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来源:正见网
首论持久
〝淞沪战役〞后,日军战略重点南移,向华中集结。日军装备在水乡泽国威力大减。日军南下,陷入了蒋公的战略布局。蒋介石说:〝日本军阀虽自以为机诈百出,实际上是冥顽不灵。〞〝他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殊不知他的国策与战略,自开战以来,始终是受我们的控制。〞(《中国之命运》)
上海沦陷,南京危在旦夕。十一月二十日,蒋介石发表迁都声明:〝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终有一天,会由敌人制造的废墟中出现崭新的国家,只要地球存在,这个国家就将继续存在。〞
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失陷,日军疯狂屠城两个月,滥杀中国三十万军民,史称〝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西迁,使日本逼蒋投降的计划落空。面对日本的虎狼之师,国民党上层意见纷纭。多数情绪悲观,认为战则必败。汪精卫为首的一派,早已做好投降的准备。连蒋介石的亲信下属中,也弥漫着悲观情绪。孔祥熙、于右任、胡适、蔡元培、陈布雷等都主张议和,认为战则必败,中华必亡。当时行政院开会,报告完了,必以〝中国那得不亡〞、〝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等愤慨语结束。(《陈克文日记》)支持蒋公抗战的同僚和百姓,被讽刺为〝唱高调〞,是〝歇斯底里的风气〞。
蒋介石在日记中说:〝老派与文人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和议也。〞又说:〝各将领战意全消,痛心盍极。……敌军实无攻京决心,惟我军太无力量,敌人虽欲停止亦不能止矣。〞〝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高级将领皆多落魄,望和投机取巧者更甚若辈,毫无革命精神。〞
蒋介石引领全国同胞同仇敌忾,持久抗战。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南京沦陷的前夜,他向全体国民宣告:〝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一九三七)
十二月十八日,南京陷落后五天,蒋介石日记云:〝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此时若果言和,则无异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而且内乱益甚。彼辈只见其危害,而不知敌人之危害甚于我也,不有主见何以撑持此难关耶!〞(《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蒋介石认为,〝必使敌人再进一线,使之更陷于穷境,则国际变化如何固不可期待,而倭寇弱点必暴露更甚,敌军兵力亦不胜布置,不仅使之进退维谷,而且使之疲于奔命,如此各国必乘其疲而起矣。外战如停,则内战必起,与其国内大乱,不如抗战大败。〞
日本一方军事进逼,私下里又主动诱和,软硬兼施。蒋公将计就计,几次派代表与日方密谈。一九三八年十月,蒋公的代表萧振瀛与日本军方代表和知鹰二密谈,蒋公在中方宣言中加入:〝我政府对于和战之方针与其限度,早已屡次声明,即和战之标准全以能否恢复七七以前之原状为断。〞(《找寻真正的蒋介石》,杨天石)
十一月二日,日本广田外相正式提出日方的议和条件,德国大使托德曼受日本之托,于十一月五日面见蒋介石,转告了日方的和谈条件。日本此次提出的条件为:内蒙自治;华北自治;自伪满洲国至永定河划为中立地带;扩大淞沪停战协议所划之中立地带,以国际警察维持治安;中日经济合作,减轻日货关税;取缔排日及抗日教育;共同防共等。
十二月二十八日,蒋向主和最力的汪精卫、孔祥熙坦言:〝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与民族永远之束缚。若果不幸全归失败,则革命失败不足为奇耻,只要我国民政府不落黑字于敌手,则敌无所凭藉,我国随时可以有恢复主权之机。〞最终蒋、汪、孔商议决定,坚持抗战,不理敌人所提之媾和条件。
日本最终无法接受蒋公的底线,因为那意味日本在七七事变后的〝成果〞全部作废。日本看到蒋介石不会对压力屈服,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决定〝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寄希望于扶持傀儡政权。一九四零年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后,日本才确立了自己的代理。
蒋介石坚信,抗战必胜,但不能速决。早在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他命何应钦准备抗战计划时说:〝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一九三八年一月,蒋介石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一九三八)
碧血青天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三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抗战,决非争一时之胜负与得失,而为东亚千百世之祸福有关,故不惜任何牺牲,非达到此目的,终无战乱终止之期。〞
一九三八年三、四月间,根据蒋介石的部署,国军在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指挥下,在山东与江苏交界处的台儿庄重创日军,杀敌万余。尽管国军仍然在做战略撤退,台儿庄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狂言。此前不久,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长官韩复矩在徐州会战中临阵逃脱,放弃济南及黄河防线,被蒋介石枪毙,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大大鼓舞了前线官兵的抗战斗志。
一九三八年六月到十月,一百多万国民革命军,由蒋介石指挥保卫战时首都武汉。大战在即,蒋介石发表对全国的广播讲话,他说:〝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我军此次作战,将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进退为重,而在于自动的选择有利的作战地区,达成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日本急于速决,为拿下武汉,孤注一掷。这场战役为时四个半月。国军动用了仅存的海军空军,与日军殊死搏斗。造成日军伤亡二十万。气急败坏的日军,竟违反国际法,动用毒气。国军四十万伤亡,海军全军覆没,飞机所剩无几。碧血壮志书忠烈,青天白日祭英魂。
十月二十一日,广州失守,日军切断了粤汉铁路,武汉腹背受敌。第二天,蒋介石决定弃守武汉。当时武汉的政治、军事、实业已按计划撤退完毕,迁往西南大后方。十月二十四日深夜,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飞离武昌。翌日,日军攻入武汉。史学家认为,武汉会战是抗战的一个重大转折,双方从此进入僵持。日本虽然打赢了战役,却输了战略,陷入中国全面抗战的泥淖。
按蒋公部署,政府西迁重庆,借巴蜀天险,御日军进犯。在中国人民心目中,重庆是中华复兴的〝希望之城〞。而日军一面开辟西部战线,同时又开始对重庆进行长达六年的狂轰滥炸。企图摧毁蒋中正的抗战指挥中心,动摇中国的抗战决心。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国人心理看,当时的抗战局势并不明朗,中华民族命悬一线。
日本人深知蒋介石对中国的重要性。一九三八年六月,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在一份报告中说:〝如果将国民政府比喻成一把扇子,蒋中正实为扇轴。对于拥有民族意识之中国多数知识分子来讲,蒋中正是其国家生存、民族复兴的好汉,更是中国民众的民族英雄。要打倒中国国民之偶像,与讨伐张学良的满州和其他地方军阀是不同的。〞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