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是老子设坛传道讲学的地方。始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经过历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
在老君台的下面,有一根白色的方柱,方柱四面分别用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方柱的创意来自梅川太郎,一个七十年前侵华日军的炮手。该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当年日军向老君台打13发炮弹均没爆炸。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祝愿全人类和平,特立此谢罪和平碑。
梅川太郎为什么要立这个方柱?七十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什么?1938年的农历五月,豫东大地已经进入了初夏。初四这天上午9点多钟,侵华日军从安徽毫州向西进军,行至到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不了解城里的守备情况,就在离城墙三华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了望鹿邑县城,发现有两个高大的建筑。左边的是县城城墙的东南角楼——奎星楼,右边的是供奉着太上老君的老君台。日军指挥官误以为它们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令架起迫击炮,先攻击这两个高大的目标。梅川太郎受命发炮,第一炮击中了左侧的那个奎星楼,就这一发炮弹就把整个奎星楼炸得粉碎,巨响之后是日军一阵欢呼声。梅川太郎开始掉转炮口,对准右侧那个更为高大的建筑,一炮打了出去,没有听到爆炸声,两炮打了出去,还是没有动静,一连打了十二发,一颗都没有爆炸。进军中国以来,梅川太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身边的日军个个感到纳闷。这时,指挥官气急败坏,一脚把梅川太郎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对着老君台又发射了第十三发炮弹。炮弹发射出去后,大家都支愣着耳朵倾听来自远方的那一声巨响。结果又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指挥官惊呆了,整个队伍惊呆了!个个吓得呆若木鸡。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柏树上共中炮弹十二发,有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西侧。其中有两发炮弹穿透大殿山墙,一发卡在了大殿内西边的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龛上。当时大殿后边还有两间小殿,是老君炼丹房,房内存放了满满一屋子的黑色炸药,这些炮弹如果有一发爆炸,引起炸药爆炸,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军的同类炮弹在县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东南城角的奎星楼、南城门的城楼,都遭到了日军彻底摧毁,唯有老君台岿然不动,不为所伤。此时日军见射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回过神后看到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卫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了,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当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着〝太上老君〞,整个日军队伍哗然,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梅川太郎更是张大了嘴巴,一句话也说不来。继而全体日军便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门前,磕头作揖,并口中念念有词,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向老君台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远近皆知,人皆称奇。在日军成立维持会和日伪县政府期间,日军派了一个班的兵力在老君台驻守护卫,这段时间里,鹿邑人可以参观、可以叩拜。
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来到中国后,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这位日本老人及其随从人员来到〝老君台〞之后,他便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顶,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词,拜了又拜。
接下来,这位日本老人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当年用迫击炮轰击老君台的炮手,极其诚恳地向陪同他们的中方人员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随行人员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此后的几年时间,梅川太郎成为了鹿邑县的常客,时不时来为老子上几柱香,叩几个头。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到鹿邑,和他的战友把从日本空运来的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并在老君像前长跪不起,虔诚谢罪,祈祷中日永无战争,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据说立碑谢罪回国后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说起这段故事,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梅川太郎打了十二发炮弹,他的指挥官打了一发炮弹,一共是十三发。可是在日军成立的维持会人员捡炮弹的时候只发现了十二发,参与这个工作的鹿邑人罗永年记得十分清楚,当看到梅川太郎在回忆录里写到是十三发时,罗永年感到很蹊跷,那一发炮弹到底哪去了?谜底终于在2002年被揭开,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属的古建筑施工队应邀对〝老君台〞进行修缮。他们在清理废墟的时候,从里面又发现了一颗銹迹斑斑的炮弹,原来这枚炮弹钻进了台体的泥土里,一藏就是六十多年。由于腐蚀严重,不便保管,便移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枚七十年前的炮弹,爆炸威力依然强劲,至今仍留有引爆这枚炸弹的录像资料。这一发现,正应了梅川太郎所说的〝十三发〞之数。据《鹿邑县志》记载,当年守城官兵的弹药库就设在老君台上,如果十三发炮弹有一发爆炸,触发了弹药库,整个鹿邑东城就会被夷为平地、变成焦土,老百姓死伤就会十分惨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现象。但是老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就是说: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正所谓〝仁者无敌〞。
阿波罗网编者注:此博文有陆媒报道佐证
[记者看到,在老君台上还放置着4发炮弹。上面记载,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进行炮击,共打13发炮弹,无一发爆炸。见此情景,日军炮兵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这些炮弹是当年日军炮击老君台的哑弹。
老君台下,有和平碑。该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当年日军向老君台打13发炮弹均没有爆炸。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祝愿全人类和平,特立此碑。
九龙井:传说得到证实
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
原文如下:
聚焦首届老子文化节:老子故里究竟在哪?(图)
2007年10月25日13:28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样貌:据太平广记所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老君台未爆炸的炮弹
四月二日,两位男子在太极殿老子塑像前上香祭拜。当日,“中国鹿邑老子祭祀大典”河南在鹿邑太清宫景区太极殿前隆重举行。四月二日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二千五百七十八周年纪念日。中新社发李志全摄
老子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可能无法想象,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不争”又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发祥地的涡河两岸,两地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重新燃起一场关于老子故里归属的论争,并不断升级。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在“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举办之际,本报特别派出记者赴两地进行了一次“寻道之旅”。
-安徽涡阳县探访
郑店:老子的诞生地
从涡阳县城向北驱车约4公里,经过一条新修的圣母路,很快就到达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太清宫)位于郑店村西侧,美丽的武家河东岸。从远处观看,偌大的天静宫掩映于绿树之中,殿阁林立,气势恢弘,显得十分静谧。
长期以来,郑店村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但一直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这个现有1000多居民的小村中,并无郑姓人士。当地老人说,郑店村本名“正殿”,因时代久远谐音成现在的“郑店”。据当地专家考证,这里就是老子的诞生地,郑店村也是一个佐证。
