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

纽省多地区空气污染超标悉尼几区“上榜”

悉尼新年焰火“烧掉”90万元 平均每分钟4.5万

全澳各地民众观烟花跨年迎接2016年

三青少年西悉尼袭路警被控三警员受伤

2016年起澳纽省将停用大多数纸质车票

卫生部长严责Panadol止痛药加价促澳竞消委调查

悉尼E10汽油价格每升跌破1澳元

悉尼车士活街道小袋鼠狂奔 惊煞路人

今年中国房地产投资者将目标转向澳洲酒店

晏子节俭恤民

文/宇祥

春秋战国时期,任齐国二十余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对百姓体恤有加,为国为民办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晏子看到爱好奢华,就常以自身节俭去规劝他。

齐景公看到晏子“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晏子回绝说:“我先人久居此处,若我因不满足而舍旧宅更新居,未免过于奢侈。再说这里买东西方便,又能体察民情。”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在原地从新盖了一座大宅第。在出使归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车停在城外,派人请求齐景公把新宅拆掉,请搬走的百姓再搬回来住,给百姓建房子。齐景公同意后,晏子才驱车进城。

齐景公看到晏子平时总是“乘敝车、驾驽马”,便派人送来了新车骏马。晏子推辞说:“您派我管理百官,我要求他们节俭,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若是君臣奢侈,上行下效,大家都贪图衣食享受,不顾品行,到那时想禁也没法禁了。因此,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

晏子见齐景公贪图享乐,大造宫室,又要严加讼狱,于是一劝再劝。一次,齐景公问晏子说:“我近来感到精神衰退,疲惫,百姓有不满情绪,诸侯议论纷纷。现在我打算准备好珪璧等祭品,让祝官宗官敬献给天帝和祖宗神灵,我想祭祀可以求福吧!”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君主求福的时候,行为必定顺应天意,朝政必定符合民心;修建宫室、饮食有节制。祝官宗官祭祀神明时,只是悔过,不敢求福。现在您崇尚享乐以致放纵嗜欲,任用奸佞之人,司过官列举出您的过错来,祝官宗官却为您求福,我想这是互相矛盾的吧!古代的圣王,他们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谗诌之人不能接近;不曲从私党,阿谀之人便没有市场;用慈爱恩惠对待百姓,用自己的美德言行感化诸侯,所以四海之内的人象流水归大海一样地归附他。如《诗经·大雅·大明》说:‘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齐景公听从了晏子的谏言,省躬修德,恤民惠民,祝官宗官祭祀的时候,向神明悔过,不敢求福。后来邻国都敬畏齐景公,百姓归附,燕国、鲁国等国一起入齐朝拜。

(《晏子春秋》)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火树银花辞旧迎新 悉尼率先跨入2016

烈日下等候 悉尼民众盼跨年庆典

2015年12月30日星期三

强盗当太守大受欢迎 如何评价此事

作者:陆文

清代人徐芳在《诺皋广记?雷州盗记》中,写了一篇当了太守,大受百姓欢迎的真实事件。现将原文,今译如下:

在广东,雷州要算最边远的郡府。明朝崇祯初年,某人,从中央外放到雷州做太守,在赴任途中,遇到了强盗。强盗问明他是太守,就将他和一干随从,全都杀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这伙强盗从他们自己当中,挑一个比较有知识的人,冒充太守,其余的假充仆役,拿着公文去雷州赴任。没有被察觉出来。

这个假太守,很是清正能干,上任一个多月,就颇有政绩,雷州百姓都庆幸有了一个贤明的父母官。府下的各级僚属,以及监司使,都交口称赞这位太守,非常敬重他。

不久,假太守发出告示:凡是从南京来的游客,一个也不许入境;否则,即使是至亲好友:也要拿问治罪。雷州人以为是新太守以身作则,断绝同乡联系,不徇私情。于是更加信服他执法严格,坚持原则。

又过了一些时日,真太守的儿子,从南京来探望他的父亲,雷州境内竟没有哪个人敢留他住下,都说这是太守的禁令。他觉得不可理解。第二天,他等太守出门,守在路上观察,才知道这个太守,不是自己的父亲。但打听一下这个太守的姓名籍贯,却又和自己的父亲完全相同。这时他才明白过来:“噫,这是个坏人…”他不敢公开说出真相,就秘密地禀告监司使——一个专门对州县进行监察的地方长官。监司使说:“够了。我明天请太守,会把你叫出来。”于是监司使周密部署,派人严密监视太守的住宅,又在请客的地方埋伏好兵士。

第二天,假太守来见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入席饮酒,把真太守的儿子唤出来对质。假太守认不出他是自己的儿子,知道露了馅,情况不妙,立刻起身准备抗拒;两厢埋伏的兵士,早已一拥而进,就在座席上抓住了他。那些守在太守住宅周围的兵士,也同时破门而入,进行搜捕。那和假太守一伙的几十个强盗,仓猝反抗,拚死格斗,逃走了一大半,只抓到七个。

后来依法审判,把这八个强盗,押往南京处决了。这一下,雷州百姓才知道:这个备受赞扬的清廉正直的太守,原来不是真太守,而是强盗。但是这个强盗却比真太守好哇!百姓的心中,都很为此而惋惜!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感叹地说:“怪呀,强盗能够做成这样的太守吗?如今那些太守虽不是强盗,但他们的行为很少有不像强盗的!那么,宁可让这样的强盗来做太守!那个假太守是强盗,但他是个有政绩的好太守,确实比其他的真太守强。”

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说:“假太守并不值得称道。他这不过是等待有利时机;终究会席卷府库里的金银和全郡百姓缴纳的钱财逃往异乡的。”东陵生说:“这话不错。但是,如今的太守,又有哪一个不是席卷府库里的金银和全郡百姓缴纳的钱财,自家鲸吞或逃往异乡的呢?”@*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古代的大赦与特赦有什么不同?(组图)

犯人图。(网络图片)

不知您是否听过大赦与特赦?其实,大赦与特赦,古今中外都有先例。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赦与特赦不同

在我国,每逢太平盛世,君王都会大赦天下;但是,特赦作为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与大赦有着本质不同。

大赦能赦免一批人的罪和刑,使他们的罪行在法律上归于消灭;特赦只能赦免特定人的刑,不能消灭其罪。也就是说,大赦可以免除刑罚的执行,也可以免除刑事追诉;特赦只可免除刑罚的执行,不可免除刑事追诉。在大赦令中要指明所赦免之罪的种类和范围,凡属于受赦免之罪的罪犯都要赦免,不用指明被赦的具体人。而特赦令则要指明被赦人名单。缅甸著名政治人士昂山素季2010年提前刑满获释,正是得益于减刑一年半的特赦令。

顾名思义,大赦是对全国范围内部分或全部的犯罪人刑罚的赦免。大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较高频率的出现,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历代统治者在施行大赦时会发布大赦令。据统计,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上,们实行的大赦有1200多次,历代王朝一般平均每两、三年都会有一次大赦。比如西汉418年间,发布了186次大赦令,平均2.24年大赦一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381年间,各个皇帝发布了428次大赦令,平均0.89年一次;唐朝在289年中发布了184次大赦令,平均1.57年一次;宋朝319年中发布了203年大赦令,也是平均1.57年一次;元朝97年里大赦了45次,平均2.15年一次;明朝276年55次大赦,平均5.02年一次。清朝267年是有19次大赦,平均14.05年一次。

大赦出现的情形

犯人图。(网络图片)

中国古代大赦的原因非常多,清末法学家沈家本通过对汉代大赦的稽考,梳理出其原因有践祚、改元、立后、建储、后临朝、大丧、帝冠、郊祀、祀明堂、临雍、封禅、立庙、巡狩、徙宫、定都、从军、克捷、年丰、祥瑞、灾异、劭农、饮酹、遇乱等二十余种。其实不只是汉代,这位清末法学家的总结几乎涵盖了历史上所有大赦施行的缘由。

概括来讲,我国历史上在以下情况下会施行大赦:

一、新皇登基、临朝听政及皇室大丧

古代以“践祚”特指帝王登临皇位。作为有大赦制度以来最传统的大赦,践祚大赦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始,以后逐渐成为定制。践祚大赦预示著“与民更始”,有除旧迎新的意味。某种意义上是登基仪式的延伸。登基仪式能够让新皇主政的事情为官僚、京师及附近的居民知道,但是大赦却是向全国的臣民宣告新皇帝将与百姓一起迎接新的时期;不仅仅是皇帝,历史上也有皇后临朝称制举行大赦的例子。像汉代刘邦的吕后临朝称制和东汉和帝的邓皇后临朝时,都曾昭告天下施行大赦。遇到帝室大丧的场合,偶尔也有大赦之举。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邦本人及刘邦的皇后吕氏去世之后都曾大赦天下。

二、册封皇后、皇子,或者皇子有人生大事发生之时

关于立后,并非所有皇帝册封皇后都要大赦天下。在西汉只有武帝(立卫子夫为后时)、昭帝、宣帝、成帝、平帝,东汉只有光武帝刘秀(竟然不是阴丽华,而是郭圣通)在立后之时有大赦天下的举措。像唐高宗在立出身显赫的王氏为后时并未大赦,但在立做过其父才人的武则天为后时,却大赦天下。

立皇太子的时候也并非每次都大赦,像汉武帝立太子时就只有赏赐;而且,皇帝也并非只为太子而大赦。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李治对于武氏生的每一个几乎都为其大赦过。旦出生,弘、贤、显分别被册立,为弘加冠礼(意味着皇太子成年)、显的儿子出生满月、赐显“武”姓时都大赦天下。宋英宗在立长子赵顼为太子时,也大赦天下。赵顼就是命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宋神宗。

三、祭祀

祭祀是国家的重大活动。强者为王的时代,政权的合法性在我国古代无法通过严谨的理论和严密的程序所论证,只能利用人们对上天的敬畏通过各种仪式来强化自己的神性。祭祀又可分为享祭明堂(明堂为古代帝王建造的用于朝会大臣、发布政令、大享祭天的场所)、封禅、郊祀等。

汉武帝去了泰山封禅六次,有三次大赦天下。宋太祖赵匡胤第一次在南郊祭祀的时候,就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在元代,大赦则很少作为国家祭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现,这体现了蒙古统治下国家祭祀制度的变迁。

四、打胜仗或关于敌我力量对比的大事发生

王朝的战争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施行大赦是庆祝对内平定叛乱和对外战事胜利的主要措施之一。当然,此时的大赦除了有庆贺之意外,还有安定社会、安抚民心的作用,避免百姓以讹传讹。

汉代一共施行过五次大赦,其中一次是因为捉拿到了韩信,另一次是因为卫青大破匈奴。唐朝睿宗李旦在位时期,徐敬业发起的叛乱被平定之后,皇帝就颁布了大赦令。宋真宗时期与契丹订立合约,大赦天下。

五、改年号、尊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使用,并在皇帝在位时期可以更改,明清时期自朱元璋算起,除明英宗(两次登基)和皇太极(国号由后金改为清而换了年号)两个之外,其他都是一帝一年号。更改年号的原因很多,比如新皇登基、纪念某件大事或是皇帝自认为是大事的事。七十六岁的武则天吃了耗巨资研制出的长生药之后,长出了新眉毛,于是改年号为“久视”;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号,被称为尊号。武则天非常重视尊号,字数越来越多,用词也越来越夸张,而每改变一次尊号都要大赦天下。

六、非正常的自然现象发生

非正常的自然现象,就是指灾异或祥瑞。中国对天、地、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也能感应上天。汉代的祥瑞主要有生芝九茎、神光显现、凤凰临集、甘露下降等。而唐代除了凤凰降临之外,还有发现宝石、巨人足迹等。武则天急于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底下人自然投其所好。

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对于许多自然现象理解不了,于是像彗星出现、日食等天象的变化也会引起统治者大赦天下。东汉光武帝就多次因日食而大赦天下。若有地震、水旱灾害、蝗灾、山崩等灾害,统治者也会推行大赦。另外,像皇帝视察(出巡)、搬家(徙宫)、宫殿竣工乃至天下大乱等也可能推行大赦。

综上,历史上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大赦呢?一言以蔽之——统治者认为有大事发生的时刻。

责任编辑: 云淡风轻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男人有文化到底有多重要 看了才知道(图)

学历很高,算不得什么有。文化,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图片)

文化,并非是一种类似于相亲中的“条件”这种硬性的东西,它不属于硬件配置,而更多的体现在软件属性上。所以,我理解的有文化,并不是读了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经历过多少,也不是有多高的学历。学历这东西,比较唬人,很多高学历的人,其实人格都不健全,又哪里谈得上有文化呢。复旦投毒案,清华投毒案,海外两个博士,男生大庭广众之下把女生头割下来的。等等,这些年轻人,虽然读了很多书,学历也很高,但是算不得什么有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1、教养

