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8) 作者:宋紫凤
吕中说:“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这句话道出了终始北宋的大患。中原人忘不了,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契丹人的铁骑曾长驱而入,直捣彼时仍是后晋都城的开封,而他们撤去时,所过之处尽为赤地,劫掠无遗。半个世纪过去了,此时的中原早已是大宋天下,而这一幕终于没有再重演。虽然大宋朝依然没有燕云的屏障,虽然辽人窥觑中原之心一刻未忘,虽然北边烽烟旋灭又起,然而大宋朝却是蒸蒸日上,无论于物质的富庶,或文化的开创,都令人惊叹与艳羡。这一方的太平、万姓的安危,全系于天下九塞之首的北方锁钥雁门关,还有于那雁门关上横槊立马的杨六郎。
杨六郎本名杨延昭。其父杨业智勇无双,威震边关,号称杨无敌。其母折太君系折德扆之女,亦是一位奇女子,奋戈疆场,勇毅不让男子,曾佐杨业立下赫赫战功。而杨延昭自小生长军中,连他儿时的游戏都是布置军阵。杨业每每颇为欣慰地对人说“此儿类我”,于是每次出征,必要带上杨延昭。从耳濡目染到沙场历练,杨延照长大后果然不负父望,不仅勇武刚毅极类其父,而且战略战术更胜一筹。辽人有占星者,见南斗六星之将星明耀朗澈,认为必是杨延昭命应将星,呼之六朗。消息不径而走,人口相传,时日既久,“六朗”遂成“六郎”。
西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宋真宗继位。消息传来边塞,杨延昭不禁忧心忡忡。这几年边境还算太平,自上次宋辽于徐河接兵,辽人大败后,数年以来一直未敢南下,然而,杨延昭治边一刻未敢放松。他深知辽人反覆无常,又逢此际,新皇登基,朝局未稳,辽国趁隙卷土重来,亦未可知。
杨延昭果然料敌如神,此刻大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正在谋划着第六次大举南侵的计划。而他们最为畏惧的,正是雁门关上的杨六郎。萧太后还记得第一次在宋境惨败时,就是在雁门关下。十七年前,辽人十万大军集于雁门关下,守关老将杨业却只有数千人。辽军以为志在必得,正准备进攻时,却见杨业从背后杀来,声势惊人,若有千军万骑。辽兵无人敢敌,纷纷避逃奔走。而杨业却冲入辽军,直奔中军旗鼓,斩辽人主将萧咄李。而这一战后,杨无敌的威名远播辽朝。同时,他们也注意到杨业的身边,还有一位英勇不逊杨业,与他一同驰骋沙场、并肩作战的小将——杨延昭。
此外,萧太后也记得,他们在宋境的第二次惨败仍然是在雁门关下。而这一次,杨业与杨延昭不仅大败辽军,斩首三千,更向北追至辽境,破垒三十六,获人口过万,得牛羊不可胜计。
说起这些往事,杨延昭亦历历在目,只是除了胜利,还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中曲直。辽人第一次兵临关下时,父亲杨业曾报请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救援,结果,潘美居然按兵不动。后来雁门大捷,潘美大为意外,颇有恼羞成恨之意,此后常常上书太宗,屡进谗言。好在彼时宋太宗对杨家将甚是倚重,将这些书信送给杨业,以示信任。而杨业亦以大局为重,对潘美不予计较,处处忍让。这些也自然影响到了杨延昭,延昭深知,要想抵挡辽人铁骑,要想保全大宋百姓,他所要舍弃的还有很多,他所将秉持的唯有忠义。
因为有了这样的领悟与胸襟,杨延昭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之际,却能无所畏惧。十一年前的雍熙北伐时,年近而立的延昭随父出征,屡为先锋。而攻打应、朔二州时,延昭为流矢所中,贯穿手臂,却奋死不顾,愈战愈勇,终于大败辽军。那次北伐,惟西路军军功最大,一路克定寰、朔、应、云四州,不过由于彼时潘美与杨业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最后这些功劳却都记在了主将潘美的名下。当然,这些在延昭看来已是司空见惯,并不为意。
然而有一件事,却令杨延昭不能不为之心恸,那就是此次北伐竟是自己与父亲杨业最后一次并肩作战。北伐是年五月,宋军败绩,杨业护送百姓南迁。潘美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杨业在陈家谷全军覆没,身被数十创,仍与敌力战,最后力尽被擒,守节而死。而与他一同战死的,还有延昭之弟延玉。杨业战死,潘美只被降官三级,不久又官复原职。而杨延昭虽然恸悼不已,最后,仍以家国为重,没有与潘美据理力争。
