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吉光羽 来源:正见网
一、孔子怎样看出“谁最贤德?”
鲁哀公问孔子:“时下的国君,谁最贤德?”
孔子回答说:“卫灵公。’’
鲁哀公觉得很疑惑:“可是,我听说他后宫的生活好像满复杂、满淫乱的。不是吗?”
孔子说:“我说的是他的朝廷,并不是他的后宫。灵公的弟弟渠牟,他(卫灵公的弟弟)的智慧,足以治理兵车千乘的大国,灵公非常喜爱他;又有一个贤臣名叫王林,只要国中有人才,就推荐给灵公任用,任用了也无不显达,就算偶有不显达的,王林也私下以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灵公对王林非常尊敬;又有一个贤臣名叫庆足,国家一有大事就交给他处理,他也都能处理得很完善,灵公非常的亲近他;还有卫国的贤人史鳅,因故离开卫国时,灵公难过得三个月之内不听音乐、不举办宴会,直到史鳅回来,才高高兴兴的一切恢复正常。我是从灵公和这些贤人的关系,判断他是个贤德的君王。”
二、人死后有没有知觉?
子贡问孔子:“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知觉?”
孔子说:“我要是说:还有知觉,恐怕一些孝顺的子孙,会因为死去了先人,而妨害了自己生业、生活;我要是说人死了没有知觉,又恐怕一些不孝的子孙,干脆把尸体一扔,连埋葬都省了。赐(指子贡)啊!你要真那么想弄清楚,等你自己死了以后,再知道也不迟。”
三、子贡愈来愈退步?
孔子说:“我死了以后,子夏会一直进步,子贡却会退步。因为子夏喜欢和比他强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则只爱处在一群不如他的人之间,喜欢跟这些人大发议论。
四、“君子所为,本非易解”
淳子髠(读昆)对孟子说:“把名声和功业放在前面的,是为别人做事的人;把名声和功业放在后面的,是为实践自己心志的人。但无论如何,名声和功业总是存在的。如今你在齐国位列三卿,名声和功业都不见踪影,就挂冠求去。仁者的行为,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孟子说:“宁可自己地位卑下,也不愿事奉不肖的人,这是伯夷;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这是伊尹;不排斥昏君,不在乎官位卑下,这是柳下惠。这三个人虽然做法不同,但本质却完全一致,都是个‘仁’字。只要仁的本质一致,外表的做法,又何必非一样不可呢?”
淳子髡又说:‘‘鲁穆公时,公仪子执政,子思、子庚为臣,鲁国却更加衰弱,难道说贤人对国家反而没有什么助益?”
孟子说:“这完全是能不能真正任用贤人的问题,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不懂得真正任用贤人,亡国都有可能,只是衰弱,已经算是运气好的了。”
淳于髡又说:“以前,王豹住在淇水,因为他的影响,河西的人都很会唱歌,所谓有内在的本质,自然会表现在行事作为上。哪里有做了事,却完全看不到一点功业或绩效的呢?”
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而不被信用,有一回祭典的祭肉没分给他,于是孔子去官离国。不了解他的人,以为孔子争的是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孔子深刻的用心:原来是借小过失离去,而不愿因他的离去,凸显出鲁君的大过。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以上均据西汉刘向《说苑》)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