这是有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质。斯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些词,在都是用来形容读书人的,有文化的人。因为古代人,基础,就是四书五经那些经典,这些书读完,对人格的塑造,和现在教育里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纯粹知识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完全不一样。

虽然现代教育,重实效和功用方面的培养。但是,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年的学,却连怎么做人的起码礼貌教养都没有,那么只能说,人格不健全。长歪了,人格成型后就是歪的,那么后面,也会越长越歪。对他人和社会的破坏性也会越来越大。

教养良好的本质,是一个人气是平和的。气和而有悦色,有悦色则有婉容。这就是教养背后的东西。气和,则神气舍心,笃定内敛。根本就不会想到去侵凌别人。

一个没教养的人,则相反,他的心不平,气也不和。气不和的人,不弄点事出来,不折腾折腾别人,就是浑身的不舒坦。缺乏教养的人,整个人的气机,不仅是混乱的,而且是向外扩张型的,偏盛之气,扑到别人身上,就会给人一种侵凌之感,不舒服。粗野的令人生厌。

2、气度

这就是比教养提升了一个境界的特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浩然正气,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等等。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一个有文化的人,浑身散发出来的气质的。

有了笃定而内敛的和气。继续升华,继续积淀。这团气,甚至可以透过,散发出神采和光芒。让人看上去,就觉得这个人,气度非凡。这个特质,不是装能装出来的,也不是能演出来的。只能是日日的积淀,修养出来的。

现代的人,不怎么注重修养身心。多在外部世界做文章。认为气度就是你开的车比别人好,吃的穿的比别人好,什么条件都比别人好,这就是气度非凡。其实弄反了。超跑男,和烧烤摊上的金链汉子,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内在的贫瘠,需要外在的装饰。外在的装饰越繁复,则内在的气度越廉价:没有任何文化上的积淀。

3、关怀

一个气度非凡的人,会自然而然的继续自行升华。他在和外部世界,和他人发生关联的时候,是用一团和气去应对别人。因为一团正气,积淀在他的身心里面,所以他对外部的社会和他人,也是充满友爱和热忱的。这样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是热心肠。

古道热肠,待人诚挚,颇有古君子之风。就是形容的这种人。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来的,也不是社会道德熏陶出来的,而是,当一个人,气和神定,静笃内敛,正气充体,他必然的会表现出这样的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

4、抱负

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有关怀心的人。继续升华,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就是产生了远大的抱负。这也是油然而生的。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其实并不是打鸡血打出来的,而是,一步步升华使然。

他积淀了那幺多的精气神,突然有一天,就像恒星一样,点燃了自己。整个人燃烧了起来,他的光芒开始照耀别人,照亮了整个社会。

一个的抱负,并不是靠励志而催化出来的。而是,一步步的变成恒星的过程。而内在里,把自己点燃了起来。恒星,本来也不过是星际尘埃,越聚越多,积淀的质量越来越巨大,突然有一天,就把自己点燃了,从尘埃变成了恒星,亮彻太空。

靠励志或者兴趣驱动而来的志向,也就是通常说的理想啊,梦想啊,和这样的因为积淀了太多而被从内部点燃起来的恒星式的男人不一样。被外在世界驱动的抱负,大多只是关乎一己之身的奋斗,并没有超乎一己之身的关怀。

5、综述

有文化,有多重要呢?它能把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从金坷垃,变成恒星。化庸俗为文雅,化腐朽为神奇,化浑噩为灵气,化浅薄为深邃,化窝囊为伟岸。

不过,对于女生来说,如果有了一个这样的男人,不升级自己的配套软件的话,可能会驾驭不了他。并且,会怕他,会理解不了他,折腾一圈子,还是放弃了。认为找个平庸的男人,过平凡的生活比较好。

有文化这条路,其实真正的一开窍,后面各个境界的不停升华都是自动的。根本停不下来。

如果对文化的理解,只是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些乐趣,或者精神消费,长见识,陶冶情操,跟吃东西一样的吃文化,只消费知识而不修养身心,那就另当别论啦。平淡的日子,无忧无虑的,其实也挺好。

来源: 八维生活百科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南朝“学府”论“忍”(图)


《处世悬镜》为傅昭知名著作。(网络图片)

作者: 沉思

傅昭,(西元454-528年)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生于南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卒于梁武帝大通二年,年七十五岁。六岁丧父,他哀毁之情一如成人。幼时,被袁颛所称赞。丹阳尹袁粲,聘他为郡主簿,后来仕齐至尚书左丞。

改朝换代入梁后,累次迁升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莅官治理政事,以清静为主,在朝中也无所谓请示谒见等繁文缛节。终日端坐居处,以读书记述为乐事。博通古今,尤其是历朝历代有名人物的言谈举止,知之甚详,因此世人称他为“学府”。死后谥贞。他著有文集四卷《两唐书志》及短篇笔记《处世悬镜》行于世。

清廉的傅昭

齐永明年中,御史中丞刘休,推荐傅昭于齐武帝,以傅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后来继嗣帝位,那些旧朝故臣,想方设法争求权宠,唯有傅昭以及南阳宗夬俩,保住身家性命而已,因他们尽节、守正,无所参入,竟然因此不罹祸患。

明帝践祚即位,任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当时居此职位者,都是权倾天下的人,只有傅昭独自一人,清廉贞静无所干预,器度、服饰直率简陋,一身安于粗茶淡饭。经常插烛在板床缝隙,明帝听到了,赐给他漆合烛盘,并下敕说:“卿有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后累升迁至尚书左丞。

梁武帝素来很看重傅昭,梁朝建立后,任他为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

许多城郡,自宋建国以来,兵荒马乱相接不已,无钱无暇整修,官府宿舍更是如此,因此称为凶宅的不少。每天黄昏与清晨之间,人鬼经常相互接触,在任的官员很少能以吉祥告终。

等到傅昭上任,有人曾在夜里看见金甲神兵出现,说:“傅公是善人,不可侵犯。”然后腾空而去。过会儿,狂风暴雨一起来,飘入城郡的衙门厅室,再扫入城隍庙中,从此城郡再无鬼祸妖患,大家都认为是傅昭的忠贞正气所致。

郡里溪中无鱼,有个人大暑月份送傅昭一些鱼,傅昭既不接纳吃了,又不想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只好养于衙门旁侧。郡中山地多猛兽为害,常有人设槛阱捕捉,傅昭说:“人不害猛兽,猛兽亦不害人。”于是下命拆去槛阱,猛兽竟然不再为害人畜。

郡里有个“蜜岩”,前后几任太守都私自封闭、守牢,专收其利。而傅昭仿效周文王之园囿,与百姓共享,以大喻小,于是教他们别再封闭。县令曾用绢布包裹着饷栗,放在衙内草丛中想送给他,昭一笑了之退还了。

傅昭历任官职,常以清静为施政方针,不尚严肃。在朝堂,无所请谒,不私自招收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静坐,以读书记述为乐事,虽年老而此志仍是不衰。

他博古通今,尤其善于记取圣贤人物的一举一动。魏、晋以来,举凡官宦、簿吏、门阀、豪富,姻亲、通婚、内外交往,傅昭都能一一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因此世称“学府”。

傅昭的个性尤其笃敬、谨慎,儿媳曾把娘家馈赠的牛肉拿来进献给他,傅昭召来说:“食之则犯法,告诉她实情则又不可。没法子,只好收下不吃,然后埋起来。”他的居身处世、严以律己,不欺暗室等等,都是如此。那些末学后进,尊崇其学识,敬重其道德,人人自以为不及他多多。

傅昭《处世悬镜》忍之卷五

和者无仇,恕者无怨,忍者无辱,仁者无敌。(心态祥和的,没仇人;能宽恕原谅的,不会结怨;能宽容忍让的,不会招致侮辱;仁和慈善待人的,没有仇敌。)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必须能忍,方能事事有成;胸襟宽广能容,才能积大德。)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独立无辅也;百里之林,鸟兽群聚者,众木威济也。故,贤者聚众而成事,恕众而收心。(千尺高松,虬根纠结露出地表,因它基础稳固,能独立无须辅助;百里树林,鸟兽群聚其中的缘故,是因为众木成林的威德凝聚而成;所以,有贤德的人,可以聚集众志而成就功业,并且胸怀宽恕而能获得人心。)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亏己,勿使我亏人。此君子之为也。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不懂抑制怒气,就无法接纳谏言;不能从善如流,即无从改过迁善。)

不期而遇,时也(是时机造成);无利而助,诚也(是心诚意挚)。助而无怨,是为君子之德。

容人者容,治人者治。

狭路行人,让一步为高;酒至酣处,留三分最妙。

结语

看了傅昭谈了与“忍”有关的十则箴言,你会由衷佩服,明白古人立身处世的德行准则,就像每日里洒扫应对进退一样,稀松平常,无须特意提醒、不用有人监督,理所当然的形成自然,这就是心法约束的力量,这就是古代除了简单的王法之外,维系道德操守的一股自然流露的自我要求,不外求而自我检点的神传文化核心,再辅以世代相传的“庭训”、“门风”……等等的良行嘉言示范。

这是身处在当今紊乱的社会中的人们,极度需要的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 扬絮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故国神游】功居将相等闲事 还向樽前听艳歌

北宋篇(11) 作者:宋紫凤

寇准为官有一特点,拔擢人才只凭才德之高下,不按资历,不依次序。(羊妹/epochtimes制图)

景德元年秋(西元1004年),辽人南侵,大战在即。

真宗环顾左右,历任的几位吕蒙正、李沆、向敏中,虽然一向人望颇高,然而,在大敌当前之时,却显得威重有余,却谋勇不足。至于朝野上下,毕士安、张咏、杨亿等一批重臣也都认为只有寇准才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通才。此时,朝中虽有王钦若、丁渭一干人素来不喜寇准的“摆谱拿架”、不通世故,却也由不得他们。

于是,在此大宋朝风雨飘摇之际,寇准临危授命,登堂拜相。 

寇准拜相,可谓众望所归,早在太宗朝时,寇准就以深习兵事而为太宗信重,故而官拜枢密副使。而寇准的知兵却又在于能够统观全局。虽然大宋的北边没有燕云之险可以凭恃,不过,寇准并不因此而悲观,因为大宋有号称无敌的杨继业,有为辽人敬畏而目为六郎星下凡的杨延昭,有子承父志威镇边关的杨宗保,有搴旗斩将逞万夫之勇的杨门女将,只要杨家将在,大宋朝就在。然而此时,大宋朝最大的隐患,不在兵,不在将,不在险,却在于相当一部份朝士对辽人的恐惧心理——敌人是外边的,恐惧是心里的,甚至当敌人也不存在时,恐惧却还阴魂不散。

这一夜,秋深露重,中书省内巨烛高烧。灯下,寇准展开一封文书,这已经是当晚前线送来的第五封告急文书了。而在前一天的时候,辽兵刚刚破顺安、下遂城,汇兵望都,又破唐河,而此时二十万辽军正分军三路长趋南下,一旦越过冀、贝二州,京师之屏障大名府亦将不保。

也许扫除恐惧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置之死地而后生。寇准将告急文书按住不报,继续饮笑自如。次日,朝臣上奏真宗兵迫眉睫,真宗大骇,寇准才从容仰奏道:“陛下欲了此事,不过五日耳。”遂请真宗亲至澶州,鼓舞士气。自幼生长宫闱的真宗皇帝闻听亲征之言,居然要起身回宫,被寇准劝阻,才勉强坐下,共议亲征之事。彼时朝中已有迁都之议,参知政事王钦若尤力请真宗避乱金陵。寇准直言议迁都者,其罪当斩,继之一番慷慨陈辞,无所顾避的气势,使得王钦若无地自容,而真宗皇帝亦为之鼓舞,决定亲临澶州督战。

十一月的澶州城寒气深深,站在南城望见黄河滔滔,而对岸的北城下,契丹兵还在源源不断向此集结。真宗及随驾的一干朝士再一次犹豫迟疑不敢渡河。当此关头,又是寇准拽着太尉高琼力劝真宗起驾,在真宗默然不决之际,高琼冒死令军士推辇过河,登北门楼,张黄龙旗,远近宋兵望见真宗皇帝的御盖终于出现在澶州北城高高的城堞之上,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声闻十里,契丹兵大骇不能成列。

