上抬不起头来,不知道会在哪一场政治运动中倒下的生活。


一生中唯一的爱情永远逝去


一生中唯一的一份爱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定格在少女情窦初开的心田深处,永远都无法忘怀。残酷的现实让陈琪远嫁香港,陈琪的人生从此开始的每一天都不再是为自己而过。


机缘引路进入香港娱乐圈


陈琪,一个家庭妇女,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和游手好闲的丈夫,每日拚命教古筝、配乐配歌赚钱。她送孩子去最好的私立学校,给还在大陆的母亲寄大笔大笔的钱,在香港攒钱买楼,自己的生活却非常拮据。从没吃过一个整个的水果,吃饭也常常是把孩子们剩下的拨在一起,草草打发一顿。


陈琪的艺术才华却逐渐显露。一次,一位表演二胡的朋友请她帮忙在一个文艺晚会上给他的二胡表演配唱。完全不了解香港娱乐圈的陈琪只穿了一件白衬衫和一条黑裙子就去了,后来才发现那个晚会有多位歌星穿着华丽晚装来表演。到陈琪上台时,唱了一首“探情郎”,结果掌声雷动,安哥声不断,主持人请她再唱一首。一首“绣荷包”后,观众仍要求再唱。因为只准备了两首歌,也就谢过下台。


不曾想当天的主持人是胡章钊——香港家喻户晓的无线电视《花王俱乐部》节目主持人,他发现陈琪的才能后异常兴奋,发动电视台编导寻找这位唱民歌的“家庭妇女”,陈琪因此被香港当时最出名的无线电视台邀请,上电视弹古筝、唱民歌,给电视观众们带来一股清新的艺术气息。第一次演出完,编导告诉陈琪:你唱完后电视台的电话不停,说每天都听时仪曲,这次民歌唱得太好了,他们喜欢听。除了唱民歌、陈琪还与表演黄梅戏、弹古筝,都深受观众欢迎。


和李小龙同台演出教汪明荃甩水袖


陈琪在电视台演出,除了和当时已经鼎鼎大名的明星如李小龙等同台演出外,也见证了不少后来成名的明星当时青涩的成功之路。一次在丽的呼声电视节目演出时,陈琪在后台遇到当时还只是临时演员的汪明荃。后来被称为“汪阿姐”的华人世界里知名度最高的越剧演员之一的汪明荃,那时还不会唱歌,要由陈琪等人在幕后仪唱。她在后台穿上古装衬衫后,水袖总是不听话,掸不上手。陈琪看到忍不住教她,告诉她,只要你知道门道,水袖其实很简单:放下水袖,在袖口的中间用大指和食指夹住,然后用其它三指把水袖弹上去,水袖就会整齐地弹在袖子上。汪明荃学会后果然水袖就捏松挥洒自如了,她很感激,并问陈琪是科班出身吗?陈琪告诉她:我不是学艺的,我是学医的。


古筝古韵得到大师们的认可


作为初出茅庐的新手,陈琪在香港教古筝的几年中也经历过不少坎坷。第一关就是本地有名的中乐演奏家、作曲家王粤生给她的考验。王先生会多种乐器,包括古筝,也出过几张古筝唱片。他大约是不服气,登门要陈琪弹一曲给他听。陈琪百般推脱未果,只好弹了一首古曲《哭周瑜》。王先生见陈琪在一根弦上揉出四个音体现出哭的意境,同时在另一根弦上弹哭中的抽泣,他听得心服口服。


另一次是台湾有名的一位青年古筝教师特地从台湾来港登门拜访,弹了很多曲子给陈琪听。这位教师手法又快又好又熟练。他弹到《纺织忙》时,告诉陈琪,弹时要注意手的姿势,像在纺织一样。陈琪赞赏其高超的技术,但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弹古筝讲究古典韵味,不能只顾快,比如这曲《纺织忙》,既要弹出织女的忙,也要弹出她的孤单与无奈。陈琪弹此曲时喜欢弹得慢而把每一个音都揉得很有韵味、感情和古典意境。这一次的会面因为观点不同,陈琪并没有弹曲子。几天后,这位台湾来的教师在一个香港文人雅士的集会上,输给了陈琪一位初学的家庭妇女学生,由此他对陈琪佩服地五体投地。这又是缘由何为呢?


