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智囊》选粹:古人的道德与智慧(十八)(数文)

文:陆善 来源:

  一、刘宴理财有道,互通有无,人心大快

唐朝刘宴,任转运使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兵火之后,百废待举,国库空虚,急需筹措。刘晏身负重任,而信心十足。他理财有道,变通有无,曲尽其妙。他以重金招募善于走访、信息灵通的人.各处设立联系驿站,考察收集四方物价,许多边远地区的行情,用不了几天时间,即可得到。他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组织力量。对各种物产,买贱卖贵,调济有无,既充实了国库,各地产物又减少了积压,克服了贵贱、盈亏的弊病。方便了四面八方、各地的需求,做到了互通有无,人心大快。

二、王者爱民,不在赐与,而在富民

刘宴认为,国家关心灾民,不在赏赐财物。而是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帮助百姓耕耘、纺织。要助民致富!一般年成,正常收税,荒年就要适当减免。他在各州县设立知院官,责成他们每十天、一月,及时据实汇报民情,查清丰欠形势。掌握确实情况,责令主管官员,予先制定“取丰补欠”的计划。这样,百姓未等困难来临,已早有准备,民心不慌。但有人指责刘宴,说他不重视救灾。这显然是不对的。善于处理难题的人,是尽量不使难题酿成;善于救灾的人,是尽量不使灾情发展到非国家用财物救济不可的程度。这叫防患于未然。赈灾发放的物资少,灾民不能得到满足;发放的多,耗费财力。国家又承担不起;免强多发放,又得加重。同时赈济中,又有人钻空子:官吏狼狈为奸,而灾区又强者多捞,弱者少得。上述流弊,虽严刑厉法,也难以杜绝。灾区最缺乏的是粮食。但还会有其它产业。国家以低价卖粮给灾民,同时收购灾民的杂货,转卖它处,或国家留用,于国于民,都有好处。还要帮助灾民贩运,卖出多余物资,购进急需的粮食。这些都是有效的赈灾办法。

刘晏把关东的粮食,运到长安,因黄河水急,中途损失大。他采取发一石,收八斗。完成定额有奖,这个办法很有效。长江、黄北、汴水、渭水,水力不同,因地制宜,营造不同型号的船只运输,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抵渭口,渭船达太仓。途中因水设仓,转相受给。从那以后.每年转运粮食达千百万石,竟没有一升一斗的沉没损失。另外,开始时,是有钱人监督漕运,称之为船头;主管转运的人称为捉驿。这些人税外横取,人们称之为白著,中跑私囊,造成百姓无法忍受。有的竞相约为盗。刘晏改变办法,责成官府专人主管漕运,地方驿站主持具体转运事务,废除一些没道理的附加赋税。老百姓的困难得到解决,生产恢复,人口发展,收到巨大效果。

评曰】

刘晏常说:“户口增加了,赋税便会自然丰广,国家的收入便会自然增多。”所以他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以说:他是抓住了根本!他的做法虽然不如桑孔,但比要高明。王安石只知道理财,但实际缺少具体措施,名为养民,反而多方害民。所以王安石比不上刘晏,更赶不上桑孔。

三、常平盐法,保障百姓生活

刘晏推行食盐专卖法,以充实国库。他想到设置专卖的官员太多,必然给百姓带来许多麻烦。于是,决定只在产盐地区设盐官,收购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允许商人到任何地方出售,其余州县不设食盐专卖官吏。对江南一些边远山村,就把官盐转运去储存。遇到商盐断绝,盐价上涨,就削价卖出,这叫平价盐。官府从中得到了经济收益,又解决了百姓的困难,两举一得。使百姓生活,确有保障。

【冯梦龙评曰】

当时的常平盐法,之所以好,是弥补了市场的短缺,方便了百姓,国家也有好处。但是今天形势变了,要是再这样做,就成了与商人争利了。

四、“取有余而补不足”,不可倒置!

李悝对魏文侯说:“掌握平价收粮,必须注意考察年景。根据各地年成不同,决定收购数量、比例,给农民留足食用。对灾荒地区,要察明实情。调拨丰收地区平价收购的粮食,原价出售。所以魏国虽遇到水旱荒年,而粮价不涨,百姓不逃亡。魏国如此实行“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才得到富强。

【冯梦龙评曰】

魏国实行“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得到富强。任何国家皆可如此而富民强国。怕的是佞臣邪吏,仗势欺民,“取不足而补有余”:专门剥削百姓,去增值权贵,反正道而行魔道,则是非颠倒,国腐民残矣!