之后,真宗皇帝暂还行宫,寇准留在澶州城上,处理军务。真宗命人每日汇报寇准行动,结果却听到寇准在前线每日与知制诰杨亿痛饮博戏,讴歌达旦。真宗转忧为喜,觉得寇准如此宽心,必然是战事顺利,不必忧虑。殊不知此亦寇准刻意而为,用痛饮博戏以安君心,而对于御敌,寇准可谓治军有方。不仅号令明肃,深受士卒拥戴,更在战事上最为倚重杨家将,使宋军上下士气高昂,形势渐为有利。而辽人不仅在山西、瀛州皆受重挫,虽于一地长趋深入,却也无所收获。辽主及萧太后终于心生退意,提出议和。

对此,宰相寇准力主北伐,志在收复幽州。而宋真宗却无心再战,希望以岁币三百万的条件息事宁人。寇准秘召使臣,限其与辽人谈判,所许岁币勿过三十万。使臣至辽,果然以三十万岁币与辽人订盟,契丹兵退。“澶渊之盟”换来了宋辽边境几十年的太平,只是在这太平之世里,寇准却做不得太平宰相。他的敢于任事而无所顾避、率性淳朴而不拘小节、嫉恶如仇而未免狷急,使得王钦若之流视之为眼中钉,必欲去之而后快。

寇准为官有一特点,拔擢人才只凭才德之高下,不按资历,不依次序。当朝重臣钱若水、张咏、吕端、李昌龄等都曾得其举荐。此外寇准也确有偏执之处,譬如,他不喜南士浮薄,故而往往予以压制,有伤公允。有人提出不满,他不以为然地说道:“宰相的职责就是要进贤能退不肖”,自负专断一如澶州治军之时。

于是巧舌如簧的王钦若不失时机地诋毁寇准,不仅使真宗以为寇准任人为亲,更以澶州之盟比为城下之盟,使宋真宗对寇准由心存感激变为渐生怨怼。景德三年(西元1006年),寇准罢相,出知陕州。

在陕州,寇准依然常常痛饮,宴客,好《柘枝》,一如在青州贬所,一如在邓州贬所,一如在澶州城上,一如在中书省内。所不同的,大概只有心情。他对伶人的赏赐越发出手阔绰,一次席间,寇准厚赐柘枝妓,旁人则以大义劝之。寇准沉吟半晌,淡淡写下一诗:“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欢快的鼓点愈发急促,却怎么也掩盖不住那一分既不甘于壮志未酬亦不甘于随波逐流而被世俗搁浅的落没,沁透心髓。

也许对于寇准而言,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的,大概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他的柘枝颠,一是他的布衣交。譬如那位在他拜相时就说他是天纵奇才只惜无术的张咏,在他罢相时,又让他读《霍光传》,中有一语“不学无术”,寇准虽不以为然,却欣然笑纳,在他看来,来自老朋友的忠告,其本身就弥足珍贵,至于那忠告的对错与否,以寇准的固执,也只有待他自己去领悟。而另一位布衣之交魏野也在他罢知陕州时常相往来。二人曾同游陕府僧舍,各有赋诗题壁,后来,二人故地重游,却看到寇准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魏野之诗却已是尘昏满壁。其时,有从行宫人,颇为慧黠,立刻挥袂拂尘,魏野却不缓不急地说道:“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寇准闻言大笑——有这样的雅士可以携游于沂水舞雩,这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然而,陕州注定不是寇准的归宿。寇准十九岁高中进士时,有善相者曾对他说:“君相甚贵,但及第太早,恐不善终。若功成早退,庶免深祸。”显然,寇准虽然才兼文武,功居将相,而对这些人生的道理似乎并未领悟。十数年后,丁渭想利用寇准的名望,于是请真宗再次起用寇准为相。寇准不顾门人、朋友、僚友们的劝阻再次入主中书。其后果然,寇准为丁渭陷害,二次罢相,一贬再贬,此时的寇准,好像他当年在巴东江边遇到的那只小船 ,被命运的暗流推到似与红尘永隔的天边。这一年。寇准六十岁。#

(未完,待续北宋篇12)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澳洲政府助私校资金增长超公校两倍

网络教育公司与政府签约 提供在线课程

悉尼好天气迎除夕烟花庆典 下周雨水来访

澳洲内阁或重组 前部长吁艾伯特重返内阁

澳洲一工厂囤60吨婴儿奶粉被查获

澳洲捐助者50万被用于资助印尼恐怖主义

决策之鉴:知人善任建大业

作者:默安

/网路图片


知人善任建大业

东汉末的曹操,被人们称为是“乱世之奸雄”,说他阴险狡诈,挟天子而令诸侯,有篡汉的野心,不为后世君子所称道,这些都是恰当正确的。但是,他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这一点是后人所难以赶上的。

颖川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曹操的腹心谋臣,共同筹划商讨军国大事,不必细说。对于其他人,根据他们的不同才智和能力,或授予一官,或分管一郡,才智无论大小,官职不论高低,各得其所,都非常称职,功绩卓然。

收复关中之后,唯恐此地的将领不服,再度祸害,曹操就派遣司隶校尉钟繇,掌管关中军事,其余诸将,归其指挥,从而使割据西凉的马腾、韩遂,只得遣送来到京师,当作人质。

当时天下大乱,百姓离井背乡,田地荒芜,军队都缺乏粮食,那时,曹操就任命枣祗、任峻,为屯田校尉,建立屯田制,从而使得国库充裕,军资甚足。曹操依仗经济上的坚强后盾,铲除了群雄,平定了北方。想恢复盐务管理,从中取利,曹操就派卫觊,镇守、安抚关中,诸将归附。见当时河东(今山西西南)没有安定,就派杜畿为太守,致使卫固、范先,束手被擒杀掉。刚刚平定并州,便任命梁习为刺史,因而使边境安静太平。扬州被孙权攻陷。曹操把九江一郡,就交洽刘馥治理,恩泽遍及,教化大行。冯翊(今大荔)被鄜州盗贼所困,就派郑浑前往治理,使百姓平安,贼寇自灭。代郡(今河北蓟县)乌丸的单于,依仗武力,骄横恣肆。曹操派裴潜,只乘一辆车进入代郡,使单于内心折服,从此不再骚扰边境。刚得到关中之地,就命令杜袭督察安抚,使百姓安乐,迁徙到洛阳、邺地的竟达八万人。马超军马刚刚投降,风闻将让他们迁徒到他地,惊骇万分,意欲哗变,曹操就任命赵俨为护军,从而相继归降,被迁到东方的也有二万人。

以上这些大事,所产生的效果,难道不大?影响不深远吗?另外,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郭淮在阳平(陕西勉县西)抗拒蜀国大军,徐晃在樊城打退关羽的进攻,都是以少胜多,为国分忧,独当一面。

由于曹操知人善任,用人得当,事半功倍,方能得心应手。在建安年间无敌于天下,这并非是侥幸啊。不看到曹操的这一面,就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这个历史人物,认清三国纷争、后归一统的历史事实。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

全凭慧眼识英雄

韩信投奔刘邦后,仅被任命为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感到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当刘邦率军到达南郑(今陕西汉中东)时,韩信便乘着天黑,偷偷地离开军营,骑上马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也来不及和刘邦商量,就亲自去追赶韩信。

刘邦大骂萧何道:“将领们逃亡的有几十人,你都不去追;你去追赶韩信,是骗我的吧?”

萧何说:“平常逃亡的将领容易得到。至于说韩信,却是举世无双的人才!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一起图谋大事的人了。”于是,刘邦设立高坛,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终于完成了汉室统一大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王府的部属,多被调任他职,李世民很担忧,负责训练士民的兵曹参军杜如晦,也要被调出。谋士房玄龄,就对李世民说:“离开的人虽然多,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是安定天下的栋梁之才。您如果想要经营天下,除了杜如晦,就没有能图谋功业的人了。”于是上表请求将杜如晦留在幕府中,杜如晦从此辅佐李世民,成为一代名相。

韩信和杜如晦二人的去留,和兴衰治乱的关系如此重大,可知萧何、房玄龄,他们慧眼独具,是无人能够比得上的!

樊哙跟随刘邦在丰、沛起兵,攻占咸阳后,劝刘邦驻军霸上,解除鸿门宴上刘邦异常危险的处境,功劳也不小了。但是韩信羞与同他为伍,唐俭帮助李世民,下决心灭隋建唐,在蒲津揭发狐独怀恩反动叛乱的阴谋,制定诱降突厥的计谋,并非平庸之臣,可是,李靖认为:失去他不值得可惜。大概拿韩信、李靖和樊哙、唐俭相比,就犹如拿熊罴和猫狸相比一般,不能相提并论。

创建一代帝王的功业,不是一个人的谋略就可以的,一定要等待像韩信这样能征善战的大将,像杜如晦这样善于运筹判断的贤相,而后重用他,不也很难吗?只有能够让萧何、房玄龄这样的人,才运筹于帏幄之中,荐举贤能,那么天下的有志之士,就会自然前来效劳。
(《容斋随笔》卷十三《萧房知人》)

宽猛相济,贵在安民

曹操派裴潜任代郡太守,平定了乌丸三单于的叛乱,使他们甘心归服。后来,曹操把裴潜召回来,称赞他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却对曹操说:“我对于代郡的百姓,虽然政策宽松,但对于胡人法令严历。如今我的继任者,必定认为治理过分严厉,会对胡人政策宽松,施惠布恩。而胡人一向骄横恣肆;如果政策宽松,他们就会骄纵;一旦骄纵之后,又将用法令来严加约束他们;从而产生怨恨,再次兴兵叛乱。这就是长期以来,胡人反覆无常的原因。根据形势预料,代郡的胡人必定再次叛乱。”

听了裴潜的这一番话,曹操非常后悔把裴潜召回得太快了,缺乏考虑。几十天后,乌丸三单于反叛的消息果然传来。

北魏世祖,任命陆俟为怀荒(今河北张县北)镇的守将,当时高车(当时活动于河北、内蒙一带的少数民族)各部落上告陆俟严酷苛刻,毫无恩情,再次请求让前任镇将郎孤代替陆俟。世祖于是派郎孤接替了陆俟。陆俟回来后.曾说:“不过一年,郎孤必然溃败,高车族必定背叛朝廷。”世祖狠狠地痛责了他一顿。第二年,高车各部落果然杀死了郎孤而发动叛乱。世祖就把陆俟召来,问他:“你怎么知道高车必定背叛呢?”

陆俟回答说:“高车各部落,从来不知上下君臣之礼,故而我用法令制度,来驾驭约束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职份。但是高车各部落上告我严酷苛刻、毫无恩情,称赞郎孤的好处。郎孤再次担任镇将,对于他们的称赞颂扬,非常喜悦,只用宽和仁慈对待他们,这些不懂礼义廉耻的高车各部族,很容易产生骄横怠慢之心,郎孤必将再用严厉的法令制裁他们,众人心怀怨恨和不满,必定产生祸害变乱啊!”

世祖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裴潜、陆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之道了。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病重时对代替他做相的子大叔直言告诫说:“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以宽服人,其次再没有比严历的办法,更好的了。”子大叔执政之后,不忍心用严厉的法令治国,而是采用宽松仁慈的治国之道,从而导致了萑苻(今河南中牟北)盗贼的出现,子大叔派兵镇压,颇费周折,才得到安定,他非常后悔没听子产的话。

因此,才有宽猛相济的说法,宽和仁慈的政治,要和严厉的法令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宽猛相济,贵在安民,要使百姓安居安业,从而达到国强民富。乌丸单于、高车诸部,从来不懂上下之道、纲常伦理,裴潜、陆俟二人,先用威严的法令对待他们,让他们逐渐适应,进一步归服汉化,然后必定会逐渐实施宽和之政的。后代人只读书本上的话,只用严厉猛烈的办法治理少数民族,而从不考虑补救弊端的方法。不管是对汉人,还是对夷族.都会必然失败。
(《容斋随笔》卷十三《裴潜陆俟》)@*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

南澳卫生厅:警惕泳池寄生虫

【文史】骏逸为冠 弃爵参禅的翩翩公子

作者:皇甫容

贯云石归隐江南后,曾潜心研究佛法,并在天目山,与中峰禅师一起参禅悟道,二人几乎箭锋相拄。每年夏季,他在包山做禅,直到暑退才会进城。(网路图片)

他生于富贵之家,却不以燕酣绮靡、纨绔为尚,偏跑至钱塘以卖药为生;他承袭两淮长官之爵,掌管军民、司法大权,却甘愿让爵位于弟,归隐杭州。身在富贵之乡,却以“酸斋”为号。翩翩公子,以骏逸为当行之冠;高歌吟咏,向云霄抒情;更在山林中参禅悟道,使一颗道心总对天开。这位公子就是维吾尔人贯云石。

