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人生四韵 琴棋书画(图)

【摘要】琴棋书画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人们尝试着体会其中那种人神合一,身心合体的境界。我们也应该使得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继续流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网络图片)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琴居其首。虽在乐器史上最早出现的是打击和吹奏乐器,但琴素来颇令雅士淑女所钟爱,“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韵意横生,琴牵系着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服为其着下不朽雅致的诗词文画,亦有诗云“为我一挥手,如听为壑松”。我国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故把琴称为瑶琴、绿绮、焦尾,而现在我们惯称为古琴、七弦琴。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网络图片)

相传,琴最早创于伏羲氏,而成于黄帝,最早的“瑶琴”是伏羲取桐木中段和绳创制出来的,并谱了一曲《驾辩》,伏羲还创造了瑟,至黄帝时期才开始有了丝弦,《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之后周文王为了纪念儿子伯邑考给五弦琴添加了一根弦,而周武王在讨伐商纣时为了鼓舞势气又添加了一根弦,从此变成了七弦琴。又有一相传,琴源生于巴比伦文化。苏轼有首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写得精练而微妙,琴经人之手,或吟、猱、绰、注、起,或托、擘、抹、挑、勾,显若行云流水,拟《高山流水》;婉约沉吟欲泣,如《碣石调幽兰》;势追雷霆风雨,为《广陵散》,顿觉雅韵四起,体清心远,难怪乎有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琴之名家,古有师旷、孔子、伯牙、嵇康、郭亮、祝公望等,近有王燕卿、王露、张孔山、管平湖、张鹤、吴景略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正因这些琴者知音,我国的琴文化始得源远流长传延至今。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琴的润沉清远,是陶冶情操的奇葩,故自黄帝之后,不管哪朝的乐均不离于琴。

琴的发展在古时候很多情况下是传承制的,由父辈记载着传承下来的琴谱或者琴律,再传承给子辈,在当时琴也分律和词,所谓律就是旋律,抚琴之人的手法,神韵,等等,而词就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其实对于词我们并不陌生,很多有名的词我们至今仍然朗朗上口,比如《西江月》、《满江红》,这些都是琴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在韵律方面,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琴学和中国古代的各种大家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古琴是独特精微的低熵:低频的律动,朴实的音质,能直接对人们的心脑引发共振,以至可以直入人心感人至深。”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琴学在古代不单纯只是音乐,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类思想上的交流和诠释。当年三国时期,刘备走访高人,觅得 水镜先生,便有闻琴而知的故事,可见琴学相比于今天的音乐而言,更多的是在于人们对于韵律的理解和融会,这也是“一曲轻抚安民乐,二弹高歌富国强”的精华所在。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网络图片)

说起棋,当今世界上的棋的种类数不胜数,当然,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中的棋并不是包含着所有的棋种,而仅仅是指代着

围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从尧舜之时便有了起源之说,围棋在时间长河中一步一步地发展,一点一点地進步,就好像我们的社会一样,不断地得到完善。

围棋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战争方面得到了应用,还有天文、人文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应用。像吴清源所说,围棋本不是胜负之争的游戏,而是占卜天象易理的工具。这就是围棋在天文气象当中的一种应用,他认为棋盘代表着,中间的一点天元是太极,是宇宙的中心,而满盘其他的三百六十个棋点代表着其他三百六十个天体,而三百六十这个目数在旧历当中恰恰代表了三百六十天。而四个边就是作为一年的四季,黑白子不同的交替,作为白昼与黑夜的轮回,如此一来,宇宙天地的一切便具象化在这个小小的棋盘当中。看过棋魂的朋友都知道,在主人公下棋的时候,通常会用宇宙和星体来作为背景,衬托着棋盘中无限的空间。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自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便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智者诸葛孔明的围棋歌,从词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察世间万物于胸,觉天地变化于前的气势,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在他举子落子之间产生影响。在三国时代,不仅仅是诸葛亮,很多名师名将都是围棋高手,并不仅仅是因为棋盘上的排兵布阵,还可以借由一盘棋,来观察一个人的秉性,当年姜维就是在不断地和孔明对局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最后使孔明倾囊相授,成为了孔明的接班人。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网络图片)