九龙井:传说得到证实
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
郑店行政村村支部书记马平生说,考古人员找井时,他一直陪伴着。根据村里老人回忆,很快找到8口井。当时,有些井仍在使用,有的埋没在墙下。最后一口井,询问多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才回忆出来,井在塘下面。天旱时,挖塘取水,井就沉在塘底了。
涡阳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书平说,1992年将塘内的水抽干,泥清理出来后,井就出来了。井边是用陶制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层。井底清理出数十片春秋时期的红陶片。考古人员确定,该井是春秋时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现代修理过,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
史料记载,每井有一小亭,井口之上为石刻蟠龙井圈。九井之间,用曲桥相连,井浮水中。并另有一座小亭,亭内立一块大型石碑,记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龙井的来历。
如今,因资金有限,当地只在最古老的春秋瓦圈井上建以六角井亭,亭上书有“华夏第一井”字样。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井立在水塘边,水塘仍然存在。井旁边有村民居住,他们将此作为休闲场所。
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如今,涡阳不仅勘查出流星园旧址,还出土了“古流星园”石匾额一块。
圣母墓:老子母亲的坟地
如今,在涡阳县太清宫东边、郑店村东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坟的圣母墓。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给家人带来福音。记者看到,该墓有两米高,墓边有几棵柏树。根据涡阳县太清宫第三期建设规划,这里将根据历史记载,建造圣母殿。
在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圣母为何怀孕的故事。有位白员外,家有一女,叫白莲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莲子正坐在后花园的李子林里赏月,只见一道流星划过,流星飞落在白莲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
白莲子借着月光摘下,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的李子“咕噜”一声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白莲子怀胎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亲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
老子出生后,见母亲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苔干做药引子为母和药治病,母亲的病慢慢好起来。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母亲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将那口大炼丹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为感谢母亲九九八十一难的孕育之恩,老子写《道德经》时就写了八十一章,以示纪念。
尹喜墓:见证老子弟子的虔诚
出天静宫向东行约两公里,有一处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为涡阳县所独有。当地人说,尹喜墓以前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宛如小丘。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涡阳县原文化局局长刘光蓉介绍说,解放初期,有个地方干部叫曹林,不懂文物政策,不请示就带领群众扒尹喜墓,想使用墓砖头。此事被上级知道后,立即将其行为叫停。此事件影响很大,称为典故,曾经入选新华词典,“曹林扒墓”成为词条。
1992年,涡阳县文管所对墓进行了清理。墓为砖石结构,有大型汉代方砖铺地,并存有巨石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兽头铺首浮雕。由于早期多次被盗,墓志铭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绍说,以前该墓面积很大,墓门上有小孔。从小孔内观看,内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阶,像一个四合院。如今,由于耕地原因,孤堆已经不见,现场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点。此地已经被用来种植庄稼,在地里还能寻到一些破碎的汉砖,上面有菱形花纹。
-河南鹿邑县探访
鹿邑:老子遗迹成4A景区
出涡阳县城行驶60公里,经亳州市向西20余公里,就是河南省鹿邑县。鹿邑县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管理处张伟主任介绍说,该县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包括县城的明道宫和县城东约5公里的太清宫两个景区。
当地人说,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为老子诞生之地,县城东北角的明道宫为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地方。这两个景区从2004年开始建造,今年捆绑在一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据张伟介绍,2004年鹿邑县成立老子文化开发办公室,专门研究如何发展老子文化事业。鹿邑县采取招商引资办法,兴建景区。具体做法是,开发商可以在政策允许下在县城内进行房地产开发,但前提是投入资金建设老子景区。今年,鹿邑县特地成立老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属于正科级事业单位。
对于老子文化旅游开发,鹿邑县的下一步打算是,筹建一座500亩土地建设老子文化博览园,包括老子图书馆、纪念馆、道教名胜灯。
太清宫:现存明清时期遗址
记者在鹿邑太清宫看到,该遗址现存有明、清或民国时期修建的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等,其余建筑均为2004年后重建。
对于太清宫的历史,鹿邑的说法与涡阳的介绍大体相同。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他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霄宫”。
北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对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亲赴太清宫,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明道宫的面积,至此,太清宫的建筑规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宫前的《先天太后赞》碑,是真宗皇帝亲笔所书。此碑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为现今中国国内道教同类碑刻之最。
太清宫于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宋、金、元时都重修。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下令拆太清宫之材,运亳州盖宫殿。明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修缮太清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圣等人募资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宫又毁于战乱,现仅存前宫太极殿、后宫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两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宫:传为老子传道之地
明道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与太清宫东西相望。该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
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代,随着皇室对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毁于兵火战乱中。
2005年,鹿邑县委、县政府依据唐、宋时的规模恢复重建明道宫。明道宫景区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主要景点有迎禧殿、众妙之门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阁、老君台、腾云阁、弘道苑等建筑。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台:传说中的老子升仙处
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记者看到,在老君台上还放置着4发炮弹。上面记载,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进行炮击,共打13发炮弹,无一发爆炸。见此情景,日军炮兵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这些炮弹是当年日军炮击老君台的哑弹。
老君台下,有和平碑。该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当年日军向老君台打13发炮弹均没有爆炸。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祝愿全人类和平,特立此碑。
来源:
本文标签:人类, 古人, 唐代, 太极, 安徽, 政府, 文化, 日军, 日本, 明道, 景区, 村民, 母亲, 河南, 河南省, 爆炸, 老人, 老君台, 老子, 考古, 耳朵, 道德, 道德经, 阿波罗网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