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敬 来源:正见网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被刘熙载称之为“长短句之长城”的宋朝末年四大家之一的蒋捷,由于亲历了家国破败的痛楚,其词多抒写对故国的思念,对身世的沧桑感触,而风格也以悲慨清峻、肃寥疏爽为主。其晚年国破家亡的沉重失落感与坚守节操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后期词作特具的基调。
《虞美人•听雨》这首词,就是在这种基调的萦绕之下,运用时空转换的艺术手法,来概括自己人生道路的名篇!
这首词的上片第一、二句,通过时间——少年、地点——歌楼、情景——红烛昏罗帐,展示了一幅温软、香艳的冶游风流图。其意境是温馨而欢怡的。此时的听雨,是一件(常人的)赏心乐事,留给作者的是无尽的回味。当然,其中也蕴蓄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叹。
第三、四句,通过时间——壮年、地点——客舟、情景——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展示了一幅凄风苦雨的秋行奔波图。这里,江阔,云低,断雁,西风 四种意象,构成了一幅肃杀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用“客舟”加以贯穿,一个怀才不遇之人,千里劳顿的悲凉心境,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听雨不再是一件赏心乐事,伴着凄凉的涛声、风声、雁声,只能给词人平添新的旅愁。其感情的凝重,又较之“少年”时而有所加深,可谓:壮年已识愁滋味!
词的下片,前两句,又通过时间——而今,地点——僧庐,情景——鬓已星星也,展示了一幅寂寥孤独的僧庐隐逸图。国破家亡,愁绪满怀,听雨已成了令人柔肠欲断的事。再用不着多说什么,业未竟,鬓已秋,“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切都在不言中。后三句,在前面两句叙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隐逸僧庐,少年的风流无虑、壮年的奔波哀苦、晚年的孤寂凄清,一齐涌上心头,拂不走,抹不去。透过这几句,把自己一生难言的隐忧,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完全倾诉出来了,“无情”的既是时间,也是命运;想听任、想忘怀却又不能。满腔的苦辣酸涩,尽蕴其中!
数十年的时间,千万里的空间,被词人压缩在寥寥数十字之中。而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也被压缩在少年的浪漫生涯、壮年的流离哀愁、晚年的悲苦凄凉这三幅画中。我们不能不惊叹词人卓绝的艺术概括力。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