所谓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读的小说,散文之类,而是指书法,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书法大家数不胜数,而字体也有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等,还有不同的刻文。

篆书发展的最早,而篆书主要分两类,大篆,小篆。大篆是最早的字体,也是甲骨文所用的字体,字体线条很细,而且很有力度感。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发展而成的,也叫做秦篆,小篆的字体通常看起来细细长长,无论横竖撇捺都是一般粗细,令人看起来感觉很整齐,也不繁琐。

在篆书之后发展起来的便是隶书了,隶书的发展是在东汉,隶书和篆书比起来差别很大,篆书细长,隶书扁平,另外篆书的线条比较圆滑,没有直角,而隶书则显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而且在字体当中加入了用笔的轻重力度,顿挫的劲道,让文字有了艺术的美感。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继承了隶书方正的特点,同时也由扁改成了方,所以楷书也称正书。楷书也比隶书简化了许多,在书写方面,对于楷书而言,不像隶书那般过多的要求美感,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整体效果。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单看一个字,楷书不如隶书好看,可是看整篇文,楷书就会好看的多。

草书,草书确如其名,不受比划的约束,笔画能连就连,能勾就勾,虽然是如此,却也不是随着个人意愿随便瞎写,也是有一定的规矩和气势。草书还可以细分为章草,狂草。

行书,行书和前面咱们聊得其他各种字体都不一样,行书就好像是融合了隶书,楷书,草书的一种字体,说得明白点,就是行书比隶书要“楷”一点,比楷书要“草”一点,比草书要“隶”一点,而行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可认读辨写的前提下提高书写速度。行书不像隶书和楷书那般死板,也不像草书那般疯狂,感觉起来如同一个小巧玲珑,婀娜多姿的女子一般。行书也可以和楷书草书等合并起来,比如“行楷”,“行草”,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行楷比行书还要“楷”一些,行草比“行”也要草一些。

历史上很多书法大家,我们都很熟悉,流传下来的墨宝都是无价之宝,像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很多人认为王羲之在书法造诣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今仍然没有人可以超越,尽管有些人在某一方面似乎胜于王羲之,然而整体上看王羲之是古今独秀。除了王羲之,还有很多名人,像欧阳询,被称作第一大楷书家,还有苏东坡等等,每朝每代都有著书法大家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味道,如果大家有机会,不妨仔细的品品,感受下“书”的心情。

琴棋书画,人生四韵(网络图片)

在中国古代的四艺当中,画只是代表着中国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画。国画的起源据说已经不可考证了,没有人知道是怎么来的,所了解的只是国画曾经在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中发展到了最高潮,很多世间珍宝般的作品在这个时期出现,比如隋唐时期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宋朝第8个皇帝宋徽宗,元代的“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明朝浙派名家之一的朱端,还有清朝疯疯癫癫的八大山人,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

国画所用工具为文房四宝,也就是笔墨纸砚。国画从内容上来分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国画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在古时候人们通常喜欢在房间里或者客厅里挂上几幅国画,以显气派,挂在客厅正中央的叫“中堂”,画成手册,便于携带的叫“册页”,还有扇面,屏风等,这些都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国画。

国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法和格局的布置上,其中不同技法所表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画家们而言,他们并不会很过分的去追求相似程度,如同素描,写生一样,他们认为通过画来表达一种意境、一种自己的主观情绪一种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技法当中,人的“神”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用笔方面也很有讲究,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格局的布置,我们看国画往往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空白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国画一种“似空非空”的意境,以一种间接性的表达方式传递的信息,让人们在想象中感受到所画之物的一切。就像前面说的宋徽宗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出题作画,名为“山中藏古寺”,第一名的一幅画,秃秃的一座山,也没画古寺,却画了一个和尚挑着水走在山路上,这样一来,整个画面的意境就凸现出来了,留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国画作为四艺当中唯一具有直观感效果的一门艺术,实在有太多深奥的东西。

来源:网络文章

责编:孟德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