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七日】陆贽,字敬舆,唐代浙江嘉兴人,十八岁登进士第,是历史 上著名的贤相。他以天下为己任,为民请命,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敢于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深受世人敬仰。
唐德宗即位后,穷兵黩武,使社会矛盾激化。泾原军哗变,德宗逃往奉天,军阀朱泚率十万大军进行围攻,形势极其危急。陆贽上谏德宗《奉天论叙迁幸之由状》,提出皇帝要遵循传统 的治国之道;要远奸臣、亲近忠臣;广开忠谏之门;去除自私之心等十条整顿君道的措施,并规劝德宗下诏罪己。陆贽为德宗起草了感动人心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叙述即位以来,征师转饷,疲卒劳民,以致兵变,罪责归于自己。凡朱泚的胁从同党,只要归附朝廷,既往不咎,均可蒙赦。对兵丁百姓,实施赏功、减税、免征。并且宣布皇帝自己要节食省用,为全国作出俭朴的表率。该诏书颁布后,前线将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大家都表示要竭力尽忠朝廷,叛军将士纷纷倒戈,上表谢罪,唐室转危为安,陆贽被人们称为“救时内相”。
德宗喜好聚敛财物,在奉天避难时,他感到私用不足,想建立私用小金库。陆贽发现这个苗头后,向德宗上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的劝谏,讲述了天子不应聚财,如果人君有了贪心,政治就会出现弊端;人君私心太重,国家就会产生难平的祸害。他赞扬了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力劝德宗见善思齐,改过成德。在国力艰难的条件下,德宗采纳了陆贽的建议。
陆贽一生坚持为民请命。贞元八年,河北、河南、江淮等地遭受严重水灾,死亡 二万多人,百姓流离失所。陆贽急急面呈德宗,要求朝廷立即赈灾。但德宗以“闻所损殊少,即拟优恤,恐长奸欺”,不肯赈恤。陆贽立即写了《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上奏,详细列举灾情,并写道:人君之道,当一心为民。虽居于九重深宫之中,忧虑的应是天下贫困百姓。如今水灾泛滥,延绵数十州。如怀疑 谎报灾情,也应当遣使巡视核查,焉能置之不理?
陆贽为官以廉为本,他的母亲去世时,陆贽按例要守墓丁忧三年。各地藩镇有意巴结他,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陆贽说:“我母亲去世,是我私人的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仅只是官场上交往才熟悉,我母亲去世与诸位毫不搭界,厚馈的奠礼我绝对不收,都请拿回去吧!”陆贽一无所取,他丁忧时生活相当贫困,只好住在洛阳嵩山丰乐寺里,靠好友韦皋的资助,才度过治丧、守制的经济难关。身为宰相高官,连母亲的丧葬费用也拿不出,要靠友人接济。陆贽为官清廉,由此可见一斑。
陆贽与官员们交往,向来是一尘不染,如水之清淡,官员们埋怨他不近人情。德宗知道后对陆贽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诸道馈赠,恐怕于事不通。不收受贵重物品,接受些小礼物也是可以的。”德宗此话却引出了陆贽两千多字的奏章说明天子不该劝宰臣纳贿。陆贽说,公卿大臣之间的交往,难道一定要靠财物的赠送,才能说关系好?如果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他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他这篇义正词严的宏论,使德宗无话可说。
户部侍郎裴延龄擅长阿谀逢迎、结党营私,掌握着国库的钱粮开支大权。他千方百计投皇帝所好,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将利用各种手段敲剥取盈的钱藏在另一个库中,专供皇帝挥霍。德宗对裴延龄垂以青眼。陆贽列举了裴延龄诈伪乱邦的七大罪状,写了《论宣令除裴延龄度支使状》、《论裴延龄奸蠹书》等上奏德宗。亲戚朋友们劝陆贽不要引火烧身,陆贽却义无反顾,决心“独心身当之”,结果被罢相贬官。
陆贽一生中上过数百次奏疏,也有许多与皇帝面谈接触的机会,但他从未向德宗说起过自己的父母、兄弟,他的亲人从未沾过他的光。他的儿子简礼,在他任相为官时,始终默默无闻,直到父亲去世后,简礼凭自己的才能考中了进士。
古语说:“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陆贽以德立身,以廉为本,为国为民赤胆忠心,他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堪为后人楷模。古往今来,那些任何时候敢于坚持正义 、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未来 和希望。
本文标签:党, 政治, 明慧网, 神传文化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