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天熙 来源:正见网
隋末群雄并起,各方豪杰、能人志士纷纷择木而栖。虞世南跟随窦建德,李百药辅佐辅公祏,褚亮依附薛举,尉迟敬德投效刘武周,秦叔宝、程咬金投降王世充。他们都是大渴不能择泉而饮,只要暂时能解渴就趋而饮之;大暑不能择木而息,只要稍可遮荫就暂避树下消暑,并不是找不到真正能饮水休息的地方。这些英雄豪杰、才子硕儒在天下纷乱之际,都在寻觅可投靠的贤明之主,直到唐太宗集兵起义,如拨开乌云,日月星三辰光照天下,群贤喜见明主,不远千里奔相归附。群贤遇明君,才得以展翅高飞,大展鸿图,成为真正一代豪杰。
太宗识虞世南“五绝” 君臣情深义重
一代书法家虞世南,性格沉默寡欲,笃志勤学,他对经学、文学都有相当的造诣。同郡僧人智永擅长王羲之的书法,在智永的传授下,习得精髓,圆融遒丽,外柔内刚,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书法真传,名声因此大噪。他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唐太宗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经常临写。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虞世南曾在隋朝为官,隋末跟随宇文化及,后落入窦建德手中,任职黄门侍郎。太宗灭掉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秦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并授任弘文馆学士。太宗即位时,虞世南已年近七十,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都未获批准。
太宗器重他博学多识,常在处理机要事务的空档,召他前来共同研读经学史学,并交流讨论。世南性情刚烈,每当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时,必定想方设法劝谏太宗,所言都有帮助。太宗对侍臣说:“朕在闲暇时与世南谈古论今,他如一言有失,就会惆怅不已,他如此诚恳,朕很欣赏。如果群臣都能像世南那样,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
虞世南对太宗的劝谏总是直言不讳,发乎至诚;而太宗也能虚怀纳谏,反躬自省。虞世南曾劝谏太宗“不要以为自己的功劳高过古人而傲慢自夸,不要因为太平日久而安逸懈怠,希望陛下慎终如始,虽有慧星出现,也不足为忧。”太宗严肃的说:“我的确颇有自夸自满之意,看轻天下之士,这是我的罪过。上天显示异相,应该是这个原因吧?”虞世南也曾谏言对营建高祖的陵墓务必节俭;也关心太宗狩猎安危,希望太宗“时息猎车,且韬长戟”停止打猎,给百代帝王留下典范,永远光照万代。虞世南敢直言犯上无隐,多类似这些情况,太宗因此对他更加亲近礼遇。曾称赞世南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辞,五是书翰。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卒,年八十一。太宗哭得很悲痛,将他陪葬昭陵。太宗在亲手写给魏王的书信中说:“虞世南和我如同一体,他没有一天忘记指出我的缺失,及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务,他确实是当代名臣,世人的楷模。”太宗痛惜之情难以言表,为诗一篇,令起居郎褚遂良到虞世南的灵帐读完然后焚烧,希望虞世南的神识能有所感悟。几年后,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像平生一样。后来太宗下令在虞世南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了一尊天尊像,以追怀他的美德及太宗的思旧之情。
李百药遇太宗老而弥新
李百药是名臣之子,父亲李德林,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撰《齐史》。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少年时就好学博闻,七岁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家里的客人读着名学者徐陵文章,不知出自何典籍,百药在旁应声指出其出处,客人听后大为惊叹。
李百药在隋开皇初年,步入仕途。年少有才的百药得到隋文帝赏识,却招来一些人的嫉妒和诽谤,为避祸,他随即讬病辞官。开皇十九年,再被征召,承袭父亲爵位。吏部尚书牛弘非常欣赏他的才学,皇太子杨勇又召为东宫学士。当时晋王杨广四处招揽人才,召百药为幕僚,但百药称病推辞,杨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仁壽四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后将百药贬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司马。
隋末天下混乱,百药参加了反隋的起义,最后任职于杜伏威军中。杜伏威及部将辅公祏先后起兵反唐,辅公祏任命百药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渊,百药与辅公祏同反,李渊大怒。虽然后来得到杜伏威命令辅公祏杀百药的密信,证明百药与辅并非同党,但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药始终未获唐高祖的任用。
