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星期五

中秋月色在澳堪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节,遥想几百年前的中国人,承恩传统,信神礼佛,八月十五,中秋祭月,月夕当晚,皓月升空,菊花吐蕊,桂花飘香,屏风前的八仙桌上,供着香松柔腻的酥皮月饼,上面的图案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吉祥花样,周围还摆着西瓜、石榴、红枣、柚子、糯米圆饼等水果糕点及鲜花,作为祭拜月神太阴星君的供品。阖家举行祭月仪式后,大家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切月饼,吃瓜果,饮桂花酒,赏月叙谈,其乐融融。月色下,孩子们佩带着绣有玉兔灵芝的应节荷包,点着灯笼赏玩嬉戏。那时的中秋节,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大洋彼岸堪培拉的月色依然皎洁明亮,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举头留意这片美好的月光,望月怀远,思古伤今,或素月近人,望断天涯呢?千里皓月,莫辜负这眸明月的深情凝望,有多少风云传奇、人情世事,她已望尽,想倾吐给您呢!

中秋祭月,是中国的古老习俗,据《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在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动,古人举行祭月典礼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奉。

在古人眼里,再丰盛的佳肴,首先是要敬天敬神,然后敬祖,之后敬长,最后才是大家快乐分享。也就是说,快乐是第二位的,感恩才是第一位的。人们春祈秋报,祭月拜天,实际上就是一种感恩。只有怀着谦卑感恩的心,才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护佑。

中秋节在唐代时已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唐明皇赏月已成惯例,他还下令在太液池西岸筑一百尺高台,专作赏月之用。《开元遗事》记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

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传说也流传至今。据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中记载,开元六年,即西元718年中秋之夜,唐明皇和申天师、道士鸿都客一起上天。藉由申天师作术,三人乘云在月宫中游览。他们经过一个大门,飞过五色彩光的宫殿,往来无定,只觉得寒气逼人,露水沾湿了衣袖。不久,看见一座大宫府,精光夺目,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门前有兵卫看守,他们的佩刀发出灿烂的光芒,望之如凝雪。三人被兵卫阻挡下来,无法进入广寒宫。于是申天师引导唐明皇再度飞起来,唐明皇跃身如在烟雾中。往下一看,发现王城很宏伟,而且清香霭郁,下面的广寒宫,犹如万里琉璃田,其间见有来来往往的仙人道士,乘云驾鹤。

不一会儿,他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只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面有素娥十余人,都穿着一袭白衣,驾着白鸾往来,她们在广寒宫中的一棵大桂树下翩翩起舞,空中还传来嘈杂,却很清丽的音乐声。唐明皇素解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久,申天师急着要回去,三个人下若旋风,唐明皇感到好像酒后做梦一样,隔天晚上,唐明皇欲再求往,天师笑谢不允。最后,唐明皇得仙乐而作《霓裳羽衣曲》,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自古到今,还没有其它的音乐比得上《霓裳羽衣曲》的清丽。

唐明皇游月宫由此成为千古佳话,月宫从此也被称为“广寒宫”。

华夏文明自古就是半神文化,尊天敬神是为核心。《尚书?尧典》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周代《祭法》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因此被列入祭祀感恩对像。人们接受了上天的恩惠,由衷的产生敬畏和感恩,并也应效法天地之道为人处世。

古时历朝历代的人们无不重视敬奉天地之神。史载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表达了古代君主对天地的崇敬感恩之心,对神明的敬畏感念之心。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体现出传统节日深厚的道德内涵,承传着天人合一、敬天礼地、孝悌爱人的华夏文明。自古中秋月最明,而现在澳洲正值春天,在南半球的堪培拉过中秋节,您是否也别有一番特别的感受?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尧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