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民无信不立

文/唐风

问治理国家的办法。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应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应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终究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那就没有立国之本了。”

可见在孔子看来,不论是强大的军队或是丰饶的经济,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人民对国君的信任乃是立国之本,个人的诚信则是立于社会的基础,无论如何都不可舍弃。

所以古时的当政者,在足食、足兵的同时都注重推行德政,取信于民,以求获得民心,永保江山稳固。

公元前681年,齐国趁宋国内乱,邀请宋国及其周边国家——鲁、陈、蔡、邾、郑、遂等国在齐的北杏会盟,商讨安定宋国大计。

在这次会盟上,鲁国壮士曹刿突然以短剑挟持齐桓公,逼着他签订了归还齐国曾经占领的鲁国国土,齐桓公无奈,被迫同意。

事后,齐桓公与多数大臣想毁约并出兵报复,管仲却不同意,他说:毁约是贪图眼前小利,出兵是求得一时痛快,而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相反,作为一个大国,如果在被胁迫的情形下签订的协议都能遵守,则必然能让天下信服!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立即履约。各国诸侯得知此事,都认为齐国守信,不少诸侯想归附齐国。后人评说:“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春秋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业绩,是从他信守诺言开始的。

历史上以诚信治国的明君还有李世民,他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大计出发,主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开诚相见,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猜忌群臣,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诚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赢得了臣下感恩图报,竭尽忠心。

千百年来,古代明君贤士的诚信故事一直在感染着后世。

可自从中共篡政以来,历次的政治运动,比如“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等,彻底割裂了五千年文明历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破坏殆尽。

 

原文链接:民无信不立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