(中共的政策,都是“取平民之不足,而补权贵之有余”,使贫者更贫,使富者更富!)

五、“藏粮于民”更好!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江南遭灾荒,百姓吃不上饭。朱熹向朝廷申请,得到平价粮六百石,建立社仓,用以赈贷。规定夏天从社仓借粮,冬天要附加利息偿还,利息只收一半。大灾地区借粮,利息全部豁免。经过十四年,把原先拨出来的六百石粮,全部归还府仓里,社仓还储存了三千一百石。这些余粮借出,就不用附加利息了。所以遇到灾荒歉收,百姓也不缺口粮。于是朝廷下诏书,通告各地,推行朱熹的社仓法。

陆象山说:“社仓固然对农民有利,但连年丰收,粮源可以持久;假如年景不好,或遇到灾荒,就会出现有散无收,有借无还的局面,来年插秧时缺粮,没有储存出借,仍然无法支助农时。不如结合制定平价购粮法。农民丰收,平价购入,避免谷贱伤农;荒年缺粮,也平价出售,以抵制富户图粮抬价。把收购的平价粮,留存二分之一,以备荒年救济,弥补社仓缺粮,这才是长久之策。”

【冯梦龙评曰】

听取百姓意见,为他们谋利创造方便,便创造了社仓法(朱熹的法)。强迫百姓服从,不顾利害方便,就主观执行了青苗法(王安石的法)。前者有利于民,后者获利于国。现在实行的积谷法,也是社仓的传统做法。但所谓积谷,不过是纸面上的空话,一半为主持其事的官吏吞没,一半为上司转为他用。一遇灾荒欠收,百姓求告无门,只有举家哀叹。还不如“藏粮于民”更好些啊!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当今官府第一类所急当实行的,就是责成各级政府:把没收的赃物和罚款,全部用来收购粮食!对犯有流放、服役以下罪行的人,允许他们用粮食赎罪。大约大县每年可得一万两白银的粮价钱,小县也可得五千两之多。直隶巡抚,所属有一百个县,每年就有谷价银七千余万两,积蓄三年就有二百多万两购粮款,要有一个县发生水旱之灾,可以从无灾县通融借贷,来年丰收偿还。这样百姓可避免东、西流亡,而朝廷在提供钱粮赋税的江南地区,便可永无南顾之忧。所谓善政,没有能超过这个的。

六、备而无患

河东路财赋不足,官府一有征购,物价随之暴涨,百姓遭殃。明道先生计划官府的需要,责成富户早做准备,确定价格,由富户承担官府的需要。这样富户不因积物伤息而减少收入,乡民也不因缴纳实物而增加支出。乡民缴粮纳税常要直接运到。边境路远,而运粮困难,因此抬高粮价。明道先生选择富户有可以任用的人,责成他予先购粮,保证边境的军需。这样便节约了大量的开支,又减轻了乡民的负担。

【冯梦龙评曰】

发挥富户作用,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最具有经济价值。这需要廉洁和诚心,平素又受到百姓的信任。否则,计划未实行,就责难四起,是干不好的。

七、伶人敬新磨,“数落恶”!

后唐庄宗,在中牟地区狩猎,大肆践踏周围百姓的田地。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陈情谏阻。庄宗非常生气,命左右随从,将县令带走处斩。有个名叫敬新磨的伶人,立刻带着其他伶人,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把他带到庄公马前,数落他的罪状说:“你身为县令,难道没有听说天子喜欢狩猎吗?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庄稼,按时缴纳每年的赋税? 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空出这里的田地,好让天子尽情追逐野兽呢? 你真是罪该万死!请皇上立刻下令行刑。” 其他伶人,也在旁边唱和。于是,庄宗大笑着,赦免了那位县令。

八、郑涉求看尸体

唐朝人刘玄佐,镇守汴州时,有一次,因为听信谗言,想杀掉将军翟行恭,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劝谏。

处士(没有任官职的读书人)郑涉,为人诙谐,善用隐语,见了刘玄佐,对他说:“听说翟行恭得罪了大人,大人借机要杀他抵罪,希望大人能答应我一个小小的请求:翟行恭行刑后,能让在下我,看看他的尸体。” 刘玄佐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要看尸体?”

郑涉说:“我曾听人讲,受冤而死的人,脸上表情和普通死人不同。我平生从未见过,所以想见识见识。”

刘玄佐立即明白郑涉话中的意思,于是赦免了翟行恭。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全书》)

本文标签:, , , ,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