陈琪的这位家庭妇女学生,因为寂寞来学古筝。她经常参加一个一班文人雅士画国画、写古诗、弹古琴、古筝的集会,台湾来的这位古筝教师也去了参加,会上二人都弹了一曲,结果众人一致认为中年妇女弹的《渔舟唱晚》更好更有韵味。其实陈琪的这位学生是初学,根基浅,水平也差,但陈琪告诉她:《渔舟唱晚》这首古曲,在急流时必须把指练得很熟时才能快,而其它的必须慢,而且左手要轻重揉按,和右手配合得好才能弹出意境和感情。而那位台湾教师水平高,弹得又快又好,却失去了古味,所以那班“老古董”才会判他输。


接着,台湾的国乐大师、中华音乐会会长,也是古筝教师梁在平给陈琪打来电话,介绍他自己的师父是河南派的娄树华。陈琪也正是娄师父的另一个弟子孙子仙的徒弟,可谓是师出一脉。娄树华是中国北方古筝艺术的代表,他于1938年创作的筝曲《渔舟唱晚》,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几十年来历久不衰。陈琪保存的琴正是师爷娄树华的传琴,筝后刻有他的诗和名。梁在平会长听到此事,立刻叫其女儿赴港与陈琪会面,瞻仰了师爷的传琴并送了陈琪许多他的唱片。


陈琪后来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演出时,也有幸会见了马来西亚著名的古筝大师陈蕾士。那是陈琪第一次出国登台演出,又正好赶上大明星邓丽君刚刚演完,陈琪心里忐忑不安,不知会不会有人来看她的演出。没想到酒店的夜总会座位已订满,还在不断加台,酒店经理告诉陈琪说:全部都是本市音乐团体、国乐爱好者定的台,他叮嘱陈琪当晚一定要表演古筝。这一次演出为陈琪在东南亚打响了名声。


古筝大师陈蕾士带着他的两张唱片和一班学生来见陈琪,也表演了古筝。面对着这些古筝老师们,陈琪忽然觉得汗颜。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为了赚钱每天不停地教筝和唱歌,陈琪觉得自己太俗了,现在这种“灯红酒绿尽彷徨”的生活,根本就不是她追求的“黄卷寿灯论文章”的境界。正处在古筝演出事业顶峰的陈琪却萌发了退出娱乐圈之意。


邓丽君要拜师学古筝


陈琪在电视台亮相后,不仅找她学古筝的人多了,也不断有香港本土和外国的酒店老板找她签约演出。在各种酒店演出的这段时间,陈琪学到了很多演出知识、社会知识,懂得了更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同时洁身自好,不贪不恋,也智慧地避免了很多麻烦。在国外演出的众多经历中,很珍贵的一件事是与邓丽君同台。


一次在外国酒店演出时,正好赶上邓丽君同台。邓丽君的母亲很能干,也很体贴,在后台经常会弄些面叶、面条、葱油饼等给大家吃。邓丽君很喜欢古筝,看了陈琪的表演后,希望能跟陈琪学。那时的陈琪忙于各地演出赚钱养家,只好说:等你有空我也有空时再学吧。可这样的日子永远也等不到了。1995年邓丽君死于泰国,据称是因哮喘病发作失救。


“人在做,天在看”,不可不信


陈琪在香港12年,工作了6、7年,从对香港一无所知,到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香港立足,有了自己的事业,不错的收入,这期间得到很多慢慢成为朋友的人,甚至是陌生人的帮助,陈琪对此心存感激,认为老天爷对她不保她也因此敦促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可做一件错事,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不可不信。


为了孩子改嫁珀斯


尽管在香港事业蒸蒸日上,为了让三个有哮喘病的孩子不再发病,陈琪听到儿科医生说香港气候不好,不利于治疗,而的珀斯是自然治疗哮喘病的最好地方,决心离开香港。另一个让陈琪心有余悸的是,一旦将来香港回归,共产党统治了香港,她儿时和少年时的凄惨遭遇或将在她的子女身上又一次上演。


尽管决心离开香港,不懂英语的陈琪却寸步难行,为了孩子,最后只能选择改嫁到珀斯。在离开香港时,一直在陈琪家做佣人,陈琪待她如母的珍姐偷偷对孩子们说:你母亲全是为了你们才选择嫁去澳大利亚的,如果你们不孝,雷会劈你们的。


舍弃了在香港的事业,来到珀斯洗碗、开餐馆,磨破了曾经弹古筝的玉手,催老了姣好的容颜,这样的日子一过40年。所幸的是,正如儿科医生所讲,三个孩子的哮喘病再也没有发过。儿女们对母亲也爱得很深,很孝顺。


像父亲那样撑起一片天


移民到珀斯的陈琪,除了养育孩子,还耗尽心思和积蓄,将母亲、弟弟全家和姐姐移民到珀斯。尽管对家人来讲,她可能永远是家里“没用”的“二呆子”,但冥冥中她似乎知道,父亲把挑起一家人的重担交给了她,再难也要走下去,而父亲在冥冥中也在保佑着他。陈琪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常常说:算了吧,今生是姐妹,来生是路人。她相信,老天爷自有秤一把。


后记:我流着泪看完陈琪老人的自传《筝路历程》,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有一种要和更多读者分享的强烈愿望。然而这篇文章酝酿几个月有于,屡次提笔却又放下。一只拙笔、一袭短文,怎能演绎出陈琪老人70年的坎坷辗转、悲欢离合。盼望着有合适的机缘,陈琪老人的自传《筝路历程》能够和读者见面,让更多人能通过她的人生故事体验生活的艰辛,了悟在磨难中的心灵真谛。


(责任编辑:高敏)


本文标签:, , ,




From “断头将军”之女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来源:澳洲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