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鹏程
3月30日,习近平夫妇访问比利时并与国王和王后在皇宫散布。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3月末出访欧洲多个国家,在此期间旅居海外 人士发现,在电视上看到播出的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的录像,与大陆 几个大网站 播发的有关习在法国、德国的演讲报导相比不太一样,味道完全不同,由此产生了很多疑问。关键的“变味”是内外有别,这种行为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媒体长期形成的固定风格使然?
旅居澳洲的大陆知名网络作家杨恒均,近日发表评论文章 说,他偶尔看到电视上正播出的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的录像。他说,在西方,观察领导人讲话时的表情、肢体动作与轻重缓急的语调,甚至比研究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内容还更有用。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研究”习惯,他边看录像边观察。
看完后,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篇讲话我不是刚刚在大陆新闻 网站上看过?当时为啥没有观看录像时的感觉?”
于是,他翻看了大陆几个大网站播发的第一篇有关习近平在法国、德国的演讲报导,同时找到了这两场演讲的录像,这一对照,发现确实变味了。
他发现, 总结习近平这次欧洲之行大概用了几个关键的字句,“崛起中的中国 将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甚至‘韬光养晦’绝不是权宜之计”、“不搞事,但也不怕事”和“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等等。
他觉得, 大陆官方发布的新闻往往强调的是,习近平讲话中比较“强硬的部分”,尤其喜欢以比较强硬的句子作为新闻标题,也会把一些看似“威胁”的语句放进导读。可如果看完讲话录像发现,这种对原来讲话报导味道不同了。
他说,这种微妙而关键的“变味”,是内外有别,有意为之?还是我们媒体长期形成的固定风格使然?
文章分析, 以他在海外生活与工作的经验,外国人不是只听习近平的演讲,也不会忘记观察中国官媒态度与网络舆情。
众所周知,大陆媒体实际上被称为党的喉舌,是为党发声的,而非纯粹的新闻报导,那么自然也就和事实有差距,在播放时总要“包装”一下。
文章指出,难道弄上咄咄逼人的标题才能吸引眼球?他认为习近平的讲话不应只针对欧洲人与外国人,最应该听的反而是中国人自己。
来源: 看中国
本文标签:澳洲
From 习近平讲话报导 味道咋就不对了?(图)-来源:澳洲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