正史记载,贯云石的赵国夫人“夜梦神人授以大星”,梦中赵国夫人吞下大星因而感孕。贯云石出生后,自幼聪颖敏悟。他自幼随母亲居于叔父廉希宪、廉希贡的别墅“廉园”中修文习武。园内有两万多卷藏书,贯云石由此接受了丰富的汉家文化,他既有“善骑射、工马槊”的维吾尔人气质,又有“折节读书,目五行下”的汉学才艺。

因其祖父阿里海牙为开国元勋之故,贯云石于弱冠之际,就袭爵担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守永州。他治理军队,纪律严明,赏罚必信。军务闲暇之际,饮酒赋诗,投壶雅歌,不为军务所累。

一天,他对弟弟忽都海牙说:“我生性淡泊宦场功名,因祖父之爵不敢不承。到现在已过数年,理当辞让于你。”当天,贯云石就写信给父亲,禀告此事,移交公牍,解下黄金虎符佩戴于弟弟身上。

或许,在他的眼中,汉文风韵、济世情怀远比两淮长官之爵位更有吸引力。弃爵之后,他一路北上,师从以文风古劲宏肆而著名的散文大家姚燧,攻读汉语文学。

在仁宗还是太子时,听说小云石海牙把爵位让予弟弟,就对近侍说:“将相之家,会有如此贤长之人。”英宗府慕名召选贯云石为说书秀才,并让他担任禁卫亲军。仁宗登基后,贯云石上书万言,提出六条建议,包括释边戍、修文德,太子以正国本,设谏官以辅圣德,表彰功勋大臣,定服色变风俗,举贤才以恢复至道。但因朝臣嫉恨阻挠,上书所言未能递达仁宗。

一天,朝臣正在议论科举考试,贯云石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不过在一瞬间,他忽然感受到辞尊居卑,本就是贤者风范,今朝选拔官吏,自己却要与人去争高低,并不合自己本意,于是藉故弃官返回江南。亦或许,元廷自此少了一位良臣,但却为后世留下隽永的传奇,陶冶世情,净化心灵。

贯云石在离京南归的途中,写了一首曲《清江引. 弃微名去来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曲风清新警切、用语旷达,畅述他跳出宦海风波,似鸟别樊笼,鱼归故渊,亦如一片凌云直上霄汉。他创作的大量词曲在当时最为骏逸,众人歌唱起来,每每仿佛响彻云霄。有人赞他颇有济世之怀,“凛然森然,芒角四射”。

贯云石归隐江南后,曾潜心研究佛法,并在天目山,与中峰禅师一起参禅悟道,二人几乎箭锋相拄。每年夏季,他在包山做禅,直到暑退才会进城。仁宗年间,杭州僧人道平集资重修天龙寺,贯云石慷慨相助,并为天龙寺题书“山舟”二字。

贯云石自号“酸斋”,他的好友徐再思因喜甜食,自号“甜斋”。贯云石和友人杨朝英一同出游,尽兴之时贯云石风趣地说:“既然我酸,你就应该淡。”从此之后,杨朝英果然自号“淡斋”。酸、甜、淡同处一世,唱尽一代豪放清丽,羡煞后世旁人。

中国古代文士对秋天总有一腔悲凉之调。而在贯酸斋的眼中,秋天别有一番情趣。他在晚年隐居杭州时,写过一首著名的曲《小梁州.秋》:“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田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曲中境界飘然出尘,亦如酸斋本人淡泊名利,眼界清爽、沉静,常带善意。心境又和长江大河气象融为一体。曲风格调清新明亮,一改悲秋之调,毫无萧瑟之景、悲凉之意。

因他历览名胜,著述颇丰,雅名愈盛,每到一处,“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他为避虚名,进而隐姓埋名,易服晦迹。而他的词曲却如天马脱缰,驰骋民间,深受大众欢迎。

明人李开先在《词谑》中记载了贯云石的一则轶事。一日,郡中数位衣冠之士畅游虎跑泉。饮宴之间填词赋诗,以“泉”字为韵。其中有一人,支吾“泉、泉、泉??”,却久不能就。此时,忽然出现一位老叟曳杖而至,当即应声唱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人惊讶地问他:“先生莫非就是贯酸斋?”老叟答曰:“然、然、然。”众人欢呼雀跃,邀请贯云石同乐同饮,尽醉方归。

一道禅风伴他登临扬州明月楼填词,到淮南鲁港驿题诗,西下洞庭游览胜景,东临普陀观看日出,他于“月明采石怀李白,日落长沙吊屈原”。一身富贵、文武双全,都无法与心中所爱芦花相媲美。

贯云石自号“芦花道人”,且歌且行,亦如笔下真情:“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心如止水,不为功名风波所动,满带一腔“畅幽哉”,时时怀抱春风,惟对天开。#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南澳背调趋严 数百人撤回老幼相关工作申请

阿德雷德新皇家医院暂拟并用软硬医档

悉尼火车上恶女发飙 华男无端遭凶器威胁

澳纽省交通死亡率年增10% 警方增随机测试

一个故事 让你一生不再生气

【摘要】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时,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一个 让你不再生气

有一天,的一个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ma zha),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记住这个故事,别考究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因为: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很多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对不起自己。

【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时,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责编:马小月

来源: 健康减肥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文苑逸事:勒石铭功

文/郑重

距今七百年的崖山大战,是南宋覆亡的最后一战。宋将张世杰,率十余万大军,拥立赵宋后代的一个幼主帝昺于海上。元将张弘范兵分四路,猛攻宋军。

张弘范本为宋将,后投降元,成为元军中最凶恶的一条走狗。张弘范于崖山大战胜利后,曾模仿汉代名将李广勒石铭功,在崖山上刻了 “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

有一位无名志士,读之极愤,于其勒石之上,加刻了一个“宋”字,使之成为:“宋 张弘范灭宋于此”!把这个卖国贼的丑恶灵魂,揭露无遗。

这一字之功,简直胜过万字檄文!

华夏有义士!复有奇才!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张方平饭间教婿

作者:默安

张方平饭间教婿

宋代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据史书籍载,张方平幼时“颖悟绝伦”,但家中贫穷,无书可读,跟人借来《史记》、《汉书》等史书,刚过十天时间便还给主人,说:“我已经都仔细读过,大体上记住了。”所有的书,张方平都是读过一遍便了然于胸,不需要再读。因此之故,人们称他为“天下奇才”。宋仁宗景佑年(1034),他举茂才异等,任昆山县县令。到宋神宗即位时,官拜参知政事。他反对任用王安石,后来又竭力反对新法,因政见不合,自己请求出京任地方官,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家居。

提起张方平,不能不说说他与苏洵父子三人的关系。张方平任蜀地地方官时,得识苏洵和、苏辙父子三人,对他们十分器重。后来,他曾推荐苏轼为谏官。苏轼因事下狱,张方平又竭力加以营救,上表为苏轼辩护。所以,苏轼一生都十分敬重张方平。

张方平为人正派,为官时从不徇私,也不阿谀奉迎。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尽管王安石为主持朝政,却丝毫不为所屈,因此在当时很有声望。张方平平时行止也十分端正,从一些生活小事上也可看出其正直的性格。他在朝为相,平时在家,即使吃饭时,也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连他的女婿王巩,也深受岳父的影响,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平时行止,同样也是一丝不苟。(《东都事略》载:王巩是宋代宰相王旦之孙,字定国,拜文学家苏轼为师,善文,官至秘书省正字。后来苏轼被贬官,王巩也受到牵连,被贬官宾州。《宋史》中有记载)

有一次,正当炎夏,酷热难当,张方平和王巩翁婿两人在一起吃饭。王巩热得汗流浃背,却依然衣冠整齐,不肯脱下衣服露出一点随便放任的形态。张方平见到女婿热不可耐的样子,便叫王巩把外衣脱掉再吃。王巩见岳父衣冠楚楚,便也不肯脱。这时,张方平便开导女婿道:“我从平民百姓考中秀才,以后中举人、中进士,一直到现在,在朝廷中做官,拿国家的俸禄,所吃的每一顿饭,都是朝廷所赐。吃朝廷赐予的饭食,我怎么敢不恭而敬之呢?你跟我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吃的饭是我所给的,所以虽然随便一点,吃饭时将衣服脱掉,也没有什么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方平公私分明,家人也是如此。

虽是点滴生活小事,张方平也丝毫不肯马虎。张方平的心中,装的全是天下、国家的正理和仪规,没有一点私心杂念。

(《宋史?张方平传》、明何良俊《语林?德行》)

李母理直气壮释子怀

北宋李邦彦,字士美,怀州(今河南沁阳)人。李邦彦善词曲,能蹴鞠(即踢球),自己号称“李”。他的父亲李浦,是个银匠,出身极为低微。李邦彦还没有取得功名时,特别喜欢结交举人、进士之类士子。那些进京赴考的举人,因慕其名,都要特意绕道怀州,与李邦彦盘桓几日。这时候,银匠李浦往往也乐于与这些士子交往,有时停下工来,与他们交际,又常常给以资助。因此,李邦彦声名大噪,得以入补太学生,渐入仕途,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宋宣和三年(1121),官拜尚书右丞;过了两年,又升为左丞。宣和六年,又拜少宰(即右丞相),第二年更升为太宰(即左丞相)。

李邦彦出身寒微,渐渐做到宰相之职,难免有人看不起他(当然,这其中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如他当年曾自号为浪子,别人便称他为“浪子宰相”),有时言语之中,不免夹枪带棒,语含讥刺。李邦彦受不了别人的讥讽,感到十分羞愧,回到家中,便将此事告诉自己的。李母耐心听完的诉说,开导儿子说:“假如是宰相家里出了个银匠,这才真正是应该感到羞耻之事;如今咱们是银匠家里出了个宰相,这是了不起的好事情,有什么可以羞愧的呢?俗话说:只要脚踏实地,不怕别人妄议;只要一身正气,勿惧阴招冷计!”

李邦彦听了母亲的一番开导,从此在别人面前,再也不感到羞耻了。

正是(李母的引语讲得好啊):
只要脚踏实地,
不怕别人妄议;
只要一身正气,
勿惧阴招冷计!”

(《宋史?李邦彦传》、明冯梦龙《智囊?闺智部?贤哲卷》)

王氏父子教子有方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他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夕堂、梼杌外史等。因为他后来曾筑土室,居于石船山中,故学者又称他船山先生。衡阳(今属湖南)人。他是明代末年的举人,张献忠起义,曾邀他前往,并将他父亲王朝聘掳去,扣为人质,实际是想逼迫他就范。王夫之自己用刀将身上刺得遍体鳞伤,叫人抬去见张献忠,愿以身替父归。张献忠见他伤重,便将他和王朝聘一起放归了。

明亡后,清兵南下,王夫之在湖南衡山,曾举兵抗清。兵败后,又入南明永历朝廷。后来,因目睹永历朝的腐败,愤然辞去。此后便在石船山中筑室隐居,一心发愤著述,前后有四十年。隐居时,曾有地方官因慕其名声,想请他出山,王夫之均不为所动。他善诗文,工词曲,更重要的是精于学术,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不少哲学著作。

王夫之在清初能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并在学术上取得很大成就,成为著名思想家,与他父亲王朝聘,从小对他施以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王朝聘是明天启元年(1621)乡试副榜贡生,平时对子女的教育,严格有方,在族人中传为美谈。

王朝聘教育子女的方法很独特,他并不采用疾言厉色的教育方式,而总是和风细雨地加以诱导。每当子女行为不妥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加以正面教育,耐心启发诱导。王朝聘不允许子女学博戏、马球以及武艺杂耍这类游戏,有时他拿出棋子让子女们对下。平时闲坐,就教一些先人的语录,分析讲解给子女听,同时还教他们一些历史,以及先人的风范、事迹等。王朝聘又常常与子女挑灯长谈,有时到半夜也不休息。王夫之小时候,不懂得自我约束,常说错话,每当这时候,王朝聘并不急着责备他,只是神情严肃地不和儿子说话,让他自己从内心反省。等到王夫之内心真正认识到错误,流着眼泪表示一定加以改正后,他才加以批评诱导,帮助儿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王夫之继承了父亲家教的优良传统,也很注意子孙们的教育。王夫之曾以诗歌的形式,教育儿子立志,注意不受世俗的坏影响,他在诗歌中写道:“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袖中挥拳,针尖竞利。…岂有丈夫,忍以身试。…焉有骐驹,随行逐队。无尽之财,岂吾之积。目前之人,皆吾之治。特不屑耳,岂为吾累。潇洒安康,天君无系。…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义。…”意思是说:开始立志时,关键在于不受世俗之气影响。世俗之气最会感染人,就像不喝酒也会醉一样。那些受了世俗之气毒害的人,常在袖子中挥拳,暗箭伤人,又拚命去争针尖上的一点点蝇头小利。哪里有大丈夫而甘心去跟他们学的。又哪里有骏马愿意跟这样的庸俗之辈为伍。那些无穷无尽的财富,不是我们这样的人所应积蓄的。眼前看到的那些人的品性,都是我们所应该戒除的。我们实在是不屑于像他们一样,哪里愿意为财产所累。潇洒脱俗、平安康健是我们所向往的,可以无拘无束,思想自由奔放。用如此境界读书,就能很好领会古人的深意。用如此境界立身,不怕不能做豪杰。用如此境界去奉养长辈,就能培养起高尚的情操、志向。用如此境界去结交朋友,行为就能合乎礼义。王夫之要求儿子不要受世俗之气的影响,表现了他的超脱。

