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方行
宋朝是中国集权社会中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社会生产能力進一步增强,国家的交往、贸易進一步加大。
如果拿今日中国版图来看两宋时期,那只能算作大的南北朝时代。
中原国家都是被少数民族国家形成近似“半包围”之势。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下,“茶”的运气变得出奇的好。
研究茶文化历史的人都说:“茶兴于唐,盛于宋”。按说两宋时期战乱很多,人们应该无暇于饮茶、品茶。可是茶不知与宋太祖赵匡胤有着哪种特别的缘份或者只是巧合而已。宋朝在开国之时就施行了“昌文偃武”的方针。本来应该是武将掌握的兵权,却被文人谋个正职。整个国家算得上是以“文”治国。所以在对外战略上始终处于守势,最后灭亡。
茶这个生命是最能获得文人们的钟爱,于是乎举国上下嗜茶成风。连耻辱的“岁币”中都包含着茶叶。
当时的金国虽然兵峰很盛,国力很强,但让统治者很头疼的茶贸易一直很兴旺。觉得是金国人在无形中支持了宋朝。以致对国内下禁茶令,不许普通人买茶喝茶。但也屡禁不止,金人还是照喝不误。
战争固然是一种灾难,但也是一种国家之间用“恶”的方式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互相之间促進了了解与融合。茶叶就趁这种交流走向各个民族地区,更何况在隋唐时期,当地已经从中原传去了煎茶、饮茶的习俗。
在两宋的文化中,宋词是非常突出的。宋词与唐诗的区别不仅是格律与字数上的,更是风格上的。比如宋朝的辛弃疾与唐朝的岑参他们的作品都显得很豪迈,但宋朝的忧伤与唐王朝的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朝的陆游和唐代的杜甫,都是忧国忧民,但感觉其作品的韵味迥然不同。
然而“茶”却不管这些,照样俘获了这些词人的心,让他们在品茶中体会人生,在煎茶中相互交流,在斗茶间增强品味,在茶肆中谈天说地与听书讲古。同时理学的发展也让饮茶、品茶的风俗大行其道。
这个时期,茶与之结下缘份的名人才子也很多,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辙与王安石、黄庭坚,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但悲不见九州岛同”的陆游,婉约派代表女词人李清照。当然更少不了那位艺术家皇帝徽宗赵洁,当年在与情人李师师密会之时,肯定少不了以茶助兴。
南宋时代因为皇室南迁,在杭州住了好大一阵子,这一阵子的时间中也大大促進了中国南部的开发。他们带去了中原发达的文明,让这里的经济很快的发展起来了。而且因为原有的丝绸之路的通道经常被别国所阻碍,宋朝海运就变得比前朝发达多了。那个时候宋朝的船只就能下南洋、过西洋,直达非洲东海岸。在与别国進行贸易的时候,茶自然充当了部分主角。
在这个时候,与茶有直接相关的瓷器也迅速发展起来,技术日趋成熟,也逐渐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元素。
茶、水、具、人这四要素构成茶文化的主题,也是看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因为造纸术与印刷术的逐渐普及,茶文化方面的书籍名目繁多,两宋时期在这方面真的可以称得上是鼎盛时期。
元朝因为统治者是蒙古族,他们带着野性而来,却没有想到在入主中原和几次西征过程中却结下了缘份的种子,虽然这缘份看似很浅(即蒙古一时间被汉文化同化度不高),既然种子已经种下,机缘一到,自会结下硕果。而在这个过程中,茶自然充当起重要角色。
别的都不用说,就说成吉思汗面前的大红人耶律楚材,他因为没有茶喝而感到苦闷,喝了茶就觉得灵感来临。可见“茶”的重要。
人都说“三穷三富过到老”,茶的发展过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元朝时期,虽然茶在表面上不如隋唐与两宋时期那样发展,甚至看似很凋零,但毕竟因其独特的魅力,依旧让国人所钟爱。以致后来它也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征服了蒙古民族。
茶馆茶摊的普及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很能展现茶的凝聚力。试想一群志趣相投之人凑在一起,品茶论事,听曲看戏,在今日看上去很简单、很平常,可是需要经过多少时间与机缘的奠定才能出现的呀!从中可以看出神安排事情的慈悲与苦心。
2017年12月13日 来源:看十方博客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