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
6月28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探讨关于爱滋病治疗研究的现状,总的格调是比较悲观的。
自从在美国发现第一个爱滋病病例到现在已21年了,有2000万人被这种疾病夺取了生命。虽然有大量的金钱投入和社会的关注,但是治疗爱滋病的研究进展甚微。许多人已经将爱滋病同黑死病相提并论,认为最终爱滋病的死亡人数将超过黑死病。
为什么爱滋病治疗的努力收效甚微?
目前治疗爱滋病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化学合成的药物。二是发展抗病毒疫苗。
药物
医学上认为导致爱滋病的是一种叫HIV的逆转录病毒。现在的化学合成药物都是以阻断HIV逆转录复制为目的的。目前在美国有16种抗逆转录药物(抑制剂)在临床上使用。这些药不仅昂贵,而且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将患者体内的病毒全部清除,因为HIV会很快发生突变从而使药物失效。如果几种药联合使用,也就是前几年名躁一时的鸡尾酒疗法,在短期内可以使患者体内病毒大幅度下降,但同样不能清除全部病毒,只能使病毒隐藏潜伏起来。停止用药病毒还可能复制,因此病人必须终生与药为伴。而这样的长期用药又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药物的毒副作用,二是病毒突变导致的抗药性使药物失效。
病人往往难以承受长期服用抗爱滋病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还不包括经济负担)的。除了恶心、贫血之外,还有骨质脆化、心脏病、和类似糖尿病的症状。再加上心理压力,病人不堪重负。每当病人们问这些药究竟有什么好处时,医护人员真是无从回答。科罗拉多健康中心爱滋病门诊的罗伯特.斯库雷说,“病人一下子服多种药,而每一种都有副作用。”[1]
更可怕的是抗药性的产生。爱滋病毒很聪明,它们会很快发生突变而躲开任何一种药物的攻击。人类再一次陷入了与疾病的赛跑。一旦一种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处方失效,病人就必须换用其他药物,但是这个“失效”周期是越来越短了。这样下去人终将输给病毒。多种药物的同时服用并没有清除病毒,只是在培养抗所有药的毒株。可是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做什么呢?
由于价格昂贵,目前的药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是也有人认为即使能降低价格给更多的人使用,唯一可预见的结果就是使这些药物更快地失效。许多科学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还会有新药被开发出来,但是走开发抗病毒药物的路不是长远之计。西班牙巴萨罗纳大学的研究人员何赛.盖特尔说,“对于抗逆转录药物的研究,我们的努力已经到顶了。”[2]于是更多的科学家把希望寄托在疫苗的开发方面。
疫苗
原理看上去很简单,用HIV病毒表面蛋白的某一部份作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中和入侵的病毒。发展最快的据称是VenGex公司研制的一种疫苗,目前已开始人体实验。但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认为:“很少有专家认为这种疫苗能够获得成功。”[3]
疫苗在动物(猴子)上的实验并不成功。说到猴子,倒是个有趣的话题。虽然人们把爱滋病的起源归咎于非洲的猴子,但是非洲的猴子并不会得爱滋病。即使它们感染了高剂量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也生活得很好。老天爷似乎只跟人类开玩笑。
研究人员只得用亚洲的猴子作实验。亚洲的猴子可以被感染并出现类似爱滋病的症状。初期的研究似乎很有希望,疫苗对于一种基因工程制造的人猴嵌合病毒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当研究人员用真正的猴免疫病毒SIV感染时,病毒在被短暂抑制后又迅速增值起来。总体来讲疫苗的猴子实验还不能给研究人员带来信心。从事爱滋病研究的迪斯沃希尔斯称他对目前临床实验中的疫苗都不抱希望。“爱滋病疫苗研究还没有突破性进展,”他说,“即使将来能出现有效的疫苗,也是我们运气好蒙上的。”[4]
控制爱滋病只能靠预防,这牵扯到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而根本上还是生活方式问题。对于个人而言,爱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而爱滋病作为一种“不治之症”,所引出的问题却深刻而又实际 — 人类应检点自己的行为,单靠现代医学对爱滋病的治疗是行不通的
参考资料:
[1] Science, June 28, 2002 Vol 296 2320-24
[2] Science, June 28, 2002 Vol 296 2322
[3] Science, June 28, 2002 Vol 296 2297
[4] Science, June 28, 2002 Vol 296 2325-26
(转自“正见网”)
发稿:2002年7月25日
相关文章:
- 解《帝师问答歌》(烧饼歌)之秘传一段
- 古人玄妙高超的观天术(图)
- 世界末日的启思
- 大法神迹,运化万千 - 法轮大法洪传二十一年的五大神迹
- 神之语:神凤之眼与人类最后的希望
- 解开河图洛书之秘
- 不可思议的地球遗迹(三):跨越时间的神秘足迹(上)
- 史前人的高超文明----神秘的古代地图
- 从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看外源病因说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影响
- 不可思议的地球遗迹(五):跨越时间的神秘足迹(下)
- 《前世今生的论证》(四): 令人惊异的轮回实例
Tags: 科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