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径
为善不为恶。(网络图片)
朋友在电话上痛斥她十六岁的儿子如何忤逆、不服管教,最后竟然把她这个为其倾尽所以的年轻母亲告到社安局两次,听一些西方孩子起哄说母亲虐待他!还离家出走让人寒心!我静静听着,一开始还在劝说,要慈善,要理智,要原谅他……虽说“旁观者清”,而等我决定放下电话前,心里已然感受到了同样的怒气。
良久,我才洗净心尘,找回祥和。不由想起相由心生的典故。
以前在中国山东有一个手艺高超的雕塑家,他非常喜欢雕塑夜叉及各种妖魔鬼怪的塑像,并且雕塑得惟妙惟肖。但是有一天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面貌越来越丑了。丑并不是说肤色和五官(他原来长得非常英俊潇洒)改变了,而是指神情与神态,变得狡诈、凶恶、古怪了,以至于自己看到这个面相也觉得有些可恶可怕。于是他遍访名医,均无办法治愈。因为吃药也好,整容也好,人世间的医生谁也无法医治五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医治一个人愁眉苦脸,无法医疗满脸横肉,凶神恶煞。
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游历一座庙宇,向庙中的长老说了自己的苦衷。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给你治,你必须为我先做一点工——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雕塑家接受了这个条件。观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慈祥、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的过程中也不断琢磨观音的德行言表,模拟观音的心态和神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甚至有时相信自己就是观音。半年后,他的工作结束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朗,端正庄严。他感谢长老治好了他的病。不,长老说,你的病是你自己治好的。此时,雕塑家已找到了原来变丑的病根——过去两年,他一直在雕塑夜叉及各种妖魔鬼怪的塑像!
还记得自己曾经阅读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前半部是讲历史上的十大名君,千古之下读来,依然是尧风舜雨,勤政爱民,圣明贤良,泽被人间,心情为之大好;这本书的后半部却是写历史上的十大昏君,因为读得太投入了,一开始还咬牙切齿,大骂昏君无道,但荒淫离奇事看得多了,竟然十分忘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合上书页,我吃惊非小,这本书给人的善恶观是分明的,可是人的善恶却往往是在一念之间。特别是外部环境、耳濡目染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可以影响人的内心。
正如古人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
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它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相由心生”的表面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所以,选择为善还是作恶,实在是人生最要紧的事。
《四库全书》曰:“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强调“心”决定人的面相,面相的变化也是“心”的变化带来的外在表现。
那位年轻的母亲,孩子突然变成这样使她大受刺激,述说自己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说,人性之善即为佛性,人性之恶即是魔性,无论对方态度如何,我们一定要守住心性。愿她能早日走出家庭的磨难,也愿孩子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找到和谐与统一。
来源:看中国专栏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