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心
来源:正见网
中国王道文化有心法,这是过去历朝历代的王者和上流社会有觉悟的人必须要掌握,否则所有的良好愿望都会事与愿违。这句心法就是尧舜禹三代之嘱:“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文化源头为道家,道家修真。修真讲究说真话,做真事。说真话要明白真理,做真事要掌握专业技能。道心,指生命最初的善良本性,符合不同高境界道理的精神状态为本真,返本归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世人的道心象星光一样的微弱,人心是最危险和险恶的! 历朝历代的正道君王,都是以弘扬正道文化而遏制人心的泛乱,以具体制度,使人能安宁而理性的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道以化人、建极绥猷以术安抚与遏制人心恶化,道与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前半句讲的是为王者要注重修心养性,不断修去人心强大道心以同化天理,精一不退;后半句讲的是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集思广益以折中而平和,符合民众状态而平衡发展。这句话上半句严以律己而守真从一,不断修正;
允执:允许天下人说话,集思广义。这是执政的第一要素,掌握民心民情后再理论而顺之。
黄帝当年在路口立木柱,木柱上有一块木扳,叫诽谤木。任何人都可以在木扳上留言,形成后来皇宫大门外的华表,倾听民声的意思。
中国人的修养,首先是能听進不同的意见,闻善不喜、见恶不怒而集思广议。后來形成喜怒不形于色、内敛等的修养方面名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品质德性的高低都以“允执”而显。
厥中:厥是折的意思,集思广议而折中。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正意见,大家都能接受然后再执行,中庸之道就是这个意思。
下半句,包涵宽以待人和天下为公的王道及文武之道的精神。这样才能平衡天下人心,与“人心惟危”相对应。为政及为人处世的言行如果脱离实际,不能顺应世道人心,必定大乱不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文武之道的精神,天下事为天下人的公事。
人心不平则天下不平!平天下首重诚心正意的正心。欲修其心,必先诚其意,然后才有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概念都与尧舜禹三代之嘱一脉相承。
因此,儒家道统以黄帝为源头,平的都是人心。
中华人文始祖的黄帝,在为政之道中精一修心而返本归真。以修道中的智慧上同化天理,下包容启蒙民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修道治天下两不误。黄帝花了上百年时间,奠基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衣、食、住、行、礼、乐及医理基础以后,功德圆满而得道成仙,奠基了中华半神文化的基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敬天知命,顺天意而尽人事,这是中庸之道的更高境界。
尧舜禹三代之嘱,包涵了中华文化修心养性至中庸之道的为政之道、文武之道及不同社会阶层各层面为人处世之修养精神。
中庸之道符合老子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境界越高者,把自己摆得越低!圣人没有高高在上的心态,而是同于光而和于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视百姓具体状态而言传身教。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百姓是行不通的。
体现在国家制度与政策,行政要符合世道人心的变化,具体制度及相关政策符合民众精神状态才行的通。否则,天下大乱不治。
治天下如御马。御马不能违背马的习性与马产生对立情绪,而是视其好的一面,顺其自然的将其导向正道,这就是上合天理,下顺民众状态的无为而治。
尧舜禹三代之嘱的为政心法,对应的建极绥猷之王道。
对古代具体名词的解释,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大禹时有一万多诸侯,商朝三千多,武王问政道于箕子,当时还有一千多诸侯国,当然是怎么管理天下诸侯,后来演变为藩属国。
建极绥猷之极,指天道与世道两极之天人合一洪范,猷指四海之藩属,泛指天下。世道人心与天象变化相对应,以相适应的具体制度理顺天下而和万物。和万物就是太和,建极绥猷匾挂太和殿实属点睛之笔!其表面意思是以制度管理天下。
中华法系是世界最古老的法律体系,以礼制和法制之礼法同治。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律与周礼一脉相承,如《大唐律》、《大明律》等。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中国古代管理制度一直在维新变法,从最初的禅让发展到王朝建立,再由王朝到皇权一统,至君主立宪的宪政等制度的演变,都因天象变化之下世道人心的变化而变更。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