唐太宗即位后,很器重百药的才华,而李百药也尽心竭力,发挥所长。贞观元年(627)召百药为中书舍人,命其参与修撰《五礼》及律令,又诏他撰北齐史。贞观二年,上《封建论》直言上谏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贞观五年,作〈赞道赋〉一文以规劝太子。唐太宗见到此赋后非常赞赏,赐百药彩绢五百段。
贞观十年(636)完成《北齐书》,赐物四百段。十一年,《五礼》及律令撰成,百药爵位又从“男”进为“子”。唐太宗曾作《帝京篇》,让百药也以此题另作一篇。唐太宗对百药的文章极为讚叹:“卿为何身体老迈而才气如此青壮,年岁老成而意境这么新颖呢!”贞观二十二年(648)百药去世,年八十四。
禇亮步步高升官位显赫
禇亮,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善文工诗。18岁那年,便造访了当时的政坛兼文坛名流陈仆射徐陵,且与他商榷文章,徐陵对褚亮的文章见识深表惊异。陈后主也召见他作诗,获得在座所有人称善赏识。陈灭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隋炀帝授亮为太常博士。当时,隋炀帝为改制宗庙,亮引经据典,上奏反对,隋炀帝心中极为不悅,诬陷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亮为西海郡司户。薛举称帝,慕名收拢褚亮,任禇亮为黄门侍郎,委以重要职务。
薛举灭亡后,太宗听闻禇亮的名声,对他深加礼遇。太宗只要有征伐,禇亮常随侍跟从,军中有宴筵,必定请禇亮参加。禇亮也会从容进谏,对太宗多有裨益,成为太宗商议决策的重要人物。天下平定之后,太宗提拔各方人才,褚亮步步高升。贞观元年(627)为弘文馆学士,到十六年(642)已进爵为侯,食七百户。又与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大学士,褚亮写了一篇像赞,曰〈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
太宗征辽东,褚亮已告老还乡,太宗仍借重褚亮次子遂良随行。及至褚亮病重时,太宗亲自下诏派遣医生送药救疗,宦官使者每日问候不绝。亮卒年88岁。太宗非常悲痛惋惜,停止登朝一天。追赠为太常卿,陪葬昭陵。
程咬金遇明主 誓死不离唐太宗
程知节,本名咬金。年少时就勇猛无比,善用马槊(马上长枪)。大业末年,聚集党徒几百人,保卫乡里,后来依附李密,成了李密最精锐的八千贴身卫队的头领,很受器重。李密战败,王世充俘获程知节,任命他为将军,接遇甚厚。619年(武德二年),因鄙视王世充气量浅狭、为人多诈,遂与秦叔宝等数十人投唐,从此追随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每战都率先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封宿国公。
武德九年,李建成构陷秦王,秦王身边的大将一一被调离,程知节被外任为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刺史,他对秦王说:“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现在都被斩除,自身必不能长久保全,知节就算死,也不离开大王。希望大王赶快拟定自我保全的策略。”六月初四日,在建成、元吉频出狠招,及天象变化已“间不容发”之际,唯有发动“玄武门事变”才能死里逃生。
“玄武门事变”后程咬金功劳甚伟,先拜太子右卫率,再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太宗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又改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他的图像荣登凌烟阁唐二十四开国功臣榜。
太宗推心置腹 群臣报知遇之恩
白居易在《新乐府》第一篇〈七德舞〉中赞美太宗:“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唐太宗待人推心置腹,文武百官都心悅诚服,尽心报效。
李百药经历坎坷,几经贬官,直到受到太宗赏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此人生峰回路转;虞世南和褚亮的文笔,动若有神,但都来自敌方,太宗不但不加以杀害,反而欣赏他们的才学,引为十八学士成员,备受礼遇和恩宠;程知节志在平息国难,能弃暗投明,舍命辅佐明君,可谓忠诚。太宗器重他们的才华,给予丰厚的赏赐;生病时,必亲临探望,或赐御药;直到去世,有些太宗都还为之料理后事,哀之甚恸,太宗也曾在夜里梦见他们,有的甚至有幸陪葬昭陵。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贞观群贤有幸遇见明君唐太宗,如鸿鹄展翅、鱼跃天池,从此海阔天宽,他们自然对唐太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力报答太宗的知遇之恩。太宗与众臣将之间肝胆相照、相处和乐,君臣间的情义深重,更是自古罕见。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