王夫之还写过一首诗,教育自己的侄孙,同样是教育他要树立高尚的志趣和远大的志向。他写道:“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凤飞九千仞,燕雀独相视(“凤”比喻志趣高远的人,“燕雀”喻胸无大志者)。不饮酸臭浆,闲看旁人醉。识字识得真,俗气自远避(教育侄孙要远避俗气,不受世俗影响)。人字两撇捺,原与禽字异。潇洒不沾泥,便与天无二。”这一首诗和上一首诗,都是要求儿子、侄孙等立志、脱俗,有些话说得极其深刻。如说“人”与“禽”有根本的区别,不要去追逐财富之类的东西,要潇洒脱俗,不沾世俗的污泥浊水,就可达到人的最高境界。

(《清史稿?王夫之传》、《姜斋文集?家世节录》、《姜斋诗剩稿》)@*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

用户量骤跌 南澳省立图书馆创新求发展

澳金融教授揭省府城市买卖房产最佳月份

2017年南澳将有20所音乐特色学校

【隋唐英雄传记之五】真实的程咬金

不耍三板斧 矢志平国难 作者:柳笛

隋唐英雄传凌烟阁24功臣

使一柄八卦宣花斧,梦遇神人授艺,临阵对敌只晓三招绝技;出身草莽,贩私盐、劫皇纲,荒唐事无所不为,人送诨名“混世魔王”。演义小说勾勒的隋唐世界,壮怀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却以一副粗豪而诙谐的形象出现,为这段恢宏的历史增添一丝活泼欢喜的气氛。他行事乖张莽撞,偏能遇难呈祥,多福多寿,是凌烟功臣中最幸运的福将。而“半路杀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传统,更是作为经典俗谚深入人心。

然而生活并非艺术,历史上程咬金的真实经历,却非如此传奇,相反的,他出身武将世家,是位见微知著、顾全大局的忠义君子。

舍生忘死

程咬金字义贞,后更名知节,祖辈世代为官。曾祖父程兴乃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是晋州司马,父亲程娄官至济州大中正。程咬金青出于蓝,在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选择成为的一名开国大将,为程氏一族带来无比尊崇的荣耀。《旧唐书》载,程咬金少年时便骁勇善战,马上舞槊的本领亦是炉火纯青。大业末年,程咬金观天下大势,预感到乱世将出。时群盗蜂起,他便在家乡济州聚壮丁数百人,日夜执戈操练,与当地官兵共同守卫家园。

彼时,李密流亡至翟让处,以智策奇兵助瓦岗寨声威大振,树立军中威望。他于大业十三年代翟让而统领瓦岗,在隋末起义英雄中脱颖而出。程咬金闻李密盛名,主动归附,任内军骠骑,颇受敬重。李密曾于麾下亲选勇者八千,分列左右骠骑四队,号为“内军”。即使在炎炎盛夏,众将神态亦若背负霜雪般峻冷整肃。李密曾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其战斗力几可与“玄甲军”相抗。程咬金能够统领一支分队,可知其武力、才干更在万人之上。

武德元年时,王世充引兵与瓦岗寨决战,李密与程咬金领内军人马,在北邙山安营;单雄信等领外军镇守偃师。王世充的精兵突袭雄信,偃师城告急,李密急遣程咬金与裴行俨援助。当时,行俨先入敌阵,中流矢而坠马,程咬金救人心切,跨马抱起重伤的行俨并骑逃命。然而兵贵神速,一马背负两人,难以疾驰,程咬金顾及兄弟安危,一身本领更难以施展。随即,世充的骑兵追杀而来,一将士趁虚而攻,手上马槊洞穿程咬金之躯。他不及多想,转身劈手捩断槊杆,又凭余劲斩杀敌兵,携行俨死里逃生

遗憾的是,李密虽有精兵誓死效力,却因仓促出战而大败,瓦岗寨不得以解散。王世充则因此战俘获秦琼、程咬金等良将,志得意满,拜以要职。

弃暗投明

王世充为人多诈,自掌控隋朝大权,于武德二年大行谶纬之说,为篡位自立散布谎言。同年四月,他矫诏天下,僭位称郑帝,对待隋朝旧臣更是假意安抚,收拢人心。他是隋唐名副其实的伪君子,程咬金等人虽受礼遇,却没有沉溺在所谓的恩泽中。程咬金冷眼王世充,思忖去留之路。寻着机会,他向曾经共同效力瓦岗寨的战友秦琼坦言:“王世充的才识、风度浅薄偏狭,喜欢赌咒妄言,不过是个老巫婆,怎么能成为拨乱反正的君主!”

待唐、郑会战于九曲,程咬金领兵在阵。他没有奉王世充之命向进攻,而是和秦琼等数十亲信策马西行百余步,遥拜王世充,高声说道:“我等受您优待,总想着报恩效力,可是您生性多疑,爱信谗言,(您那边)不是我们久留之地,就此拜别。”于是,这一小队精锐兵马绝尘而逝,杳无踪影,空留王世充在原地不知所措。

归李密、追大唐,人生中的转折处,程咬金皆作出成熟理智的抉择。程咬金心怀大志,他知道自己的武艺可助当世英豪成就霸业,因而他寻找的是能救万民于水火、解天下于倒悬的仁者。西汉的猛将樊哙曾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当他看清王世充伪善狡猾的本质时,决不会拘泥于愚忠的观念而助纣为虐,而是向好友开诚布公,商议脱身之策。他与秦琼都是以一当十的将才,若是悄然潜逃,未必不能成功。但他们不吝个人安危,不屑做藏头露尾的鼠辈,偏要选择最危险也最坦诚的方式。自古邪不胜正,他们投奔的是慈悲智慧的秦王,是光明正大的选择,也一定要用坦荡率真的方式,才不枉做人世间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致命辅君

程咬金归唐,入秦王李世民帐下,拜左三统军。从此,他率正义之师,随秦王四处征战。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程咬金入阵,必抢为先锋,其英勇无畏不逊于任何一位将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李唐在开国初期的几场重大战争,都有程氏后人的莫大功劳。他素有“平国难”之志,秦王给予他实现抱负的机遇,他也用一身武艺、胆识回报纳贤美意,为山河稳固、盛世太平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国难虽平,内乱迭起。秦王带领麾下勇士立下盖世功勋,却也因此功高震主,受旁人侧目,被迫面对兄弟反目的悲剧。太子建成深忌秦王之功,暗怀翦除之意,常在高祖面前构陷秦王,令父子情分日益疏漠。同时,他还屡进谗言,污衊秦王府文官武将,欲削弱秦王羽翼。太子一党贿赂尉迟恭、驱赶房玄龄、杜如晦,阴谋诡计无所不用。武德七年,李建成把矛头指向程咬金,蒙骗高祖将其迁为康州刺史。此时程咬金凭军功,已获封宿国公,面对贬官之冤,他抵死不从。他并不是贪恋权位,而是担忧离去后,无法在府中继续保卫秦王。

他把自己的想法诚恳地告于秦王:“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他和其余将士竭力劝谏,又在秦王受到危难时拚死保全,秦王终于痛下决心,为国除害。初生的大唐王朝因一场“玄武门之变”转折,真正走向辉煌治世的伊始。而这场正邪之间的对战,程咬金亦参与其中,在史书中又留下一笔荣光。

程咬金是初唐英雄中少有的高寿福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列公侯,年逾古稀而善终,见证了大唐最美好最清平的时代。他非是小说家笔下有勇无谋的匹夫,只靠天生的好运功成名遂,而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一个审时度势的智者,每一步都走得坚定、端正。无论演艺小说将他改编成怎样的面孔,他都是隋唐史上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千古名将。@#

来源: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多数南澳人只知“节礼日” 不知“宣言日”

南澳好去处(28 Dec 2015)

爆发病毒性肠胃炎 PacificEden邮轮返航悉尼

悉尼东区五车起火 疑似蓄意纵火案

2015年12月27日星期日

数九不寒话冬至

文/舒言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日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内。冬至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而白天最短。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日照多而白昼长为阳,因此冬至是阴消阳长的关键节气,是阳气开始逐渐旺盛之始。

冬至日还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谚“冬至交九”。古时冬至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是岁之计算起点,因此冬至节以往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

为什么进入数九就会天寒呢?冬至日,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极圈呈极昼状态,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也日渐升高,日影逐渐缩短。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持续降低。

冬至日稍后是西方的,通常的美国东部,“白色圣诞”是有名的。然而,今年的,圣诞节没有飘飘白雪,有的是沥沥雨水。12月24日中午,纽约中央公园的气温高到华氏72度,打破1996年同期最高纪录(63度),仅比今年夏天的7月4日国庆日低三度,媒体称创有史以来纽约圣诞节气温最高记录。

话说回来,在地球整体气象没出现南北极调换、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前提下,关于农历节气的很多谚语以往在民间都是常识来承传的。比如除了二十四节气歌之外,老人还会告诉孩子,关于中秋和正月的关系,谚语说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规律。关于冬至和正月,浙江也有农谚说:“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雪,过大年时就要下雨雪而道路泥泞;冬至这天下雨邋遢,过大年的时候就会晴天。事实也常常如此。今年暖冬属于异象,纽约冬至下雨,是否还对应着过年晴天,要再等两个月才能。至于为何冬暖至此,因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里就不探究了。

从史料上看,冬至还是体现天人合一、敬天顺天的重要节日:《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就是说,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些典籍都说到了冬至日要有祭祀活动。祭天、拜神明、祭祀先祖、向父母长辈拜节、安身静心、反省自己——在冬至这个节日中,安身静体是身心健康的需要,祭祀是为了感恩神明赐予幸福生活,省事是反思自己的不足能让今后的人生少留遗憾多积福德。

民以食为天,在古时也是顺应天地节气和阴阳转的。比如在北方,据最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之风俗,陝西一些地方在冬至会食用红豆粥。又有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麵”,认为冬天寒冷而人体耗热量多故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补充热量,因此有冬至日有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吃馄饨寓意破阴释阳,吃饺子俗称“安耳朵”,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神医张仲景。相传,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样子给乡民们治病补身。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某些地方吃汤团、粉糍粑等甜食,取圆形象徵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

尊敬天地运行规律、敬天守德、承习传统,古人的思想和做法中多也许含着更深的道理。不妨一提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大部分人忽视了冬至的含义,特别是这一天应该是感恩神明和自省的节日。对待一个节日的心态的变化,折射出不同时期社会道德底线的差异。当人忽视天地运行规律、不再知道感恩、不再敬畏神明、不再愿意反省自己的时候,人性中暴露出来的往往是自私、暴虐等阴性的东西。毒酒、毒奶粉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社会道德底线崩溃过程中逐渐酿成的。人心如果向恶而不向善,最终最受害的还是我们大家。天地之间阳气、正气开始逐渐旺盛之际,我们能静下心来想一想真正的希望在哪里,这种静思本身就是一种福份。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叔山无趾悔过

作者:陆真

叔山无趾悔过

鲁国有一个名叫叔山无趾的人,因犯罪而被砍去了脚趾。他听说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用脚后跟走路,去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你为人不谨慎,触犯了刑律,脚趾也被砍去,现在再来请教,已经后悔莫及了哟!”

叔山无趾回答说:“我原来不识时务,轻视自己的,以致犯法丢了脚趾。现在我来这里,是因为有比脚趾更为重要的东西还在,我要尽全力保护它。我认为您是个有才能的人,向您求教是件很荣誉的事,不料您却是如此的世俗!”

听了叔山无趾的话,孔子立刻自省精警、坦率地说:“对不起,我是有些浅陋!我想敬请您到屋里来坐坐,讲讲您的看法!”

叔山无趾进了屋,向孔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对孔子说:“脚趾掉了不要紧,还有比它贵重千倍万倍的东西,那就是德。我作为一个人,绝不能因为有了挫折,就自暴自弃,而应悔过自新。”

叔山无趾谈了一会就走了。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应当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个断了脚趾的人,尚且努力求学,以弥补从前的过失。何况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呢!”

