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高层罕见批评调水工程(图)



据住建部今年5月数据显示,中国 657个城市中,有300个属于「缺水」或者「严重缺水」。


城市之渴已经十分普遍。


为缓解缺水危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耗资巨大的调水工程开始在国内广泛实施。


据中评社引述东方早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至少有15项地方性调水工程,耗资逾1300亿元,年累计调水约208亿立方米,铺设调水管线总长近4000公里,比北京到拉萨 铁路全长还多300余公里。这还不包括耗资达5000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


昨天刚卸任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今年曾撰文称,随著调水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带来了调水越来越困难、调出地水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等诸多问题 ;同时,外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调来水与当地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越来越多。以长距离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困境。


环保专家坦言,应该理性决策调水工程。解决城市水安全,应从水生态修复入手,全面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缺水,缺水,缺水


2014年 5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数据称,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面对日渐稀缺的水源,工业发展和人为破坏导致水污染事故层出不穷,仅2014年迄今,兰州、武汉、靖江多地相继出现水污染,导致城市停水、生活失序。


目前,「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等举措,被普遍视为从根本改善目前城市缺水、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的解决手段。然而早报记者调查发现,调水工程能解城市之渴,但它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


为何一些大型城市频繁喊「渴」?而且部分缺水城市还邻近水源,比如守著滇池的昆明、黄河 穿城而过的兰州,邻近千岛湖的杭州……如此近水楼台却无水可用,尴尬原因何在?


它们不缺水,但缺少干净的水。


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也佐证了上述观点,该部曾连续8年对35个大中城市的自来水厂约12000个取水口进行水源水样检测,结果表明,达到二类水体标准的水样数量由2002年的24.8%下降到2009年的8.6%。


知名环保专家、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目前我国城市缺水主要存在三种机制,分别为: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一些位于降水量充沛或水系发达地区的城市,周边水源污染严重,由于水质型缺水引发的水危机事件,近年来并不鲜见。最近一起影响较大的相关案例,便是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


2014年4月10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超国家标准20倍,兰州市随即宣布该市自来水24小时内不宜饮用,由于没有备用水源,守著黄河的300多万兰州市民陷入饮水危机。调查得知,污染事故直接原因是水厂自流沟中出现了含油污水,原因是自流沟附近的中石油兰州石化曾发生洩漏事故致一些渣油和消防污水渗入地下。4天后,兰州恢复正常供水。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3%。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当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一段时期,往往就会出现水资源、水安全的转折点,从水量型危机转向水质型缺水危机,一个显著的表象便是—水污染事件进入高发期。


也就是在2011年前后数年间,国内相继出现水污染事件,如2010年福建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2011年的渤海渗油事件、2012年的龙江镉污染事件、2013年的黄、2014年兰州等多地爆发水源污染……


调水工程遍地开花


中国调水的开始可以上溯到20世纪 50年代。至今60多年里,大大小小数十项调水工程在国内多个城市相继展开,调水工程的开展密集,调水量之大,均为世界罕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调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它是实现我国水资源战略布局调整、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投资5000亿元,工程从2002年持续到2020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 、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在缺水的北方,黄河、辽河等流域开展了「引滦入津」、「引大入秦」、「大伙房调水」、「引黄济青」、「引黄济晋」等调水工程;在水资源丰沛的长江、珠江流域也纷纷调水,「引江济太」、「引江济汉」、「广州西江调水」等工程纷纷上马。这些工程少则耗时数年,铺设数十公里管线,耗资上亿元,多则耗时十数年,铺设管线数百公里,投资上百亿。


我国最早启动的重大区域调水工程,是1983年建设的引滦入津调水工程,工程全长234公里,设计引水量每年l0亿立方米,斥资11亿元,于1982年5月11日开工,1983年9月11日建成通水。迄今为止,该工程已经运行31年,为天津和唐山累计供水225亿立方米。然而,随著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滦河水已不能满足天津用水需求,天津又开始向山东开展「引黄济津」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求水。


