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如初
来源:正见网
一、我宁得死罪,不死饥民!
1329年,元朝人,彻里帖木儿,升为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出任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年黄河水变清,地方以为是祥瑞,建议上奏于朝廷。
彻里帖木儿说:“我知道为臣尽忠、为子孝顺、天下治理、百姓平安为祥瑞。其余的现象,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祥瑞呀?”未予上奏。
当年正闹大饥荒,彻里帖木儿,与众官商议赈济。其属下官员,主张按制度规定,必须自县上报于府,府上报于省,然后再上报朝廷。得到准许后,才可赈济。
彻里帖木儿慨然道:“人民饥饿而死者,已经很多了。还能拘于平常规章吗?上报批复,往返累月,人民所存活者,就没有多少了。这是有关救命的事,由我一个人承担贵任。我宁得死罪,不死饥民!”彻里帖木儿一方面,立即开仓救灾。另一方面,又呈文请求朝廷,治自己专擅之罪。
元文宗(元代皇帝,1329---1332年在位)得知以后,很高兴,赐给他龙衣、上尊(原文如此,笔者不懂,存疑)等物,加以奖励。
(事据《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二、唐太宗敬重仁义之士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曾在闲暇时,谈到隋朝灭亡的往事,感慨地叹息道:“姚思廉,不怕杀头,因而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考察古人,也没有什么人能超过他的。”
姚思廉这时在洛阳。太宗就寄送三百段布帛给他,并写信说:“怀念你忠义的风格,所以赠送这些东西给你。”
以前,隋大业末年,姚思廉任隋朝代王杨侑的侍读学士。到了义军攻克京城,当时,代王府的下属官吏,大多害怕而逃散。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义军的士兵准备登上宫殿,姚思廉厉声说:“唐公举兵起义,本来是为了匡救王室。你们不能对代王无礼!”士兵们信服他的话,于是稍稍退却,分布在台阶下面。一会儿,唐高祖来到,听说了此事,他认为姚思廉很忠义,允许他扶代王杨侑,到顺阳阁下面。姚思廉哭泣地下拜,然后离去。
看到的人都感叹说:“好一个忠心刚强的人!古人说的仁义的人有勇气,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事据《贞观政要?论仁义》)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