申徒嘉与子产

郑国人申徒嘉,因犯罪而被砍去了双脚。后来,申徒嘉和郑国的执政官子产,一起去拜伯昏无人(人名)为师。子产觉得和一个犯过罪的人在一起,有伤体面,于是他对申徒嘉说:“出门时,我要是先走,你就得等一会儿后走;要是你先走了,我就等一会儿后走:我决不能跟你同行。”申徒嘉听了,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二人又在一个屋里学习,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门你就停步,你先出门我就等一会儿。现在我要出去一下,你必须在这里稍停一下。再说,我是郑国的执政官,你见了我应该回避,难道你把自己看成是同我一样的执政官吗?”

申徒嘉听了十分生气,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你是在炫耀自己的执政官地位、而鄙视他人吗?怎么收了你这样的学生?我听说:镜子明亮就不沾灰尘,落上了灰尘就不会明亮。人心纯洁,就不会有龌龊的想法,有龌龊的想法,就说明心地不够纯洁。常和有道德的人在一起,就没有过失。你今天来老师这里,求学修德,还说出这种话,不是太过分了吗?”

子产反驳说:“你已经是这副德性了,却来教训我,你好好看看自己吧!”

申徒嘉说道:“一个人犯了法,却为自己的过错辩解,这样的人很多很多。犯了法,不为自己的过错辩解,这样的人很少很少。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以前,有许多双脚齐全的人,讥笑我没有双脚,我听了非常生气。后来,我跟随伯昏无人先生学习,先生用善道来教育我,我再也不为别人的嘲笑而愤怒了。我跟随伯昏无人先生多年,可他就像根本不知道我断了脚,先生注重的是内心和灵魂,而你却只注重我的外形.以貌取人、来贬低挖苦我,你做得太过分了!”

子产听完了这番话,内心十分惭愧,他连忙对申徒嘉鞠恭敬礼,说:“我知错了!请您看我以后的行为吧!”

“浑沌之术”

是孔子的学生,他学成后,也广招弟子传授学问。有一次,子贡率领弟子们去楚国游历,然后又去晋国。途中经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个老头正在田间干活儿。只见这老头从田头挖一条通道下到井里,然后抱着一只大瓦罐到井中取水,用来浇灌菜园子。老头吭哧吭哧地费了很大劲,但取上来的水却很少。

子贡见了很奇怪,便上前对老头说:“您这种方法太劳累了。我懂得一种机械,用它来取水灌田,一天可浇一百畦地。用力少而功效大,老人家您不想用它吗?”

老头仰着头看看子贡,问道:“你说的是什么样的机械?”

子贡说:“用木料在中间凿一个机关,后头重,前头轻,把瓦罐挂在前头,用它提水就像抽水一样,水源源不断地奔流出来,可好用了,这种机械就叫桔槔。”

老头一听,顿时面有怒色,但还是笑着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过,有机械的人,一定精于投机取巧;投机取巧的人,一定有巧诈的心计;有了诈伪之心,人的本性就受到破坏,就不会有纯洁美好的心灵。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械,而是觉得使用这种机械,是很耻辱的。”

子贡听了老人的话,站在那里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老头问:“你是做什么的?”

子贡回答:“我是孔丘的弟子,想去晋国。”

老头斜着眼睛看看子贡,说:“你就是那个以博学自比圣人,夸耀自己,沽名钓誉的人吧?你连自己都不能修养好,还想治理天下吗?你快点走开,不要耽误我干活儿!”

子贡受到老头儿的嘲讽,脸色都变了,低着头一声不响地离开了。走了三十里后,才恢复常态。

子贡的弟子,见了老师这副样子,奇怪地问道:“那个老头儿是什么人呀?您见了他竟变容失色,一整天还没恢复常态呢!”

子贡说:“以前我一直以为我的老师孔夫子是天下第一人。万万没想到还有这个老头存在。这老头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

不久,子贡回到鲁国,子贡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那老头是学‘浑沌之术’的,他精神集中,内心纯洁,修养极高。他和世间俗人不同。而且他学的浑沌之术,我和你都没有资格去接触呢!”

(以上均据《庄子》)@*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复兴佛法的唐宣宗

作者: 陆文 来源:

唐宣宗李忱登基后,结束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新唐书》记载唐宣宗“大复佛寺。”唐宣宗对佛法和有道之士都十分尊敬。

因为唐武宗灭佛,罪及后代,所以,在唐武宗死后,由光王李忱担任,即,唐宣宗。

李忱看上去愚钝,内心却明朗。李忱幼年时,宫中的人认为他不聪明。李忱经历了大和、会昌两任皇帝,谨言慎行、话很少,与群臣相处时,大臣未曾听到他有说过什么话。然而,等到李忱登上帝位,接待群臣,决断政务,人们才发现他的隐德。

会昌六年阴历三月,唐宣宗李忱即位,仅两个月后,即:会昌六年阴历五月,唐宣宗就批准了在上都增加八所佛寺的奏折。

大中元年阴历闰三月,唐宣宗大肆恢复佛寺,他下令:“会昌末年,废弃了佛寺、庙宇。虽然号称是异域远方之宗教,却无损于致理之根源。中国之人,修行其道很久了。革除过分、失当,事情、体度未达到合适。其(佛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在会昌五年(阴历)四月所废的佛寺、庙宇,有旧日的名僧,能修复创建的,任凭他们住宿在佛寺,主持佛寺,地方官不得禁止。”

大中元年阴历二月,唐宣宗因旱灾,避开正殿,减少膳食,罢除教坊的歌妓乐工,放宫女五百人出宫回家,放出鹰犬玩物。

唐宣宗喜爱人才,留心教育,有时,到民间微服私行,采集倾听舆论,来选拔人才的得失。

凡是对待大臣,唐宣宗总是肃然以礼相待,很少有轻易说出口的话。大臣上书的奏折,唐宣宗就烧香、洗干净手,再打开看。当时的人称其政为“大中之政”。

大中三年阴历六月,五色云出现在京城。唐宣宗下令:“先前被流放、贬官的罪人,不幸死于被贬之地的,有情况并非大恶大逆的,任凭由刑部上报,许可回家乡安葬。路途很远的,酌情由官府给予棺材、车辆。”

大中三年七月,吐蕃的宰相带领秦州、原州、安乐州共三个州、以及石门等七个关的士兵、百姓归顺,数千人在皇宫门拜见。唐宣宗亲自到“延喜门”安抚、慰问,赐给他们帽子、衣带,共赐给他们绢十五万疋。

大中三年阴历八月,凤翔节度使(官名)李玭(人名)上奏收复了秦州。唐宣宗下令:“凤翔等地的将士,如能在守卫之地开垦耕田,就按照用度赐给耕牛、种子。”

大中四年正月,唐宣宗大赦天下。流放的,以十年为限,减期三年。把流放边关的人依次放归,人无怨苦。

大中八年阴历二月,南蛮进贡了犀牛,唐宣宗下诏退还给南蛮。

百姓说起大中年间的旧事,认为唐宣宗器量、见识深远。由于曾经是光王,在民间生活过,经历过很久的艰难,唐宣宗详细的知道民间的疾苦。从唐朝宝历年间(唐敬宗李湛为帝)起,太监擅自专权,政事大多由太监假借皇帝之名行事,京城的豪门权贵,大大的扰乱穷民的生活。自从大中年间唐宣宗执政后,豪门权贵收敛劣迹;奸滑的大臣畏惧于王法;太监畏惧、丧气。因此,刑罚不滥用,使四方安肃穆若清风。十余年间,政声不同于往日。

唐宣宗在宫中穿的是浣洗过的衣服,日常用餐不过数个盘子的食物。如果不是自己的母后用餐,唐宣宗就不在时奏乐。遇上小的饥荒,唐宣宗忧形于色。

即使在左右近身服侍唐宣宗的人,未曾见到唐宣宗有怠惰之容。唐宣宗与群臣谈论政事,接待大臣时,俨然和煦,如同对待宾客、同僚。大臣有所陈奏,唐宣宗都虚心听从、采纳。

在唐宣宗之前的皇帝出行,太监先用龙脑、郁金的香料洒在地上,唐宣宗命令把这香料铺地的奢侈旧习都去掉。宫里的仆人有了病,唐宣宗找人给他们医治、看望他们。病好了后,唐宣宗用袖子藏着金子,赐给生病的仆人,告诫说不要让人知道。

唐宣宗晚年,召来罗浮山的名叫“集”的有道之士,访问治国治身的要领。大中十三年春,“轩辕集”坚决请求回到山里隐居。唐宣宗说:“先生您少微停留一年,等待朕在罗浮山另建筑一座道观(给您)。"“轩辕集”无停留之意,唐宣宗说:”先生您舍弃我急着离去,(难道是)国家有灾吗?朕享有天下,究竟共有几年?”“轩辕集”写下“四十”的字迹,然而,“十”字却向上写,实际是“十四年”。朝代的兴衰更替历来有定数,都是天意。

唐宣宗的帝王之道、谋略,始终无缺失,即使汉文帝、汉景帝也不过如此。

唐宣宗在位期间,败坏、无用之物被尽数去除,善恶得以分晓。

能废除灭佛政策,复兴佛法,或许是唐宣宗最大的功劳吧。

(《旧唐书 卷十八下 本纪第十八下》《新唐书 卷八 本纪第八》)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

【文史】将军金甲夜不脱 素心一片重如山

隋唐英雄传记之四·大唐的守护神 作者:柳笛

凌烟阁24功臣图(epochtimes制图)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据《山海经》载,遥远神秘的上古时代,有一座鬼门关,是百鬼出入其间、沟通阴阳两界的通道。门外有两位上古大神镇守,左为神荼,右为郁垒,每遇恶鬼,便执苇索缚之,投入虎口。黄帝在时,曾于门户外立桃木巨人,门上画二神与猛虎之真容,用以祛魔辟邪。

这是门神文化的最早来源,古人效仿圣贤,在门外贴天神画像,视作门神的化身,时时礼敬,祈求人间不受鬼魅侵扰,永葆安详和乐。唐代后,经《西游记》等作品演绎,门神化身为大唐的两位开国大将——尉迟恭与秦琼。相传,太宗即位后,曾受冤魂怨灵搅扰之苦,秦琼上奏天子,愿与尉迟恭共同保卫君王。于是,二将军夜夜披甲执戈,镇守宫门,终使邪灵退散,太宗安寝。太宗体恤功臣守夜之辛劳,便命巧手画师,将二人执勤守卫的威严姿态画成全身像,悬挂在宫门口,邪秽之物从此绝迹。民间百姓感念大将军保家卫国的功绩,纷纷在门户张贴新的门神像,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流传至今。


郑善禧 《门神——秦叔宝 尉迟恭》 彩墨轴。(钟元翻摄/

武德初年,秦琼、尉迟恭分别归顺李唐,先后成为秦王麾下猛将,齐心协力打下半壁江山。而在初次相识时,两人是作为仇敌沙场相逢的。大业末,尉迟恭误投奸雄周,秦琼辗转于隋将、瓦岗寨、王世充之间,二人空怀劈山倒海之技,惜无建德创世之功。

各为其主 兵戎相见

武德二年,秦琼时任王世充军中的龙骧大将军,颇受礼重。然而,他见王世充先废皇泰主自立,又残杀手下忠良,知他非栖身佳木。恰逢王世充与会战于九曲,他与程咬金等军士临阵不发,立马作揖,简短作别后,便扬鞭绝尘而去,奔向秦王李世民的军营。

他们说:“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这几乎是武德二年最为豪放率真的名言。隋末英雄起于草莽,最具豪气侠情,是一群快意恩仇的江湖儿女。他们来如风,去如电,看似率性而为,实则只以世间正义为行事准则,不为其余任何人事羁绊。秦琼等人不为小恩小惠蒙蔽慧心,直言离去因由,毫无晦饰。王世充公然遭遇背叛,也只得瞠目结舌,不敢发兵追回。这样敢作敢当的英雄,才是明主求之不得的忠义将帅。是以秦王见秦琼等来归,大喜过望,随即拜为军中总管,委以重任。

武德二年十一月,尉迟恭从宋金刚占据浍州,与驻扎在柏壁的秦王对峙。他驰援吕崇茂,初战大胜唐军,却在归途中的美良川,遇到秦王的第一次截击。领兵的大将之一就是秦琼。史载尉迟恭舞槊已臻化境,作战尤喜单骑独走,出入敌军重围竟无半分阻碍。而秦琼每遇敌中锐士,往往跃马负枪而攻,可于万众之中,取其首级。两位大将初次会面,来不及倾慕彼此的英姿,便因各为其主,不得以生死相搏。自尉迟恭归唐,他与唐营大将罕有切磋之机,这次难得的搏斗,想必是颇为精采的一幕。

若论武功,尉迟恭与秦琼应在伯仲之间,然尉迟恭突遇强敌,猝不及防,秦琼践秦王之谋,率仁义之师,此番胜败却在意料之中。

海纳百川 良将归唐

战事持续到武德三年四月,秦王追宋金刚至介州,调遣秦琼、程咬金、李绩等人在北,翟长孙、秦武通在南,交战时佯败,且战且退。待宋金刚率大军追击,秦王则亲率精骑奇袭敌后,大败宋军。随即,尉迟恭归降。征宋之役,以秦琼军功最高。高祖李渊亲赐金瓶,由衷慰劳秦琼:“你不顾妻儿来投奔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食用,何况是子女玉帛这些?卿当勉之!”