西南的春城昆明,也因为缺水而频繁调水。数据显示,昆明是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为缓解昆明城市用水紧张,云南建设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和清水海供水工程,然而,近年持续干旱、自然环境恶化,让水源地的水也「捉襟见肘」,随后云南又打造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作为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之一,其定位主要是治理滇池,并在昆明发生水危机时,为其提供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


兰州作为国内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守著黄河却用水紧张,不得不另辟水源,今年4月发生的苯水污染事件,更加速了兰州市政府调水的决心。5月上旬,兰州市政府将此前已传多年的刘家峡引水工程提上日程。该项目预计建设输水管线40公里,斥资80亿元,已于今年5月15日通过,预计最快年内开工实施。据兰州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曾参与 过刘家峡调水工程前期调研的教授张明泉介绍,刘家峡水库上游为甘肃、青海的生态保护区,人口和企业较少,污染源少,把取水口迁移至此,可以确保兰州市民日常饮用水的需求。由于目前的取水口上游为青海的湟河,污染相对严重,在调水工程开通后,可考虑用刘家峡取水口代替黄河取水口作为主要引水点。


水资源丰富的杭州也开始酝酿调水,2012年,杭州计划每年从千岛湖取水约20%,此举遭杭州市下辖的建德市激烈反抗。后者官方、民间对取水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存在担忧。今年初,杭州宣布将开建千岛湖引水工程。


据记者不完全整理,地方性15项调水工程耗资逾1300亿元,年累计调水约208亿立方米,铺设调水管线总长近4000多公里,比北京到拉萨铁路全长还长300余公里。


调水的巨大代价


调水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在凸现。


昨天刚卸任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撰文称,随著调水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带来了调水越来越困难、调出地水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等诸多问题;同时,外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调来水与当地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以长距离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困境。仇保兴还援引前苏联时期阿姆河、锡尔河引水项目与咸海遭遇的例子,来说明不当调水引发的生态灾难。


仇保兴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外普遍对长距离调水加以限制,尤其是对跨流域的调水。


在该篇文章 中,仇保兴还披露了备受外界关注的调水成本,「南水北调中线的实际运行成本已经达到8-10元/立方米,而且还不包括调水工程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成本。」在仇保兴列出的表格中,外调水的成本远高于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再生利用、海水淡化等。


这是中国高层 官员罕见发声批评调水工程。


调水工程困境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国内首个大型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近年来便遭遇水源地养殖氾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活污水排放污染严重等问题。由于上下游城市缺乏有效的统筹机制,生态补偿始终难以推进实施,从而又导致生态持续恶化。


引大入秦工程的生态「副作用」也已经显现,早在调水工程之初,张明泉就预见调水到秦王川后,土壤的盐渍化将会加剧,低洼地带的乡村甚至出现了盐硷滩,能做的就是尽量排硷,使土壤恢复。


张明泉告诉记者,如今江河断流、污染严重,黄河入海水量锐减,都与众多调水工程有关系。他举例称,在甘肃河、疏勒河部分流域,由于私自建设小水电站调水,已经导致河流断流、干涸,出现生态危机。


有资料显示,黄河流域的众多灌溉调水及饮用水调水,让黄河水在近十年平均年入海量不足200亿立方米。以总水量计,黄河水被沿岸居民用去70%以上。由于黄河入海水量持续减少,从上世纪50年代的500多亿立方米减至如今不足200亿立方米,渤海海水的氮磷比严重失调。2008年,渤海海水的氮磷比为67,而渤海湾底部、莱州湾底部、辽宁近岸的氮磷比甚至高达200以上。一般认为,氮磷比超过50,会造成生态恶化。昔日渤海为海上渔场,今日已基本没什么渔获量了,大批海洋生物灭绝。


