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文
来源:正见网
明朝有一位官员,名叫孔镛,字韶文,南直隶苏州府 (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孔子的第五十八代孙,自幼就忠厚仁义,言行始终如一。他早年读书时家境贫寒,一日三餐不继。他每天上学,只能买两块饼充饥。道观五圣阁里住着位老道姑,见他早晚都从门前经过买饼,很奇怪。
一次,道姑把孔镛迎進门,询问缘由。孔镛如实相告。道姑很慈善,同情孔镛。就对他说:“我阁里的神像前,白天有斋饭,晚上有灯火。秀才你肯不肯暂住呢?”孔镛接受了邀请,在道观里刻苦读书。后来,孔镛考中進士回来,老道姑已经仙逝了。孔镛悲痛万分,自己披麻戴孝像儿子对待母亲一般,去给老人送葬守孝。
中举后,他先后做过知县、知府、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工部右侍郎,为官几十年,不仅两袖清风,而且勇于为民造福,为国为民做了很多贡献。最突出的,就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化解矛盾,平息叛乱,保一方平安。
他任知县时,瑶族、壮族的一些民众与朝廷有矛盾,出没于邻境骚扰地方治安,县中百姓都逃窜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百姓才渐渐了解接近孔镛,相继而归。孔镛多方慰劳赈恤,使人民恢复常业,道路渐通,县政恢复安定。
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成化元年(西元1465年),他被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瑤民造反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又怀疑老百姓暗地里依附贼人,就杀死他们,激起民众愤怒,城池于是陷落。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地的百姓逐渐回来。
当时反叛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直抵茅峒。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他的党羽穿着铠甲迎接,孔镛缓缓下马,進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良民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官,你们犹如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随我回去,送给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杀了我,大军很快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人了。”邓公长犹豫,其党徒都为之感慨而流出眼泪。孔镛说:“我饿了,应该给我饭吃。”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说:“天快黑了,应该留下住宿。”晚上脱下衣服酣睡。贼人相视惊服,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派几十个精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这些精兵留在城外,只与羸弱的士卒進城,取来粮食布帛,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率党徒数千人来降。邓公长已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服。孔镛挑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达化州。冯晓仓皇逃跑藏匿,俘虏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很丰厚,冯晓也投降了。
孔镛治理边疆的政绩闻于朝廷,皇帝赐诰命褒奖,任职三十年都在边陲,弘治二年(西元1489年)被召为工部右侍郎前往北京,在赴任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孔镛去世时,出现了神奇景象。当时孔镛一行人走到了杭州富阳驿的时候,稍微停了停,看了会风景,他忽然有些眩晕。随从就赶紧把他扶進了船中,不久就去世了。他临终时,有火光一样的光芒突然出现在船上,好像火焰燃烧似的,非常大而且猛烈,当他气息渐渐衰弱的时候,这团火光逐渐升高但是火势渐小,等到气绝的时候,火光已经飞到了天际,凝聚成一团光华,宛如一颗明星般闪耀在天空中。人们见此奇景,称之为“孔镛星”,都悟到此景象预示着:孔镛因为道德高尚,一生积德,生命已经得到升华,元神升天而去了。
记载中的孔镛道德高尚,去世时的神奇一幕,更是说明了生命不止一世,生命的根本不在于肉体,而在于元神。好人去世后元神有好去处,而坏人死后等着他的是各种恶报乃至地狱酷刑。
资料来源:《双桥随笔》、《坚瓠集》、《 明史.孔镛传》、《志怪录.孔镛星》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