秦琼的风光无限,却反衬出尉迟恭的境遇之苦。他频受猜忌和冷遇,只有秦王用人不疑,对他眷顾非常。当尉迟恭在危难之时救秦王性命后,他才得以像秦琼一样统领秦王麾下的玄甲亲兵,大唐将士才真正接纳他。

平定刘武周、宋金刚后,秦王又于同年七月踏上破郑灭夏的征程。起初在美良川,秦琼和尉迟恭还似世仇一般杀得眼红。或许背脊残存伤痛,肩头尚染血痕,今时尉迟恭却能和诸将尽释前嫌,策马红尘,共助秦王成就治世之功。或许,这正是尉迟恭令人敬服的一点。在史书中,尉迟恭和秦琼二人的生活并无太多交集,即使在携手御敌的共同战场,都没有留下明晰翔实的事迹。史籍能捕捉到的,只是两人各自战斗的轨迹,以及偶尔回望的身影。

征王世充,秦琼每战必为前锋,武牢关据窦建德,他仅率数十精骑冲锋陷阵。秦琼凭刚猛之势正面抗敌,以勇武克敌;尉迟恭则伴驾秦王左右,配合他精妙的兵法,以奇兵取胜。再到那决定历史进程的玄武门之变,秦王府中的精兵猛将悉数出发,站在秦王身后,做其最坚实的后盾。临湖殿外,秦王一马当先,力阻太子和齐王逼宫。齐王嗜血凶残,欲搭箭射死同胞兄弟。秦琼又一次做了阵前先锋,率先赶至秦王身侧,还了对方一箭,太子随即丧命。须臾间,尉迟恭率弓箭手星驰而来,猛烈反击,齐王亦中流矢而堕马。

当作乱的两位皇子丧命后,余众昏聩,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将宿卫军、秦王兵马卷入混战。彼时,高祖李渊正在深宫的海池泛舟,全无警备。尉迟恭在第一时间奔入禁宫,当他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出现在皇家御舟上,高祖也了解事变真相,并赐亲笔敕令,将参战的各路军马交由秦王处置。前线与后方,尉迟恭和秦琼等将士配合得天衣无缝,也许他们私交甚少,却为了秦王的安危、大唐的基业,成为最具默契的战友,共同成就玄甲军无往而不胜的奇迹。

公之素心 郁如山垒

早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太子和齐王欲削秦王羽翼,赠尉迟恭一车财物,并以书信私交。尉迟恭当即谢绝,坦言自己受秦王再生之恩,断不可徇利忘忠,同时把太子行贿一事,告知秦王。秦王反而劝慰他:“公之素心,郁如山垒。若有人利诱,公但收无妨。否则,我担心你惹怒小人,反受其害。”果然,太子等人却怀忿于心,暗中派壮士行杀。尉迟恭艺高胆大,更是心胸坦荡,明知奸计,偏偏在入夜后院门洞开,安稳沉睡。可笑刺客频频潜入宅院,却慑于尉迟将军的凛凛正气,不敢踏入卧房半步。

虎将秦琼的忠心则更多地表现在战场上。自秦王登基,四海渐安,秦琼卸下戎装,却迅速虚弱。人问其故,他却看得透彻:“我一生戎马,参加大小战斗二百多阵,身上流的血加起来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

尉迟恭与秦琼,不仅有祛敌破虏之能,人世间罕逢敌手,更得镇邪通幽之神通,三界内英灵永存。他们被历史选作唐王乃至中华民族的守护神,成就此等超常之功业,除却武艺高强、无私协作外,更源于他们公正忠贞的品性,对秦王一片挚诚无悔的丹心。#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黄金海岸租金猛涨 租户无力支付

悉尼2015年房产拍卖价值高达310亿

澳洲各省城轻松还房贷所需最低家庭收入

首次购房者如何验房

歪曲报道法轮大法 纽《中文时代》败诉

圣诞独特风景——炎炎夏日悉尼海边现人潮

组图: 圣诞节日灯光点亮悉尼民宅

【名医小故事】药王孙思邈(图)

作者: 李剑


孙思邈擅长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网络图片)

孙思邈是华原人,曾在太白山做隐士,是个修行有道之人。他擅长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显庆三年唐高宗召见他时,孙思邈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一点都没有减弱。

名医能治病的根据

当时有人曾问孙思邈:“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黑夜、白昼轮流更替,寒来暑往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人体有四肢和,醒著、睡着,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经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气血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

“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违背了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内部的变化。从身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星辰运行中出现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征兆!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

卢照邻问:“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回答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问:“怎么讲呢?”孙思邈答道:“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要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这就是仁义之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

养性的道理

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险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的谨慎。《诗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畏惧,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因此失掉了忧畏的人,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躁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

孙思邈又说:“能懂的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凶猛的动物不能伤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宗永淳初年去世,他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世。

来源: 周报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澳洲节礼日首次获准营业 购物者涌入商场

2015年 那些让新西兰人骄傲的事

2015世界小姐大赛 新西兰小姐排名第20

新西兰圣诞网购热 DHL包裹量大增

中国顶级大厨大赞新西兰鱼新鲜美味

世界帆船赛开航 中国队首赴悉尼参赛

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

悉尼独特风景—炎炎夏日海边庆圣诞

台湾荣誉大使捐赠布里斯本市长慈善基金

天命与阴命

作者:古光 来源:正见网

窃政以后,不但把汉字简化了,失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把许多词语也歪曲和曲解了。例如:把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说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把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说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特别是牵扯到神佛和轮回转世的词语,中共全给篡改了。如:三生有幸,指的是前生、今生与来生,中共却曲解为是很高兴,很幸运的意思。

现在的词典中把“人定胜天”解释为:人能战胜大自然。这正是共产邪党战天斗地的狂妄邪说。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都是敬畏天地。就连的皇上都称为天子,是老天的,一切要听命于天。在过去的八卦中,皇上显位于九五之尊,也是九六爻之下(六爻为天),所以过去皇上登基叫做:位登九五。

“人定胜天”原意理解为:此词来源于周朝姜尚、姜子牙那个年代,原来的词由五个字组成,是“人定能胜天”,后来不知道什么年代,省去了一个“能”字,变成 “人定胜天”了。

“人定胜天”中的人字,没什么含意,就是指人了。
“人定胜天”中的定,非指一定、肯定的意思,而是戒、定、慧中的那个定,是指定力、入定。“人定胜天”中的胜字,非是战胜和胜利的胜,而是超过和增长的意思。
“人定胜天”中的天,非天地的天,而是指天命的天。

说:五十方知天命。是指人有三命:上曰,天命;中曰,宿命;下曰,阴命。

天命:有增有减,人若积德行善,吃亏忍让,救人于危难之中,就会增长天命。要是学佛修炼,那功由师父来演化后长在天命上,在大法中修炼还会改变宿命,不仅不归原来的高级生命管了,还会得到更大的福分与无上荣耀。

反之,干坏事就有损、有减天命,说到这里我想:就应该明白“人定胜天”的原意了吧。

“人定胜天”中的定:是指人在冷静或者定下来的时候,从人的本源发出来的想法都是善的,都是增长功德,增长天命的。所以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这个意思。

上文讲过:“人定胜天”中的“天命”。那么“宿命”人们可能都知道了,我这里就不做阐述了。下面用一个故事讲讲我对“阴命”的理解。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十八岁的姑娘死了。死后到阴间与一位刑官结为夫妻。这姑娘死后一年多,她阳世的十二岁弟弟的元神,有一天来到地府,见到了姐姐和这位阴差姐夫,他们相见都很高兴。

第二天,这位阴差要去值班,也要跟去。他姐夫说:那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去呢?!男孩姐姐说:你就带他去吧!姐夫说:要去也行,我得把他的嘴封上,说罢,就用一块布贴在男孩的嘴上。然后二人就一同上班去了。

到了地方,罪犯就被带出来问罪上刑,各种刑具和用刑方法都有。这些被上刑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受的烙刑:专烙他的后背、烙的直冒烟。这个“人”疼的撕心裂肺。这时这个小男孩用手拽着他姐夫的衣服直蹦,他姐夫用手按按他的肩头,示意不要动。等到回家后,揭去小男孩口上的胶布后,姐夫问他:今天烙那个“人”你蹦什么?他说那个“人”是我的伯父,伯父疼那样我能不蹦吗?姐夫告诉他说:阴间这个伯父,就是你伯父的“阴命”。在这里给你伯父上刑,你阳世那伯父的后背就是病(生疮)。原因是你伯父用肩、背偷了别人的东西。要想好病,你伯父首先要从内心真正的悔过和认错。然后你用香灰(燃烧后的香)和上香油贴在生疮处,几日后就能痊愈。

小男孩很快返回阳世间后,就立即去看望他的伯父,他伯父后背果然生疮了。男孩问他伯父说:您是否用肩和背偷了别人的东西了?他伯父一惊,你小子怎么知道的。男孩把在阴间所看到的事情和伯父一说,伯父很后悔自己所做的错事。然后,男孩用香灰和上香油贴在伯父的生疮处,不久就好了。

这就是“天命”、“宿命”和“阴命”的关系。自古善恶有报分毫不爽。其实古时的是具有更科学的方法,例如:中医讲内五毒为怒、恼、怨、恨、烦;外五毒为风、寒、燥、热、湿。内五毒为根,外五毒为表,而内五毒又直接关系到杀、盗、淫、妄、酒。古中医可以从人得病的部位,看到此人在什么地方失德。例如:淫乱或恨:伤及肾与阴部;不义或烦:伤肺;不仁或怒:伤肝;心不正或恼火:伤心;失信或怨:伤脾;所以人若有善良、宽容、忍让的高尚品德,人的身体就会健康而且高寿,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人说: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墙内藏。
有人跳出墙外去,
不是神仙也寿长。

原文链接:天命与阴命 - 传统文化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

文苑逸事:添字励人

文/郑重

从前有个纨绔子弟,平日吃喝玩乐,十分放荡,没多久便把老财主留下的遗产,花光了,以至除夕晚上,连做年饭的米也没有。是夜,这穷困潦倒的破落少爷,自嘲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口,联曰: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

本村一位在外教书的老先生,回家路过,读之慨叹不已,不禁取来笔墨,在联首各加一字,成了:

早行节俭事,

免过淡泊年。

大年初一,那穷少爷开门得见,十分羞愧,从此改邪归正,再不游手好闲,终于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回头良材。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季文子贵德荣

文/宇祥

古人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把品格德行的修养看的极其重要。传统文化教人向善,达到对于道德意识的高度自觉,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努力完善道德,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并得到上天的庇佑。

古籍中记载的很多事例说明了贫不足忧,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富而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春秋时期,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仲孙于是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上卿,可是你的家人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恐怕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光彩!”

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家人穿得好,马吃得好。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粗食穿破衣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的家人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衣着和马匹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禁闭了七天。从这以后,仲孙的家人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马饲料也只用青草。季文子听说了这些,说:“有过错而能改正的人,可以为他人楷模。”任命仲孙做上大夫。季文子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他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国语·鲁语》)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崔母为国育忠臣

作者:秦如初

崔玄暐/网路图片


慈母勉子匡正义母子皆慷慨

王义方,唐代涟水(今属江苏))人。他从小丧父,家中贫困,而事母甚孝,又十分好学,通五经,有品行。当年,王义方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路上偶尔遇到一个步行的人,一打听,知道此人的父亲,担任颖上县令,此时病重,将要去世,所以步行赶往,但不知要走到哪一天,才能赶到其父的任所。王义方一听,立刻将自己所乘之马,赠给他,不告姓名而别。即此一事,就可见其品行之一斑。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王义方任侍御史,他刚正敢言。这时,李义府正任中书令,又被朝廷封为侯。李义府外貌温和谦恭,和别人说话,必定面带微笑,语气温和谐谑,但内心却十分奸诈忌刻。他身处权要,一心只要别人奉承自己,谁如稍有一点违拗不顺,表露出来,就必定要加以陷害,时人称他“笑中有刀”,又给他起个绰号叫“李猫”,讽刺其阴险毒辣。

这时有个名叫淳于氏的美妇,因罪关在大牢中。李义府贪恋她的美貌,想要霸她为妾,便假公济私,令大理丞毕正义(人名)为她开脱罪名,她被释放出狱,收为己妾。事情被人告发,朝廷派大臣调查此事,毕正义畏罪自杀。

王义方身为谏言官,对李义府深为不满,想要上奏章,弹劾李义府奸邪腐败,为害朝政。但想到这样一来,弄不好会招来灾祸,那肯定会连累到自己的。因此之故,他十分犹豫,难下决心,便将此事告诉母亲,对母亲道:“现在奸臣如此横行不法,如果我不尽我的职责去参劾他,就是对朝廷不忠;但如果因此带来灾祸,连累到您老人家,这是极大的不孝。所以我一直拿不定主意。”

王母听完的话,严肃正色地对王义方说:“汉代王陵的母亲,甘愿伏剑而死,以让儿子尽忠成义。如今,你能有这一片忠心为朝廷尽忠,这正是我的愿望,即使为此而死,我也心甘情愿!”

