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静
从《圣殇》、《大卫》到《摩西》雕像,从西斯廷教堂令人震撼不已的的画作到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设计,集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于一身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在人间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虔诚修行的观念
年幼丧母的米开朗基罗寄养在奶妈家,奶妈的丈夫是个石匠。他从小就与石头为伴,跟石匠们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造像,粗朴的生活方式使他放松自在。
在佛罗伦萨求学时,米开朗基罗接受人文主义思想、新柏拉图学说,常听宗教改革家萨伏那罗拉的演讲,禁欲虔诚修行的观念对他影响很大。他曾表示:“应当回归更纯粹的信仰方式,不应享受各式各样繁华的东西。”甚至说到每个人都应当苦修。萨伏那罗拉抨击教会腐败而被火刑处死,心灵受到极大震动的23岁的米开朗基罗,雕刻了成名之作《圣殇》(《哀悼基督》)。他打破常规,把怀抱耶稣遗体的圣母塑造得非常年轻柔美,同时深沉静谧的忧伤哀感顽艳,摄人心魄的悲悯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米开朗基罗解释说:贞洁女子比纵情享乐的女人更美得持久。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在灵魂和肉体上永葆青春。
雕刻般的减法人生
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学有极其精深的研究,为此他亲自解剖了数十具尸体,对人体的肌肉,骨骼作了详细的研究,并达到严重影响食欲的程度。米开朗基罗充满力量和运动感的素描手稿,如今都是无价之宝,仅大卫的素描造型他就画了1000多张。经过3年与世隔绝的苦干,一层又一层,一锤又一锤,米开朗基罗终于把一个英雄美少年从沉睡的大理石中唤醒。《大卫》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如此完美,精确得无懈可击。年仅26岁的米开朗基罗被公认为最伟大的雕刻家之一。
雕刻是做减法,只能去掉,不能加上,凿去多余的部分,简洁流畅、气韵生动才是好作品。米开朗基罗清苦极简的生活,即是雕刻般的减法人生。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是神的恩赐,唯有穷尽毕生之力向着高洁美好的顶峰攀登,不断吃苦消业升华,专注向神,才能保持创作状态的敏锐鲜活、冲劲儿和灵气。而舒适安逸享受是个大陷阱,会消磨意志,钝化感知,懈怠麻木,堕落沉沦。所以无论多么富有,他都活得像个穷人,非常简朴,吃得很少,睡得也很少,“将自己献给壮丽的构思——那些来自天庭的启发”。
苦行僧的神奇画笔
“好的画,迫近神而和神结合……”米开朗基罗说,“它只是神的完美的抄本,神的画笔的阴影,神的音乐,神的旋律……”他强调“保持孤独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
这位潜心于艺术修炼的苦行僧,以巨人的担当,全身心投入地绘制了从《创世记》到《最后的审判》的伟大宇宙史诗,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卓绝也是最辉煌绚丽的艺术壮举。
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历时4年5个月,他独自一人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记》,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9个主图,343个人物,绘画面积达530余平方米,其工程之浩大和艰难是难以想像的。
1536年,61岁的米开朗基罗又在西斯廷教堂祭坛后面220平方米的大墙上,用了近6年的时间,独立绘制了壁画《最后的审判》。将《圣经?启示录》的末日审判表现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神高举右臂宣告审判开始,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恶者打下地狱。
西斯廷教堂每年吸引500万游客(每天2万人)前来参观,仰望米开朗基罗的旷世巨制,无不震惊于它的磅礴壮美、超凡脱俗,是信仰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难以超越,叹为观止。
从神之手赋予生命灵魂到神挥手之间善恶有报,500多年过去了,米开朗基罗在画作中向世人诉说着从创世到末世的涵义奥秘。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5年7月3日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