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敬贤
王经之母 临难勉子
王经,字彦纬,三国魏清河(今东临清县东北)人。少贫苦,但一心向学,成为冀州名士。
王经的母亲见识超人,王经虽身为朝廷命官,王母仍不忘时时教诲儿子。王经为官耿直,开初时,任江夏太守,有一次,大将军曹爽命人带来二十匹绢,写信给王经,令他代为到市上去交易。王经不愿这样干,便连曹爽的信也不拆就弃官而归。王母认为儿子身为行政长官,亲带兵马而擅离职守,太不应该,当着其部下的面,杖责了儿子五十大板。大将军曹爽听说此事后,便没有再加以罪罚,让王经仍继续为官。
王经母亲杖责儿子,绝不是为了贪恋官职。相反的,她倒是深明大义,对官场看得很透。后来,王母见儿子身任郡守,官职已不小,便劝告王经说:“你本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如今做到俸禄两千石的大官,也算是很可以了,你应该知足。世上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过了头,太过头总是不祥。你可以引退,官不能再当下去!”这时候的王经,正当春风得意,对母亲的一番金玉良言,他一点也听不进去,便继续做他的官。王经做官一帆风顺,当了两个州的刺史,又任司隶校尉。后来他又得到提升,甘露年间(256--259),一直做到尚书。
此时,高贵乡公曹髦,手中已没有什么权力,权柄均落在司马昭手中。司马昭早有篡魏之心,几乎人人皆知其狼子野心。故当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谚。而曹髦不满于自己的处境,竟想要讨伐司马昭。王经头脑较为清醒,进谏曹髦道:“昔鲁昭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缺,寸刃无有,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世说新语?贤媛》“王经”条引《汉晋春秋》)力劝曹髦:不要存诛灭司马昭势力的妄想。曹髦不听,终为司马昭所杀,在位前后不到七年。
曹髦被杀,王经自然也逃不脱罪名,连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被牵连在内。因而母子两人同被押到东市,将要被处死。此时,王经想到了先前母亲对自己的规劝;想到自己执意不肯听,以至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又想到自己一死倒也罢了,还连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不得善终,要跟自己一道去受死。种种念头涌上心头,便觉犹如万箭穿心,悲痛欲绝。他一面哭泣,一面向母亲谢罪道:“我不听母亲的教诲,以至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更不应该的是我还连累了母亲,实在对不起您老人家!”
这时,王经的母亲,却毫无悲伤之情,她笑着对儿子说:“你做儿子十分孝顺,做官对国家十分忠心,有孝有忠,哪里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呢!”(《世说新语?贤媛》“王经”条载:“[王经]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教,以至今日。’母却无戚,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耶?”而《汉晋春秋》中则记载道:“后杀王经并及其母。将死,垂泣谢母,母颜色不变,笑而谓曰:‘人谁不死!往所止汝者,恐不得其所也。以此并命,何恨之有!”此处王母所说,又是另一番话,意思是说:人哪一个能够不死!以前我所以劝阻你,主要是怕死而不得其所。如今为这而死,有什么可遗憾的!)最后,母子两人,双双被杀。
王经为魏朝而死,王母竟能毫无畏惧,与儿子一道慷慨赴难,临死还勉励儿子一番,充分表现出一个伟大母亲的高尚情操。朝廷杀掉王经及其母亲后,不免也觉得太过分,到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特意下诏书,称:“古尚书王经,虽身隐法辟,然守志可嘉。门户湮没,意常愍(读敏)之,其赐王经之孙为郎中。”朝廷赐王经的孙子郎中之职,算是对王经母子之死,作为补偿。(《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及注引《汉晋春秋》、《世说新语?贤媛》)
潘岳不听母教 下场凄惨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他从小就以才华和聪明见称,乡人都称他为“奇童”。后来,他果然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的张载、张协、张元三兄弟,陆机、陆云两兄弟,左思,以及其侄子潘尼等齐名,文学史上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留下了相当的影响。潘岳作有《西征赋》、《秋兴赋》、《闲居赋》等不少名篇,其作品词藻华丽,代表了当时的文风。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对他和陆机的文学才能,特将潘岳的文学才能比之为滚滚滔滔的长江。
