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学而》篇前边的十三段,讲的是学问的核心和如何合理运用的智慧。也就是说,实践仁德,不断升华人格修养,此为求学的目的,懂得做人的正理。但是教条读书,则会犯下过犹不及的错误,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所以又讲了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可惜后人真正能领会《学而》篇深刻含义的人,并不多,这样一来,即使同学一部《论语》,境界也绝对不同。有人能成为智慧的大儒,能达到贤人的境界,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运用正理修正不足和错误,从而不断升华。
把学问的本质核心和如何智慧运用的思考方法都讲完后,孔子接下来,做了一个总结,也就是何为好学的总结,等于是呼应孔子开篇那三句话的论点:学习做人的道理,不断实践,并与朋友切磋,修正不足,树立远大的君子的志向,就算人们不理解自己的人格追求,又有何妨,此生无愧天地,无论贫富,只要能完成自己人生的价值,那就是最大的快乐。
也就是说,实践仁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获得人格升华和智慧的过程,人的视野和度量,也会不断扩大,能束缚自己,让自己困扰的事物,必然越来越少,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越来越强,那么谁还能让自己轻易动气呢?
因此,既然是总结,必然还是会回到如何做人,提升精神境界的问题,强调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好学。
我们接下来看最后总结部分的第十四段。
第十四段原文与大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君子对待饮食,不追求口腹之欲,对待居住条件,不求安逸富足,但是对于自己承担的工作和职责,会非常勤劳快捷,且智慧恰当地对应好、处理好,做事敏捷机智,同时言语谨慎,举止稳重,就能很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了,不过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经验不足时难免出错,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要亲近有道高人,遇到难题就能接受指教,发现不足和错误,就能及时得到纠正,做人的境界就会升华,能够这样做,那就是我说的好学的人了。”
好学为何要安贫
这段话,涩泽荣一并未解读,他直接跳到了下一段具体的论述。我们自己来探讨。
很明显,孔子是在讲什么是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指君子的志向不在求得物质上的享乐和安逸舒适的生活。
注意,这里不是反对富贵舒适,也不是鄙视物质的丰盛,而是不求,不执着于此的意思,如果人为此而活着,就会被物欲缠身,失去做人的道义。而非反对人富裕。
如果你能富贵而有德,不追求享乐,那么富贵本身并无过错,还可以有能力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读书,不能读教条了,以为孔子反对人拥有富贵了。孔子只是让想要成为君子的人,不要被物质利益和享乐的东西毁掉自己的心智和品德。所以要能安贫。
好学实为乐道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两句就开始正面讲如何做人做事了,既然不能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追求,那么,就要乐道,具体做法就是在工作上勤勉,快捷,并且合理智慧地对应。这个“敏”,有反应快捷,应对迅速的意思,又有智慧的意思。比如处理国家大事,你既要快,又要懂得分辨轻重缓急,还要考虑不同人的现实接受能力和条件。推行一个政策,也是如此。具体地方适合农业,还是适合手工业、商业,适合种稻子,还是大麦,等等具体事物,都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为百姓做出判断。
这个过程,处理事情,做事情的过程,包括在家的孝悌行为,都是学习,都是做学问,过程中会出错和茫然不解,所以要求教于有道义的高人贤者,得到智慧的指导,就会不断地修正不足,那么学问不就长进了吗?
这就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做学问的要道,这就是好学人的行为。他们求的是实践中悟出做人的真谛,也就是乐于求正道。
学问的真谛在于做人求道
大家看看,这不就是在总结和提醒学问的真谛吗?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所以要不断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天天遇到要面对的人和事,去按照师父的教导来做,不停地实践仁德的过程,就是做学问的过程,所以,孔子强调要勤快地做事,在家呢要勤快地侍奉父母,爱护弟妹,照顾家人,在外呢,同样勤劳机敏地做事,只有这样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得到锻炼,因为过程中,会不停遇到难题和疑问,不停地思考和处理,就会把师父所教导的道理,真正运用和掌握,最后举一反三地领会贯通。
否则,就算学完了道理,甚至懂得了中庸之法,没有运用过程,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少说话,多做事,不断请教和修正,才能学有所成。人格修养和智慧才能不断提高。这就是好学,这才是爱好学习。
所以说,孔子讲的学问的概念,跟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孔子等于反复提醒人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天天看书,也并不一定就是好学了,日常实践,在做人的实践上下功夫,诚恳工作,勤快工作,既快又好,做到了君子的仁德,才是好学。也才会真的感到自己在进步,最后能应对自如,处变不惊,从而乐此不疲,求得人生正道。
好学就是安贫乐道
这一段孔子的讲话,前为安贫,后为乐道,好学就是乐道,所谓“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其实让人安贫乐道,做学问就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安贫并非喜欢贫穷本身,而是说,即使贫穷,也能保持快乐的心态,一心求道,不会被贫困所烦恼担忧,失去气节。孔子重点讲安贫,是因为人最怕贫穷,为求富贵的享乐,多少人铤而走险,最后迷失心智,堕落成恶人。所以,重点讲的是安贫,而非厌恶富贵。下一段,孔子就会论述这个道理。涩泽荣一的解读也会出现。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