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

中共政府突击花钱,花谁的钱?

来源:澳洲新闻

进入12月,就进入了年底突击花钱月。按照今年的财政支出预算12.43万亿元,还余下1.9万亿元,要在12月突击花掉。对此,财政部财科所人士回应社会质疑说:"并不违反预算管理规定"。其实人们质疑的恰恰是预算管理规定。明知"基数预算"制度导致年底突击花钱,挥霍纳税人税款,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却不纠正,完全是出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随著财政收入长期以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增长,"年底突击花钱"也成为更加严峻的问题。仅以过去五年财政部数据为例:每年最后一个月花掉的钱数:2007年是近1.2万亿元,超过全年财政支出金额的1/4;2008年1.5万亿元;2009年为2万亿元;2011年最后两个月3.5万亿元。去年,曾有一湖南商人忍无可忍,状告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省直机关事务局"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将可用1500万元完成的采购,以3000万元成交。湖南省文化厅的回应是:为"花完预算",买高不买低,"可能不合法,却合情合理"。如此荒唐的案子,竟以商人败诉告终。而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年底家门口的路又被刨开,貌似修路,实际是因为年初拼命拿的钱要拼命花掉,好为来年骗取预算经费而提高基数。

年底突击花钱,使国家和纳税人蒙受巨大损失。中国到底是钱多得花不完还是需要用钱处无米下锅?这真是冰火两重天。就在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显示,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突破2万亿。可知2万亿是什么概念?就是本月政府需要突击花掉的钱数。问题是,为什么这个预算制度会导致完全违背公共财政原则的荒唐行为?

原因很多。

首先,花掉的钱可以转化成GDP政绩;省下来的钱除了上缴别无它用。其次,它为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贪污腐败机会。大量行政经费可以变成个人经费或者集体小金库,在年底各式总结表彰会上,可以变幻名目,发放福利。此外,楼堂馆所上马,超标轿车购置也都有了支出借口。那些"跑部进钱"的人也有了"进贡"机会。整个12月是中国官僚体制明目张胆瓜分纳税人税款的时机。假定一个单位去年预算100万,如果只花掉80万元,不仅剩余20万得上缴,还要将第二年预算经费减至80万元。

很多有识之士都呼吁要把如此荒诞的"基数预算"改为"零基预算",每年预算从零开始,不考虑上一年金额。然而,叫喊了十余年都没有实现。各级政府把完成预算的多少作为考核标准,却不考核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用在民生上。能够"超支花钱"被视为一种工作能力。凡是和体制沾边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吞噬和侵占公共资源,好像毛时代常说:"挖社会主义墙角"。虽然今非昔比,中国早就没有什么社会主义的影子了。

各方人士不是没有想过改变的办法和做过努力。比如在官员政绩考核中突出节省预算成本;比如下发《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的通知》;比如制定《预算法》,然而,一切无效,年底突击花钱愈演愈烈。财政预算和执行,本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然而,作为政治议题的预算,实际上受制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受监督的政府,权力无边,遑论年底突击花钱。作为其重要性仅次于宪法的《预算法》,从2005年起进入修改程序,由财政部和人大同时起草,曾因双方分歧而被搁置。到了2010年发现,修改草案竟比1997年版还要退步。

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是财政政策的目的。然而,绝大多数民众对于财政预算和开支并不大在意,以为和自己关系不大。只有极少数公民和民间机构在坚持要求政府预算公开。财政管理者有意将财政预算和收支信息隔绝于公众,或只让纳税人看到财政支出带来的利益,却发现不了相应的成本来源,好使其税收和非税收入最大化。严格预算制度、强化监督预算执行,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来源:

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

From 中共政府突击花钱,花谁的钱?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38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