王义方听了母亲这一番正气激荡的话,便下定了决心,立刻上奏章,参劾李义府。果然,唐高宗并没有处置奸臣李义府,相反,却找王义方奏章的毛病,加以罪名,将他贬为莱州司户。可见朝廷黑白颠倒到了何等程度!

后来的事情,也很有意思:王义方被贬为莱州司马,没有被诛杀,还算是朝廷的恩典。李义府后来见到王义方,问他道:“王御史胡乱弹劾我,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王义方义正辞严地回答说:“孔夫子任鲁司寇七天,便诛杀了少正卯。相比之下,我王义方任御史十六天,不能为朝廷除去奸邪,这才是我感到十分惭愧的!”充分表现了他的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

(《旧唐书?王义方传》、《旧唐书?李义府传》、《大唐新语》、《渊鉴类函?人部?贤母四》)

崔母为国育忠臣

崔玄暐,唐代人。他自小就有德行,深为其叔父们所看重。唐高宗李治龙朔年间(661—663年),他以明经科进士及第,入朝为官,逐渐做到库部员外郎。他的母亲卢氏,因儿子在朝为官,便语重心长地他说:“我听姨兄辛玄驭说:‘儿子在朝为官,如果有人来说他贫穷得难以维持生活,这是好消息;如果听人说他家中钱财很多,衣服华丽,车骑漂亮,这倒是坏消息。’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故十分看重此语。我常看到亲友中做官的,大多将财物献给父母,父母只知道喜悦,竟然不问这些财物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真是从自己的俸禄中省下来的,倒不失为好事;如果不是从正道而来,这和偷来、抢来的,有什么区别?即使没有因此招来灾祸,自己难道不觉得惭愧吗?三国时孟仁的母亲,不肯接受儿子送给她吃的鱼干(孟仁任管理渔业的小吏,寄鱼干给母亲,其母不受退回),就是因为这个。你现在拿朝廷的俸禄,已是十分荣幸,如果不能忠贞清廉,怎么对得起天地良心呢?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这番话。”

卢氏的这番话,崔玄暐牢记心中,终身受益。他时时想起母亲的教诲,为官以清廉、勤谨著称。后来,他的官职屡屡升迁,长安元年(701年)做到天官侍郎,却依然洁身自好,不肯与权贵交往,因而被权贵所忌,后因此改官文昌左丞。才过了一个多月,武则天便对他说:“自从你改官以后,你原在的衙门,便常犯过失。还听说有人为你改官,而设宴庆贺,以为从此可以行其贪欲,随便作恶了。现在,我让你仍然恢复原职。”崔玄暐便仍然担任天官侍郎一职。

崔玄暐不仅为官清廉勤勉,而且正直有节操。武则天朝时期,酷吏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希图以此邀功。他们给朝臣妄加罪名,抄没家产,一下子竟达数百家。崔玄暐为此一再上书,向武则天陈述冤情,终于感动了武则天,使数百家官吏得以昭雪。

有一次,宋璟劾奏张昌宗图谋不轨,崔玄暐鼎力相助,武则天最终判了张昌宗的罪。崔玄暐之弟崔玄升,这时担任司刑少卿,也力谏武则天诛杀张昌宗,同样表现得刚正不阿。后崔玄暐又参与诛杀了佞人张易之,因诛杀“二张”有功,被朝廷提升为中书令。

崔玄暐之所以能够为官清廉正直,不屈服于武则天时朝中的邪恶势力,不阿权贵,这与其母亲卢氏,对他的教诲密切有关。真是贤母育忠臣啊!(《旧唐书?崔玄暐传》)@*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景公遇异事恐惧立刻撤军

作者:慧淳

与晏婴/网路图片


伐木去根必除佞人

齐景公命令人挖凿了一个积水池,池水很深,可以淹没一辆车子。又令人在池上修建了一座宫室,宫室高数仞,梁柱上都雕刻有龙蛇、鸟兽,景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佩带着美玉,披头散发,在宫室里向南站着,神态傲慢自得。

这时,前来拜见景公,景公问他:“过去管仲辅佐先君桓公称霸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晏子见景公这身打扮,有失君主的身份,便想劝景公,他装作没听见,不回答景公的问话。

景公以为他没听见,又问道:“过去管仲辅佐先君桓公称霸的时候,是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只有戎狄人才把自己与龙蛇相比。现在您在梁柱上雕刻龙蛇鸟兽,这不过是一间屋子的成就罢了,您还有时间考虑霸业吗?况且您衣着华美,各种颜色都齐备,佩带美玉又披头散发,您已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谁又能与您去争取霸业?”

景公听了,连忙走下堂,对晏子说:“梁丘据、裔款,他们二人,告诉我说宫室建成了,所以我就穿上这身衣服,想与他们二人开个玩笑,没想到您先来了。请让我去换了衣服,再来听您的教诲,可以吗?”

晏子说:“梁丘据和裔款,用邪恶来迷惑您,您哪里还懂得治国的道理呢?砍伐树木,如果不挖到它的根,新芽又会生长出来。您若为国家着想,就必须除掉这两个佞人,以免被他们迷惑。”

鲁君辞让

齐景公为了表示与鲁国友好,便把住在泰山北面的几百社(十五家为一社)人家和土地,赠送给鲁国国君。景公派晏子去赠送,鲁国派子叔昭伯来领受。但鲁国并未全部接受。晏子很奇怪,便问子叔昭伯说:“我们国君赠送土地和人口,完全是诚心诚意的,鲁国为什么不全部接受呢?”

子叔昭伯说:“我在临行前,国君对我说:‘诸侯相见,交往应该礼让,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这是符合礼仪的。交往赠送的东西,一定要接受,这才是真诚的行为。礼仪的规定在前,真诚的行为在后,这样交往才会长久。’况且我听说,君子不能全部拿走别人喜欢的东西,不能完全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所以我不能全部接受呀!”

晏子回来后,把这事告诉了景公。景公笑着说:“鲁国国君真的是这样吗?”晏子说:“我听说大国贪图名义,小国贪图实惠,这是诸侯的通病。现在,鲁国宁愿处于卑下地位而不贪尊位,眼见实惠而不多得,鲁国国君的道义,真是不同于世俗啊!”

景公说:“我认为鲁国国君很友善,所以才送给它土地,现在鲁君不贪多得,品德实在高尚,我要派人去祝贺他。”晏子说:“不行!您赠给他土地,又祝贺他推辞接受土地,这好像您赠送土地不是真心的了。这样两国交往会不亲密的。”景公说:“你说得对。”于是又派人给鲁国送去钱币,表示友好。

人们都说:鲁君行为廉洁,辞让赠地使国家的声望更高了。

管鲍之交天下楷模

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与管仲结为挚友,后因齐国发生动乱,他与管仲分别逃亡国外。齐桓公小白上台后,任命鲍叔牙为,他辞谢不受,全力荐举管仲。管仲受到重用,推行各项改革,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

后来,鲍叔牙得病死了,管仲闻讯,放声大哭,边哭边用衣襟擦眼泪,衣服的前襟都湿透了。有人见管仲泪如雨下,哭得这样伤心,劝道:“你与鲍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你这样哀哭他,为什么呢?大概也有个原因吧?”管仲抽泣着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

鲍叔牙与我自小相识,结为至交,是我最崇敬的知心人。我曾经与他一起到南阳去做小买卖,当地的无赖在大街上.多次羞辱我,他并不认为我怯弱怕死,知道我想干一番事业,才甘心受辱;他曾经与我一起面谏先王,连续三次,先王不听我的话,他并不认为我的想法不对,知道我生不逢时,还没遇上贤明的国君;他曾经与我一起共分一笔钱财,我拿的比他多了三倍,他并不认为我贪婪自私,知道我家境贫窘,急需用钱。可以这样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士人可以为知己者死,我这样悲哀地哭他,又算得什么呢?”

人们听了管仲的话,感叹不已,既崇敬鲍叔牙的为人,又钦佩管仲对朋友一往情深。

景公的银鞋

有一个鲁国鞋匠,特别会制鞋。齐景公听说后,就派人把他请来,让他给做双鞋。很快鞋做好了,景公拿来一看,十分高兴,一尺长的鞋,用黄金为鞋带,用白银来装饰,鞋面上缀有亮晶晶的珍珠,鞋头镶有美玉,真是一双举世少有的宝鞋。

当时正值冬季,景公穿着这双鞋朝见百官。晏子上朝,景公起来迎接他,可鞋太重,仅仅挪了一步。景公问晏子说:“天寒冷吗?”晏子说:“您为什么要问天寒冷呢?的圣人制作衣服,冬天的衣服要求轻而暖和,夏天的衣服要薄而凉爽。现在您的鞋,冬天里穿它既重又寒冷,穿着这样重的鞋,会加重脚的负担。鲁国的工匠不知道冷暖轻重要适度,制出这样的鞋,损害您的脚,这是他的第一条罪状;制作鞋不合常情,使诸侯嘲笑国君,这是他的第二条罪状;消耗了大量钱财,使老百姓不满,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鲁国的工匠有三条罪状,我请求拘捕他并量罪判刑。”

景公忙说:“鞋匠虽有罪,但他还是很辛苦的,看在这一点上,还是饶了他吧!”晏子说:“不行。我听说:自身辛苦但作善事的,赏赐他一定要丰厚;自身辛苦但作坏事的,一定要加重惩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奖善惩恶。”景公听了不再说什么。

于是晏子下令拘捕那个鲁国鞋匠,派人把他送出齐境,不许他再来齐国。齐景公也脱下银鞋,再没有穿它。

景公遇异事恐惧 立刻撤军

齐景公发兵攻打宋国,大军经过泰山,景公梦见两个男子汉,站在他面前,怒目圆睁,想要杀死他。景公一下被吓醒了,心里很不高兴,他找来占梦的人,对他说:“我刚才梦见两个男子站在我面前发怒,也没听清他们说些什么,我还依稀记得他们的模样,你来占卜一下,看看他们是谁?”

占梦者算了一会儿,说:“大军经过泰山没有祭祀,是泰山神发怒了,快点找来祝史,祭祀泰山就可以了。”景公说:“好吧。”

第二天,晏子上朝见景公,景公就把昨晚的梦和占卜者说的话,告诉了晏子,并说:“我已经派祝史去祭祀泰山去了。”

晏子低头想了一会儿说:“占梦人说得不对,这梦中的人,不是泰山神,而是宋国的祖先:成汤和伊尹。”景公听了大惊,接着又摇头表示怀疑

晏子见景公不信,便说道:“您如果不相信的话,请让我描述一下成汤和伊尹的容貌形状。成汤皮肤白皙,而身子长,脸长而且有胡须,身子稍稍弯曲,而声音宏亮。”景公连声说:“是的,是的。”晏子又说:“伊尹皮肤黑而身子矮,头发蓬乱,长有胡须,脸的上部丰满而下部尖小,腰有些弯,声音很小。”景公说:“对,就是这样,现在我该怎么办?”晏子说:“成汤是天下最仁德的国君,他不应该没有后代。现在唯一的后代就是宋国,而您又发兵攻打他们,所以成汤、伊尹发怒了,您最好是撤回军队。”景公不听晏子的建议,还是下令进攻宋国,晏子生气地说:“攻打没有罪过的国家,必然惹怒神灵,知道了又不悔改,这是一步步靠近灾祸,要是真的攻打宋国,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第二天,齐军进攻宋国,可不知为什么,齐国的战鼓突然坏了。统率三军的大将,当即也死了。景公遇到这两件异事,感到非常恐惧!这才向晏子认错,立刻下令撤回军队。

(以上均据《晏子春秋》)@*

来源: 责任编辑:梁馨

本文标签:, ,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