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李川大视野 作者: 李川
也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真的如此,最近几年我发现: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都“消失”了。
准确地说,不是肉体消失、失踪,而是不说话了,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
有几个是进去踩缝纫机了,其余的大部分,几乎不发朋友圈,偶尔几条也都是分享一下人民日报,新华社之类的大事。
我的微信联系人大约有3000个,十几年积累下来的。
昨天晚上,我一一点过去,几乎都设了三天可见,有的干脆就关闭了。
有许多人实在想不起是谁了。用的是网名,朋友圈又白茫茫一片,又没互动了,只好删除掉。
我清晰地记得,当年他们不是这样的。当年,他们在朋友圈里妙语连珠,分享犀利的观点,把酒言欢,纵论天下,说的不一定对,但一定有趣,性情很真。
现在是万马齐喑,潜水了,消失了。花花草草、晒娃狂魔都少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再发朋友圈了,不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猜想一下,可能是工作的关系。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的那些人,大多工作稳定,是所谓的铁饭碗。
是铁饭碗,那就有铁的规矩。
可能十年八年之前,微信初兴,莽荒时代,大家还顾不上举报、拉黑、争论,于是兴致浓厚,一展身手。那时候微信里的朋友,十有八九真的是朋友。
后来呢?
微信跟公司、工作太紧密了,加了领导、同事、客户。朋友圈里的不再只有朋友,那许多只能对朋友说的话,也只能憋回心里了。
就算有分组可见,发错了也挺尴尬。搞上那么两回,干脆就算了。
也因为饭碗铁,规矩多,总有前辈出来谆谆告诫:
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不要凑热闹,不要被利用,不要被带节奏,切记祸从口出。你的真知灼见,热爱生活,可能是别人的凡尔赛、眼中钉。
你年轻,心里不以为然,觉得油腻,但听多了,也意兴阑珊了。干脆就闭嘴不发了。
十年前,开始玩微信的时候,许多朋友跟我一样,都是二十出头的愣头青,见识不多,荷尔蒙旺盛,爱咋发就咋发。
现在几乎都奔四了,铁拳、生活的毒打,一个接一个,脾气没了。
领导要你报备微信,公司要你上报群组,老老实实也就报了。
玩个微博,也只是看得多,说得少。碰到重大事件,最多也就是转发表示个态度了。
好不容易说两句话,也要做解释,又说明,就怕被别人抓小辫子,然后举报,然后拉黑。
社会风气变化不小。
十年前,正是传统媒体夕阳落山前,最后的余晖。
那时,热门的是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南方周末、新京报、京华时报、南风窗、经济观察报,几乎每家媒体都开有大版面的时评专栏,明星也在博客、微博上热闹。
大家围观就是支持,转发就是态度。
现在风气变化,当年夸人的公知成了人人喊打的贬义词。
上微博看看,当年许多被夸真性情、肆无忌惮,因言论惹动一江春水的那些明星,现在都是工作室发发广告、通稿了,敷衍得很。
那些媒体,如今安在?那些意见领袖、调查记者,如今安在?那些犀利的点评,如今安在?
我的朋友圈里的那批人,不傻,他们春江水暖鸭先知,也跟着变了。那些稍微“负面”一点的新闻,几乎不会发。真的脑子热了,发了,一定有人提醒删掉。
想起一件事,以前有个朋友晒开车出游、带娃餐厅庆祝生日的照片动态,被人盯上了,指“这是炫富”“想想还有多少老百姓生活不易”,闹了一阵是非。
参加聚会,上了茅台,去了景区,有人拍照发朋友圈,都会有“懂事”的朋友提醒,拍照可以,但绝对不要发朋友圈、发微博,免得惹麻烦。
我纳闷的是,他们真的“消失”了,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不谈时事,是真的没想法了吗?
当然我的朋友圈比较小,样本量不够大。所以也不知道是一己的错觉,还真的是有这个“消失”的新苗头?
一个怕说话的朋友圈,是真的无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变化如此之大!
- 人民日报社前副总编去世 生前被追查
- 疑点!民众质疑地震数据,学生砸窗逃生,灾民取火避暖;震感强!新疆5.5级地震;失联!万达前总裁被免;被追查!人民日报前副总编病亡;中共官员扫雪作秀;应对朝威胁!联合国恢复武装
- 文睿:洗版了,改革开放,碾压“人民日报”五大版面,暴风骤雨之前夜
-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用习近平修宪连任的宣誓宣传“国家宪法日”
- 《人民日报》评论员连续发文促中美合作 各机构拆除限制特斯拉标志
澳洲禁闻安卓APP,其它网站没有的澳洲禁闻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