但是,像潘岳这样一位在文学上富有成就的人物,品德却十分卑下,一生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早年举秀才,开初任河阳令,后来又任长安令。以后,又升任著作郎、散骑侍郎。而他立朝为官,却一贯趋炎附势,又贪求财物。(《晋书?潘岳传》称“岳性轻躁,趋世利”)当时,贾谧自恃自己是皇亲国戚,又任高官,故在朝中任意胡为,骄横不可一世。潘岳和石崇等,对贾谧刻意逢迎,简直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每次待贾谧出来,潘岳和石崇等人,竟然远远地就望尘膜拜,并亲自写文章大肆吹捧。当时贾谧手下有一批死党,号称“二十四友”,潘岳竟居其首。作为一个文人,行此卑鄙龌龊之事,难怪时人均为之侧目。
潘岳的母亲,看不惯儿子的所作所为,见他十分贪财,总是聚敛不已,多次规劝潘岳说:“你也应当知足了!还要这样不停地收受贿赂、侵吞财物吗?”潘岳正当得意忘形之时,根本听不进母亲的劝告。
后来,赵王司马伦辅朝政,贾谧密谋想要诬赖太子,结果被司马伦在殿前诛杀。靠山一倒,潘岳等也就跟着倒霉,潘岳往日的仇人孙秀,这时当了中书令。孙秀本也是个小人,当初他当小吏时,潘岳因恶其为人,多次责打、处罚过他。孙秀当上中书令后,便时时不忘要报前仇。不久,孙秀就诬告潘岳与石崇等人,想要谋反作乱,因而潘岳、石崇等均被朝廷逮捕,押到街市上去杀头示众。
临刑时,潘岳想起母亲平时对他的劝告,而自己却不肯听,内心感到后悔不已。和母亲诀别时,他痛心地说:“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后悔当初不听母亲大人的教诲,以至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因孙秀所告为谋反大罪,朝廷下令诛灭三族,所以,潘岳不仅是害了他自己,同时也害了他的母亲以及家中所有的亲人。据《晋书》记载,潘岳母亲及潘岳诸兄、弟全家,以及潘家已经出嫁的女儿,无论长幼,均被处死。唯有潘岳哥哥的一个儿子潘伯武逃难在外,没有被杀。临难之时,潘母与其孙女相抱而哭,其状十分凄惨。
潘岳不受母教,遭到悲惨的下场,可说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后代史官将潘岳所撰文词优美的数篇词赋,及其可悲结局,同载之于史册,自有其深意在。(《晋书?潘岳传》)
王猛知子 为子求田不求官
十六国前秦时的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昌乐县西)人。他小时因家中十分贫困,靠卖畚箕为生。后读书博学,尤其喜爱兵书,为前秦皇帝苻坚所重用。苻坚将他比之为诸葛亮。王猛曾任始平令、京兆尹、尚书令等官职,后来更做到丞相。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提倡儒学,重用人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建元六年(370年),王猛率军攻灭了前燕。过了五年,他便病死了。王猛可称是前秦重臣,一生对前秦王朝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猛病死前,苻坚悲痛之余,问王猛还有什么要求?出乎意料的是,王猛没有像别的人那样,为子孙求取官职,而是恳求苻坚给儿子王皮一点田地、耕牛,让儿子躬耕度日。
王猛死后,苻坚念王猛一直是朝廷重臣,为朝廷立过很大功劳,便没有按王猛临死前的要求去做,出于一番好意,还是给王皮做了官。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王皮做官时,干了不少坏事,更有甚者,到最后竟策划起谋反来。事情败露后,苻坚将王皮抓来,斥责道:“怪不得你父亲去世时,只要求我给你一点田地和耕牛,却不让我给你做官。知子莫若父,这句古语果然是一点都不错啊!”
因为自己在这件事上有责任,所以苻坚考虑再三,最后赦免了王皮,没有按法令将他处死。(《晋书?王猛传》、《独异志》卷中)
殷仲堪嘱咐家人不忘本
东晋时的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县)人。殷仲堪善于写文章。他曾对人说:“如果三天不读《道德经》,好像舌头都僵硬了。”
殷仲堪很有孝心,他的父亲殷师,患有精神病,当发作时,殷仲堪衣不解带,昼夜侍候,前后有几年时间。他亲自为父亲煎汤熬药,不留神将沾过药的手,去擦眼睛,竟因此而瞎了一只眼睛。
殷仲堪任荆州刺史时,恰逢地方上连年水旱成灾,百姓没有粮食吃,遍地饥民。殷仲堪身为刺史,自觉地节衣缩食。他吃饭经常只有几盘简单的饭菜,每顿都是刚刚够吃,毫无剩余。(《晋书》本传记载:他“食常五蔬,盘无余肴”,不知是指连饭带菜只有五碗,还是指只有五碗菜蔬,但其意思是指他饭菜简单。)而且只要饭粒掉在桌上,他总是拣起来吃掉,一点也不肯浪费。他这样做,是想给别人做个榜样,但实际上也是由于他朴素的个性所致。
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子弟,对他们说:“别以为我当了这荆州的长官,就会把过去的作风改变了,实际上我虽然居于高位,却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处于贫困境地,这是士子常有的事,怎么能登上高位就忘了本呢?希望你们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不要忘记!”(原文是“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晋书!殷仲堪传》、《世说新语?德行》)@*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