目前,国内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均未正式通水,相关影响暂时尚无法估计。但有学者表示,中线调水后,汉江襄樊段水位下降严重,水污染将加重,水生鱼类可能大幅减少。此外,南水北调或将使得长江入海口遭受更大程度的咸潮倒灌,从而影响上海的饮用水质,造成水源危机。


被指「拆东墙补西墙」


马军坦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跨流域以及长距离的调水工程作为应急项目可以缓解一些地区面临的水危机。但从长远来看,调水工程实质上存在著「拆东墙补西墙」的弊端。它只能作为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作为主要的解决办法。他认为,节水应该是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投入要远远小于水库、调水工程等方面的投入。解决城市水安全,应从水生态修复入手,全面地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以色列和的高效用水案例,或许可为我国提供借鉴。


据资料显示,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佔有量只有每年320立方米,仅为我国人均水平的1/6,世界平均水平的1/33,并且国内缺少过境水源;同时以色列的水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50%的农田都需要灌溉。


以色列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强微咸水和雨水利用,实施海水淡化,节约农业用水等手段,用水效率成倍提高,辅以完善的水价体系,发挥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市场手段,成功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新加坡的水资源利用率也很高,该国污水再生利用率可以超过90%,其中30%的再生水经过水库进一步的自然净化后可作为饮用水水源;雨水的收集利用率达到90%;海水淡化可满足至少10%的用水需求。


马军称,除少量的生活饮用水外,其他如绿化、环卫等用水都可以通过污水的再生利用来解决。更多城市已从「以需定供」的「供水管理」,转向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任务的「需水管理」。如果科学 规划,通过多次循环利用完全可以替代长距离调水;如再加上海水淡化、雨水收集等非传统 水资源利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有能力解决自身水资源短缺问题。


马军认为,从技术措施上,要加强开源节流,大力开展城市节水,加强建筑节水和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从市场机制上,要进一步完善水价机制,从计划的定额管理,转向超定额加价、阶梯水价调节,充分调动企业和市民节水积极性。


前车之鉴


不当调水致咸海干涸


国外有不当调水引发的生态教训,前苏联时期的咸海即是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


咸海曾经是全球第四大内陆湖,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前苏联将汇入咸海的两条河水截留用于棉花、水稻等农耕项目以及中亚的工业发展。1960年 到2000年,从阿姆河和锡尔河抽出用于灌溉的水量增加一倍,棉花产量也增加了一倍。咸海的补充水量长期少于蒸发量,加上19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咸海的面积在20世纪后期快速萎缩。


根据测绘,相比多年前基本稳定的常态水量,咸海水量如今已「缩水」90%。事实上,前苏联及后来相关的独联体国家,看到负面影响后,曾计划修建引水渠把相对邻近的西伯利亚水系的水引进咸海。结果这个工程太过浩大,资金难筹集而不了了之。


现在干涸的咸海成了一个大盐库。中亚的大风把这些盐粉吹到毗邻地区,严重污染农田。而且高含盐量的空气也对周围居民健康产生灾难性影响,很多人因此患了各种癌症和肺病。


咸海渔业消失而导致超过十万人失业。还有研究认为,水面积的缩小已经严重改变当地的气候,让当地的夏天更干热,冬季更长更冷。


他山之石


节水顶替调水


20世纪60年代,纽约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最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从调水,工程预算超过100亿美元,由于工程投资巨大,且新泽西州民众也不同意调水给纽约市,调水工程没法实施。


在纽约陷入困境之时,城市给排水方面的专家提了一个建议,将纽约市的旧抽水马桶全部改为一次冲洗水量6升的节水马桶,市政府给每个马桶补贴更换费用的1/5。纽约市采用了这一方案,经过11年、累计投入不到3亿美元对全部马桶进行改造后,人均日用水量下降14%,水危机问题得到解决,起到了100亿美元调水工程都达不到的效果。


来源:东方早报





From 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高层罕见批评调水工程(图)-来源:澳洲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