杨延昭一夫当关,威振朔方,而他所镇守的雁门古塞,一直护卫着华夏。(网路图片)
杨业殁后,杨延昭一夫当关,威振朔方,而他所镇守的雁门古塞,一直护卫着华夏。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即是从雁门出塞,汉朝名将卫青、霍祛病、李广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大败匈奴,而到了大宋朝,六郎当关,镇守雁门,真是天佑中华。杨延昭不仅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迎敌必身先士卒,立功必让功于下,朝廷奉赐皆以犒赏军士,与士卒同甘共苦,人人皆愿为之效命。雁门关成为辽人无法逾越的天险。
然而在延昭和他的杨家将们所驻守的西北边境,除了要抵御辽人,还面临西夏党项人之频频侵扰。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西夏李继迁向辽国请婚,辽亦有与西夏结盟之意,遂将辽国宗室之女下嫁李继迁。有辽人之支持,李继迁有恃无恐,屡犯宋境。大宋西北边事日炽。而这期间,六郎之子杨宗保与穆桂英亦崭露头角,屡建大功。惜哉,无论是此时杨家将之事迹,或是日后宗保战死,杨门女眷抵御西夏之战功,皆未录于元人脱脱所著之《宋史》中。盖因杨家将满门忠烈,曾令契丹人、党项人闻风而胆丧,亦为日后元人之大忌,故而省之。杨宗保与穆桂英其名,仅载于杨门族谱之中。不过,他们的勋业却为大宋百姓代代相传,自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西元999年,亦即真宗咸平二年,萧太后与大辽国主终于卷土重来,再举二十万辽军南侵。而这一次,他们避开了雁门关,却从南京(今北京)出发,长驱河北。河北守将怯弱无能,不敢出战,宋军节节败退。九月辽军兵围遂城,杨延昭奉命前去救援。城中守军不满三千人,彼时援兵迟迟不至,宋军岌岌可危。面对如黑云压城的辽兵,延昭亦如其父,抱必死之志,全力应敌。他发动城中军民,披甲执械,轮流守城。任辽兵矢如雨集,石炮连发,小小遂城固若金汤。六郎之忠烈,精诚动天,彼时正值十月,天气尚不大寒,却一夕间气温骤降,人几堕指。杨延昭下令城中军民汲水浇城,遂城一夜之间成了冰城,坚滑不可上,辽兵只得放弃攻城,决定改道而行。杨延昭却趁辽兵士气大沮退转之际,开城出战。辽兵阵脚大乱,大败而逃。这一战后,宋真宗召见杨延昭,询问治军之道,延昭对答如流,真宗大悦,对在座诸王称赞延昭,说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遂城之役,辽人败绩,并不甘心。西元1001年的冬天,契丹人再次南侵,杨延昭于羊山之西预设伏兵,自己则率兵自北掩击辽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羊山之西,伏兵大出,杀将覆军,是役大捷。不过,与杨业一样,延昭的忠勇却也不免招嫉于宵小。宋真宗就曾对宰相说:“杨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嫉之者甚众,朕力为保护,直到今天。”
西元1004年,亦即景德元年,辽人第九次大举南下,两国交兵,因为有了杨家将的存在,辽国萧太后清醒地意识到,辽人入主中原只是一个迷梦罢了。而宋真宗虽然勉强御驾亲征,实则心中怯懦,早有议和之意。彼时宋将多有惧辽者,杨延昭却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他上书真宗,指出:“契丹屯兵澶渊,去国千里,人马俱乏,虽然人数众多,却是易败之师”。又表示:“愿带兵迎击契丹,断其要路,不但敌众可歼,连幽、易诸州,亦可袭而取之”。然而,奏书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杨延昭保国心切,不想贻误战机,自行带兵追击,抵辽境,破古城,斩获甚众。然而延昭的军功未能使一心议和的真宗转变想法。宋辽终于澶州城下,定立盟约。
杨延昭一夫当关,威振朔方,而他所镇守的雁门古塞,一直护卫着华夏。(网路图片)
辽人退去,杨六郎身披战甲登戍楼而北望,威然如南斗将星闪耀在深遂的高穹之上。而他的身后,则是大宋江山,万姓子民,还有那一段令后世称羡的富庶而文明的时代。#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