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澳洲网站 来源: 网络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即有了类似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其中的"食医",《周礼》中有比较详细的记 载。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 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 《周礼·天宫》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红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姜、葱白、当归、贝母、杏 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都具有药性,常作为配制食疗方剂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不仅 发展了中医理论,而且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治疗,如白虎汤、挑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汤、十枣汤、阿胶鸡子黄汤。当归生姜 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而且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 例,并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 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关于药疗与食疗的专著,极力主张在饮食方面注重对疾病的协调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疗"专篇,粉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并附虫鱼共五部分,收载药用食物154种,载有食疗方 117首。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从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 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至此食疗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 中药于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著的 《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 到了北宋王朝,社会比较稳定,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医学与食疗的发展。宋朝成立的《校正医书局》、《太平惠民和剂局》重订与新著了诸多医药著作。从 《太平圣惠方》伊始,就有300余种著作出版问世,其中涉及"食疗"的专论近有50多种,如《圣济总录》、《普济方》、《奇效良方》、《世医得效方》、 《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万病回春》、《御药院方》等。其中《圣济总录》专设了"食疗门",对食疗的药用、组方、剂型、制作、服法,以及功能、 主治、宜忌诸方面都作了系统的介绍。 元代宫廷饮膳御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也是一部很有影响的食疗专著,书中介绍乐抗衰老的食疗方29首,其他治病的食疗方129种。 食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它的萌芽、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是食疗基本概念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我们今天对食疗的认识已相当成熟。《孟子》上说:"食、色,性也。"就包含食疗的基本内涵。 相关文章:本文标签:食疗, 黄帝内经From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by 澳洲新闻 | |||
| |||
| |||
|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