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缘
【明心网】音乐篇
初唐时期对于文艺方面的豁达兼收,使边陲少数民族和邻境诸国的乐器及歌舞艺术空前的大量传入中原,以致唐朝歌舞大曲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清商乐》、《龟兹乐》和《西凉乐》组成了唐朝音乐的主流。
《清商乐》形成于魏晋之时,是中原汉族的俗乐,它使用传统的乐器琴、瑟、筑、秦琵琶、笙、箫、笛、筝、卧箜篌、编钟、编磬类等。音色优雅舒缓,多为坐伎部在堂上坐着演奏,歌舞者最多四人,技巧细腻。
《西凉乐》源于后凉(公元386~399年),它往往将汉族乐器钟、磬、笙、筝、卧箜篌与西域乐器竖箜篌、曲项琵琶混合使用,所以《隋书·音乐志下》称其“音乐声调悉与书史不同”,兼有胡乐与汉乐的特点。
《龟兹乐》则来自于前秦时期(公元382年)偏远的西北边荒,它在西凉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筚篥、五弦琵琶、贝、铜钹、拍板、大鼓等。多为立伎部在堂下站着演奏,歌舞者可多达六十四人至一百八十人,气势豪迈雄浑,舞蹈铿锵有力,带来了一种粗犷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风格。
盛唐歌舞大曲
唐代音乐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恢宏壮观,小曲轻快活泼。大曲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法曲,其起源与宗教有关,所以往往掺杂了道教的音乐在内。
《秦王破阵乐》(也称《七德》)为太宗所造,属武舞。吕才、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制歌词。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而舞,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此曲“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
《庆善乐》(也称《九功》)同为太宗所造也,属文舞。此曲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戴假髻穿皮靴。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
《霓裳羽衣》则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曲子。白居易有诗云:“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羽衣舞。”据说在开元年间一个中秋十五的夜晚,道士叶法善邀玄宗同游月宫,聆听了仙乐《紫云曲》,玄宗通晓音律,暗中记了下来,回来后亲自谱曲并教梨园乐伎弹奏。这就是绝美的《霓裳羽衣曲》的来历。乐中多丝竹之音,宛转清雅;舞者身穿翠孔雀上衣与艳似彩虹的裙子,如仙女般出尘飘逸,正像道家的羽化飞升。
隋代出现的集中外乐舞的“九部乐”,唐代时增为十部,足见歌舞之盛。在民间艺术的浸染下歌舞向戏剧又靠拢了一步。这时有所谓大面,又称代面,即戴着面具演出的戏。著名剧目是《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但容貌俊美。他觉得不足以威慑敌人,便戴上木刻面具上阵。此戏曾传至日本。此外,《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这三个唐代有名的歌舞戏,都各有简短却完整的故事,有人物,有冲突。情节的发展,走向规定的结局。
音乐大家
在这百花盛开的唐朝,不但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李龟年、曹氏家族、安万善、董庭兰、李凭等等名满天下的音乐演奏大家,还出现了不可胜数的舞蹈表演家。
唐诗中有:“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千古佳句。可见唐代连边塞胡女、市井商妇都如此通晓音乐,那演奏大家的技艺是可想而知了。
在众多的舞蹈表演家当中,最为特殊的一位莫过于名闻遐迩的公孙大娘,其剑器舞的技艺炉火纯青,达到“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境界。
而普通百姓对歌舞活动的喜爱也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每到节日,上至宫廷下至朝野,男男女女手牵着手盘旋進退,边舞边唱夜以续日,称为“踏歌”。单单公元713年上元节那一天,宫中通宵达旦踏歌的宫女就有三千多人;天宝年间唐玄宗更在宫外搭起山棚,架起灯楼高二十余丈,悬挂灯轮五万盏,光照方圆百里。人民倾城而出,在火轮灯树下又唱又跳一连踏歌三日三夜,欢乐之极未之见也。
(正见网)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04年10月4日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尚方宝剑的由来(图)
- 解《帝师问答歌》(烧饼歌)之秘传一段
- 元自实奇遇记
- 中国民间几种财神的来历(图)
- 复活节岛上的奇怪木头
- 风云人物:纯阳帝君——吕洞宾
- 历史的足迹:疑是金莲落人间——华山
- 忠臣魏征
- 神话传说:中原板荡 铁人助阵抗金兵
- 敦煌藏经洞一个千年的秘密
- 〖编按〗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与《21世纪环球报道》被封
Tags: 道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